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当一方将权力赋予另一方...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当一方将权力赋予另一方时,必须建立一种机制来       权力接受方能够按照权力授予方的意志行使权力,对其决策和行动负责,这种机制就是问责。

(2)搜式引进      包括名称和节目模式,还包括节目制作流程的每一个细节,这就“强迫”中国电视制作从各个环节弥补不足,从作坊式走向工业化流水线。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永恒的时间和空间相比,人不过是       ,我只是中国这个大家庭里一个小小的螺丝钉,但我愿做有价值的那一个。

A.保障   不只   九牛一毛

B.确保   不止   九牛一毛

C.确保   不只   沧海一粟

D.保障   不止   沧海一粟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确保:确实地保持或保证。保障: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犯和破坏。(1)句不存在“受侵犯和破坏”这层意思,应选“确保”。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不但,不仅,表递进。根据(2)句的“还”,应选用“不只”。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3)句侧重说人的渺小,应用“沧海一粟”。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比如“保障”比“确保”多了“使不受侵犯”的目的性。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第四,辨析语境。比如第二句中,从后面句中的“还”可以判断这是一个递进复句,故应使用“不只”。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次,父亲买了一个鱼缸,途中,不小心给打碎了。父亲把打碎的玻璃碎片一一捡起来,放入袋中,把它带回家里。我对父亲的这一举动甚是不解,便问“鱼缸打碎了就打碎了,带回这些玻璃碎片又有什么用呢?”“自己打碎的东西,不应该让别人去打扫。”父亲说。说完,父亲来到后院,挖了一个坑,把那袋子玻璃碎片埋进了坑里。“把它扔了就是了,真是多此一举!”我埋怨起父亲来。“扔了是方便,但把玻璃碎片随便扔了,就有可能划伤别人。如果只顾自己图方便而不考虑别人,这样的方便图不得。”父亲说。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请仿照例句,从所给人物中任选两个,再写两个句子填写在横线上。

要求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思想感情,句式相近,语句通顺。

苏轼   辛弃疾   苏武  张衡

例句生命的质量,是先驱者的无私奉献屈原,用悲悯与热爱,用燃烧的心,照亮无边的黑暗。

生命的质量,是                ,用      ,用                  

生命的质量,是                 ,用      ,用                  

 

查看答案

给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大气保温气体之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导致全球变暖,造成天气干旱或旱涝不均,甚至可能造成海洋水位上升,淹没大量沿海城市,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     比如增加的二氧化碳可以给植物“施肥”,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但这必须有个前提,植物还活着!如果土壤被污染,植物就会生病甚至死亡,我们就失去了这些向大气中释放氧气的“氧气工厂”和“空气净化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马裤先生

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荼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竟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 茶房!”

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我没有行李。”

“哦?!”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茶房!拿手巾把!”“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干吗?先——生——”

“拿茶!”

“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荼房”小一点。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有趣!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地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我笑了,没法再忍住。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顶。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多情自古伤离别,          _。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描写历史英雄人物征战沙场、所向披靡的名句是“                     。”

(4)李清照《声声慢》中,词人用傍晚时分,雨打树叶来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的句子             。”

(5)《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蔺相如用公私关系来解答不肯与廉颇争列的句子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