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这些在今天看起来新奇、鲜活的...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这些在今天看起来新奇、鲜活的历史,在当时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并不被社会重视,    资料的极端分散,成为社会史研究者和爱好者进入这个领域的重重难关。

A.大多是作为逸闻而散见于外地来京人士的私人笔记之中。

B.大多是作为逸闻而被外地来京人士用私人笔记记录下来

C.外地来京人士把它们大多作为逸闻用私人笔记记录下来。

D.大多外地来京人士把它们作为逸闻用私人笔记记录下来。

 

A 【解析】 试题分析:横线处上文的主语是“历史”,从主语一致的角度看,C项和D项,主语已换做“外地来京人士”,前后不衔接,应排除。再联系后文看,后文有说“资料的极端分散”,而B项少了“散见于”,这就造成了前后不衔接,故排除B项。 【考点定位】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语言连贯和选用句式的能力。做这类题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那就是前后话题的一致性,陈述角度的一致性,内容前后的照应性,句式结构的一致性,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的合理性,意境的谐调性。本题解答时可先考虑主语的一致性,然后再考虑选项本身的和谐性即可得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015年安德鲁执导了一部英国电影《45周年》,被认为:“克制隐忍、引人深思,充满了真实的情感。是一部难得的杰作。”

B.中国的古代曾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国家,中国之所以能有这样彪炳史册的壮举,离不开当时先进的航海技术。

C.一名弱女子流落天涯,热情的海南古人,不仅教会了她制棉织锦,助其青史流芳,还收留了她。

D.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压力与挑战来源于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生境趋于退化、全球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等多个方面。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史记》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地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②每年三月三日,海南黎族男女老少都要带着糯米、糕饼、粽子、山兰米酒、竹筒饭等,    十多样食物,从四面八方赶来娘母洞前纪念祖先。

③紫荆花盛开时,    的花朵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反。

A.包罗万象  五彩缤纷  林林总总

B.林林总总  包罗万象  五彩缤纷

C.包罗万象  林林总总  五彩缤纷

D.五彩缤纷  包罗万象  林林总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宋文骢:追梦云霄间

三月春光里,一位老人却没能赶上他“孩子”的18岁生日。

3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歼-10飞机总设计师、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宋文骢走完了他86年的人生旅程,错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日子——3月23日,歼-10飞机首次试飞成功的日子。

最早与飞机的结缘,并不是美好的记忆。1930年3月,宋文骢出生在云南。他的童年是在防空警报和硝烟战火中度过的,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日本飞机对昆明没完没了的轰炸。

“防空警报,警报什么呢?——中国飞机跑了,日本飞机来了。我们没有抵抗力啊!”宋文骢扼腕,一个国家如果落后,那挨打起来是没完的。

“我们一定要有很好的飞机。”梦想如同种子般在他心底萌芽。

少年伤痛,心怀救国壮志。中年发奋,澎湃强国雄心。1949年,19岁的宋文骢成为一名侦察员。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宋文骢成为一名空军机械师。回国后第二年,他考入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开始了他的飞机设计生涯。

在祖国的航空工业体系里,宋文骢不断成长,儿时的梦想也越来越近。1980年,宋文骢任歼-7C飞机总设计师,领导了第二代战斗机从设计到定型装备部队全过程,填补了我国轻型全天候战斗机装备的空白,使我国跨入自主研制第二代战斗机的国际行列

1986年,时年56岁的宋文骢被任命为歼-10飞机总设计师,肩负起了我国自主研发新一代先进战斗机的历史重任。歼-10飞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当前唯一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第三代战斗机,技术跨度大、难度高,其战技要求集中体现了西方先进国家着手开发的2000年左右装备第三代先进战斗机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航空领域研发了一大批高新技术,而那时,我国的航空工业可以说才刚刚起步,甚至在某些领域还是空白。

“技术、人才和实验条件等方面,和第三代先进飞机的要求相距甚远。”在漫长的研制过程中,宋文骢领导广大设计技术人员,一步一个脚印,默默地向目标迈进,先后攻克了先进气动布局、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高度综合化航电武器系统、CAD/CAE/CAM等关键技术。

