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任,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腾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无行:没有品行

B.信往,不为具食                具食:吃饭的器具

C.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中情:内心

D.坐法当斩                      坐法:犯法判罪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韩信的过人才能的一组是(   )

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②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③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

④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⑤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⑥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初为布衣,家庭贫寒,生活无着,常常寄人篱下;但他却胸怀大志,忍辱负重,努力习武,积极投军献策,最后终于成了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B.本文主要是描写韩信的才能。不过,这里不是正面描写,而是侧面烘托,即通过其他人物的反映,表现了一个天才的军事家的形象。

C.文章叙述了汉高祖刘邦的雄才大略。他能够知人善任,采纳滕公和萧何的意见,拜韩信为大将,让他为自己打天下。

D.韩信起初在项羽军中做郎中,曾几次向项羽出谋献策,可是都没有被采纳,这就决定了项羽必然失败的悲惨命运。

 

1.B 2.C 3.D 【解析】 试题分析: 1.“信往,不为具食”意思是到吃饭的时候韩信来了,就不再给他准备饭了。“具食”的意思是准备饮食。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考生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①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②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③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④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⑤根据字形推断词义。⑥语境分析推断。 2.③④⑤均从侧面体现韩信的过人才能。①是说项梁失败后韩信成为项羽的将领;③结合下文“上未之奇也”,可以看出汉王并没有重视韩信,因此不能说明韩信有才能;⑤说的是汉王听了萧何的建议任命韩信为将,不能说明韩信有才能。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文言文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 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好本题,要注意以下三点:(1)明确题意:读透题目包含的信息和限制,如本题的“全都”“韩信”“ 过人才能”,题干从三个角度和层次进行了限制和要求。(2)准确解读:句不离境,要在语境中对句子进行准确解读,如本题③⑤句,只有在语境中,才会知道这些句子不能说明韩信有才能。(3)巧妙排除:优先排除“最不是”的信息,灵活的扫清障碍。如本题中可优先排除含有③⑤的项,进而得出答案。 3.“这就决定了项羽必然失败的悲惨命运”因果推断不当。项羽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D项单纯地归结为不能重用韩信,显然是强加因果。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没有赏析的内容。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区分“人物”,总体关照段首的“时间”、“地点”,区分“事件”表述是否错误等。 【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还是平民的时候,家里贫穷又放荡不检点,未能被推选为地方官吏。经常依靠别人来糊口度日,人们都讨厌他。他曾多次到下乡南昌亭亭长家里去要饭吃,一吃就是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对这事也很头疼。于是就早早地在床上把饭给吃了。到吃饭的时候韩信来了,就不再给他准备饭了。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很生气,从此就和他们断绝了关系,离开了他家。 淮阴的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是很胆怯的。”并且当众侮辱韩信说:“你果真不怕死就用剑来刺我,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于是韩信看了他很久,低下身子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街上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个胆小鬼。 当项梁渡淮北上的时候,韩信带剑投奔了项梁,做了项梁的部下,没有什么名气。项梁被战败后,他又归属项羽,项羽任他为郎中。他曾多次向项羽献策,项羽都没有采用。汉王刘邦入蜀时,韩信又逃离楚军归附了汉王。后来他犯法当处斩刑。说:“汉王不是想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呢?”滕公听了他的话后感到惊奇,又见他相貌非凡,于是就把他释放了。和他交谈了一番,很欣赏他。并把此事告诉了汉王,汉王任命他为治粟都尉,但并没有感到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韩信曾多次与萧何谈论事情,萧何很赏识他。在去南郑的途中,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以后,来不及向汉王报告就亲自去追赶韩信。有人向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听了非常生气。隔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生气又高兴,骂萧何说:“你为什么逃走?”萧何说:“我不敢逃走,我是去追逃跑的人。”汉王说:“你去追的是谁?”萧何回答说:“韩信。”汉王又骂道:“将领中已逃跑了数十个你都没有去追,追韩信,这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是国家中独一无二的人才。大王如果只想长期称王于汉中,那就可以不用韩信,如果决心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能与您共计大事的人了。”汉王说:“我也想向东扩展,怎么能愁心满强地久居于此?” 萧何说:“如果大王决心向东扩展,能起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起用韩信,韩信终归还是要逃走的。”汉王说:“我看在你的面子上就任命他为将领。”萧何说:“虽然你任命他为将领,但韩信仍然不会留下来。”汉王说:“那就任何他为大将。” 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召见韩信任命他为大将军。等到任命大将军时,原来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洎牧以谗诛

A.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B.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C.技经肯綮之未尝

D.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C.扣其乡及姓字

D.技盖至此乎

 

查看答案

对下列句中的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失向来之烟霞                  向来:原来

B.游人只江南老                合:应该,应当

C.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参与

D.请归取其                    孥:妻子儿女的统称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C.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D.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查看答案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牧连

②忧劳可以

③汝之纯明宜其家者

④盖世强援,不能独

君臣之首

⑥客奋椎左右

⑦闾里之侠皆

天下之奇才

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

⑩余既耸然

A.①②③∕⑤⑧∕④⑥∕⑦⑨⑩

B.①②∕③⑤⑧∕④∕⑥∕⑦⑩∕⑨

C.①②③∕⑦⑧∕④∕⑤⑥∕⑨∕⑩

D.①②∕③⑦⑧∕④∕⑤⑥∕⑩∕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