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程开甲:此生情定核裂变 戴红 著名物理学家、中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程开甲:此生情定核裂变

戴红

著名物理学家、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程开甲,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我国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推动了核武器设计、改进和核试验技术的发展,创立了核爆炸及其效应理论,为我军的核武器应用奠定了基础。

1931年,程开甲考入浙江嘉兴秀州中学,著名的科学家李政道就是这个学校毕业的。程开甲在这里读了六年的初中和高中。恰恰在这时,他碰上了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姚广钧。在其指导下,程开甲能将圆周率轻松自如地背诵到小数点后60位,能牢记学过的所有数学公式。这些训练对他在日后科研中处理数据起了重要的作用。

1937年,程开甲以优异成绩考取浙江大学物理系公费生。在这所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的大学里,他接受了束星北、王淦昌和苏步青等大师严格的学习和科学精神训练。他敢于挑战难题,大三时撰写的论文,得到陈建功和苏步青赏识,并推荐给英国数学家,之后文章被苏联数学刊物全文引用。

1946年,经李约瑟推荐,程开甲来到英国爱丁堡大学,成为“物理学家中的物理学家”玻恩教授的学生。他先后发表了5篇高水平超导论文,并于1948年提出超导“双带模型”。同年,获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当听到解放军击败阻挠渡江战役的英国“紫石英”号军舰时,他婉谢导师和朋友好意,购买了建设祖国所需的书籍,整理好行装,于1950年8月回到浙江大学物理系。

为了培养亟需的原子能研究人才,八年间他两次改变专业。1960年夏,经钱三强亲自点将,程开甲调进了中国核武器研制队伍,自此,他在学术界销声匿迹二十多年。

他夜以继日地工作,拟定试验总体方案,为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作准备。核试验的准备,国内没有人懂,也没有仪器设备,又无可借鉴,程开甲就亲自研制爆炸所需仪器,并编写教材为科研人员讲课。他带领青年科技人员有针对性地钻研理论和技术问题,交代工作时,总是条理分明、清楚准确,有时还写下书面材料,以便他人尽快开展工作。同时为年轻人争取发挥更大作用的工作平台,实事求是地介绍、推荐吕敏、杨裕生、钱绍钧等加入研究队伍。

短短两年中,程开甲到研究所、院校、部队召开了几百次任务会,提出具体科研要求。经过辛勤努力和刻苦研究,逐步形成了一个有高度预见性、准确性和创造性、切实可行的试验方案;研制出1000多台测试仪器。

第一颗原子弹在哪里爆炸?程开甲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勇敢地否定了原先由苏联专家提出的“空爆”方案,并成功主持完成了首次地下核爆炸。地下核爆炸成功后,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他和朱光亚等人决定进入地下爆心考察。谁也说不清洞里辐射会产生多大危险,但程开甲经过计算,认为采取多种防护措施后,可以进入。他们顾不上自己 身体吃了多少剂 量,在刚开挖的直径只有80厘米的小管洞中匍匐爬行,最后进到爆炸形成的一个巨大空间。洞里温度很高,科学家们忙得汗流浃背,仔细进行考察,取得了我国地下核试验的第一手资料。

二十多年中,作为中国核试验技术的总负责人,程开甲成功参与主持决策了包括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及首次空投和首次竖井试验等在内的三十多次核试验。他带领团队,建立发展了中国核爆炸理论,成为中国核试验总体设计、安全论证、测试诊断的重要依据。以该理论为指导,创立了核爆炸效应的研究领域,支持了中国核武器设计改进。

上世纪80年代,程开甲开创了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新领域,为国防科技建设发展做出新贡献。近年来提出凝聚态的新的电子理论。现在,他仍不倦地对材料科学的理论和应用展开创新性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

对于这些崇高的荣誉,程开甲有他自己的诠释。他说:“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功勋奖章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肯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对整个核武器事业和从事核武器事业团队的肯定。我们的核试验,是所有参加者,有名的、无名的英雄们在弯弯曲曲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的。”

(《光明网》2014年1月15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老师束星北教理论物理,常常不拿课本,但讲得生动透彻,让学生牢记不忘。他和程开甲经常在教室里研讨问题,同学们戏称这种面对面的教学模式是“真心的相对论”。若干年后,程开甲与高耀珊结婚,束星北还给他们当了证婚人。

(《解放日报》2014年1月17日

②有一次,程开甲设计的测试方法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包括当时基地的一位副司令员。有人劝他:“人家是领导,你不要争了,出了问题他负责。”他却严肃地说:“我不管他是不是领导,这些数据是我在实践中计算出来的,是科学的。要保证安全,就得按数据要求办。我要对核试验的安全负责。”结果还是按程开甲的意见办了。

(《党史纵横》2005年第5期)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当听到解放军在渡江战役中传来捷报时,程开甲婉谢导师和朋友好意,在购买了建设祖国所需的资料后,整理行装,立即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B.为了成功完成地下核爆炸,掌握第一手材料,程开甲和其他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地下空间进行考察,取得了我国地下核试验的第一手资料。

