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校有一座建于上世纪50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校有一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教学楼,从这里走出去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不乏知名学者、作家、主持人。如今,这座矮小、简陋、老旧的教学楼已经不能满足学棱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学校想保留,但有人认为学校用地有限,修缮、养护还要花钱,建议着眼发展,将其拆除。为此,学校很犹豫。不少师生和校友表示非常关注,曾在此楼就读过的某知名作家还专程赶回母校拍照留念,并积极争取留住它。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该校校长、该知名作家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小林”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给校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校长: 您好! 感谢您在百忙中阅读此封信件,聆听我----这个已在母校历三载春秋、即将踏上高考征程的学子,心底最真挚的声音。 想来近几日中,您,一定也被那幢老教学楼拆迁与否的问题,困扰的有些焦头烂额吧?一方是毕业校友们高声疾呼要保留教学楼----这个他们当年曾驰骋青春、挥洒热血的场所;另一方是校园规划用地不足、老城区寸土寸金、维护修缮老教学楼还需物资人力的凝重现实。何去何从?真的没有万全之策么? 作为在这所中学里长养起的学子,我深切地理解学长学姐们之于母校的深情厚谊。每日迎着朝晖步入老教学楼,听闻书声琅琅;每夜沐着星辉走出老教学楼,回看灯火通明。窗明几净的教室,整洁有序的桌椅,鳞次栉比的班级,一草一木间仿佛都刻着我们花季雨季的分秒韶华。人生最美丽的年岁,记忆和故事,都留在了这里。 情之所系,需要物的承载。故而才有了“睹物思人”的掌故轶事。试想百十年后,旧友可能故去,自己亦会白头,而何处觅那翩翩少年时的芳华影踪?唯有旧日影像,方可慰藉相思。教学楼,便是这样一处去所。它让昨日重现;让耄耋老人,有了心的归途、梦的原乡。 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中,这座老教学楼里,走出了一批批精英之人、栋梁之才。他们而今活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各行各业。他们与教学楼有着共同的情缘,才会在大厦将倾的关头,重回母校,奔走呼告,想要挽狂澜于既倒。也许,您会责怪他们不谙学校发展规划与校园用地不足的难处,但眼前的此情此景,是否也会让您想到一个甲子之前的北京城? 彼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的民族,期待着昂首阔步地向前迈进。于是乎,承载着数个王朝背影的诸多历史遗迹,仿佛是一张张横亘在创立与革新面前的多米诺骨牌,终被“前进”的话语裹挟,而纷纷倒下。城门不在,府邸不存,胡同颓败坍圮,宫墙化为废墟。老北平独一无二的街景风貌,敌不过发展与拆除的浪潮,并最终让位于而今千人一面、毫无个性的摩天大楼与水泥森林。 彼时爱国志士也曾声嘶力竭地呐喊,梁思成先生提出了在保留旧城、另造新城的权宜之法,却最终化为泡影。今人歆羡于莱茵河畔尚存着诸多旧迹,慨叹于它们为其各自的城市平添的独特气质与别样风姿;今人看到布达佩斯双城的完好相容,过去与当下交相辉映;却寻不到四合院落、四方天井的一丝影踪。这是时代共有之世相,城市化浪潮席卷的当下,传统与现代必然邂逅激烈的碰撞,文化情感价值与实际功用价值间的矛盾冲突,需要我们仔细思量建筑的意义与价值的真谛。 历史总是如此,稍纵即逝,一经破碎,便不复昔日的圆满。建筑如此,何况还是诞生过许多知名人士、有纪念意义的古迹?善待历史的遗存,便是善待后人与明日。想来他年他月,那些走出去的孩子们,重归故里,若还能见到当年求学的楼宇,该会是何等的欣然与快乐吧? 然则学校要发展,新生要授课,新的校舍向哪里建?不若步近些年大学城之后尘。由政府牵头,科学规划片区功能,统一建造新兴学区,既不颠覆旧区容貌,又能带动新区发展。一箭双雕,何乐不为? 愿校长能审慎思量我们的建议。愿触目皆是的拆除重建的悲剧,不要在我们的校园里上演。 此致 敬礼! 小林 2016/4/9 【解析】 试题分析: 题目:明确收信人,旗帜鲜明地表达观点 从作文试题后的“完成写作任务”这一要求看,这道作文题就是“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在写作时必须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必须明确收信人。收信人可以是校长,也可以是知名作家,也可以是赞成 “保留” 者,或赞成“拆除”的人。 二是适当对以上几种人的观点作对比分析。比如“保留”者想留住历史遗迹,其用心可以理解,但不符合社全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权衡之后亮出观点:历史与传统属于过去,为了将来,为了发展必须“拆除”,这也是顺应历史的需要。 三是必须集中笔墨写好“为什么”。赞成也好,反对也好,必须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地阐明问题。赞成“拆除”,可以从以下几点作分析: 1.发展是硬道理,创新是时代的需要,“不破不立”,一味抱着历史旧帐,是形而上学的表现(这方面应着重阐述,事例也多)。 2.“拆”与“留”并不矛盾。“新”与“旧”,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现在的“新”将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会变“旧”,必须割爰。必须辨证看问题。它既是矛盾又是统一的。 3.“新“和“旧”完全可以处理好,那如何处理“新”和“旧”的关系呢?可将对历史作出贡献的旧楼进行摄影,录像,制作模型等遗产留给后人。总之,赞成或反对都必须将理由讲透。 此外,写作时还应当注重书信行款格式,写信人应按作文题要求署名,不可透露个人信息。囿于篇幅反对拆除的理由,恕不赘述。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作文指导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文经历了命题、话题、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嬗变。自2006年开始,新材料作文在高考试卷中出现至2012年其相对咸熟,并在全国推广。新材料作文给定材料不给定话题或题目,也不限文体。相较于话题作文那样放得过宽,命题作文、材料作文限制过多、文体单一等有很大优势,但其作文不确定的角度也为套作和宿构提供了空间。