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赠刘景文①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①:此诗为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 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景文时,刘景文已五十八岁。

1.“草色遥看近却无”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理趣,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描绘的分别为早春和初冬景致,有人认为思想内容上苏诗更胜一筹,试加以分析。

 

1.美感:这是一幅富有生机的早春图景。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早春图景的喜爱。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给人一种朦胧感。 理趣: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 2.韩诗虽含有一定的哲理,但仍属于写景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苏诗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体,借物喻人。赞颂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韩诗所赞乃人人心中皆以为好的早春图景,苏诗却把最为萧条的初冬写得富有生机和活力,可见诗人的旷达开朗、不同寻常的性情和胸襟。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理趣,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这属于炼句的范畴。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这一句是全篇中的绝妙佳句。早春二月,在长安,冬天未过,春天还未来临。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最初的春草芽儿就冒出来了,作者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作者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作者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首先审题,明确提问的角度和答题的角度。比如本题,“‘草色遥看近却无’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理趣,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这应属于炼句的角度,且在题干中已经给出答题的方向“美感”“理趣”。然后回顾知识,一般炼句有如下角度:修辞技巧、写景技巧、用词技巧等等。所谓的“美感”应是从形象的角度来分析,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的景物从意境的角度来分析;所谓的“理趣”应是其中包含的道理。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两首诗描绘的分别为早春和初冬景致,有人认为思想内容上苏诗更胜一筹,试加以分析”,这是比较阅读,比较的点是“思想内容”,答题的模式应是:韩愈的诗歌……,苏轼的诗歌……。前一首诗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赠刘景文》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应抓住两首诗歌的标题、内容和注释来分析情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封伦,字德彝,观州蓚人。北齐太子太保隆之孙。父子绣,隋通州刺史。伦少时,其舅卢思道每言曰:“此子智识过人,必能致位卿相。”

开皇末,江南作乱,内史令杨素往征之,署.为行军记室。素将营仁寿宫,引为土木监。隋文帝至宫所,见制度奢侈,大怒曰:“杨素为不诚矣!殚百姓之力,雕饰离宫,为吾结怨于天下。”素惶恐,虑将获谴。伦曰:“公当弗忧,待皇后至,必有恩诏。”明日,果召素入对,独狐后劳之曰:“公知吾夫妻年老,无以娱心,盛饰此宫,岂非孝顺。”素退问伦曰:“卿何以知之?”对曰:“至尊性俭,故初见而怒,然雅听后言。后,妇人也,惟丽是好,后心既悦,帝虑必移,所以知耳。”素叹伏曰:“揣摩之才,非吾所及。”素负贵恃才,多所凌侮,唯击赏伦。骤称荐于文帝,由是擢授内史舍人。

大业中,伦见虞世基幸于炀帝而不闲吏务,每有承受,多失事机。伦又托附之,密为指画,宣行诏命,谄顺主心。外有表疏如忤意者皆寝而不奏决断刑法多峻文深诬策勋行赏必抑削之故世基之宠日隆而隋政日坏皆伦所为也宇文化及之乱,逼帝出宫,使伦数帝之罪。帝谓曰:“卿是士人,何至于此?”伦赧然而退。化及寻署内史令,从至聊城。伦见化及势蹙,乃潜结化及弟士及,请于济北运粮,以观其变。遇化及败,与士及来降。高祖以其前代旧臣,遣使迎劳,拜内史舍人。寻迁内史侍郎。萧瑀尝荐伦于高祖,高祖任伦为中书令。太宗嗣位,瑀迁尚书左仆射,伦为右仆射。伦素险诐,与瑀商量可奏者,至太宗前,尽变易之,由是与瑀有隙。

史臣回:封伦多揣摩之才,有附托之巧。党化及而数炀帝,或有赧颜;托士及以归唐朝,殊无愧色。当建成之际,事持两端;背萧瑀之恩,奏多异议。太宗,明主也,不见其心;玄龄,贤相焉,尚容其谄。狡算丑行,死而后彰,苟非唐临之劾,唐俭等议,则奸人得计矣

选自《旧唐书卷·六十三》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外有表疏如/忤意者皆寝而不奏/决断刑法多峻文/深诬策勋行赏/必抑削之故/世基之宠日隆/而隋政日坏/皆伦所为也

B.外有表疏如/忤意者皆寝/而不奏决断刑法/多峻文深诬/策勋行赏必抑削之/故世基之宠日隆/而隋政日坏/皆伦所为也

C.外有表疏如忤意者/皆寝而不奏/决断刑法/多峻文深诬/策勋行赏/必抑削之/故世基之宠日隆/而隋政日坏/皆伦所为也

D.外有表疏如忤意者/皆寝/而不奏决断/刑法多峻文/深诬策勋/行赏必抑削之故/世基之宠日隆/而隋政日坏/皆伦所为也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皇”是隋文帝杨坚的庙号,历时20 年。隋朝自建立以来,便十分重视道教对社会的作用,“开皇”即取材于道教经文。

B.“署”有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之意,文中即为此意;署还可以指办理公务的机关,例如:专署、公署、官署等。

C.“嗣位”指继承君位。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嗣作名词时有继承人、子孙等意。

D.“左仆射”为官名。秦始置,汉以后因之,职权渐重。汉献帝建安四年,置左右仆射。南宋孝宗时改为左右丞相,此后不再有仆射之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伦有“揣摩之才”。隋文帝对杨素营建仁寿宫之事非常不满,杨素非常害怕。封伦深谙皇后的爱好及文帝与皇后的关系,劝杨素不必担心,结果,正如封伦所言。

