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虞集,字伯生。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虞集,字伯生。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竟黜刘生。

泰定初,考试礼部,言于同列曰:“国家科目之法,诸经传注各有所主者,将以一道德、同风俗,非欲使学者专门擅业,如近代五经学究之固陋也。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后再为考官,率持是说,故所取每称得人。

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俄世延归,集专领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

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光人龚伯璲,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常为御史中丞,伯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是子虽小有才,然非远器。”祖常犹未以为然。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署,集固拒之。 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

(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八》,有删减)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少暇             佚:放荡

B大臣有为刘生     谢:道歉

C虽以此二者忤物   速:招致

D拒之             固:坚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治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三胜

B如近代五经学究固陋也    师道不传也久已

C相与摘集文辞            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D才俊为马祖常所喜         挟飞仙遨游

3.对文中两处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B.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C.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D.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集天资聪颖,记忆超群,三岁时他随家人避乱岭外,母亲杨氏口授文章给他,他很快就能记诵,且在得到刻本之前就已遍读经书,通晓大义。

B.虞集重视师道,捍卫礼义,他在任儒学教授时,自觉充实知识;任国子助教时,诲人不倦;刘生在祭祀上有失礼行为,他坚持主张将其开除。

C.虞集鸿才博识,深受重用。因赵世延归家,虞集专领修撰《经世大典》之事,完成该书;皇上认为虞集经手之事无所不宜,当时的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其手。

D.虞集评人论文,坚持原则。他评论人才注重器量识见,评议文章重视经义,因此触怒他人也不改变;马祖常力荐龚伯璲,虞集却认为他没有才华,拒绝署名。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2)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1.A 2.B 3.C 4.D 5.(1)(他们)担心虞集获得的恩宠一天比一天多(深、厚、重),常常想着用什么办法离间他与皇上。(2)对于那些违背经义的文章,即使文辞优美,也不赞许。(3)任凭小船去往哪里(或:到处飘荡),越过浩荡渺远的万顷江面。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A 项,“不少暇佚”中的“佚”如解释为“放荡”,就与整个语境不合;联系上下的语境“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意思是:大德初年,被授任大都路儒学教授,虽然是以教导学生为职责,但他在学术上却更加自我充实拓展,没有片刻悠闲逸乐。因此“佚”应通“逸”,解释为“安逸”。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比如本题的A项,联系上下的语境“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意思是:大德初年,被授任大都路儒学教授,虽然是以教导学生为职责,但他在学术上却更加自我充实拓展,没有片刻悠闲逸乐。因此“佚”应通“逸”,解释为“安逸”。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比如本题就可以采取课内知识迁移法解决。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A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可不译。B都为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C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假设,那么。D介词,凭借/连词,表顺承。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1.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2.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3.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4.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这句话的大意是:经典著作意旨深远,不是一人之见所能详尽,考试之文,推选其高深者录取,不必先有成见,假若先有成见,就会使求贤之心变得狭隘,而差错即从此而生。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人名及动词进行断句,比如“圣经”“一人之见”“试艺之文”“主意”“求贤之心”。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项,“马祖常力荐龚伯璲,虞集却认为他没有才华,拒绝署名”错误,选项对应的文字在文章最后一段,文中是说“光人龚伯璲,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常为御史中丞,伯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是子虽小有才,然非远器。’”,可见虞集之所以拒绝署名,是因为他认为龚伯“非远器”。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5.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患”,担心;“有以”,有办法来……;“间”,离间。第二句中,“诡”,违背;“虽”,即使;“与”,赞许。第三句中,“纵”,任凭;“如”,到,去,往;“凌”,越过;“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同时要注意句中的人名、官职名,比如“其”“文”“万顷”。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虞集,字伯生。虞集的父亲虞虞汲,娶妻杨氏。虞集三岁时就已知读书,这一年是乙亥年,虞汲携全家去岭外,战乱之中没有书籍可带,杨氏口授文章,虞集听一遍就能诵记。等到回到长沙,拜师学习,才得到各经的刻本,(那时)虞集已是读遍了诸经,通晓其大义了。 大德初年,被授任大都路儒学教授,虽然是以教导学生为职责,但他在学术上却更加自我充实拓展,没有片刻悠闲逸乐。任国子助教后,就以师道为己任,诸生等候他离开(官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到虞集处请教。任博士时,虞集曾在殿上监督祭祀,有一个叫刘生的人,因喝醉了酒而在祭祀时失礼,虞集将此事告诉学监,要求削除他的学籍。大臣中有人为刘生讲情,虞集坚持认为不可宽恕,他说:“国子监,是讲礼义的地方,出现这样的事而不予惩治,用什么教育人!”最终开除了刘生。 泰定初年,在礼部举行考试,虞集对同僚们说:“国家分科考试之法,各经典的传和注各有所规定,将要以此统一道德标准、风俗习惯,不是想让学者各自独占其业,如同近代研究五经的学究那样固执浅陋。经典著作意旨深远,不是一人之见所能详尽,考试之文,推选其高深者录取,不必先有成见,假若先有成见,就会使求贤之心变得狭隘,而差错即从此而生。”其后他两次任考官,都坚持此说,因此每次录取的人都是人才。 有旨令采辑本朝典章故事纂修《经世大典》,命虞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不久赵世延挂职归家,便由虞集单独负责此事,过了两年之后,书才完成,共有八百卷。皇帝因为虞集宏才博识,所经手的事都做得十分妥当,一时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虞集之手。虞集每次奉旨拟写文章,一定要用帝王之道、治乱之因,从容地讽喻切责,寄希望于皇帝看后有所感悟,他在接受皇帝咨询以及论述古今政治得失时,尤其能够委婉地将道理讲明。当时世家子孙因才能名声被提拔的人很多,担心虞集获得的恩宠一天比一天多,常常想着用什么办法离间他与皇上。没有奏效后,他们就一起摘录虞集的文辞,指责其中有讥讪之意,仰赖天子明察其中原委,所以没有能够中伤他。 虞集评论人才,一定以其人的识见器量为先;他评议文章,不以最恰当的言辞使对方折服就不停止,对于那些违背经义的文章,即使文辞优美,也不赞许。虽然因为这两点触怒他人而招致别人诽谤,但虞集始终不因此而改变原则。光人龚伯璲,凭借才俊而被马祖常喜爱,马祖常任御史中丞时,龚伯璲成为他的门上客。马祖常屡次称赞他的才学,想要虞集出面把他推荐给朝廷,虞集认为不可,他说:“此人虽然略有才华,但不能担当大事。”马祖常听后仍然不以为然。马祖常邀请虞集到他家中做客,设置了酒宴,酒过一半时,他拿出推荐书请求虞集署名,虞集坚决拒绝。 至正八年虞集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 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舍”;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牟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驰”。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用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两个字来说,等就是“舍得”!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 生。道家则是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 “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的形成。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和合文化是一种健全的心态。

