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是我大伯的老邻居,大伯有...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他是我大伯的老邻居,大伯有几个孩子,谁几岁,谁的性格怎样,他都       

②李警官在办案过程中十分细心,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真可谓       

③墨尔本电影节组委会不顾中国民意的反对,执意为疆独分子做宣传,中方对这种险恶用心       

A.了如指掌     洞若观火       明察秋毫

B.了如指掌     明察秋毫       洞若观火

C.洞若观火     了如指掌       明察秋毫

D.明察秋毫     洞若观火       了如指掌

 

B 【解析】 试题分析:“了如指掌”的“了”是“明了”;“指掌”是“指着手掌”。形容对人或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好象指着掌上的东西给人看一样。“洞若观火”偏重在观察彻底,“了如指掌”偏重在了解清楚。第一句中,“他是我大伯的老邻居”,说明对孩子了解清楚,用“了如指掌”。“明察秋毫”极言能敏锐辨别是非,观察细微,不受蒙蔽。第二句中有“李警官”,用“明察秋毫”。“洞若观火”的“洞”是“彻底”的意思,比喻对事情看得十分清楚透彻。第三句中,“中方对这种险恶用心”看得明白,用“洞若观火”。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了如指掌”的“了”是“明了”;“指掌”是“指着手掌”。形容对人或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好象指着掌上的东西给人看一样。“洞若观火”偏重在观察彻底,“了如指掌”偏重在了解清楚。第一句中,“他是我大伯的老邻居”,说明对孩子了解清楚,用“了如指掌”。“明察秋毫”极言能敏锐辨别是非,观察细微,不受蒙蔽。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罗哲文:一世书生终无奈

5月14日,中国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研究所原所长罗哲文因病逝世,享年88岁。罗哲文与古建筑打了将近70年的交道。而他走进这片领域,却源自一个特别偶然的机缘。

1940年,罗哲文仅凭着兴趣投考中国营造学社,没想到,他竟是当年唯一被录取的考生。半年后,梁思成见罗哲文在绘图方面颇有天赋,便将其收为弟子。

1952年,郭沫若提出修复长城向民众开放,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把修复的任务交给了年仅28岁的罗哲文。刚到长城,罗哲文感到了一种震撼,“一片残垣断壁,荒山野岭没有人烟”。他就此赋诗一首:断垒颓垣古戍残,夕阳如火照燕山。今朝四上居庸道,欲使长龙复旧观。

性情特别温和的罗哲文,只有在面对古建筑被破坏时,才会生气翻脸。

在窦忠如的记忆里,罗哲文这一辈子有过两次著名的“愤怒”。第一次是在罗哲文刚就任国家文物局文物处的副处长时,他去考察河南洛阳某玻璃厂,发现该厂正建在重要的历史遗迹——唐代武则天时期的建筑遗址上。此情此景,让罗哲文着急万分,他要求玻璃厂立即停工,但玻璃厂负责人以损失太大为由拒绝。罗哲文十分愤怒,旋即将此事反映到中央,后得以解决。

罗哲文第二次愤怒是为定海。1998年,浙江省定海市大拆大建,古宅老居为新居“让路”,这座极具江南特色的历史文化古城,在“旧城改造”中被毁得面目全非。1999年,包括罗哲文在内的一批古建筑专家前去调查,希望当地政府能保护古建。当地政府置若罔闻,并加快了拆迁速度,08平方公里的古城,转眼间只剩下013平方公里。罗哲文愤怒地找到媒体,将此事曝光,并得到中央的批示,定海古城拆迁才被制止。

奋力保护古建筑的同时,罗哲文面临更多的,是无奈。

1969年,北京修建地铁西直门的厄运到了,瓮城必须拆除。瓮城不像古天文台那样具有特别高的科学价值,能向周总理直接反映。无计可施之下,罗哲文只能经常带着相机跑来,为西直门频频留下“遗像”。

距离现在最近的一番无奈,是在2007年。北京东四八条的拆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事件进展期间的专家论证会,获邀的罗哲文因故未能参加,随后他给出了书面意见“情况不明,不好判断”。这番意见竟让他被文物保护人士归类为专家组的“温和派”代表。

“说他‘温和派’,这评价有失偏颇。他不像别的专家一提到‘拆迁’就血脉贲张,他提倡,应该在现有条件下尽一切可能做事,把能够保护的先保护起来。他也直接表示过有个别地方并没有必要保护,这就很得罪人。”张海燕解释说,罗哲文是通过梁思成、林徽因的遭遇以及北京一次次的大规模城建开发,才得出一个无奈的结论:不要指望什么都能全盘保护,这很难做到,但部分保护还是可以做到的。“他的态度非常务实,像他的为人一样”。张海燕说。

罗哲文自己也曾遗憾地说:“我可以态度鲜明,但必须是在我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北京已经成这样了,保护得太晚了!”

