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里曾经有过一段传奇 ——谨以此文献给伟大的科学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这里曾经有过一段传奇

——谨以此文献给伟大的科学家、教育家卢嘉锡

1915年10月26日,一个小生命在塾师卢东启家中呱呱堕地。这是从台湾迁居厦门后,卢氏家族二十二世长房的第二个儿子。父亲给他取小名叫“阿狮”。四、五岁时,父亲把他收为入门弟子,并给他取了正式的名字——“嘉锡”。卢家血脉流淌着的,不仅是聪敏好学的书香气蕴,更有那“爱祖国、重气节”的文化基因。

1928年,他顺利考取厦门大学预科。1930年升入本科,选择“主系数学、辅系化学”。但从第二学期起,卢嘉锡将原先的选系格局改为“主系化学、辅系数学”。

1937年8月17日,他从上海出发,远涉重洋奔赴伦敦。临行前有人问道:“你学成之后有什么想法?”卢嘉锡踌躇满志地回答:“回国,从事教育和科学研究,报效祖国!”这也是他立下的誓言。

离开上海时,正值日寇进攻凇沪的第五天,祖国的土地遭受着侵略者的野蛮践踏,中国的青年学子只能忍辱负重。卢嘉锡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利用留学的机会,把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拿”回来为我所用。他相信,科学能够救国。

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卢嘉锡的归国之心再也按捺不住,他辞却国外的一切聘任,满怀科学救国的热望,踏上回国的航程。

1945年12月卢嘉锡回到祖国,积极投身科学教育事业,先后在厦门大学、浙江大学、福州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过,前后历时30多年,为“两校一所”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6年初,卢嘉锡受聘于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兼主任。半年后,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当时的国统区经济凋敝、物价飞涨,卢嘉锡一家的生活每况愈下,入不敷出,终于陷入窘迫之中。当时国民党当局派人软硬兼施“劝说”卢嘉锡到台湾去。但他不为所动。他在致鲍林教授的信中说,国民党的统治已接近最后的日子了,黎明之前是最黑暗的时候,我们大家唯一的期望,就是黎明早些到来。

新中国诞生的十月,卢嘉锡和厦门人民一道欢欣鼓舞。1950年,卢嘉锡在国内高校首先创办了以结构化学为主的化学研究所,同时开始招收研究生,成为解放后在我国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先行者之一。

1960年,卢嘉锡调任福州大学副校长,亲身参与学校筹建工作。时逢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十分艰苦,为了解决经费问题,他亲自出面从科学院拿到课题,如物理无线电工程系承担的“氧化镁冷阴极的研制”,就是他帮忙争取到的。

1960年4月6日,一项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的重要任命,卢嘉锡走马上任中国科学院福建分院副院长。在福州筹建技术物理、应用化学、稀有金属、数学力学等研究所和生物物理研究室,1973年定名为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1978年,卢嘉锡以他学术的前瞻性,在国内率先倡导开展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的研究。这使中国的原子簇化学研究跻身世界先进水平行列。

世界首创的新型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相继开发成功,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高科技企业,其生产的BBO、LBO产品远销日本、美国。物构所当时在国内成为高科技创新及成果产业化的成功典范。

卢嘉锡领导下的福建物构所经过20多年的积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进入科技成果的收获期,十年之间相继获得10余项国内外科技大奖。卢嘉锡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科学技术的国际竞技场上升起五星红旗!

2001年6月4日,卢嘉锡在福州逝世,享年86岁。

在物构所的展览室里,还摆放着卢老当年用过的书桌书架,钢笔和眼镜,墙上挂着郭沫若和方毅的书赠,睹物思人,这里的一切都告诉人们,这里曾有过一段传奇,科学的传奇,中国的传奇……

相关链接

①1946年元旦刚过,他被聘为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他深知科学的基础在教育,便把科学救国的满腔热情倾注到教育工作中。他好像不知疲倦,在讲坛上常常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让宏亮的声音在厦大最大的教室里回响。教室里挤满了本系生、外系生和有关的讲师、助教,大家为他概念的明晰、推导的严密、条理的清楚所吸引,更为他的崭新的内容、精辟的见解、独到的方法所折服,在启发式的教学中活跃着思维,在妙趣横生的讲解中掌握了艰深学问的要领。他的影响很快越出鹭岛,蜚声教育界。(《矢志科教兴国的卢嘉锡》)来源学科网

