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2年,时逢诗圣杜甫诞...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2年,时逢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名为“杜甫很忙”的系列图片在网络上引发热潮。在网友涂鸦的杜甫画像里,杜甫简直“无所不能”,时而成为送水工、机枪男、赛车手等;时而又变成各种动漫形象,海盗路飞、宠物小精灵、火影忍者……千年前生活在忧患和现实中的诗圣杜甫,一下子时尚、快活了起来。继之而来的是,“李白不服气”、“辛弃疾不服气”等系列涂鸦作品在网络的疯传。

“杜甫很忙”发生后,杜甫草堂博物馆先是微博发文表示不满,后又与成都商报联合推出“杜甫很忙@万元征集杜甫创意画像”系列活动之写生活动,并在杜甫草堂大雅堂前举行。

对于“杜甫很忙”这一现象,你怎么看?是创意还是不敬?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完成一篇议论文。

 

 

关于杜甫很忙现象分析 三月以来,网络上掀起一股“杜甫热”。杜甫在同学们的恶搞下骑上摩托,在超市购物,穿上运动服打起篮球……各种涂鸦颇有创意。有关“杜甫很忙”的一切话题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而与“杜甫”相关的课本,T恤等也销路顺畅。这股“杜甫热”让身为名人的“杜甫”又着实“火”了一把。有人把这种现象视为对名人的亵渎,而仔细想来,这不过是民众在快餐文化下的一场狂欢。 快餐文化,比喻追求速成、通俗、短期流行而不注重深厚积累和内在价值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现象。如今社会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再加上网络的迅速发展,快餐文化逐渐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并成为一种时尚。最近掀起的“杜甫很忙”热潮,也不过是民众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寻找一种释放内心压力的途径,而从中也体现出现代人的娱乐精神。专家也指出,“杜甫很忙”的恶搞热潮只是偶然出现的、以模拟和戏仿为手段的、寻求快感和参与感的一场网络狂欢。从“杜甫很忙”热潮的速成、通俗这些特点看来,其无疑由快餐文化催生的一场民众狂欢。 对于“杜甫很忙”这样一个恶搞热潮,你无需过多追究并加以指责。它只是在快餐文化下的一场民众(或网民)狂欢,只是一种解压的娱乐方式。不如一笑,在快餐文化下的热潮中寻找一份愉悦的心情。此次“杜甫很忙”的发端恐怕来自某些高中生,如此涂鸦恶搞杜甫,也表现出无聊与对传统文化乏味的一面。透过看似很有“创意”的涂鸦,或许也有对现行教育方式的某种反抗。在一切向“分数”看的背景下,缺少的是生动有趣、有创意的教育手段很方法,而填鸭式的教育,也很容易让学生反胃。在此情况下,学生感兴趣的或许不是诗圣、诗仙,而是手端机枪、骑雅马哈摩托这样的游戏。因此,杜甫就成了一个借以发泄的人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杜甫很忙”现象反映出某些人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同时也反映出当今社会的某些浮躁。当然,对于“杜甫很忙”这种现象,要加以正确地引导,并使之转化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无疑是对诗圣杜甫最好的纪念。 让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自己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恶搞行为?比如在课本的插图上涂鸦或是在他人的照片旁配上令人捧腹的文字。其实,在生活中,恶搞热潮时刻都冲击着我们的眼球,不管是文字,音乐,图像还是视频。恶搞总是以各种方式呈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并“调剂”着我们的生活。上网随意搜索恶搞视频,你可以看到关于《还珠格格》《步步惊心》等热门电视剧的,关于总统演讲的,关于体育竞技的……应有尽有。但不管这个恶搞热潮有多热,一段时间后,也就逐渐平息了。就这样的短暂性而言,“杜甫很忙”的热潮也符合快餐文化的标准。而这种短暂的热潮就像快餐剧、快餐杂志、快餐报纸一样,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和欣然一笑,同时也给予人们视觉上和认识上新的体验。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才来哦中的现象进行分析,主要抓住材料中的是创意还是不敬?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1、关于时评。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指对新近发生的一件事发表自己看法的文章,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 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文章样式。它的特点主要是从具体的事件,联系到它产生的原因, 探索其性质和意义,或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澄清事实,说明真相。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2、评论一般可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题。