因此在新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这类作文在英美等国的作文考试中比较常见。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近年在继承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通过增加如2015课标卷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来考查学生真正的作文能力。 这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 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 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1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新课标2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展示自己的价值判断。 面对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要转变观念,再不是那种抓住一个词就立意,准备几个例子就作文的时候了,必须按照指定的任务去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写法往往具有暗示性,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2卷作文“你认为谁更有风采”中的“更”写法必须是比较、对比,从而确立自己的观点。 二、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目的 “传统型”与“任务驱动型”议论文写作的主要矫正点对照表 顺序 比较点 主要矫正点 矫正方向 1 说理 要求 空泛议论 (从材料理出话题或观点后,脱离材料纯议话题) 就事论事、议不离事 (就事论事,呈现思维的深化——紧扣事件具体分析和解决问题,即完成任务) 2 说理 范围 面面俱到(广泛议论) (论的“点”多,但没有一点说深议透) 专论一点 (集中精力论透一点) 3 说理 态度 简单粗糙,轻易否定 (简单论证、粗糙表态、封闭的自圆其说) 文明交流 (入情入理不偏激、深入的理由阐述、开放的文明交流) 重在培养以下两方面的说理: 说理方向:紧扣任务驱动对象,不停留在简单粗糙的表态,分析事件背后人性善恶的根源,挖掘潜藏于事的因果得失,寻找改良社会的良药。 说理原则:倾诉自己,聆听他人;深入分析,表达善意;不在压倒,重在厘清。 “阐释型”(标题与话题)作文是考生根据给定的相对固定的主题范围,确定写作的中心,调动已有的知识资源和背景材料(素材库),论证主题,形成“材料—— 阐释—— 话题”的闭合体系,具有“封闭性”的弊端;“材料型”作文虽突破了束缚和限制,但立意角度过多过泛便于套作和宿构。 解决办法——有意在多角度材料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 效果——避免了“阐释型作文”的“封闭性”与“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性”,增强了“防套性”,同时增加了对考生思考、辨析与选择能力的思辨考查。 因此, “任务驱动型作文”应运而生。 三、应对策略 “任务驱动型作文”?——识别特点: 材料面上——明确增加了任务指令——“双给”: “给写作材料”——提供一个争议性大,具有对立性、真实性、现场感和层级发展的叙事体事件。 “给驱动任务”——①材料后面的写作要求,一般带“谁”、“怎么”等疑问词,它往往指向“材料的内容及含意”,是作文的范围,不能离开此要求,离开则属离题。②明确给定写作内容及写作角度。 (三) “任务驱动” 内涵解读: 1.体式驱动(对文体、格式的规定。如2015年全国卷要求写成书信体的任务指令) 2.内容驱动(以小见大,问题的对立性,内容的指向性,情感的导向性,论说的思辨性,策略的操作性。如15年甲卷的“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乙卷中的“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思考、权衡与选择”就是一个任务指令。材料往往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权衡”作出自己的“选择”,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或方案。) 3.对象驱动(细节上“个案分析”原则决定论述说理要有指向性,一是避免“空泛议论”,即架空分析,从材料理出一个话题或观点后,脱离材料纯议话题;二是避免面面俱到,即“广泛议论”。论的点多,但没有一点说清理透,原因:缺少对象意识,解决办法:“专论一点”。 ) 4.思维驱动(“思辨性”与“探究性”:在真实情境下引发真实交流,往往以小见大,即从琐碎中烛照社会问题,由简单粗糙的认知到认知的深化。由问题的强争议性、复杂性决定应对单个事件的立场或态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通过具体分析,引导考生关注和思考不同人物的精神境界。符合高考作文对于考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考察要求,高考作文不仅考察写作水平,同时考察考生的人文精神、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更增强了对“思考、权衡、选择”等“思辨”能力的考查,呼应“探究性”——对思维能力的考查有了更高的期待。) 小结:明确并完成写作任务——“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第一要务! 任务驱动内涵: 1.体式驱动(写成议论文) 2.内容驱动(写作内容的规定: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3.对象驱动 (1)“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这一任务驱动决定了不能离开事件,必须是“就事论事”,或“融理于事”—— 不能“空泛”议论,即不能架空所给材料过度泛化说理; (2)“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这一任务驱动决定了论述说理目标的指向性,要有说理的对象意识,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广泛”议论) 4.思维驱动——争议的焦点(核心事件)讨论。 围绕核心事件或争议焦点,明确并完成写作任务——“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第一要务 概念厘定与概念区分——深入论证的法宝之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欣赏泥塑作品,按要求作答。