外界给罗哲文封了许多名号,而在朋友眼中,他只是个普通的“老小孩”。

考古学家张忠培与罗哲文已认识几十个年头了,在他的印象中,“罗哲文总是笑着,从未变过。”

张海燕第一次见到罗哲文是在2008年的夏天:“他从外面刚回来,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一只手把着车把,另一只手还夹着烟卷。”

而在窦忠如的眼中,罗哲文既是让他分外尊重的老先生,也是一个爱喝几两小酒的普通老头,“他常把好酒灌在小二锅头的瓶中”。

身体一向健康的罗哲文,走得很突然。

罗哲文曾经有一幅书法作品,写的是梁思成的一首诗:“登山一马当先,岂敢冒充少年。只因唯恐落后,所以拼命向前。”或许,这也是罗哲文一生的写照。

“在我个人看来,在中国古建筑保护上,罗哲文的实际贡献和作用,绝不逊于梁思成和林徽因。大家愿意说梁林,是因为梁林的身上光环太多了,而罗老先生没有。这个时代,很多人会‘选择性遗忘’,而我希望,我们能把罗老记住得久一些。”张海燕说。  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考古学家、著名的长城专家罗哲文曾写了一副题为《长城赞》的长对联,全联124字,述历史,绘壮景,表达了对长城由衷的赞美,文采斐然,堪称名联。

②罗哲文自小喜欢书法,后来所从事的工作与书法有密切的关系,也为他的书法实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他的书法却集儒家的“中正平和”、佛家的“空灵清新”、道家的“质朴自然”于一身,充分展现出渊博学识涵养的潇洒气质,绝非一般尚论技巧之俗书可比。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罗哲文无心插柳,没想到竟是当年唯一被录取的考生,还被梁思成将其收为弟子。

B.罗哲文的两次“愤怒”,不但不表现为一种性格的缺点,反而有力地体现了他强烈的责任感。

C.梁思成、林徽因的遭遇让罗哲文看到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尴尬处境,使他对文物保护深感悲观。

D.文章通过几个有趣的生活细节,正侧结合,展现了罗哲文在生活中“老小孩”的形象特征。

E.文末肯定了罗哲文的实际贡献和作用,也指出了今人“选择性遗忘”的现实,引人深思。

2.罗哲文的“无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文章多次引用别人对罗哲文的回忆或评价,有何作用?请简要冋答。

4.一代文物专家罗哲文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阵风①

冯骥才

三岔河口那边那块地,各种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无奇不有。码头上的东西,一半是本地特产,一半是南来北往的船儿捎来的新鲜货;外来的玩意儿招引当地人,本地的土产招引外来客。于是,走江湖卖艺的都跑到这儿来赚钱吃饭,吃饭赚钱。可是,要想在这儿立足就不易了。谁知道嘛时候会忽然站出一位能人高人奇人?把你一脚踢一个跟斗。

民国元年,一位打山东来的摔跤手成了无敌手。那摔跤手个子大赛面墙,肩厚似牛臀,臂粗如大腿,光头圆脸冒红光;浑身的肌肉一使劲,好比上上下下到处肉球,再动两下,肉球满身乱滚。这小子拿手的本事是摔跤时,两手往对手肩上一搭,就紧紧抓住,腰一给劲,就把对手端起来。你两脚离地使不上劲,他胳膊长你踢不上他,你有再好的跤法也用不上。他呢?端着你一动不动,你再沉再重也没他劲大。等你折腾够了,他把你往地上一扔,就赛给他玩够的小猫小狗,扔在一边。据说他这手是从小练的一个怪招:端缸。他爹是烧瓦缸的,开头叫他端小缸,天天端着缸在院里转;等他端缸赛端鸡笼子,便换大一号的缸,愈换愈大,直到端起荷花缸赛端木桶,再往里边加水,每十天加一瓢水,等到他端着一缸水在院里如闲逛,这门天下罕见的功夫就练成了。