甘晓成

将军战功赫赫,战后成了国家高级领导人。大乱初定,国内治安状况依然十分严峻,将军决定为自己增加几个可靠的卫士

将军的贴身卫士当然必须百里挑一,副官汉克负责初选,他整理好具体资料后,再由将军亲自圈定。这一天,在汉克送来的名单里,将军圈点了一个叫斯曼的下士。斯曼射击、格斗等各项科目都是全优,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是纺织工人,看起来没问题。

斯曼身高一米八,身体非常强壮,长相也极为英俊。将军看了非常满意,拍了拍斯曼结实的肩膀:“小伙子,好好在我身边干,你会有大好前程的。”斯曼并没有特别激动,自始至终表情一直很平静:“将军,谢谢你的提拔。”看着斯曼不同寻常的平静,汉克突然有一种不祥的感觉,他隐隐觉得这个斯曼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事实证明,斯曼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卫士。好几次,斯曼不费一枪一弹,就凭他那双铁钳一样的手和精湛的格斗本领,就轻而易举制服了企图对将军不利的暴徒。不知不觉,斯曼成了将军面前的红人,直到有一天……

这一天,汉克一脸紧张地来到将军办公室,说:“将军,那个斯曼,太危险了,不能留着他。”

“什么问题?”将军顿时也紧张起来。

“将军,我无意中找到了斯曼入伍前的原始档案。他十一岁那年父母双亡,现在的父母只是其养父母,他的亲生父亲,是死去的麦克上校!”将军的脑袋里嗡了一声。十二年前,麦克上校是将军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后来将军抓住机会,以通敌叛国罪下令处决麦克上校全家,只有他不在家的小儿子得以幸免。没想到那孩子如今竟成了自己的贴身卫士!

看将军沉默不语,汉克小声请示:“要不要把斯曼控制起来?”

将军沉思一会,脸上突然露出了笑容,说:“继续留用斯曼。另外,在适当的时候,把斯曼的身世和我用他做我卫士的故事,透露给报社。”

不久,全国各大报纸都刊登了将军与仇人儿子的故事。一时间,将军的宽阔胸怀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赞叹。

将军和斯曼长谈了一次,斯曼的表情依然非常平静。他说父亲的确是想叛变投敌,将军处决他没有错。将军为斯曼的父亲大发感慨:“其实我与你父亲是很好的朋友,可军法无情,我也是没办法。”将军甚至掉了几滴眼泪,站在一旁的汉克,看着落泪的将军,突然感觉到一种阴冷的恐惧。

将军重用仇人儿子的事情,在喧嚣了一阵后又平静下来。

这天,将军应邀到一所大学演讲。斯曼着一身军装,腰佩手枪,不离将军左右。演讲进行到高潮时,斯曼突然发现,一个戴墨镜的男人形迹十分可疑!斯曼感觉情况不妙,把手按在了枪套上。突然,墨镜男人掏出了手枪。斯曼出枪更快,挡在将军面前,同时抢先向对方开火。斯曼的枪没有响,刺客的子弹却应声而至,射进了斯曼的胸膛。刺客的子弹有毒,斯曼当场殒命

在送别斯曼的葬礼上,将军泪流满面,再一次感动了全国人民。

汉克很疑惑,斯曼的手枪,关键时刻为什么不响呢?汉克反复检查斯曼使用过的手枪,发现,子弹里没有火药!所有的子弹都没有火药!

汉克当即向将军报告,将军轻描淡写地说:“我知道,是我让人做的。”汉克惊讶:“为什么?”“你以为我真的相信斯曼,他毕竟是我仇人的儿子,谁能保证他不会对我不利?实话对你说,自从我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后,他的枪里就再也没有一颗真正的子弹了!”

