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文后各题。 像天使一样死去 周海亮 从进入集中营那天,她就知...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文后各题

像天使一样死去

周海亮

从进入集中营那天,她就知道她必将死去。

甚至,从被赶上列车,她就知道她必将死去。她无数次听过集中营的故事:魔鬼般的士兵,黑暗的毒气室,堆积如山的尸骨,臭气熏天的焚尸炉……世界像墓地般寂静,天空飘落着死人的灰烬……列车像拴在一起的棺材,咣当,咣当,坚定地奔赴死亡。外面冰天雪地,车厢里却热得发狂。不断有人死去,闷死,热死,病死,吓死,死去了,尸体或被焚烧,或被抛上铁轨,任列车碾成肉酱。

她们本该被处死,可是突然,她们有了生的机会。集中营里多出一个工厂,制造前线吃紧的钢盔。她们站在院子,任士兵像牲口那样挑拣。士兵将看似虚弱或者生病的女人赶到墙角,然后,当着她们的面,一个一个射杀。她们那般温顺,温顺到枪声响起,立即听话地倒下,没有哀嚎,没有挣扎,没有抽搐。那里有她的姐姐,她看着姐姐,看着,看着,看着,姐姐就消失了。然后她们来到车间,她看到骷髅般的钢盔堆成了山。每天都会有人死去。闷死,热死,冻死,病死,吓死,被士兵杀死。每天,早晨,她们都会站到院子,任士兵挑选。她们的身体逐渐变成一样的枯瘦虚弱,她们的脸色逐渐变成一样的苍白灰暗。被射杀的女人越来越多——她们那般虚弱,那般苍白——士兵们绝不会让她们多浪费一粒粮食——那么多年轻健康的女人源源不断地被输送进来。

她们制造出世界上最坚固的钢盔。她们保证子弹不能将任何一只钢盔射穿。这是她们得以活下来的唯一保障。

钢盔被送上前线,助士兵打胜仗。士兵打了胜仗,更多的同胞被杀害,更多的女人被送来。送来的女人生产出更多更坚固的钢盔。更多更坚固的钢盔再一次抵达前线。很多时,她想,她其实,她们其实,正做着不可饶恕的罪恶事情。可是她想活。她们都想活。哪怕多活一天。哪怕多活一时。她和她们,说服不了自己。

与她同时进入集中营的女人越来越少。她们无奈地将自己透支,然后被枪杀,焚烧,一把灰撒得到处都是。她们太过虚弱,虚弱到抱不动一只钢盔。她也虚弱。但是,她有办法让自己看起来更健康一些。最起码,她有办法让自己看起来比其他女人更健康一些。

因为每一天,她都要偷偷化妆。

用了自己的鲜血。

她咬破手指,将鲜血抹上嘴唇,抹上脸颊。她有了虚假的血色,有了健康的色彩。士兵的目光无数次划过她的脸,却每一次都没有停留——只要士兵的目光在哪个女人的脸上停留超过一秒钟,那个女人就必将死去。那是来自地狱的目光。

战争是罪恶的。士兵是罪恶的。她也是罪恶的。她知道。

似乎她的血越来越少。一开始,她咬手指。后来,她咬手腕。再后来,她咬所有可以放出鲜血的地方。有女人发现她的作法,开始效仿,于是,第二天,很多女人的脸,便有了红艳艳的色彩。可是仍有人被射杀。——前线的士兵势不可挡,被送来的女人越来越多。车间里,已经不需要那么多工人。

这样的日子延续了两年。终于,与她一起前来的女人,只剩下她和一个女孩。焚尸炉每天都在焚烧尸体,她想那些皮肉烧焦的臭味,会在这里弥漫一百年。

终于战争要结束了。她们得到消息,明天,盟军就会打到这里。当然,盟军到达以前,她们将会被集体射杀。

这结果,其实,她早就预料到。

她熬过两年,终于熬到了死。她放光身体里所有的血,终于熬到了死。她说服自己不要恐惧,然而,她说服不了自己。

她躺在光光的床板上,旁边,睡着那位年轻的女孩。女孩身患重病,即使不被射杀,她也将很快死去。突然女孩笑了。她愣住。这是她第一次听见女孩的笑声。

她摇醒女孩。她问她笑什么。女孩说,我梦见自己变成新娘。我穿着雪白的婚纱,我的嘴唇红得就像刚刚采摘的樱桃。我把自己打扮得那么漂亮,呵,我是天使……梦里的女孩成为新娘,成为天使,可是她呢?每天她也在努力打扮自己,却只为生产出更多更坚固的头盔,然后将她的同胞,推向死亡。

这可耻。这不可耻。这可耻。

突然她想漂亮地死去。像梦中的女孩那样漂亮地死去。既然她靠血色多活了两年,为什么,她不能靠血色死去一次呢?

