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高睿幼孤,聪慧夙成,特为神武所爱,养于宫中,睿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高睿幼孤,聪慧夙成,特为神武所爱,养于宫中,睿读《孝经》,至“资于事父”,辄流涕嘘欷。十岁丧母,神武亲送至领军府。为发哀,举声殒绝,三日水浆不入口。居丧长斋,骨立,杖而后起。神武,哭泣呕血。及壮,将婚,貌有戚容。文襄谓曰:“我为尔娶郑述祖女,何嫌而不乐?”对曰:“自痛孤遗,方从婚冠,弥用感切。”言未卒,呜咽不自胜,文襄为之悯然。励之勤学,常夜久方罢。文宣受禅,进爵为王。睿身长七尺,容仪甚伟,闲习吏事,有知人之鉴。天保二年,出为定州刺史、六州大都督,时年十七,称为良牧。六年,诏睿领兵监筑长城。于时六月,睿途中屏盖扇,亲与军人同劳苦。定州先常藏冰,长史宋钦道以睿冒热,遣倍道送冰,正遇炎盛,咸谓一时之要。睿对之叹曰:“三军皆饮温水,吾何义独进寒冰!”遂至销液,竟不一尝,兵人感悦。八年,除都督、北朔州刺史。睿抚慰新迁,量置烽戍,备有条法,大为兵人所安。无水处祷而掘井,泉源涌出,至今号曰赵郡王泉。睿后因侍宴,帝从容谓常山王演等曰:“由来亦有如此长史不?”孝昭帝临崩,预受顾托,奉迎武成于鄴,拜尚书令。河清三年,周师及突厥至并州。武成戎服,将以宫人避之,睿叩马谏,乃止。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突厥咎周人曰:“尔言齐乱,故来伐之。今齐人眼中亦有铁,何可当邪!”乃还。于是以睿为能,加尚书令,封宣城郡,拜太尉,监五礼。晚节颇以酒色为和士开所构。武成崩,睿与冯翊王润等奏后主云:“和士开不宜仍居内。”并入奏太后,因出士开为衮州刺史。太后欲留过百日,睿正色不许。旦欲入朝,妻子咸谏止之。睿曰:“社稷事重,吾当以死效之。吾宁死事先皇,不忍见朝廷颠沛。”入见太后,太后复以为言,睿执之弥固。出至永巷,被执送华林园,于雀离佛院令刘桃枝杖杀之,时年三十六。

节选自《北史·高睿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B.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C.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D.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丧指处在直系尊亲的丧期守制中。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

B.崩是帝王去世的讳称,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以山塌下来作比喻。

C.受禅是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禅让制也用于后来的王朝更替。

D.公是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一等,封建社会爵位制度严格,不可世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睿自幼被人抚养,为人十分孝顺。读《孝经》思念父亲泪流满面,母亲病逝数次哭晕,为神武帝守孝期间长斋念佛,以致骨瘦如柴。

B.高睿好学勤政,深得帝王信任。北齐建立后,他历经文宣、孝昭、武成等皇帝,多次担任要职,官至太尉、尚书令。

C.高睿奉旨监修长城,与士民同甘苦。时值盛夏酷暑,有人送来冰块,高睿不忍独自享用,直到冰块融化也没尝一口。

D.高睿敢于犯言直谏,毫不退让。武成帝去世后,他坚持将太后身边的和士开调任外职,面对太后求情和妻子的劝阻,他不为所动。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睿抚慰新迁,量置烽戍,备有条法,大为兵人所安。

