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修葺 凝涕 捣衣砧 回眸一笑 B....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修葺    凝涕    捣衣砧    回眸一笑

B.岩霏    訇然    东南坼    戎马生涯

C.舟楫    刈旗    工技击    踌躅满志

D.俳优    逸豫    暴霜露    切中肯綮

 

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凝涕-凝睇níng dì,凝视;注视,目不斜视。B项,岩霏-岩扉yán fēi,(1)岩洞的门;(2).借指隐士的住处。C项,踌躅满志-踌躇满志chóu chú mǎn zhì,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同音字、形似字、容易弄错的成语用字是高考字形题的常考内容,识记时可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①语音辨识法。通过朗读词语,发现词中字的书写错误。当然这要求同学们平时就要读准字音,才能准确找出错别字。 ②字形辨识法。在我国汉字中,形声字占了绝大多数,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辨析字形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语义辨识法。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用字是否正确。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去掌握字形,不容易出错。 ④结构分析法。借助词语的结构特点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或者说做到“字不离词”。 ⑤语境辨识法。借助词语语境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特别是对同音词语,只有结合词语词境或词语组合,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字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在一次以“诗词影响生活”为主题的读书交流活动中,同学们各抒己见。

甲同学:不管当下的学习如何枯燥,我们都要学会读诗诵词,因为生活还有诗歌和远方。

乙同学:网上有人说“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歌和远方”,生活不需要凌空蹈步的文艺调调,生活需要脚踏实地。

丙同学:诗词是诗人人生经历、精神世界的展示。人生只有一辈子,但通过读诗诵词我们可以活几辈子。

丁同学:通过诗词我们能够感受各种不同的生活态度,教会我们如何去面对纷繁复杂的人世生活。

……

请你就诗词对生活的影响表明你的态度,阐释文学与生活,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对于诗歌以外的别的文体,“泡”这道“工序”并不是       的,因为它们可以通过详尽的文字尽可能把内容讲清楚。

(2)每年赛季开始之前,足球队有关人员都要       欧洲各国,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去请外援。

(3)他非常用心地写生,       刮起沙尘暴也仍不理会。

(4)       去年江水泛滥的严重教训,工程局组织力量,加固了堤岸,采取了一系列防洪措施。

A.必须 漫游 以致 由于

B.必需 周游 以至 鉴于

C.必需 周游 以致 鉴于

D.必须 漫游 以至 由于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韩国和中国的水产公司将在被日本称为北方领土的国后岛成立合资公司养殖海参,双方已于本月初签署了备忘录并基本达成一致。

B在朱清时看来,落后的机制是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不能提高的重要原因,只有把学校推向市场,才能提高大学的办学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C.李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D.因发热患者增多,安徽省省立儿童医院已进入门诊超负荷状态,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如果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时势造就英雄,每个纷乱的历史时代总会产生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②“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一是因为智者志存高远,心想大事,不屑于拾人牙慧;二是因为智者有自己的价值判断,知道何为道德,何为不道德,无须听信那些蜚短流长。

③在那流金铄石的岁月里,大家手挽手放声高歌,虽然天寒地坼,风雪交加,却依然熄灭不了我们心中的激情和青春的火焰。

古代很多文人在官场失意后不再热心于功名,转而到山野求田问舍,过着惬意的隐居生活。

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问世以来,就以其尺幅千里的特色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

⑥莫言的小说首先征服你的是语言,那一个个平淡的文字背后深藏着穿云裂石的哀痛和精彩斑斓的怜爱。

A.②④⑤         B.③④⑥

C.①②⑤          D.②③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叶企孙:中国高教史上的不朽传说

叶企孙,1898年生于上海。1911年初,清政府将原来负责派遣留学生的游美学务处改为清华学堂,同年2月招生,时年不满13岁的叶企孙在父亲鼓励下,报考清华学堂并被录取,成为其第一批学生。

叶企孙入学后不久,就在日记中写道:“惜光阴、习勤劳、节嗜欲、慎交友、戒烟酒。”清华五年间,叶企孙逐步形成自己的科学思想。1915年7月31日,他在给清华同学刘树墉的一封信中提出“清华科学会章程”。章程内容包括研究种类:算学、物理、化学、生理、生物、地文、应用工业和科学史;会员守则:不谈宗教、不谈政治、宗旨忌远、议论忌高、切求实学、切实做事。