清晨,她唤醒所有的姐妹。她说让我们漂亮地死去一次。像新娘那样死去。像天使那样死去。

她活了下来。尽管她们被赶到院子,周围布满荷枪实弹的士兵。枪没有响,士兵们匆匆逃离。然后,朝阳里,她看到一辆辆装甲车从天而降。

……

放过她们的,是集中营里的最高长官。他嗜血成性,杀人如麻。可是那一刻,他说,当看到她们用鲜血将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他害怕极了。他必须留她们一条生路,他不能够射杀从地狱里逃出来的天使。

他是站在绞刑架上说出这句话的。尽管他罪恶滔天,但那天,他努力将自己打扮得英俊。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描写集中营的语言颇有特色,大量的短句,比喻、反复等修辞的运用,使文章读起来沉重压抑,和小说的情节紧紧契合

B.在同伴们不断被射杀时,“她”却靠用鲜血化妆的办法活了下来,这一悬念的设置使情节顿生波澜,震撼人心

C.小说开头女人们温顺地被射杀和结尾女人们用鲜血将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她们反抗意识的觉醒

D.“她”听年轻女孩说梦见自己变成天使,使“她”开始意识到两年来助纣为虐的罪恶,并毅然做出像天使那样死去的选择

E.小说结尾,集中营最高长官在绞刑前努力将自己打扮得英俊,反映出人性的光辉最终战胜了邪恶,成为小说情节的高潮。

2.小说中的画线部分“这可耻。这不可耻。这可耻。”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她”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4.有人说小说中用鲜血化妆的情节不合情理,削弱了小说的感染力,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选A得3分,选C得2分,选E得1分,选BD不得分。 2. ①这段话运用反复手法,表现主人公内心痛苦的反思和挣扎。 ②可耻是说她生产头盔将同胞推向死亡,不可耻是说这是她为了活下去的无奈选择。 ③小说借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深化了反思人性的主题。 3. 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用鲜血为自己化妆保住性命。 ②有深刻的反思精神,在制造头盔时内心痛苦挣扎。 ③有尊严,有勇敢的精神,当得知会被集体射杀时组织姐妹们漂漂亮亮地迎接死亡。 4.不同意这种说法。 ①从情节看,用鲜血化妆是在集中营中求生的唯一办法,两年间放光自己的血和生存的希望越来越渺茫相契合。推动了情节发展。 ②从人物形象看,用自己的鲜血化妆更突出了主人公被迫害的残酷,烘托了人物形象,表现其强烈的求生欲和对尊严的追求。 ③从主旨看,这一情节的安排更加深刻地批判和控诉了法西斯的暴行,强化了主题。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这一定义告诉,首先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第二、在这三要素之中人物是中心。第三、小说的主题是最终目的。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在赏析小说时,一定要考虑这三个方面。E项错在:小说的高潮部分应该是女人们化好妆迎接死亡;B项错在:没有悬念的设置;D项错在:“她”在两年间一直反思和自责而不是听到这事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罪恶。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BE两项是对小说情节的分析,D项是对内容的分析。 2.题干问的是“小说中的画线部分‘这可耻。这不可耻。这可耻。’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句段的作用。这类题目考生答题时先要点明句子所写内容,然后指出该句所用手法,总结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有什么作用即可。本文画线句子使用了反复的手法,从塑造人物的角度说是心理描写;内容上写出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无奈和反思,起到了突出人物形象,揭示主旨的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考查某段落在作品情节发展中的作用,须要对该段落作具体细致的分析。这种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此考点常见的题型有两类。一类是从局部考虑,重点关注某段落或某种情景中的某个细节,如问文中某段在小说情节中有什么作用,或问文中某某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回答这类问题的时候,要注意该情节在小说整体情节中的作用,注意情节构思通常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第二类往往从整体设问,分析小说在情节上的特点。回答该类问题,须从文章的整体结构、文体特征考虑,结合小说情节通常的特点。另外还须关注开头、结尾这种特殊段落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开头段往往有以下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②点明人物的身份、特征;③制造悬念,引人入胜;④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中间段一般具有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及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结尾段往往有回扣标题、照应开头、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或含蓄蕴藉、引人深思的作用。本题属于局部考查,先分析句子所使用的技巧,再分析其中表现的人物的内心情感纠结。 3.题干问的是“小说中的‘她’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要善于抓住作品对该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和作品中的有关叙述文字进行分析。比如,“她咬破手指,将鲜血抹上嘴唇,抹上脸颊。她有了虚假的血色,有了健康的色彩”,这表现出强烈的求生欲望;“钢盔被送上前线,助士兵打胜仗。士兵打了胜仗,更多的同胞被杀害,更多的女人被送来。送来的女人生产出更多更坚固的钢盔。更多更坚固的钢盔再一次抵达前线。很多时,她想,她其实,她们其实,正做着不可饶恕的罪恶事情”,这是她内心的纠结,表现出反思的精神;“清晨,她唤醒所有的姐妹。她说让我们漂亮地死去一次。像新娘那样死去。像天使那样死去”,当避无可避之时,她要有尊严地死去。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在解答时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她”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解题思路可分四步: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本文中“她”的形象特点比较鲜明,考生可按上述思路梳理原文,整理相关情节,即可得到答案。 4.题干问的是“有人说小说中用鲜血化妆的情节不合情理,削弱了小说的感染力,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此题是考查小说情节的安排。小说情节的安排主要针对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情节本身,二是针对人物形象,三是针对小说主旨。从这三个方面答题即可。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在分析时要结合小说的主题表达、人物塑造、情节发展来解答。如果能够突出人物形象,深化小说的主题,推动情节发展,就是合理的,必不可少的;反之,如果不能突出人物形象,对小说的主题表达可有可无,也不能推动情节发展,那么就是不合理的,要舍弃的。本文用鲜血化妆保命的情节无论从人物塑造、小说主题表达,还是情节发展的角度来看都是必不可不少的,因此是合理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手法,渲染惊险的气氛,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的句子是:“                  ”。