 

(1)根据作品情景,展开想象,写一段对话。要符合人物身份。

孙女:爷爷吃。

爷爷:                        

孙女:                        

爷爷:                        

(2)请你为这幅泥塑作品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得用“爷爷吃”或“无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用5个四字短语概括铁路工作人员进行客车车票团体订票的具体操作流程。

铁路工作人员事先将用于团体订票的临时客车车票计划输入订票系统,然后分别使用16 台电脑对企业申报的订票计划逐一进行审核。审核完成后电脑界面将只显示企业申报的订票计划内容,包括申报批次、乘车日期、乘车站、到站、数量等,而企业代码、企业名称等企业自身的资料则全部屏蔽,工作人员无法知道正在安排的订票计划是哪家企业申报的,类似于高考阅卷,因而避免了个人作弊行为,确保了安排计划时公平、公正和客观,最后交由订票服务窗口根据统一安排好的计划组织出票。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绿色金融不单单只是针对某个企业的几笔特定的绿色贷款,也不是仅仅针对某个地区或某个行业的发展所设立的几项绿色投资基金。应当说,绿色金融不是点的概念,也不是面的概念,而是一个体系建设下的立体概念。在这个概念下,上至宏观屡面的制度保障,下至微观层面的融资评估,都要纳入统一的考虐,不仅要考虑金融行业内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之间的联系,____

A.更重要的是要考虑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与区域协同发展之间的关系

B.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与区域协同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是要重点考虑的

C.与实体经济、与区域协同发展之间的关系,更是金融部门要重点考虑的

D.还要考虑把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与区域协同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为重点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日前亚冠半决赛刚刚结束之时,恒大主帅斯科拉里便表示,球队接下来的目标就是为了要在主场夺冠。

B.要改变城管被“妖魔化”的现状,首先要为城管的职责准确定位,解决地方政府把“烫手山芋”都推给城管,“城管是个筐,啥都往里装”的怪现象。

C日前,一位19岁胖女孩的打工照片被曝光,200多斤的身材搭配精致韩范儿的面孔,竟然毫无违和感,这位被封为“最美女胖子”的女孩瞬间爆红网络。

D.第12届全运会女子手球决赛中,“安徽玫瑰”不负众望,以31:20战胜上届冠军八一队,蝉联冠军。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任局长期间,他精心策划和设计了一整套“套现”方案,自认为        ,但最后还是被审计机关识破,落得个锒铛入狱的下场。

(2)面对要求减产以阻止石油价格下跌的呼声,沙特阿拉伯        ,比起油价,这个产油大国更关注市场份额的占有率。

(3)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残酷的现实和严峻的形势证明,那些贪官无一不是能         的,他们说起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来也咬牙切齿、义愤填膺。

A无隙可乘      熟视无睹      夸夸其谈

B.无隙可乘     置若罔闻       侃侃而谈

C天衣无缝      置若罔闻       夸夸其谈

D.天衣无缝      熟视无睹       侃侃而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