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阵风① 冯骥才 三岔河口那边那块地,各种吃的穿的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阵风①

冯骥才

三岔河口那边那块地,各种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无奇不有。码头上的东西,一半是本地特产,一半是南来北往的船儿捎来的新鲜货;外来的玩意儿招引当地人,本地的土产招引外来客。于是,走江湖卖艺的都跑到这儿来赚钱吃饭,吃饭赚钱。可是,要想在这儿立足就不易了。谁知道嘛时候会忽然站出一位能人高人奇人?把你一脚踢一个跟斗。

民国元年,一位打山东来的摔跤手成了无敌手。那摔跤手个子大赛面墙,肩厚似牛臀,臂粗如大腿,光头圆脸冒红光;浑身的肌肉一使劲,好比上上下下到处肉球,再动两下,肉球满身乱滚。这小子拿手的本事是摔跤时,两手往对手肩上一搭,就紧紧抓住,腰一给劲,就把对手端起来。你两脚离地使不上劲,他胳膊长你踢不上他,你有再好的跤法也用不上。他呢?端着你一动不动,你再沉再重也没他劲大。等你折腾够了,他把你往地上一扔,就赛给他玩够的小猫小狗,扔在一边。据说他这手是从小练的一个怪招:端缸。他爹是烧瓦缸的,开头叫他端小缸,天天端着缸在院里转;等他端缸赛端鸡笼子,便换大一号的缸,愈换愈大,直到端起荷花缸赛端木桶,再往里边加水,每十天加一瓢水,等到他端着一缸水在院里如闲逛,这门天下罕见的功夫就练成了。

别以为这端缸的小子能在三岔河口站住脚。一天,打河北沧州来一位凶悍的汉子,这汉子是练铁沙掌的。人挺黑,穿一件夏布褂子,更显黑;乱糟糟连鬓大胡子,目光凶狠,一看就知不是善茬儿。这人过去谁也没见过,他在山东小子面前一站,嘛话没说,把夏布褂子脱下往后一扔,露出一身腱子肉赛紫铜,黑红黑红,亮得出奇,肉怎么能这么亮?可是,端缸的山东小子没把他当回事,出手往他肩上一搭,跟手一抓,怪事出来了,居然没抓住;再一抓,还是没抓住,这黑汉子肩上的肉滑不哧溜,赛琉璃瓦,山东小子没遇到过这种肩膀这种肉,唰唰唰连抓三下,竟赛抓鱼,他忽觉不好——原来这黑汉子半个身子涂了挺厚的一层油,怪不得这么亮这么滑!可是抓不住对方的肩,端不起来,他的功夫就用不上了。就在他一惊一怔之间,这汉子双掌疾出,快如闪电,击在他的当胸,他还没明白过来,只觉胸膛一热,已经坐在五尺开外的地上,耳听围观的人一片叫好。

从这天起,三岔河口这块地,这沧州来的黑汉子是爹。

没想到半个月后就有一位怪人站在他对面。

这人赛个文人,清瘦小老头,穿件光溜溜蛋青色绸袍,一身清气立在那儿,眼角嘴角带着笑。没等黑汉子开口,他叫身边一个小伙子帮他脱去外边的长袍,跟着再把这长袍穿上。可再穿上长袍时,他就把两条胳膊套在袖子里面,只叫两条长长的袖子空空垂在肩膀两边,像两根布条。黑汉子说:“你这叫怎么一个打法?”

小老头淡淡一笑,说:“君子动口不动手,我绝不用手打你。”这口气透着傲气。

黑汉子说句“承让”,上去呼呼几掌,每掌只要扫上,都叫小老头够呛。可是黑汉子居然一掌也没打上,全叫小老头躲闪过去。黑汉子运气使力,加快出掌,可是他出手愈快,小老头躲闪愈灵。一个上攻下击,一个闪转腾挪,围观的人看得出小老头躲闪的本领更高,尤其是那反转,那腾挪,那扭摆,比戏台上跳舞的花旦好看。黑汉子打了半天,好像凭空出掌。拳掌这东西,打上了带劲,打不上泄劲。一会儿黑汉子就累得呼呼喘了。尤其小老头的空袖子,随身飞舞,在黑汉的眼里,哗哗的,花花的,渐渐觉得好赛和好几个小老头在打,直到打得他气短力竭,浑身冒汗,才住手,说了一句:“我服您了。”

