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考结束后有一个较长的暑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考结束后有一个较长的暑假,高三毕业生们对假期生活有着各种规划。有的同学准备用假期到外地旅游,寻找已萦绕于心的风景;有的同学准备报课外兴趣班,给自己“充电”;还有的同学准备找一份暑期工,了解接触社会。

对于以上三种高三毕业生的暑期规划,你认为哪一种规划更有意义?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的暑假我做主 我要将这个暑假过得快乐而充实。 放假一,我会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和家人一起去旅游。第一站到西安,我会迫不及待地一口气参观市区附近的碑林、大雁塔、古城墙。尤其是我日思夜想的碑林。碑林里有许多刻着诗文的石碑。看看那些漂亮有劲的字体,我会深有感触,我会想:“我在纸上写字那么容易却远远不如人家在石头上刻得漂亮,以后一定要好好练字。” 然后,我会游览乾陵,要去看看武则天、永泰公主等古人的墓。我十份佩服武则天,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她居然当上了女皇上,统治全国,她的勇气实在了不起!我们生活在男女平等年代的现代女子更要学习她不屈服、自强的精神,做个有知识有文化的自强自立的巾帼女性,用行动向世人证明男子能做的我们女子也行!随后的几天我会去参观兵马俑,游览华清池等地。让自己回味许多历史知识和历史典故。 我还要去革命圣地——延安,路上我在参观黄帝陵、壶口瀑布。大自然的美景会让我叹为观止,会让我赞叹的祖国的壮美!我也将更爱我的祖国!到了延安,我会认真参观,听导游详细讲解,缅怀先烈,表达我的敬仰之情。 最后一站,我要去鸟巢,回想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的鸟巢,彩灯辉煌,鲜花飞舞,礼炮长鸣,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民载歌载舞,我们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艺术展现在全世界人民眼前。我们的运动员更了不起,他们不怕困难、顽强拼搏为我们国家争得100枚奖牌,51枚金牌,位居金牌榜首。这场精妙绝伦、无与伦比的盛会把全世界都震撼了!电视机前的我怎能不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如今,我要亲眼去看一看鸟巢,看一看这相朝思暮想的地方。 除了旅游,假期里我还准备读许多好书。可以报一个阅读兴趣班。高中三年,时间都用在了题海遨游,好多次拿出一本名著却又无奈地放下。这个假期我要弥补这个遗憾。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矣。是的,摒弃喧嚣而浮华的尘世,净手端坐,捧一本经典,燃一瓣心香,平淡无味的生活竟也变得摇曳多姿。我要在《蒹葭》中,感受爱情的朦胧与盎然的古意;我要在《老子》中体味道法自然的奥妙与清静无为的哲理;我要在《活着》中感受生活的苦难与心灵的迷惘…… 高尔基有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原始人到现代人并非是一蹴而就,书籍就像一个个精心打磨的钩子,将人类的智慧环环相扣。我看到,四书五经高度浓缩了儒家文化的精华,奠定了一代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与文化血脉;我看到,煌煌《史记》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让后人能够触摸历史最真实的脉络;我也可以看到《寂静的春天》是如何发人深省,如何唤起了人类对自然的重视…… 这个假期我要在经典中陶冶自己。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提供了三种选择:到外地旅游、报课外兴趣班、找一份暑期工。要求考生找出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一种,发表观点,谈出看法。审题没有难度,考生只需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做为自己作文的立意,谈出自己认为该种观点最有意义的原因,写成作文即可。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公理婆理众说纷纭,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非全国卷没有这样的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如题干要求“对以上的事你怎么看?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这就表明要写成议论文,不能写成记叙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就要求写作时学生有个性化的思考。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林庚:喧闹时代的隐退者

张伟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

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张鸣说。

隐居中的林庚,惟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里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和“布衣感”。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他的学生袁行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不过,“文革”中林庚曾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这段历史,成为有人指责林庚的罪名之一。但钱理群向记者转述,在一次为一本古书做注的讨论会上,江青曾送给林庚一枝花,托他“转交夫人”。林庚不卓不亢,接过花,随手放在桌上,没有任何受宠若惊的表情。“这起码说明林庚先生的态度。他是温和的,他不是激烈反抗型的文人,这与他的性格,一向相符。而他对政治里的事情,原本并不清楚。”钱理群说。他认为,此前和此后,林庚与政治。再无半点瓜葛,可以作为一个证明。而林庚晚年的隐居,被钱理群看作“从根底上是自由的精神”。

“在做人上,他是成功的。”钱理群评论,“相比一些在世时被推上高位,被别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结局是最美的。”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

(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节)

相关链接:

(1)①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②张鸣: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③袁行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选自“百度百科”)

(2)一次,张鸣去拜访他,请教学问。两人正高谈阔论,忽然屋里响起一阵响亮的鸡叫,随后锣鼓声大响。张鸣大吃一惊,不知所措。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原来那是儿孙们送给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件玩具,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这是林庚十分喜爱的玩具。林庚还喜欢孩子们送给他的玩偶“悟空”和“八戒”,特意挂在窗前,只要一碰,两个玩偶便手脚乱动。他还酷爱风筝,常到学校围墙外的空地放风筝。(《张鸣访谈录》)

1.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林庚先生早年名声很大,曾位列“清华四剑客”和“北大中文四老”,但后来却被人们完全遗忘了。

B.林庚先生上课注重形象,讲究穿戴,或中或西,风度翩翩,加上教态大方,吸引了学生们全神贯注的倾听。

C.林庚先生隐退后不再为学生们上课了,所以钱理群才会建议学生们去接触、拜访林先生,以期从他身上得到教益。

D.林庚在文革中被选调入“两校写作组”,被人视为其污点,而从他对待江青送花的态度看,他并非刻意参与到政治中。

E.林庚并不具有显赫的地位,不被人崇仰供奉,却以其人格魅力被学生永远铭记,这是一个老师所能得到的最高评价。

2.钱理群说林庚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请结合全文,说说这“精神财富”体现在哪些方面?