别以为这端缸的小子能在三岔河口站住脚。一天,打河北沧州来一位凶悍的汉子,这汉子是练铁沙掌的。人挺黑,穿一件夏布褂子,更显黑;乱糟糟连鬓大胡子,目光凶狠,一看就知不是善茬儿。这人过去谁也没见过,他在山东小子面前一站,嘛话没说,把夏布褂子脱下往后一扔,露出一身腱子肉赛紫铜,黑红黑红,亮得出奇,肉怎么能这么亮?可是,端缸的山东小子没把他当回事,出手往他肩上一搭,跟手一抓,怪事出来了,居然没抓住;再一抓,还是没抓住,这黑汉子肩上的肉滑不哧溜,赛琉璃瓦,山东小子没遇到过这种肩膀这种肉,唰唰唰连抓三下,竟赛抓鱼,他忽觉不好——原来这黑汉子半个身子涂了挺厚的一层油,怪不得这么亮这么滑!可是抓不住对方的肩,端不起来,他的功夫就用不上了。就在他一惊一怔之间,这汉子双掌疾出,快如闪电,击在他的当胸,他还没明白过来,只觉胸膛一热,已经坐在五尺开外的地上,耳听围观的人一片叫好。

从这天起,三岔河口这块地,这沧州来的黑汉子是爹。

没想到半个月后就有一位怪人站在他对面。

这人赛个文人,清瘦小老头,穿件光溜溜蛋青色绸袍,一身清气立在那儿,眼角嘴角带着笑。没等黑汉子开口,他叫身边一个小伙子帮他脱去外边的长袍,跟着再把这长袍穿上。可再穿上长袍时,他就把两条胳膊套在袖子里面,只叫两条长长的袖子空空垂在肩膀两边,像两根布条。黑汉子说:“你这叫怎么一个打法?”

小老头淡淡一笑,说:“君子动口不动手,我绝不用手打你。”这口气透着傲气。

黑汉子说句“承让”,上去呼呼几掌,每掌只要扫上,都叫小老头够呛。可是黑汉子居然一掌也没打上,全叫小老头躲闪过去。黑汉子运气使力,加快出掌,可是他出手愈快,小老头躲闪愈灵。一个上攻下击,一个闪转腾挪,围观的人看得出小老头躲闪的本领更高,尤其是那反转,那腾挪,那扭摆,比戏台上跳舞的花旦好看。黑汉子打了半天,好像凭空出掌。拳掌这东西,打上了带劲,打不上泄劲。一会儿黑汉子就累得呼呼喘了。尤其小老头的空袖子,随身飞舞,在黑汉的眼里,哗哗的,花花的,渐渐觉得好赛和好几个小老头在打,直到打得他气短力竭,浑身冒汗,才住手,说了一句:“我服您了。”

看来小老头要在这块地立一阵子,没过十天,又一位高人冒出来了。

谁也没留神,这些天一位高人一直扎在人群里,欣赏着小老头“动口不动手”的绝技,琢磨其中的诀窍,也找破绽。这人年轻健朗,穿个白布对襟褂,黑布裤,挽着裤腿,露出的腿肚子像块硬邦邦的圆石头。这种装束的人在三岔河口一带随处可见——船夫。

这船夫一上来双手拱一拱拳,就开打。小老头照例闪转腾挪,叫这船夫沾不上自己的边儿。可是谁料这船夫要的正是这双长袖子。他忽地伸手抓住左边的衣袖,一阵风似绕到小老头身后,再抓住右边的衣袖,飞快地跑到小老头身后,把两条袖子结个扣儿,这个扣儿是活扣儿,懂眼的人一看便知,这是系船的绳扣儿。别看是活扣儿,愈使劲挣,扣儿愈死。待这袖子赛绳子扎得死死,小老头可就跟棍子一样戳在地上。这船夫上去一步蹬上小老头,两脚站在小老头双肩上。小老头看出不妙,摇肩晃膀,想把这船夫甩下来。一直等到小老头没劲再晃,站老实了,才跳下来,伸手两下给小老头解开衣袖,转身便走。

从此,小老头人影不见,这船夫也不见再来。这船夫姓甚名谁?哪门哪派?家在何方呢?

渐渐有了传闻,说这人家在北塘,没人知道他练过功夫,只说他是个好船夫,在白河里来来往往二十年,水性好,身手快,绰号一阵风。有人说前些天在大直沽那边碰见过他,问他为嘛不在三岔河口地上画个圈,显显身手,多弄点钱。一阵风说,天津这码头太大,藏龙卧虎,站在那儿不如站在船上更踏实。

(有删节)

注:①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系列小说;②赛,像。

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最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小说一开篇就为读者勾勒了一个熙来攘往的市井社会图,为后文人物出场设置了合理的背景。

B摔跤手早年天天练习端缸,从小缸到大缸,勤奋坚持,是为了日后成为一名出色的摔跤手。

C沧州铁砂掌击败山东摔跤手,围观群众叫好连连,这叫好既有对前者的佩服,又表明大家对后者的厌恶。

D小说第四段写到山东小个子“肉怎么能这么亮”,表达观众对他的健壮的身体的由衷赞叹。

E小说采用了语言、动作、肖像等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一群江湖奇人。 

2.这篇小说在语言上有哪些特色?