看来小老头要在这块地立一阵子,没过十天,又一位高人冒出来了。

谁也没留神,这些天一位高人一直扎在人群里,欣赏着小老头“动口不动手”的绝技,琢磨其中的诀窍,也找破绽。这人年轻健朗,穿个白布对襟褂,黑布裤,挽着裤腿,露出的腿肚子像块硬邦邦的圆石头。这种装束的人在三岔河口一带随处可见——船夫。

这船夫一上来双手拱一拱拳,就开打。小老头照例闪转腾挪,叫这船夫沾不上自己的边儿。可是谁料这船夫要的正是这双长袖子。他忽地伸手抓住左边的衣袖,一阵风似绕到小老头身后,再抓住右边的衣袖,飞快地跑到小老头身后,把两条袖子结个扣儿,这个扣儿是活扣儿,懂眼的人一看便知,这是系船的绳扣儿。别看是活扣儿,愈使劲挣,扣儿愈死。待这袖子赛绳子扎得死死,小老头可就跟棍子一样戳在地上。这船夫上去一步蹬上小老头,两脚站在小老头双肩上。小老头看出不妙,摇肩晃膀,想把这船夫甩下来。一直等到小老头没劲再晃,站老实了,才跳下来,伸手两下给小老头解开衣袖,转身便走。

从此,小老头人影不见,这船夫也不见再来。这船夫姓甚名谁?哪门哪派?家在何方呢?

渐渐有了传闻,说这人家在北塘,没人知道他练过功夫,只说他是个好船夫,在白河里来来往往二十年,水性好,身手快,绰号一阵风。有人说前些天在大直沽那边碰见过他,问他为嘛不在三岔河口地上画个圈,显显身手,多弄点钱。一阵风说,天津这码头太大,藏龙卧虎,站在那儿不如站在船上更踏实。

(有删节)

注:①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系列小说;②赛,像。

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最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小说一开篇就为读者勾勒了一个熙来攘往的市井社会图,为后文人物出场设置了合理的背景。

B摔跤手早年天天练习端缸,从小缸到大缸,勤奋坚持,是为了日后成为一名出色的摔跤手。

C沧州铁砂掌击败山东摔跤手,围观群众叫好连连,这叫好既有对前者的佩服,又表明大家对后者的厌恶。

D小说第四段写到山东小个子“肉怎么能这么亮”,表达观众对他的健壮的身体的由衷赞叹。

E小说采用了语言、动作、肖像等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一群江湖奇人。 

2.这篇小说在语言上有哪些特色?

3.请指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并说明理由。

4.小说为我们刻画了四位风格迥异的奇人能士,在人生的竞技舞台上,他们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分析

 