②卢老为我国科技人才培养付出了毕生心血。他是新中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先行者之一,始终坚守在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他曾说过:“一位老师,假使培养不出几个比他出色的学生,这个老师就没尽到责任。”他高度重视和十分关心科技人才的成长,倡导建立了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基金,积极为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脱颖而出创造更好的条件。(选自《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纪念卢嘉锡同志诞辰100周年》)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传记从卢嘉锡先生的出生写到他去世,以时间顺序介绍了卢嘉锡先生一生的传奇经历,语言饱含作者对卢嘉锡先生的仰慕之情。

B.这篇传记的开头,写卢家血脉流淌着的“爱祖国、重气节”的文化基因,是为赞颂卢嘉锡做铺垫。

C.卢嘉锡不跟随国民党去台湾,是因为他看透了国民党的腐败无能,而且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和国民党“道不同不相为谋”。

D.新中国成立后,卢嘉锡先生对高等教育的贡献具体表现在筹建大学和科研所上,这是他一辈子做得最成功的地方。

E.卢嘉锡先生从年轻时起,就做着一个梦,一个科教兴国的梦,他为实现这个梦想努力奋斗了一辈子。

2.卢嘉锡的传奇一生,包含有他的许多次“选择”。请结合传记对卢嘉锡先生的重大抉择作概括。

3.简述传记最后一段在表达上的作用。

4.从传记和相关链接中,你能感受到卢嘉锡先生在科学和教育上具有怎样的精神特质?试作探究。

 

1.EB(E3分,B2分A1分;C.D不得分。) 2.①读本科时先是主修数学,从第二学期开始改为主修化学。②抗战胜利后,他辞却国外的一切聘任,满怀科学救国的热望,踏上回国的航程。③没有跟随国民党去台湾,而是留在大陆,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科研做贡献。 3.①连用三个“传奇”,与文题相呼应,点明题旨。②专门写书赠和其它物品,烘托卢嘉锡先生人格品质。③表达对卢嘉锡先生的无尽的怀念,这样结尾读来更自然。 4.卢先生从年轻时起就树立了科技兴国的理想,他热爱科学研究,并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①他在学生时代改变专业方向,主攻化学,在当时背景下看,是为了更直接地体现科技强国的目的。②他赴伦敦留学,立下的是“回国,从事教育和科学研究,报效祖国”的誓言。③他是系主任,但他在讲坛上一讲就是三四个小时,而且他讲的课学生爱听,其他老师折服,他在教学中不知疲倦。④他以学术的前瞻性主导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世界级的成果。⑤他高度重视和十分关心科技人才的成长,倡导建立了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基金,积极为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脱颖而出创造更好的条件。⑥他前后30多年,为“两校一所”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答“坚持”“专注”等品质,而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A.“饱含仰慕之情”不准确,应是“颂扬”之情。C.“共产党员”于文无据;D.“具体表现在筹建大学和科研所上”和“最成功”不合文意。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此题的选项均考核内容,其中ACD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不同的时间段的角度进行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传主的选择,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不同的时间段的角度进行概括。 3. 试题分析:首先概括段落的内容,然后分析和前文以及标题的关系,重点注意和文章的主旨即反映传主的品质和作者的情感的关系。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语段作用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进行分析。内容的角度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注意文本的性质是人物传记,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品质;形式的角度分析语段的位置是开头、结尾还是中间,靠头的作用时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引起阅读兴趣,中间一般为承上启下,结尾为升华主旨。还要考虑表达方式的转换手法有抒情、议论的色彩。此题文章的结尾,重点注意和文章的主旨即反映传主的品质和作者的情感的关系。 4. 试题分析:注意从科学和教育的方面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然后用文章中的材料加以论证。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题目,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在文中提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五更鼓角声悲壮,                                     ,夷歌数处起渔樵。(《阁夜》杜甫)

(2)吴楚东南坼,                  。亲朋无一字,                  。(《登岳阳楼》杜甫)

(3)小山重叠金明灭,                                    ,弄妆梳洗迟。(《菩萨蛮》温庭筠)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宋诗,按要求完成小题。

雨睛

陈与义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睛。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1.本诗颔联写得很有味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本诗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郭崇,应州金城人。重厚寡言,有方略。初名崇威,避周祖名,止称崇。父祖俱代北酋长。崇弱冠以勇力应募为卒。后唐清泰中,为应州骑军都校。