3.请指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并说明理由。

4.小说为我们刻画了四位风格迥异的奇人能士,在人生的竞技舞台上,他们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词人思念家乡,以酒遣怀,然外患未平不得归家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中举杯共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宫室依地而建、结构精巧工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

  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①韩偓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但后遭排挤,被贬淮州,后因避难投靠节度使王审知。当时朱全忠弑帝,建立梁期,王审知接受梁的封号,韩偓离开王审知定居于闽南泉州。诗作于此时。②招魂,语出《楚辞•招魂》,原指祈祷死者复生的一种宗教仪式,这里只是一般地用作招致魂魄。

1.有人评价本诗颔联所用意象“兴寄深微”,请谈谈你的理解。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向雄字茂伯,河内山阳人也。父韶,彭城太守。雄初仕郡为主簿,事太守王经。及经之死也,雄哭之尽哀,市人咸为之悲。后太守刘毅尝以非罪笞雄,及吴奋代毅为太守,又以少言遣系雄于狱。司隶钟会于狱中辟雄为都官从事,会死无人殡殓,雄迎丧而葬之。文帝召雄而责之曰:“往者王经之死,卿哭王经于东市,我不问也。今钟会躬为叛逆,又辄收葬,若复相容,其如王法何?”雄曰昔者先王掩骼埋胔仁流朽骨当时岂先卜其功罪而后葬之哉今王诛既加于法已备雄感义收葬教亦无缺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何必使雄违生背死以立于时!殿下仇枯骨而捐之于中野,为将来仁贤之资,不亦惜乎!”帝甚悦,与谈宴而遣之。

累迁黄门侍郎。时吴奋、刘毅俱为侍中,同在门下,雄初不交言。武帝闻之,敕雄令复君臣之好。雄不得已,乃诣毅,再拜曰:“向被诏命,君臣义绝,如何?”于是即去。帝闻而大怒,问雄曰:“我令卿复君臣之好,何以故绝?”雄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进人若加诸膝,退人若坠诸川。刘河内于臣不为戎首,亦已幸甚,安复为君臣之好!”帝从之。

泰始中,累迁秦州刺史,假赤幢、曲盖、鼓吹,赐钱二十万。咸宁初,入为御史中丞,迁侍中,又出为征虏将军。太康初,为河南尹,赐爵关内侯。齐王攸将归藩,雄谏曰:“陛下子弟虽多,然有名望者少。齐王卧在京邑,所益实深,不可不思。”帝不纳。雄固谏忤旨,起而径出,遂以愤卒。

(《晋书•卷二十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雄曰/昔者先王掩骼埋胔/仁流朽骨/当时岂先卜其功罪而后葬之哉/今王诛既加/于法已备/雄感义收葬/教亦无缺/

B.雄曰/昔者先王掩骼埋胔/仁流朽骨/当时岂先卜其功罪而后葬之哉/今王诛既加于法已/备雄感义收/葬教亦无缺/

C.雄曰/昔者先王掩骼埋/胔仁流/朽骨当时/岂先卜其功罪而后葬之哉/今王诛既加/于法已备/雄感义收葬/教亦无缺/

D.雄曰/昔者先王掩骼埋/胔仁流/朽骨当时/岂先卜其功/罪而后葬之哉/今王诛/既加于法/已备/雄感义收葬/教亦无缺/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事有刺史属吏之称,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后从事改为参军。

B.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判死刑的犯人,后来“东市”就指刑场。

C.殿下原来也是对天子的敬称,但汉代以后,演变为对太子、亲王的尊称。

D.再拜即拜两次,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一般只有向很尊贵的人才施再拜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经死后向雄痛哭于东市,钟会死后向雄又收殓安葬,文帝司马昭因此而责备向雄。

B.武帝曾下令让向雄与刘毅恢复“君臣之好”。向雄迫不得已,便到刘毅家里拜访他,但并未真心实意和刘毅交好。

C.向雄敢于直言进谏,引用先王做法来为自己辩解,得到文帝的认可,免去了刑律之祸。

D.对于向雄的进谏,天子并没有采纳。向雄极力进谏,违背了圣旨,向雄径自出宫,后因愤懑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钟会躬为叛逆,又辄收葬,若复相容,其如王法何?

(2)殿下仇枯骨而捐之于中野,为将来仁贤之资,不亦惜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