(2)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琵琶行》中“           ”的感喟。

(3)《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宿建德江①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①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已是不惑之年的孟浩然赴长安应试不第,在第二年便黯然离京,东游吴越,寄情山水。

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详细描述。

2.结合全诗及写作背景,分析本诗是如何写“愁”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章频,字简之,建州浦城人。与弟頔皆以进士试礼部预选,会诏兄弟毋并举,频即推其弟,弃去。后六年,乃擢第。自试秘书省校书郎、知南昌县,改大理寺丞、知九陇县,迁殿中丞。眉州大姓孙延世伪为券夺族人田,久不能辨,转运使使按治之。频视券墨浮朱上,曰:“是必先盗印然后书。”既引伏,狱未上,而其家人复诉于转运使,更命知华阳县黄梦松覆按,无所异。梦松用此入为监察御史,频坐不时具狱,降监庆州酒,徙知长洲县。天禧初,增置谏官、御史十二人,频以选得召对,称旨,擢监察御史。陈、亳间民讹言兵起,老幼皆奔,命安抚京西。还,为三司度支判官。青州麻士瑶杀从子温裕,并其财,遣往按治,士瑶伏诛。又诏鞫邛州牙校讼盐井事。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频雅善丁谓,谓贬,迁尚书比部员外郎、监饶州酒。起知信州,进刑部员外郎、知福州。王氏时,赋民官田,岁输租税而已。至是,或谓鬻之可得缗钱二十余万,频疏以为不可。徙知潭州。改广西转运使,擿宜州守贪暴不法,既罢去,反讼频子许尝被刑,而冒奏为秘书省校书郎,频坐谪知饶州。复入为度支判官,累迁刑部郎中。使契丹,至紫濛馆卒。契丹遣内侍就馆奠祭,命接伴副使吴克荷护其丧,以锦车驾橐驼载至中京,敛以银饰棺,又具鼓吹羽葆,吏士持甲兵卫送至白沟。诏遣其子访乘传扈其柩以归。访官三班奉职,即许也。

  (节选自《宋史·章频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

B.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

C.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

D.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禧是宋真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它不同于庙号、 谥号和尊号。

B.左迁指降低官职,亦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C.召对是指臣下上朝时向君主进言、汇报有关情况,君主根据请示的问题逐一回复。

D.乘传是乘坐驿车。传,驿站的马车。驿站是中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频知书达理,礼让兄弟。在与弟到礼部参加进士预选考试时,恰逢诏令兄弟不能同时参加,章频就让给弟弟,自己离开,六年后才考中进士。

B.章频明察秋毫,善于断案。审理孙延世案时,通过蛛丝马迹,查明事实真相,终于让孙延世伏罪,但他却因此案被降职。

C.章频安抚有方,深孚众望。陈、亳间百姓谣传要发生战争,老幼全部逃难,朝廷命章频安抚京西。他回京后,被任命为三司度支判官。

D.章频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王安石当政时,把官府的田地交给百姓经营,百姓只需每年缴纳租税,章频上疏认为这并不可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眉州大姓孙延世伪为券夺族人田,久不能辨,转运使使按治之。

(2)既罢去,反讼频子许尝被刑,而冒奏为秘书省校书郎,频坐谪知饶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周汝昌

晚清有一个姓陈号蜕庵的学者曾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是一部小说,而应当归入子部。我觉得这个人实在了不起,归入子部,等于说《红楼梦》不是传统观念中的野史或“闲书”,而是一部思想巨著。在晚清能有这样的认识是非常难得的,可惜这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与重视