晋祖割云应地入为契丹,崇耻事之,奋身南归,历郓、河中、潞三镇骑军都校。开运中,戍太原。会汉祖起义,以崇为前锋。入汴,改护圣左第六军都校、领郢州刺史,改领富州。

从周祖平河中,以功果州防御使、领护圣右厢都指挥使。周祖镇邺,以崇领行营骑军兼天雄军都巡检使。

乾祐三年冬,崇从周祖平国难,与李筠拒慕容彦超于刘子陂,走之,以崇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遣冯道等迎湘阴公赟于徐州,将立之。会契丹南侵周祖北征次于澶州为六军推戴枢密使王峻在京师闻变遣崇率七百骑东拒赟遇于睢阳。崇阵于牙门外,赟惧,登门楼呼崇曰:“汝等何遽至此?”崇曰:“澶州军变,遣崇等来卫乘舆,非有他也。”赟召崇升楼,崇未敢登,即遣道下与语,崇乃登,具言军情有属,天命已定,赟执崇手泣,俛首久之。俄而赟所领卫兵都校张令超以众归崇,赟亲将贾、王等数怒目视道,将害之。赟曰:“汝辈勿草草,此非关令公事。”崇即送赟就馆舍。

广顺初,领定武军节度,又为京城都巡检使、修城都部署兼知步军公事。未几,复升陈州为节镇,以颍州隶焉,命崇为节度。周祖亲郊,加同平章事,出镇澶州。周祖不豫,促还镇所。

世宗立,并入侵潞州,命崇与符彦卿出固镇以御之。世宗亲征,又副彦卿为行营都部署。师还,加兼侍中。冬,移真定尹、成德军世度。四年,世宗征淮南,契丹出骑万乘余掠边,崇率师攻下束鹿县,斩数百级,俘获甚众。五年,天清节,崇来朝,表求致政,不允,赐袭衣、金带、器币、鞍勒马,遣之。世宗平关南,至静安军,崇来朝。恭帝嗣位,加检校太师。

宋初,加兼中书令。崇追感周室恩遇,时复泣下。监军陈思诲密奏其状,因言:“常山近边,崇有异心,宜谨备之。”太祖曰:“我素知崇笃于恩义,盖有所激发尔。”遣人觇之,还言崇方对宾属坐池潭小亭饮博,城中晏然。太祖笑曰:“果如朕言。”未几来朝。时命李重进为平卢军节度,重进叛,改命崇为节制。乾德三年,卒,年五十八。太祖闻之震悼,赠太师。

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契丹/南侵/周祖北征/次于澶州/为六军推戴/枢密使王峻在/京师闻变/遣崇率七百骑东拒赟/遇于睢阳。

B.会契丹南侵/周祖北征/次于澶州/为六军推戴/枢密使王峻在京师闻变/遣崇率七百骑东拒赟/遇于睢阳。

C.会契丹南侵/周祖北征次/于澶州/为六军推戴/枢密使王峻在/京师闻变/遣崇率七百骑东拒赟/遇于睢阳。

D.会契丹/南侵/周祖北征次/于澶州/为六军推戴/枢密使王峻在京师闻变/遣崇率七百骑东拒赟/遇于睢阳。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格未壮,故称弱冠。

B.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C.不豫:“豫”本为安和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往往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D.致政:也就是致仕,古时指官吏解除政务职务,辞官退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崇原名郭崇威,由于要避周祖的名讳,就只用单名一个“崇”字。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代北的酋长。

B.晋祖割地给契丹后,郭崇耻于归顺契丹,毅然南回后晋,历任郓、河中、潞三镇的骑军都校尉。

C.湘阴公刘赟由于澶州军变而没能被拥立为皇帝,他迁怒于冯道,派亲信贾、王等将领杀了冯道,郭崇也没劝住他。

D.监军陈思诲向宋太祖告密,说郭崇有异心,要谨慎防备郭崇,可是太祖相信郭崇是知恩图报、重信守义的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崇乃登,具言军情有属,天命已定,赟执崇手泣,俛首久之。

(2)世宗征淮南,契丹出骑万乘余掠边,崇率师攻下束鹿县,斩数百级,俘获甚众。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丹尼尔·贝尔认为:“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在一个大众社会里,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被光怪陆离的形象的海洋淹没了。不管是电视屏幕,还是公交车体广告,或者商店橱窗,触目全是形象。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我们用语言思考和交流,但得到的信息80%以上却来自形象。而现代都市正在纵容这种视觉依赖性,只要有形象,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代文化中的人就会如鱼得水,用语言思考的环节正在被忽略。这恰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言、象关系的经典论述相吻合:“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