当晚,将军被杀。他的脑袋被子弹打穿了,眼睛瞪得很大,死前似乎看到了什么可怕的东西。

而汉克自此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留下了一张字条:世界上可怕的不是不被人信任,而是有人假装信任你!

(《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采用了双线结构,以将军设计除掉斯曼为明线,以斯曼的身世之谜为暗线

B文章开头写将军所在国的治安形势十分严峻,为下文写斯曼做将军的卫士埋下了伏笔

C汉克看着落泪的将军“突然感觉到一种阴冷的恐惧”,是因为他觉得将军虚伪、阴险

D汉克最初看到平静的斯曼时就产生了不祥的感觉,事实证明斯曼就是将军仇人的儿子。

E小说结尾交代了将军遇害的真相,他没想到生前最信任的副官汉克竟会欺骗他枪杀他。

2.依据小说的故事进程,从汉克的角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3.关于小说结尾段,有人认为是多余的,应该删除;也有人认为是点晴之笔,应该保留。你的看法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不超过10个字。

那么,动物为什么要消耗大量能量来进行这种没有明确目的游戏呢?对此,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看法。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尔发现,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这样的游戏:用手掌舀一点水,用牙齿嚼烂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旱的季节,就是用嚼烂的树叶汲取树洞中的水解渴。根据这样的发现,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这对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假说可以称为“演习说”,基本观点是: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1)在北极地区的冰雪陡坡上,一群北极渡鸦发出欢快的                       (guo zao)声。它们飞上坡顶,像小孩坐滑梯一样一只挨着一只滑雪而下,滑到坡底后,又飞上去……(《动物游戏之谜》)

(2)但是那些星团不断地从三星系逐渐转化成由数十个恒星组成的松散的星团,再转化成由百万个恒星组成的              (cui can)夺目的大球状星团。(《宇宙的边疆》)

(3)我想,鲤鱼“科学家们”将会聪明地                (du zhuan)某种虚伪的东西——它被称为“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为渲染蜀道之险,状写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两句是:“           。”

(2)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借傍晚时分捣衣的砧声来抒写羁旅乡愁的两句是:“                                。”

(3)杜甫在《咏怀古迹》(其三)中揭示昭君悲剧原因、表达万千遗恨的两句是:“          。”

(4)李商隐在《锦瑟》中表达往事不堪回首的怅恨情的两句是:“                。”

(5)李商隐《马嵬》中“                 。”两句借用夜间刁斗和拂晓鸣唱这两个报时意象,形象地表现唐玄宗“昔安今危”的处境变化。

(6)白居易《琵琶行》中“               ”两句,表现琴声暂停时,于静默之中蕴蓄一股深藏的愁绪与恨意。

(7)《琵琶行》中“                ”两句,形容乐声杂乱难听的,借贬谪地不如意的环境,衬托自己“不得意”的境遇。

(8)韩愈在《师说》“                    ”两句中,指出孩子从师存在的误区,只是学习小知识;从而提出教师的职责应从习字断句,扩大到“传导授业解惑”。

(9)《师说》中“                        ”两句,揭示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由拒绝从师的现象。

(10)贾谊在《过秦论》中陈述秦始皇登基称帝、用酷刑奴役天下的两句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杜甫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鸿洞昏王室。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注】

①公孙大娘:唐玄宗时的冠绝一时的舞蹈家。弟子:指李十二娘。剑器:指唐代流行的武舞,女子或装持剑而舞。此诗作于公元七六七年。时杜甫年已55岁,流寓夔州,目睹李十二娘舞姿,闻其先师,抚今思昔,记起玄宗年间曾观公孙大娘之舞剑,赞叹其舞技高超。

②今粟堆:今粟山,是玄宗陵墓所在。瞿塘石城:指夔州,地近瞿塘峡。拱:两手合围的粗细。

1.诗题中的“行”是指                

2.简析诗中划线句子“罢如江海凝清光”。

3.诗云“感时抚事增惋伤”,诗中惋伤之情有几层意思?结合全诗作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