1.A2分,对局部情节作用的分析;E3分,整体上对小说手法的分析;C1分,有部分不正确。 2.①浓郁的天津地方特色:“谁知到嘛时候”、“嘛话没说”、“个子大赛面墙”;②形象有趣:浑身的肌肉一使劲,好比上上下下到处肉球,再动两下,肉球满身乱滚”,“亮得出奇,肉怎么能这么亮?”;③善用修辞: “这黑汉子肩上的肉滑不哧溜,赛琉璃瓦”;“尤其是那反转,那腾挪,那扭摆,比戏台上跳舞的花旦好看”;④口语化:“把你一脚踢一个跟头”“这沧州来的黑汉子是爹”;⑤曲艺风格,犹如评书般的语言:“赚钱吃饭,吃饭赚钱”、“你两脚离地使不上劲,他胳膊长你踢不上他,你有再好的跤法也用不上。他呢?端着你一动不动,你再沉再重也没他劲大”(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使用)。 3.答案一:一阵风 ①小说的题目暗示了主人公;题目“一阵风”揭示了文章的主人公。②情节的设置,前边三个人的故事情节为一阵风的出场做了铺垫;③人物形象上,一阵风不仅技艺高人一等,而且有更高的人生境界;④主题上,揭示小说的主题——在人生的舞台上,成败就如一阵风般,来去匆匆。 答案二:所有四人 ①情节伏笔上,“谁知到嘛时候忽然站出一位能人高人奇人?把你一脚踢一个跟斗”埋下伏笔,说明小说想要描绘的是一幅江湖奇人的群像;②情节的设置上,描绘四人的笔墨基本相当;③人物形象上,四人的形象都很鲜明独特;④主题上,江湖奇人奇事正是小说想表现的主题。 4.①重视基本功:山东摔跤手早年几乎天天练习端缸,从小缸到大缸;一阵风的技能得益于他的船夫生活的磨练;②战胜对手要有针对性:每个人都针对对手的特点研究合适的战术;③善于观察:一阵风很多天都扎在人堆里寻找对手的破绽;④认清强中更有强中手,没有谁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应该适时选择急流勇退。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题干要求选出“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可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等三个角度分析,B:早年的练习并非为了成为摔跤手C:表明大家的厌恶不正确;D:应该表明惊讶。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篇小说在语言上有哪些特色”分析语言特色,一方面联系作者本人的写作风格,一方面分析字里行间表现出的特色。本文作者冯骥才,善于写奇人异事,并且在作品中多用口语,语言有浓郁的天津地方特色,幽默风趣。这些可以从文中找到很多例子,如“谁知到嘛时候”、“浑身的肌肉一使劲,好比上上下下到处肉球,再动两下,肉球满身乱滚”,“这沧州来的黑汉子是爹”;另外还可以通过 “这黑汉子肩上的肉滑不哧溜,赛琉璃瓦” “赚钱吃饭,吃饭赚钱”概括出多用比喻和戏曲风格这样的特点。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语言表达的一般格式:文章运用了……表达技巧,表达了……内容,达到了……艺术效果。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①从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工描、景物描写等的作用);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②从选材组材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③从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借景抒情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④从结构安排角度。看开头结尾是否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是否运用了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是否运用了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是否做到了起承转合,曲折有致。⑤从语言运用角度。看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委婉含蓄、尖锐直露、冷峻深沉、热情澎湃等);给读者哪些艺术审美情趣;文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反语、夸张、排比等)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效果如何等。本题作答时联系作者本人的写作风格,分析字里行间表现出的特色。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请指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并说明理由”本题探究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学生可以认为是四位江湖奇人,也可以认为是一阵风。关键是理由。理由可以从题目,情节,主题三个角度论述。从题目来看,主人公就应该是一阵风;从情节角度分析,情节有伏笔,“谁知到嘛时候忽然站出一位能人高人奇人?把你一脚踢一个跟斗。”四位奇人一一亮相,笔墨使用相当。主人公应该是这些奇人异事。主旨上看,一阵风的选择,更显示出超越武艺的成败的人生的选择。如此看来,一阵风更适合作主人公。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思路点拨】探究小说的主要人物,这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判断是否是主要人物(主人公):(1)是否运用大量的笔墨进行描写和刻画人物;(2)人物形象是否鲜明突出;(3)是否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角色。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为我们刻画了四位风格迥异的奇人能士,在人生的竞技舞台上,他们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刻画的四位风格迥异的奇人能士,各有特色,也各自可以给我们不同的启示。第一位,端缸高手,从小练习,有扎实的基本功。但他只会一手,如果抓不住对方,他也就无能为力了。第二位,有一身硬功夫,并且懂得赢取对方要靠智慧,他不和对手硬拼,而是在自己身上抹油,让对方无法抓住自己。第三位,身段轻盈,能以柔克刚。第四位,深藏不露,善于观察对手,从中寻找对手的破绽。并且能清楚的认识到强中自有强中手的道理。依据这四位的表现,总结启示即可。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要结合人物的经历和性格特点,结合具体的历史年代,结合现代社会的认识、需要。可见训练考生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简要概括的能力是复习的一个重点。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词人思念家乡,以酒遣怀,然外患未平不得归家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中举杯共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宫室依地而建、结构精巧工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

  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①韩偓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但后遭排挤,被贬淮州,后因避难投靠节度使王审知。当时朱全忠弑帝,建立梁期,王审知接受梁的封号,韩偓离开王审知定居于闽南泉州。诗作于此时。②招魂,语出《楚辞•招魂》,原指祈祷死者复生的一种宗教仪式,这里只是一般地用作招致魂魄。

1.有人评价本诗颔联所用意象“兴寄深微”,请谈谈你的理解。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向雄字茂伯,河内山阳人也。父韶,彭城太守。雄初仕郡为主簿,事太守王经。及经之死也,雄哭之尽哀,市人咸为之悲。后太守刘毅尝以非罪笞雄,及吴奋代毅为太守,又以少言遣系雄于狱。司隶钟会于狱中辟雄为都官从事,会死无人殡殓,雄迎丧而葬之。文帝召雄而责之曰:“往者王经之死,卿哭王经于东市,我不问也。今钟会躬为叛逆,又辄收葬,若复相容,其如王法何?”雄曰昔者先王掩骼埋胔仁流朽骨当时岂先卜其功罪而后葬之哉今王诛既加于法已备雄感义收葬教亦无缺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何必使雄违生背死以立于时!殿下仇枯骨而捐之于中野,为将来仁贤之资,不亦惜乎!”帝甚悦,与谈宴而遣之。