3.文中引用了钱理群、张鸣、袁行霈等人对林庚先生的评述,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4.文中说林庚先生是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表达诸葛亮早年隐于乱世,淡泊名利的句子是“                          。”

(2)《论语十则》中,“                                    ”说的是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要努力赶上;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反躬自问,汲取教训。

(3)孟子《鱼我所欲也》中,“                  ”是“不为苟得”,死“患有所不辞”的原因。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受下赏的条件是:“                                 。”

(5)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的手法写阿房宫楼阁林立,举步皆是的句子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高睿幼孤,聪慧夙成,特为神武所爱,养于宫中,睿读《孝经》,至“资于事父”,辄流涕嘘欷。十岁丧母,神武亲送至领军府。为发哀,举声殒绝,三日水浆不入口。居丧长斋,骨立,杖而后起。神武,哭泣呕血。及壮,将婚,貌有戚容。文襄谓曰:“我为尔娶郑述祖女,何嫌而不乐?”对曰:“自痛孤遗,方从婚冠,弥用感切。”言未卒,呜咽不自胜,文襄为之悯然。励之勤学,常夜久方罢。文宣受禅,进爵为王。睿身长七尺,容仪甚伟,闲习吏事,有知人之鉴。天保二年,出为定州刺史、六州大都督,时年十七,称为良牧。六年,诏睿领兵监筑长城。于时六月,睿途中屏盖扇,亲与军人同劳苦。定州先常藏冰,长史宋钦道以睿冒热,遣倍道送冰,正遇炎盛,咸谓一时之要。睿对之叹曰:“三军皆饮温水,吾何义独进寒冰!”遂至销液,竟不一尝,兵人感悦。八年,除都督、北朔州刺史。睿抚慰新迁,量置烽戍,备有条法,大为兵人所安。无水处祷而掘井,泉源涌出,至今号曰赵郡王泉。睿后因侍宴,帝从容谓常山王演等曰:“由来亦有如此长史不?”孝昭帝临崩,预受顾托,奉迎武成于鄴,拜尚书令。河清三年,周师及突厥至并州。武成戎服,将以宫人避之,睿叩马谏,乃止。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突厥咎周人曰:“尔言齐乱,故来伐之。今齐人眼中亦有铁,何可当邪!”乃还。于是以睿为能,加尚书令,封宣城郡,拜太尉,监五礼。晚节颇以酒色为和士开所构。武成崩,睿与冯翊王润等奏后主云:“和士开不宜仍居内。”并入奏太后,因出士开为衮州刺史。太后欲留过百日,睿正色不许。旦欲入朝,妻子咸谏止之。睿曰:“社稷事重,吾当以死效之。吾宁死事先皇,不忍见朝廷颠沛。”入见太后,太后复以为言,睿执之弥固。出至永巷,被执送华林园,于雀离佛院令刘桃枝杖杀之,时年三十六。

节选自《北史·高睿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B.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C.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D.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丧指处在直系尊亲的丧期守制中。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

B.崩是帝王去世的讳称,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以山塌下来作比喻。

C.受禅是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禅让制也用于后来的王朝更替。

D.公是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一等,封建社会爵位制度严格,不可世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睿自幼被人抚养,为人十分孝顺。读《孝经》思念父亲泪流满面,母亲病逝数次哭晕,为神武帝守孝期间长斋念佛,以致骨瘦如柴。

B.高睿好学勤政,深得帝王信任。北齐建立后,他历经文宣、孝昭、武成等皇帝,多次担任要职,官至太尉、尚书令。

C.高睿奉旨监修长城,与士民同甘苦。时值盛夏酷暑,有人送来冰块,高睿不忍独自享用,直到冰块融化也没尝一口。

D.高睿敢于犯言直谏,毫不退让。武成帝去世后,他坚持将太后身边的和士开调任外职,面对太后求情和妻子的劝阻,他不为所动。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睿抚慰新迁,量置烽戍,备有条法,大为兵人所安。

(2)吾宁死事先皇,不忍见朝廷颠沛。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任,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腾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无行:没有品行

B.信往,不为具食                具食:吃饭的器具

C.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中情:内心

D.坐法当斩                      坐法:犯法判罪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韩信的过人才能的一组是(   )

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②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③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

④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⑤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⑥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初为布衣,家庭贫寒,生活无着,常常寄人篱下;但他却胸怀大志,忍辱负重,努力习武,积极投军献策,最后终于成了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B.本文主要是描写韩信的才能。不过,这里不是正面描写,而是侧面烘托,即通过其他人物的反映,表现了一个天才的军事家的形象。

C.文章叙述了汉高祖刘邦的雄才大略。他能够知人善任,采纳滕公和萧何的意见,拜韩信为大将,让他为自己打天下。

D.韩信起初在项羽军中做郎中,曾几次向项羽出谋献策,可是都没有被采纳,这就决定了项羽必然失败的悲惨命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