C.程开甲的测试方法虽然遭到很多人包括副司令员的反对,但他坚决主张按照自己的方法进行处理,体现了他对核试验研究事业敢于负责的精神。

D.在核试验中,程开甲不仅得到了很多物理学大师的指导,自身得到了成长;同时他本人也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E.本文通过描写程开甲的语言、动作等内容,展现了一位成果丰硕的科学家形象,同时表现了科学家的崇高风范。

2.程开甲的人生经历书写着动人的情怀,“情”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分析。

3.第一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程开甲院士在核研究和其它科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为中国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请结合材料,探究程开甲院士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

 

1.CE ,选E 得3分,C得2分。 2. ①浓厚的师生情:束星北“真心的相对论”背后是根深蒂固的师生情谊。在核试验研究工作中关心年轻人,介绍推荐青年骨干,提携后辈。 ②赤诚的爱国情:婉谢导师和朋友好意,支援祖国建设。八年间两次改变专业,投身核试验销声匿迹二十多年。 ③真挚的科学情:读书时热爱知识,早有成就;核试验时全心付出、真挚投入、辛勤努力、刻苦研究,率先垂范;高龄时仍求索不已,创新不断。(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只罗列现象但未简要概括者最多得4分) 3. ①第一段概括了程开甲院士的主要成就和获得的荣誉,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誉和敬佩之情。 ②总领下文,指出程开甲在原子弹研制和核试验理论和应用方面的贡献,为后文具体描写这些内容作铺垫。 ③照应了文章的标题,重点突出他在核裂变研究方面的成就。 4. ①名师名校孕育的深厚知识功底:在名师名校的教育熏陶和推荐引导下,进入名校,师从名师,形成了日后成为科学大家必需的扎实功底和良好视野。 ②对科研执着的热情、大胆的创新精神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在核试验领域不断摸索、不断创新的经历就是实践了这种精神。始终保持科研的热情,耄耋之年还活跃在科研一线。 ③实事求是、不畏权威、敢于负责,艺高胆大的科学态度:严肃地回绝副司令员的要求,只相信实践的态度。承诺对核试验的安全负责。 ④通力合作,集体攻坚的智慧等。(每点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A错在“立即”,无中生有。B“为了成功完成地下核爆炸”错误。D“程开甲不仅得到了很多物理学大师的帮助”,时间错乱。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借助人物的经历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别抓身份的变化。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比较其异同。ABCD四项都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E项是对文章主旨的分析。 2.题干问的是“程开甲的人生经历书写着动人的情怀,‘情’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分析”,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所谓“筛选信息”,就是按照考题设定的阅读目的对文章进行分析,凭借整体感知,经过辨别,快速准确地捕捉到命题所需要的有效信息。所谓“整合信息” 就是根据答题的要求,对筛选所得的信息作出正确的认知,把握各信息材料之间的关系,并能归纳综合,或者按照命题要求进行信息重组,形成准确的答案。既有“情”,就有对象,考生应先找出这些对象或者传主所扮演的角色。分析可知,一是对学生后辈,二是对祖国,三是对科学,主要是对这三者的情怀。对学生后辈是深厚的师生情;对国家是炽热的爱国情;对科学是全身心付出的科学情。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对于筛选信息题,考生应认真审题,从题干中找到筛选的依据和方向,比如本题,“程开甲的人生经历书写着动人的情怀,‘情’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分析”,也就是说本题的重心是“动人的情怀”,答题时注意立足全文,对全文进行归纳,得出答案。 3.题干问的是“第一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著名物理学家、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程开甲,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我国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推动了核武器设计、改进和核试验技术的发展,创立了核爆炸及其效应理论,为我军的核武器应用奠定了基础”,从内容上看,主要介绍了程开甲的成就和荣誉,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从结构上看,总领下文,照应标题。 【考点定位】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之前,考生应认真审题,“第一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是一道考核文章的结构的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段落是文章的开头,注意段落的内容,然后结合开头的基本作用答题,主要是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照应标题等,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4.题干中问的是“程开甲院士在核研究和其它科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为中国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请结合材料,探究程开甲院士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本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课表卷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向内挖掘又有两种: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适用第二种方式,答题时对每个段落进行归类,得出关键词语,一定要结合原文事例。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答题方法如下:阅读全文,把握文本内容。抓住传主的经历,可从时间、事件上把握,理清人物的主要事件、思想、情感、贡献等。全面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之上才能探究文本的深层意韵、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和价值,才能探究文本的疑点难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要弄清楚是对文本文体特征的个性化、创造性解读,还是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进行探究或个性化解读,避免只结合文本而忽略联系生活的要求。依据要求,寻找文本依据。探究试题的命题原则是依据文本的,由文本出发而延伸的,因此,解答探究问题也不能耐脱离文本,应该依据要求,寻找文本中的依据。联系已知,阐述个人见解。探究往往要求考生联系自己学过的知识,或掌握的生活知识经验,写出自己的看法。因此,解答时需要联系学习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中肯公允,客观准确作答。探究试题,要表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或观点。在解答时都要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是或非,都要中肯、公允、客观。其次,要注意准确的用语,不可出现错误的语句。比如本题,“探究程开甲院士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成功的原因往往有两大方面,主观的才干和努力,客观的环境和他人的影响配合,本题就可以从这两个大方面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花旦正在和女儿包饺子。花旦的饺子包得像兰花。花旦的丈夫在厨房里烧菜,香味飘满了小小的斗室,这时,电话响了,是叫花旦去演出的。