(2)吾宁死事先皇,不忍见朝廷颠沛。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1.C 2.D 3.A 4. (1)高睿抚慰刚迁居来的老百姓,酌量设置戍边的烽火台,很有章法,使士兵和老百姓感到很安心。 (2)我宁可用死来侍奉先皇,也不忍心看到朝廷灭亡。(“事”、“颠沛”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5. (1)可是如今我的士兵困在这里(指垓下),是上天让我灭亡,绝不是作战的过错。(译出大意给1分,“亡”译对给1分) (2)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译出大意给1分,“劫”译对给1分) (3)我从小就失去了父母,等到长大成人,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有依靠哥嫂(抚养)。(“怙”和宾语前置译对,各给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画线句子,结合上下文可推断出意思为:皇帝亲自统率部队,把全军的进退,一并交给高睿指挥调度,并让段孝先统领。皇帝与宫女穿上红色的铠甲,登上从前的北城墙观望,军营非常整齐。据此可正确断句。画线句子加标点为: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再断句就轻而易举了。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2.“不可世袭”错误。“公”是封建制度最高爵位,爵位可是世袭,或降等世袭。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本题将实词与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起来考查,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选文是人物传记,一般主要考查的文化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选拔、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古代重要地名、官场的一些理解、朝廷的官职、礼仪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这类题目,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3.B项由原文“十岁丧母,神武亲送至领军府。为发哀,举声殒绝,三日水浆不入口。居丧长斋,骨立,杖而后起”可知,“长斋念佛,以致骨瘦如柴”指的是为母亲守孝期间的事。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没有赏析的内容。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区分“人物”,总体关照段首的“时间”、“地点”,区分“事件”表述是否错误等。本题仔细分析原文,就可以发现B项中事件和人物、时间不能对应。 4. (1)“迁”:迁居。“烽戍”:戍边的烽火台。“安”:安心。 (2)“事”,侍奉;“颠沛”,灭亡。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 (1)“亡”, 使动用法,使……灭亡; (2)“劫”,胁迫; (3)“怙”,依靠,这里指父亲;“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句,只有依靠哥嫂(抚养)。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留”“删”“调”“换”“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删”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删”,对省略的内容要补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重点实词“亡”“劫”“怙”,特殊句式“惟兄嫂是依”翻译时都应一一落实。 【参考译文】 高睿从小丧父,聪慧早熟,特别受到北齐神武帝的钟爱,将他抚养在后宫中。高睿阅读《孝经》,每当读到“帮助并侍奉父亲”时,就会流泪感慨。高睿十岁时母亲去世,神武帝亲自把他送到领军府,高睿为此而深哀痛绝,三天不吃不喝。高睿在居丧期间长期吃素,骨瘦如柴,用拐杖支撑才能起身。神武帝去世后,高睿哭得吐血。等到高睿成年,即将成婚,他的脸上还带有悲戚的表情。文襄帝对他说:“我替你娶郑述祖的女儿,你嫌弃什么而且不高兴呢?”高睿回答道:“我为自己丧父丧母感到悲痛,现在将要举行婚礼,我更加哀思痛切。”话没说完,他抽泣呜咽不能自已,文襄帝也因此而伤感他。他勉励自己勤奋学习,经常到深夜才休息。文宣帝接受禅让后,高睿的爵位升为王。高睿身高七尺,仪表堂堂,他熟悉政事,知人善任。天保二年,高睿出任定州刺史、六州大都督,当时他十七岁,堪称好刺史。天保六年,诏令高睿领兵监修长城,当时是六月,高睿在途中舍弃车盖和扇子,亲自与士兵民夫同劳苦。定州先前时常冷藏冰块,长史宋钦道认为高睿冒着炎热,派人倍道兼程给高睿送来冰块,对值盛夏,所有人都认为冰块来得很及时。高睿面对冰块感慨地说:“全军都在喝温水,我怎能忍心独自享用冰块呢?”最后直到冰块融化成水,高睿也没有尝一口,士兵民夫很受感动。天保八年,授任高睿为都督、北朔州刺史。高睿抚慰刚迁居来的老百姓,酌量设置戍边的烽火台,很有章法,使士兵和老百姓感到很安心,高睿在没有水的地方祈祷后挖井,泉水汹涌而出,至今还被称为赵郡王泉。后来高睿陪侍酒宴,皇帝从容地对常山王高演等人说:“自古以来也有像他这样的长史吗?”孝昭帝临终,高睿事先接受顾命,在邺城奉迎武成帝,投任为尚书令。河清三年,北周军队和突厥人到达并州,武成帝穿上军服,准备让宫女们躲避起来,高睿勒住马进行规劝,于是才停止。皇帝亲自统率部队,把全军的进退,一并交给高睿指挥调度,并让段孝先统领。皇帝与宫女穿上红色的铠甲,登上从前的北城墙观望,军营非常整齐。突厥人责怪北周人道:“你们说北齐动乱,因此我们前来攻伐;现在从北齐人的眼睛里可以看出他们意志坚如铁,我们怎么能抵挡呢?”于是返回。于是朝廷认为高睿能干,加授尚书令,封宣城郡公,授任他为太尉,监管五种礼仪。高睿晚年由于酒色的缘故受到和士开的陷害。成武帝去世,高睿与冯翊王高润等人启奏后主道:“和士开不适宜仍然留在宫廷内。”并且入宫启奏太后,于是外放和士开为兖州刺史。太后准备把和士开再挽留一百天,高睿严肃地表示不同意。早晨高睿准备到朝廷,他的妻子和儿女都加以劝阻。高睿说:“国家的事情最重要,我应当用死来效忠国家,我宁可用死来事奉先皇,也不忍心看到朝廷灭亡。”高睿入朝拜见太后,太后再次重申上次的话,高睿坚持己见更加坚定。他走出朝廷到了永巷,被抓住送到华林园,在雀离佛院被刘桃枝用手杖击杀,当时高睿三十六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任,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腾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无行:没有品行

B.信往,不为具食                具食:吃饭的器具

C.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中情:内心

D.坐法当斩                      坐法:犯法判罪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韩信的过人才能的一组是(   )

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②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③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

④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⑤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⑥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初为布衣,家庭贫寒,生活无着,常常寄人篱下;但他却胸怀大志,忍辱负重,努力习武,积极投军献策,最后终于成了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B.本文主要是描写韩信的才能。不过,这里不是正面描写,而是侧面烘托,即通过其他人物的反映,表现了一个天才的军事家的形象。

C.文章叙述了汉高祖刘邦的雄才大略。他能够知人善任,采纳滕公和萧何的意见,拜韩信为大将,让他为自己打天下。

D.韩信起初在项羽军中做郎中,曾几次向项羽出谋献策,可是都没有被采纳,这就决定了项羽必然失败的悲惨命运。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洎牧以谗诛

A.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B.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C.技经肯綮之未尝

D.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C.扣其乡及姓字

D.技盖至此乎

 

查看答案

对下列句中的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失向来之烟霞                  向来:原来

B.游人只江南老                合:应该,应当

C.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参与

D.请归取其                    孥:妻子儿女的统称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C.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D.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