这也许能说明,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当代中国何以能够亦步亦趋地追随“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的潮流:中国历史上本来就不象西方那样确立过高扬理性的“语言的中心地位”,所以即使没有经历西方那祥完备发展的“扫荡文化遗产的传统价值”的“机械复制时代”,中国同样可以沐浴着全球化浪潮中的欧风美雨,欣然接受这个当代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变的事实。

广告无疑是一种站在时代的风头浪尖上的文化现象。它当然不可能逃脱当代文化整体走向的制约。就大多数电视广告而言,假如你按下遥控器的静音钮,你一样可以看明白它们想要贩卖的是什么。就平面广告来说,语言也一样受到了形象的巨大的挑战。

视觉文化时代的特点不仅体现在形象的“霸权”,更重要的是形象的大批量复制和无孔不入的渗透性正在导致现实与形象之间的区别的消失。在这个意义上,形象的生产实际上也是在塑造着现实。这就导致了现实“虚拟性和可模型化”的审美化倾向。现实的审美化造就了德国哲学家威尔什所谓的“审美人”。

广告人正是从事“象征符号生产”职业的一类审美人。广告人一方面具有审美化现实所塑造的审美人的普遍角色特征,另一方面由于职业关系他们也积极向社会提供着用形象说话的“象征商品”,亦即广告作品。从总体上看,广告作品中的形象最初是符合受众使用形象的文化逻辑的。但如前所述,形象的霸权性使它最终建立起自己的发展逻辑,而且是一个相当强硬、不可违背的逻辑。

于是对于广告人来说,这种荆造形象的工作就绝非轻松愉快了。在这个视觉文化时代,大众对视觉快感的期待已经被大大提高了,而且还在继续提高。广告人试图使形象负载较多的含义,受众需要的却是拥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形象本身。因此为了更有效地推销商品、服务或是观念,广告就不能停留在平均水平的审美趣味上,而是必须提供超常的视觉刺激。在这种超常刺激之下,受众对视觉快感的期待又会相应地进一步提高。于是再加大刺激……

这样一个互动过程的建立对广告来说不能算是个好消息。一方面受到娇纵的受众会越来越偏向于感性和欲望,无餍足地要求视觉形象的强度和冲击力而忽略形象所承载的意义;另一方面,为了加大刺激,创意依恃着越来越先进的媒介技术手段不断地作出位之思,不断地违背形象自身的逻辑,终于导致传统的形象及其相关规则的失效,最终结果是受众想象力和理解力的混乱。

1.下列不能说明“视觉文化的时代已经来临”的一项是(    )

A.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被光怪陆离的形象的海洋淹没,所得到的信息80%以上来自形象。

B.置身当代文化中的人们对视觉形象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只要有形象,生活就如鱼得水。

C.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的论述表明在语言和视觉形象中视觉形象占重要地位。

D.“虚拟性和可模型化”的审美倾向造就了当代社会大量从事“象征符号生产”的广告人。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广告最能体现视觉文化时代来临的特点,多数电视广告无需声音,就能使观众明白其意图。

B.形象的复制和渗透性正导致现实与形象之间的区别消失是视觉文化时代特点的重要体现。

C.形象所建立的强硬、不可违背的逻辑使受众对广眚作品形象的使用一开始就受到干扰。

D.为满足受众的感性和欲望,广告创意违背形象自身的逻辑,导致受众想象力和理解力混乱。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推断,错误的—项是(    ) 

A.广告人的职业特性决定了自己必须了解受众的视觉刺激,而且还要不断增强广告作品的视觉刺激性。

B.媒介技术手段越先进,广告视觉形象的强度和冲击力会越大,而形象所承载的意义就更有可能被忽略。

C.中国追随当代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变的潮流的现象可以说明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历史并不是有固定规律的。

D.视觉形象越来越“霸权”,人们用语言思考的环节正在逐渐被忽略,最终会导致人类语言能力不断弱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校有一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教学楼,从这里走出去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不乏知名学者、作家、主持人。如今,这座矮小、简陋、老旧的教学楼已经不能满足学棱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学校想保留,但有人认为学校用地有限,修缮、养护还要花钱,建议着眼发展,将其拆除。为此,学校很犹豫。不少师生和校友表示非常关注,曾在此楼就读过的某知名作家还专程赶回母校拍照留念,并积极争取留住它。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该校校长、该知名作家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小林”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