一埋头就是12年。

1998年3月23日,歼-10飞机终于做好了所有首次试飞的准备。当时已经68岁的宋文骢知道,国外第三代飞机无一例外都发生过坠机事故,这如同一个魔咒,笼罩在团队每一个人的心头。

“这种飞机没有不摔的,所以他当时压力很大。”歼-10战斗机副总设计师戴川回忆,“宋老的方法就是反反复复、反反复复把工作做到位。”

一项项试验顺利通过,飞机终于平稳着陆。成功了,有人欢呼,有人落泪。歼-10战斗机设计师杨伟说:“在那之前从未见过老头流泪,但是在那一刻他哽咽了。他毕生的精力,最终化作了一种战斗力。”

那一天,宋文骢执意把自己的生日改成了3月23日——歼-10成功首飞的日子。“我想的不是说一架飞机首飞就完了,我考虑的是我们的飞机出来后它在什么层次上,最终一定要使我们的飞机进入世界的先进行列。”

生日成为又一个起点。经过数千次的定型试飞,歼-10战斗机于2006年正式列装空军航空兵部队。

“青骥奋蹄向云端,老马信步小众山。”那一年,宋文骢76岁,离他受命为歼-10总设计师之时,已经过去了20年。

在他的影响和培育下,以歼-10双座飞机和枭龙飞机总设计师杨伟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航空新人,一大批站在航空科技前沿、全面掌握了航空高新技术的飞机设计师,航电专家,飞控专家和机械、软件开发等优秀人才,已经成长为各个领域的骨干和栋梁。

宋文骢的梦还在继续。

(摘自《光明日报》,2016年03月24日 陈恒)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宋文骢因为从小就酷爱飞机,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很好的飞机”的梦想如同种子般在他心底生根、萌芽、壮大。

B.宋文骢被任命为歼-10飞机总设计师时,我国的航空工业才刚刚起步,而西方发达国家在此领域已颇有成就。

C.在技术、人才和实验条件等方面欠佳的情况下,宋文骢独自埋头苦干12载,先后攻克了先进气动布局等关键技术。

D.国外第三代飞机无一例外都发生过坠机事故,所以,即使宋文骢做好了所有首次试飞的准备工作,歼-10战斗机最终也没能逃脱这个魔咒。

E.文章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中国工程院院士宋文骢逝世的哀痛及惋惜,以及对宋老那种一直追梦精神的敬佩。

2.宋文骢是如何一步步地完成他飞机设计师梦想的?请结合文本概括。

3.宋文骢对中国的航天航空做了哪些贡献?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4.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宋文骢一直追梦云霄间,关于“梦想”,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黄大刚

临下班,妻打来电话。

“到哪了?”

“还在单位。”他听着手机,往外走。

“那个我弄好了。”妻用欢喜的语气告诉他。

他知道妻说的“那个”是什么,那是一份离婚协议书。他没离过婚,不知道离婚协议书怎么写,他和妻在电脑上搜索,还请教熟人,几经修改,看来是弄好了。

听了妻的话,他有点恍惚,心里有股说不出的感觉。

“晚上我买了烤鹅。”妻接着说。他知道,吃完烤鹅,妻就会拿出那份离婚协议书让他签名,甚至笔也会准备好了。

一辆又一辆小汽车从身旁开过,他知道车内有一张又一张他熟悉的面孔。他尽量低着头靠边走,但有的小汽车还是朝他捺一下喇叭,是问候还是炫耀,他说不清。

不留神,一个小坑钳住了脚尖,身体失去平衡,一股疼痛感瞬间波及全身,他咧着嘴,扭曲着身体弯下来。他察看一下右脚,没看到伤痕,但疼痛感却是实实在在的。

他尽力以最快的速度站起来,继续往外走,只是身体的重心放在左脚上,几乎是拖着崴伤了的右脚在走。

他很懊丧,要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了车上,那个坑他应该看得到的。他和妻都有工资领,像其他同事那样买车问题不是很大,只是老母亲身体不好,得防着点。