他说的“子部”,就是指我们中华文化体现于书册形式上的“四部”“四库”:经、史、子、集中的“子”类,皆为古代大思想家的论说,亦即“诸子百家”的“子”。这就点明了《红楼梦》的巨大的文化蕴涵。这是敏锐的文化眼力与灼见,十分重要

何谓“文化”?“文”,大家都懂得,那么这一个“化”字如何理解呢?“化”即感化、教化、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化”,而且古时以异族学习汉文化为“归化”。要想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必须先学会“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最高之境界。举个例子来说,大家都记得甄士隐与贾雨村,但有谁记得他们二人的名字?贾雨村,名“化”,取“春风化雨”之意,表字“雨村”。甄士隐,名“费”。《四书》中有句曰:“君子之道费而隐”,故名“费”,字“士隐”。在雪芹时代,读书识字之人一看都懂,又有义理又有趣味,而且还谐音,有双关妙语的匠心。这是独特的汉语文之魅力!我认为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

中华文化的特征有两大条主脉:一条是“仁义”二字,这是自修待人之道,是孔孟之道的精髓;另一条是才情灵秀之气,正是这才气智慧凝结成为一部中国文学史。懂了这两端,再看《红楼梦》,体现的也主要就是这两大方面。即:人际交往、社会伦理、道德仁义与才情灵秀之气所缔造的精神事业。

有人问我研究红学多年的体会是什么,就是两个字———“沁芳”。“沁芳”二字又有何重大意义,值得研究五六十年始明吗?这是因为:大观园的一条命脉是沁芳溪,而所有轩馆景色都是沿着此溪的曲折而布置的,是故沁芳亭、沁芳桥、沁芳闸,都采此名。

《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写到宝玉与众清客穿过“曲径通幽处”,见到园中一带清流泻于石隙之下。贾政欲因水取名为“泻玉”,但宝玉认为“泻”字不雅,提议名为“沁芳”。“沁芳”这个美好的名字的取义当源于王实甫的《西厢记》,莺莺上场时那段唱词:“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芳”即“落花”,“沁”即“浸于水”,正是《西厢》“花落水流红”的“浓缩”和“重铸”——它标出了全书的巨大悲剧主题,即“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字面“香艳”,内涵沉痛。这就是汉字语文的精髓之表现。

如果你不懂《红楼》与我们的文化的关系,你又怎能懂得它的价值意义,又怎能领会欣赏它的意境之美妙呢?

注:红学,即研究《红楼梦》的学问,五四运动前后,红学作为一门严肃学问堂而皇之步入学术之林,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20世纪三大显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蜕庵是一个很有文化眼力的学者,在晚清这个时代就看出了《红楼梦》是一部思想巨著,可惜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与重视。

B.《红楼梦》里有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人物,他们的名字有义理又有趣味,而且还利用谐音,有双关妙语的匠心,是中国文化的体现。

C.《红楼梦》是一部伟大而不朽的著作,它是人际交往、社会伦理、道德仁义与才情灵秀之气所缔造的精神事业,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主脉。

D.《红楼梦》里“沁芳”这个美好的名字,取义于《西厢记》“花落水流红”句,标出了全书的巨大悲剧主题,字面“香艳”,内涵沉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史、子、集中的“子部”收集的都是古代大思想家的论说,而在传统观念中小说是野史或“闲书”,是不能收在“子部”的。

B.作者用举例的方法来解释“文化”的“化”,指出这里的“化”就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化”,意在突出“化”对人的感化和教化作用。

C.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要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必须学会“咬文嚼字”,要了解《红楼梦》里的中国文化,要从研究人名开始。

D.欣赏《红楼梦》的意境之美妙,探寻其价值意义,需要先懂得《红楼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体会《红楼梦》的文化蕴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在表现形态上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经、史、子、集的分类就是中华文化在书册形式上的体现。

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特征有两条主脉:一是仁义,二是才情灵秀之气,正是这才气智慧凝结成一部中国文学史。

C.《红楼梦》有巨大的文化底蕴,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独特的汉语的魅力上,甄士隐等人的名字就表现了汉字语文的精髓。

D.红学是一门严肃学问,并不是随意解读《红楼梦》,而是以其独特的视角探究和考证原著的思想文化内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近日,学校举行“当代学生素质论坛”。

    有学生代表发言说:“我的成绩并不名列前茅,但人缘好,善解人意,不仅当上班长,还被推选为学生会主席”,而另一位学生代表发言说:“我觉得首要的任务是学习知识,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汲取营养,充实自己。另外,还要努力培养独立意识。”

    结合学生代表的发言,你认为哪种素质才是当代学生最应该具备的?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写作,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