B和合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

C儒释道三教能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健康心态。

D儒释道三家精神旨趣不同,可以形成互补。

2.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作者认为,“和合”文化是一种健全的心态,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才是“合”,只有“合” 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人“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 进“和”的状态,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中国哲学可以解决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儒讲“拿得起” 道讲“想得开”, 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3.传统文化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成缺的元素下列说法不能作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人“和”的状态, 仅靠一种学说是不可能做到的。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求。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的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互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打车软件“嘀嘀打车”通过微信支付车费优惠额度的增,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撒钱”大战再次升级,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微信支付系统暂时瘫痪。

B举办微山湖放鱼节,有助于进一步加大微山湖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群众关心水域生态环境、呵护水生生物资源的意识。

C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的《死水》以想象的奇诡、色彩的浓郁、节律的和谐以及格式的整饬著称,因而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D好多部门都希望借助学校这个阵地来实现“小手拉大手”的教育效果,殊不知,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仅靠征文、演讲、手抄报等比赛来完成。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3月1日,法国枫丹白露博物馆中国馆被盗,20 件珍贵藏品不胫而走。该馆中保存着1860年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抢掠的大量珍贵文物,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

B本赛季的全国女排联赛在对抗性和现赏性上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八强战之后,比赛打得更加难舍难分,这与四位名帅的排兵布阵和临场指挥不无关系。

C在2015年央视网络晚会上王挣亮演唱了《最远的距离》他那温暖 醇厚又不失清亮的嗓音,让现场每位观众耳濡目染沉浸其中,让每一个归心似箭的人热泪盈眶。

D年初,一幢3D打印的建筑在苏州正式亮相。建筑墙体上的波浪形纹理层次分明,层与层之间密不透风,看上去浑然一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在我的脑海里,油纸伞是江南最美丽也是最遥远的一个梦了。记得儿时,在滴滴答答的雨帘下,我们撑开油纸伞,一爿爿烟雨葱茏的天地近在眼前,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纷至沓来,让人(    进入梦境。现在                                                                   

油纸伞,它于何时何地发明,又是哪一个独具慧心的匠人所造,现已无从考证。但我想,油纸伞的出现,一定是在江南,被潇潇暮雨氤氲着的江南,很容易使人产生创造的灵感。于是,一把把油纸伞,从江南仄仄的小巷里走出,伞下的人或是明眸浩齿的女子,或是一袭青衫的书生,静静地在雨中沉思、遐想或踟蹰彷徨,那么宁静,那么(    )。或是两把油纸伞交错磕碰而过,蓦一回首,便擦出了爱的火花,产生了如水的柔情。正像在《雨巷》里徘徊的诗人,苦苦等待着眼睛里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也正像民间传说中的《白蛇传》里,是油纸伞(    )了许仙、白娘子的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

1.文中加点的词或短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葱茏        纷至沓来

B.氤氲        明眸浩齿

C一袭青衫    踟蹰

D蓦一回首    徘徊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忽然    典雅     演示

B.忽然    文雅     演绎

C恍然    典雅     演绎

D.恍然    文雅     演示

3.依次填入第一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只有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

②能模糊地见到它们的赝品

③这个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④也只有在以假作真的影视画面里

⑤还能依稀看到它们的影子

A①③②④⑤

B.③④①②⑤

C.③①⑤④②

D.①②④⑤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随着各种自拍神器的横空出世,借助美颜相机、美图秀秀等自拍软件的神效,矮穷矬、黑穷丑能瞬间变为高富帅、白富美,这满足了不少男女的爱美之心,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对真实的掩盖,是自欺也是欺人。

近日有一款“反美颜”应用软件问世。该软件号称能消除美图效果,将“美丽”瞬间“打回原形”。不少人坦言,上社交网站再也不用担心被欺骗了,但也有人认为将真实的生活美化一下又有何妨?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