1918年,叶企孙从清华毕业,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物理,1920年获物理学学士学位,并于同年9月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实验物理大师P.W.布里奇曼(P.W.Bridgman,194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21年,哈佛大学教授W.杜安主持一项重要物理实验——精密测定普朗克常数(h),邀请叶企孙和另外两位学者参加。当年3月开始实验,短短几个月,他们就用X射线方法测定h,研究结果在1921年上半年的美国科学院院刊和美国光学学会学报上发表,很快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当时最精确的h值并沿用了十多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1935年所著书中称该实验是“一次对普朗克常数最为可靠的测定”。

在布里奇曼的指导下,叶企孙投入压力对铁磁性物质磁导率影响的研究,研究工作于1923年完成,研究成果作为他的博士论文于1925年发表,布里奇曼在其《高压物理学》一书中对叶企孙的这一工作给予详尽介绍和高度评价。叶企孙从事的这项实验工作,为他日后回国开创我国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925年8月,叶企孙应聘清华大学大学物理科副教授。物理系成立之初,由梅贻琦任系主任,学生有王淦昌、周同庆、施士元和钟间。随后,梅贻琦接任清华教务长,物理系主任一职便由已升为正教授的叶企孙担任。从此,叶企孙就将创建清华物理系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他不仅着眼于教书育人,还吸取欧美名牌大学和著名科学家的经验,谋划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事业。

1928年,清华学校正式易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29年,清华大学成立理学院、文学院、法学院。经教授会选举、校长聘任,叶企孙任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

从1925年到清华后,叶企孙一直住在原为外教授住宅的清华北园7号。他的侄子叶铭汉回忆说:“这是一套三室一厅的平房……实际上,叔父只用一半的房子,另外空出的两间房成为临时招待所,钱学森回国探亲在清华参观时,就在叔父那里住了一个礼拜,钱三强1948年在清华教书时,因家在城里,周一至周五也住在叔父家里,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1927年,陈岱孙回清华任教,也应叶企孙之邀,住北园7号,两人均是单身,同住时间长达5年。

叶企孙单身,有一位工友照顾他的生活。这位工友会做饭,好几个单身教授或家不在北京的教授就在那里吃饭。教授们借吃饭之机商议校政,图谋教育改革,逐步形成了一个“少壮派”教授核心改革派力量,清华校史称之为“北园7号饭团”,后来,施嘉炀、萨本栋、金岳霖、叶公超等也加入“饭团”。

叶企孙1929年出任清华理学院院长时,在校刊上发表《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一文指出:“有人怀疑中国民族不适合研究科学,我觉得这些论调都没有根据。中国在最近期内方明白研究科学的重要,我们还没有经过长时期的试验,还不能说我们缺少研究科学的能力。惟有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去做科学研究,五十年后再下断语。君要知道,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住。”

今天,清华大学物理系在招生介绍中写道:“1929到1938年这十年间的清华物理系,是中国高教史上一个不朽的传说。”

相关链接:

统计显示,从1929年到1938年的十年间,清华物理系共毕业本科生69人,研究生1人,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后来成为中国许多领域的开创者,其中6人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勋章,21人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摘自中国改革网)

②九一八事变后,国家需要培养航空人才,叶企孙利用自己主持招送公费留学生之机遇,在1933 年第一届招考学生名额中特设飞机制造专业,招 3名学生:钱学森,后成为火箭技术和空气动力学世界一流专家;沈元,后来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人;1934年,叶企孙指引当时清华物理系学生赵九章转入高空气象学领域,赵九章也成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摘自刘宜庆《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都是(  

A.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叶企孙与同学刘树墉商订“清华科学会章程”,其中提到的研究种类包括算学、物理、化学、生理、生物、地文、应用工业和科学史等。

B.在实验物理大师P.W.布里奇曼和W.杜安教授的指导下,叶企孙致力于压力对铁磁性物质磁导率影响的研究,并取得突破性成果。

C.叶企孙将创建清华物理系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吸取欧美名牌大学和著名科学家的经验,以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事业。

D.叶企孙认为,中国不适合研究科学的论调是没有依据的,通过举国上下的共同努力,用不了五十年就能搞好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

E.叶企孙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科学事业,甘当铺路石,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科技人才,他的学识德行值得世人永远景仰。

2.叶企孙具备成为优秀科学家的基本条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3.叶企孙能创造“中国高教史上的不朽传说”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 有人说,叶企孙没能成为知名科学家,这是个遗憾;也有人说,叶企孙成为著名教育家,这是他的幸运。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