累迁黄门侍郎。时吴奋、刘毅俱为侍中,同在门下,雄初不交言。武帝闻之,敕雄令复君臣之好。雄不得已,乃诣毅,再拜曰:“向被诏命,君臣义绝,如何?”于是即去。帝闻而大怒,问雄曰:“我令卿复君臣之好,何以故绝?”雄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进人若加诸膝,退人若坠诸川。刘河内于臣不为戎首,亦已幸甚,安复为君臣之好!”帝从之。

泰始中,累迁秦州刺史,假赤幢、曲盖、鼓吹,赐钱二十万。咸宁初,入为御史中丞,迁侍中,又出为征虏将军。太康初,为河南尹,赐爵关内侯。齐王攸将归藩,雄谏曰:“陛下子弟虽多,然有名望者少。齐王卧在京邑,所益实深,不可不思。”帝不纳。雄固谏忤旨,起而径出,遂以愤卒。

(《晋书•卷二十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雄曰/昔者先王掩骼埋胔/仁流朽骨/当时岂先卜其功罪而后葬之哉/今王诛既加/于法已备/雄感义收葬/教亦无缺/

B.雄曰/昔者先王掩骼埋胔/仁流朽骨/当时岂先卜其功罪而后葬之哉/今王诛既加于法已/备雄感义收/葬教亦无缺/

C.雄曰/昔者先王掩骼埋/胔仁流/朽骨当时/岂先卜其功罪而后葬之哉/今王诛既加/于法已备/雄感义收葬/教亦无缺/

D.雄曰/昔者先王掩骼埋/胔仁流/朽骨当时/岂先卜其功/罪而后葬之哉/今王诛/既加于法/已备/雄感义收葬/教亦无缺/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事有刺史属吏之称,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后从事改为参军。

B.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判死刑的犯人,后来“东市”就指刑场。

C.殿下原来也是对天子的敬称,但汉代以后,演变为对太子、亲王的尊称。

D.再拜即拜两次,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一般只有向很尊贵的人才施再拜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经死后向雄痛哭于东市,钟会死后向雄又收殓安葬,文帝司马昭因此而责备向雄。

B.武帝曾下令让向雄与刘毅恢复“君臣之好”。向雄迫不得已,便到刘毅家里拜访他,但并未真心实意和刘毅交好。

C.向雄敢于直言进谏,引用先王做法来为自己辩解,得到文帝的认可,免去了刑律之祸。

D.对于向雄的进谏,天子并没有采纳。向雄极力进谏,违背了圣旨,向雄径自出宫,后因愤懑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钟会躬为叛逆,又辄收葬,若复相容,其如王法何?

(2)殿下仇枯骨而捐之于中野,为将来仁贤之资,不亦惜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从“月印万川”到“水月镜花”

朱熹是“月印万川”诠释模式的开创者和执行者。他认为,“五经”“四书”等经典无别,若能参得透,都是“一理”。“一理”是万物与所有伦理纲常关系的根本依据,但又是具体的,以特殊的样式展现于不同事物之中。解读圣人典籍,就是要弄清“一理”如何落实到个别事物之上,凝聚成个别的、具体的、所以然之理的。解经虽应立足文本,不能空发议论,但在弄懂文字内含具体之理后,还要由“下学”而上达“一理”。朱熹强调“情”与“理”、“事”与“理”的区分,挖掘儒家文本的道德追求与工夫进路的“分理”客观性,以保证其实施的有效性,进而为“一理”的普遍性存在找到现实依据。

朱熹主张诠释经典时要“格物致知”。经由探究而掌握“物自身”,进而帮助主体意念“纯化”,达到“一理”的认知境界,同时将本心所具之理推广至事物上而体会事物之理的状态。此方法的实质是将“下学上达”的为学顺序,变为“理一分殊”的逻辑推演。朱熹认为,经典之内既有“文理”又有“义理”。文理是文脉、内容与意义,而义理除了意义之外,更指道德性、价值性的真理。文本的基本内容与中心思想需要掌握,意义与真理更需要理解与领悟,其关键在于格物。“一理”的发现,在于日常“格物”的积累之中。