B.封伦机智娴于吏事。大业年间,虞世基受到隋炀帝的宠幸。虞世基由于不熟悉政务,因而失误颇多。但得到封伦的帮助后,虞世基日益显贵。

C.封伦依附权贵、厚颜无耻。他曾和宇文化及结成同党历数炀帝的罪状,当时他也许有惭愧的容颜,但他巴结依附宇文士及进而归顺唐朝,完全没有羞愧的脸色。

D.封伦背恩负义、心术不正。萧瑀曾向太宗推荐封伦,但在太宗面前,封伦经常把他和萧瑀事先商量好的上奏的内容任意改变,导致二人有了矛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后,妇人也,惟丽是好,后心既悦,帝虑必移,所以知耳。

(2)狡算丑行,死而后彰,苟非唐临之劾,唐俭等议,则奸人得计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微文学:传统文学与现代技术的新融合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媒介、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短信、微博、微信为主要载体的传播手段逐渐普及,衍生出了微文学这种崭新的文学样式。从范围上它包括短信文学、微博文学、微电影文学、微图文文学等众多文学子类,从内容上它承继了传统文学道义担当、弘扬真善美的精神品格,又呈现出了快捷、互动、多样的技术特质,更容易为广大受众所接受。

基于技术上对“微”的要求,微文学作品一般语言都高度凝结精练、情感表达直率自然,较少用华丽的辞藻。从内容类别上看集中在哲理类、社会类等愉情喻理的主题范围,这些主题贴合大众的情绪需求,容易用简练的语句取得较好的效果,类似于佛教中用“顿悟”的方式以一个微小的细节瞬间引发受众的共鸣。因此微文学特别强调“炼字”,强调言简而意浓。这种对语言提炼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当代一些文学作品尤其是网络文学作品等的码字、注水现象。

微文学的“微”是一把双刃剑,体量的“微”很容易造成思考的浅薄和言说的局限,不能很好地表达深刻的思想。与此同时,技术上的“微”却又有效地克服了这种“浅言说”的缺陷。作为微文学载体出现的微博、微信等传播方式的便捷、多样,以及数码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微文学可以通过多样化、炫目化的技术方式实现内容的“深表达”。微文学作品中大量的内容是作者即时发布的、亲身感知的真实事件,在以往许多难以被捕捉、只能通过文学作品假想的现实故事也能够即时地呈现,而这种真实的现实一旦呈现,在一定意义上就比刻意创作的小说更深刻、更震撼,从而具备了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只能进行阅读、评价,很难有效地参与创作、修改。微文学能很好地克服这种缺点,微博、微信本身群体化或部落化的特征,使其对微文学作品评论、转发十分便利,读者与作者联系沟通的交互性强。这在很大程度上最终改变了微文学作品的初始形态,使其呈现出了新的面貌。这种互动的思想碰撞会改变作者原初的想法,使作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文学出现了由个体创作向集体参与创作的转变。通过互动、回应,微文学产生了区别于传统文学的再创作效果,

它有利于文学走出传统的疆域,以开放的姿态不断地扩展影响力,提升文学表达的效果。诚然,当前微文学的发展还比较散乱。但是,人类不断追求审美境界提升的要求和媒介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必将促使微文学自身不断发展完善,而其所具有的传统文学与现代技术有机融合的特质,既能有效地统辖未来层出不穷的技术变迁,又能为整个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它的发展壮大将最终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成为文学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节选自2015 年《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文学是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它将主题集中在哲理类、社会类等愉情喻理的主题范围,从大众情绪需求和简练语句表达效果出发。

B.微文学重视“炼字”,强调言简意浓,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当代一些文学作品尤其是网络文学作品等的码字、注水现象。

C.微文学以其技术上“微”的优势有效地克服了体量上“微”的缺陷,从而在形式上实现了从“浅言说”到“深表达”的转变。

D.读者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只能阅读、评价,根本无法参与创作、修改;而在微文学作品中却可通过互动、回应,产生再创作效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文学客观上的技术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大众获取的便利度,适应了当代人快餐式阅读的需要,具有很好的读者基础。

B.微文学作品基于技术上对“微”的要求,在内容表达上要实现从普通文学作品的繁复、宏大向凝结精练、直率自然的转变。

C.作者在微文学作品中呈现的亲身感知的真实事件,要比传统文学中的小说更深刻、更震撼,因而读者获得的审美体验更深。

D.微文学借助读者与作者的互动、回应,可以改变作者原初的想法,使作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从而产生集体参与创作的作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文学将传统文学道义担当、弘扬真善美的精神品格和现代技术快捷、互动、多样的特质联结起来,更易为受众所接受。

B.作为微文学载体出现的微博、微信等传播方式的便捷、多样,以及数码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微文学可以通过多样化、炫目化的技术方式实现内容的“深表达”。

C.微文学不仅能应运而生,而且能不断发展完善,因为人类有着提升审美境界的要求,而媒介技术也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

D.微文学有机融合了传统文学与现代技术的特质,所以它既能统辖未来的技术变迁,又能为传统文学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小伙子在晨跑的过程中非常乐于助人,帮人推车,捡球,当看到地上的易拉罐动作潇洒地用脚踢到垃圾箱中,不料差了一点,易拉罐落在旁边了,这时又一位晨跑的姑娘把它捡起来,丢进垃圾箱中。这些举手之劳,体现了我们爱人爱己的良好道德。

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内容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则“节约用水”公益广告,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

../../../dell/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307844780/QQ/WinTemp/RichOle/)%7b%7dDF0U@T$_ZHG8D3YC4Q4T.png

 

 

查看答案

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赏,内容貼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自然界的各种物种之间,      ,共同编织着错综复杂的生物链条      ,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进而可能招致一些未知的灾难。生活在这个互利共赢的世界,      ,不要等到它成了稀有物种才想着去保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