公交车站台站满了候车的人,他要坐的是44路。等了半天,好不容易才来一辆,车内挤得人脸差不多都贴在玻璃上了,可车门一开,仍有乘客斜着身体插进去。

他曾试图往车门挤,可是脚上的疼痛让他望而却步。有亮着“没人”的的士往面前开过,他心有些动,但一想到高峰期堵车,那不断往上跳的计价器,他便断了念头。

街灯亮了起来,一辆44路公交车披着灯光开了进来,虽有不少人站着,但明显松了不少。他已没有了再等下去的耐心,他想到了妻子的烤鹅。

挤上车后,他往后排站,那里位置多,他觉得现在最幸福的事就是有个座位坐。他的祈愿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容易实现,刚一站,身边的座位竟空了出来。他不管座位是否还有温度,把身体舒服地镶在上面。

车继续往前走,越来越多的人挤了上来,一个抱着小孩的年轻妈妈挤到了他身边。

“妈妈,我们什么时候才到家呀?”小女孩大约三、四岁,说话奶声奶气。

“丽丽,妈妈抱累了,你站一会儿啊。”年轻妈妈把小女孩放到了人缝里。

还没几分钟,他就听小女孩要妈妈抱的声音,要是平常,他会主动让座的,可是今天……他看了看周围的座位,每个人都稳如泰山。

年轻妈妈抱了一会儿,又累了,想让小女孩下来站一会儿,可小女孩紧紧搂住妈妈的脖子,哭闹着不肯下来。

听着母女俩的动静,他浑身不舒服,像从耳朵里爬进了虫子,啃噬着他的心。这个座位,真的应该属于他吗?

“到这边来坐。”他撑着左脚,站了起来。

“快谢谢叔叔。”年轻妈妈感激地对小女孩说。

“谢谢叔叔。”小女孩朝他露出了一个甜甜的微笑。

车走走停停,他把身体的重量交给了左脚,右脚一有重量就会钻心疼痛。但左脚很快酸软,他只好把手挂在扶手上,用力把身体往上拉,减轻左脚的负担,每次一刹车,他的身体便像布袋般荡来荡去。他不断变换着站立的姿势,使自己舒服一些。但是没有用,左腿和手已经疲惫到极致,快撑不住身体的重量,左脚上有肌肉在蹦跳和抽搐,汗水濡湿了衣服。

回到家,坐在椅子上,他简直都不想动了。

“怎么这样慢?”

他把坐车的情形说了一遍。

“你脚受伤了,不让座也是有原由的。”

“那样坐着,比站着感觉还难受。”他总结道。

吃完饭,妻洗好碗,从抽屉里把那份离婚协议书拿了出来,还把一支笔也递了过去。

他看了看,迟疑了一会儿,还是放下了。

单位建经济适用房,他和妻已有了一套,不能再享受政策。有人愿意出一笔钱买他们的指标,并告诉他们操作的方法,假离婚。那笔钱,对他们来说,是那样迫切。

“怎么了?”妻关切地问道。

左腿的酸痛如潮水翻卷起来。

(选自2015年11月9日 《羊城晚报微小说》)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离婚协议书弄好后,妻子欢喜地告诉李明德,这说明他俩感情破裂,终于可以离婚时妻子轻松的心情。

B.文中“一辆又一辆小汽车从身旁开过”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因为它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李明德崴伤脚作铺垫。

C.文章主要运用了动作、外貌、心理、语言、神态描写来生动地塑造李明德的形象。

D.本文李明德等公交及坐公交的部分是作者详写的,其间充分展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E.文章最后作者才向我们道出李明德离婚的原因,给人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同时也让人觉得“假离婚”的现象在当时很普遍。

2.李明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文章最后一句“左腿的酸痛如潮水翻卷起来”有什么作用?

4.以作假的手段来获取一些利益,社会上这种现象还是比较常见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                   ”两句,写的是琵琶女演奏结束,大家仍沉浸其中。

(2)《蜀道难》中,“                   ”两句,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蜀道山势的高危。

(3)《饮酒》中,“                   ”说明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