陆九渊则提出“发明本心”的命题,认为解经首要的要求是学者先学会体证自己的本心。圣人与普通人心理“同构”,古之“一理”与今之“一理”相同,故经典是“此心此理”的具体化。解经是一个“求心”的过程,由于“心同、理同”,所以不同经典间只有文字的差异,而无义理之不同。故文字训诂仅是经典诠释的初级阶段,解释者以心灵体察的方法领悟经典创作者的意图,把握“此心此理”的要义才是最终的目的。

表面上看,陆九渊似乎将“理本论”转变为“心本论”的解释形上学,实则不然。“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公理”,是宇宙运行规则,亦是人类活动的最高法则,而“心”则是对根源性“理”的体认。“心”的道德感知来源于自身固有的“理”,它只是“理”的先在规定和表现。与“理”相比,“心”的地位仍处于第二位。即陆氏虽将“格物”之法转为“格心”之样式,但其实质仍在践行着“理一分殊”“月印万川”的诠释路线。

明代,儒家学风发生转变,“月印万川”式的解经悄然被“水月镜花”模式替代。

“水月镜花”的特点是“贵意象”,坚持“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经典中的语言既真实又虚幻,诠释的关键在于,明确主观心志会超越客观文字。它将解经视为一种纯粹的向内实践,剖析文本获悉的伦理目标、修养原则均成为心志运作的边界或框架,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修炼主体心志本身,所谓“经学即心学”。学者在诠释经典时往往以体悟内心“良知”为终极价值,经典随之成为从属性的“影本”。因为形上本体“心”古今如一,而经典所依附的语言由于创作者自身的“历史性”与“不完美性”,总会存在某些不完整之处,故“六经”也可视为一种“糟粕”,需要后来的诠释者不断加以修正、发挥。

在此思想的指引下,解经的“随意性”增强,经文成为虚无化的东西,诠释只要能立足于本源性的“良知”之上,便就不用在意“所说的”距离“本文”多远。诠释经典的根本在于体证一种作为本体的宇宙心,此心是道德与存在的双重依据,是一切德目之所出。

“水月镜花”式解经提升了诠释者的主体性,它强调经典诠释是体验之学,应以主体人格为中心而不是以文字解读为中心的活动。知识上的领略,只是内化经验,重要的是将领悟与心志相结合付诸实践。虽然它容易带来主体“成见”影响诠释效果的“理解之弊”,但它却将深受“存天理、灭人欲”观念压制的“人性”解放出来,主体的价值意义得到彰显。它既是一种学术方法的变换,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认为,“五经”“四书”所讲的具体之理虽然不同,但同属“一理”,并认为解经时应由“下学”而上达“一理”。

B.朱熹看到了儒家文本中的道德追求与工夫进路的客观性,因而通过强调“情”“事”“理”的区分来保证其实施的有效性。

C.陆九渊认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故经典只是“此心此理”的具体化,解经就是一个“求心”的过程。

D.“水月镜花”式的解经模式往往以体悟内心“良知”为终极价值,经典于是变成了从属性的“影本”,成了修炼主体心志的契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朱熹主张的“格物致知”,实质是将“下学上达”的为学顺序,变为“理一分殊”的逻辑推演。

B.在陆九渊看来,“心”的道德感知来源于自身固有的“理”,只是“理”的先在规定和表现,与“理”相比,“心”的地位仍处于第二位。

C.朱熹认为解经应立足文本,陆九渊认为文字训诂仅是经典诠释的初级阶段,二人的看法虽然有别,但在尊重经典的客观性这一点上还是有一致之处的。

D.“水月镜花”式解经认为经典所依附的语言由于创作者自身的局限总会存在某些不完整之处,故需要后来的诠释者不断加以修正、发挥才能还原经典的“真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陆二人的阐释模式都强调了“理”的先在性、根本性,强调了解经时对“理”的体认,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阐释者的主体性。

B.“水月镜花”式解经容易带来主体“成见”影响诠释效果的问题,但其对主体性的提升,实质上有思想启蒙的效果。

C.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本质上还是一种解经的学术思路,但他在此基础上推出“存天理、灭人欲”无疑就是思想僵化的表现。

D.朱熹主张由探究而掌握“物自身”进而帮助主体意念的“纯化”,而“镜花水月”式的解经则强调主体人格的中心地位,在主体的地位上,二者差别巨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犹太民族有这样一句谚语:你需要在口袋里经常放两张字条,一张写的是“我只是一颗尘埃”,另一张写的是“世界为我而造”。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