女儿怅怅的,丈夫怅怅的,花旦也怅怅的。

丈夫说,今晚是除夕呢。花旦眼圈红了,说,等我回来接着过。

大厅里,舞台很小,一桌桌酒席很近。文化局长对演员说,都卖力点,拿绝活出来,要让各路神仙高兴。局长说话时,有意无意地瞟着花旦。

演出开始了。先是一个相声,拜大年,颂政绩。花旦听到了台下的掌声。之后,就是猜拳声、嬉笑声。

花旦想女儿,想丈夫,想那些兰花状的饺子……

导演说,快快,还愣什么,该你了。

花旦如梦方醒,哦了声,恍恍惚惚地走上前台。

掌声四起,像油锅里沸出的声音。花旦看到了一双双眼睛,很亮,那是花旦的脸。花旦的脸很俏,花旦的脸就像一杆杆火柴,会把人的眼睛点燃。花旦静静气,唱她的传统段子。花旦看到文化局长在给人敬酒,局长的脸从来没有这么灿烂,那笑容像菊花一样开得层层叠叠。

花旦唱完了,就想谢幕,但下不了台。再来一段。台下的人喊,甚至有人吹口哨。花旦没想到,这些平常很严肃的脸,竟会吹出如此嘹亮的口哨。那口哨像一枚薄薄的刀片,在花旦的皮肤上轻轻地划了一下。

花旦调整了一下气息,又唱了一段。她听到了叫好声。花旦那一刻突然想起了旧时的堂会。戏子们唱得煽情,演得风骚,那样可以多得赏银。但她不是,她是在工作。她就想着工作结束,赶快回到丈夫和女儿身边,吃着饺子,过一个暖融融的除夕

花旦又唱完了。花旦无论如何要谢幕了。局长冲她招招手,她不明所以,过去了。局长要她给几个领导敬酒。花旦没拒绝,端起酒杯给领导敬酒。领导要和她碰,花旦说不会喝酒。领导不信,哪有红演员不会喝酒的,不给面子不是?花旦拗不过,只好碰了一杯,腹中便热辣起来,像烧了一锅开水。领导还不依,非要喝个交杯酒不可。花旦不从,局长说不就是做个戏嘛,领导看得起你,明年你的政协委员,还不是一句话的事。花旦愣了愣,坚决地摇摇头。场面就有些尴尬。局长打圆场,算了算了,别难为我们的花旦了。那位领导一把拉住花旦的手,说走,咱们一起唱个《夫妻双双把家还》。花旦的脸白了,花旦说我不舒服,不扫领导的兴了,你们玩好。说着,就想抽身。领导显然是多喝了几杯,很有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说,今天我非要和你唱一段不可。老的不行,就来现代的,《纤夫的爱》,行不?花旦捂着胃,用力把手抽出来,什么也没说,大步离开了酒场。局长说你给我回来。花旦没有回头。局长给领导赔笑,这女人是不好意思了。领导摔了一个酒杯,呸,不识抬举!

花旦和丈夫、女儿吃起了饺子。饺子的味道很好。饺子吃完,剧团的团长来了,脸色很不好看。团长说你怎么能这样,你一个人坏了一盘棋。我这个团长的位子怕也坐不稳了。咱就是个戏子,能捧红你,也能压死你。花旦脸青了,一句话也没说。团长咬着牙说,过完年再说,这事儿到不了底!话落,拂袖而去。

年后,花旦递了一份辞呈。团长的气一下泄完了,转过头来留花旦,到底留不住。花旦成立了个业余戏班子,农村厂矿串着演,竟也很红火。

团里又来了个小花旦,戏校毕业的,年轻漂亮,戏功不错,还很会说话。没过一年就红了。据说在领导那里说话很有分量。花旦听了,浅笑一下,仍和姐妹们一块,站在野外的土戏台上,唱得声情并茂,字正腔圆。

(选自《小小说名家欣赏》,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三个“怅怅的”反复使用,写出了花旦一家三口在除夕之夜被分开时的无奈。

B.“花旦的饺子包得像兰花”既形象生动,又暗示了花旦有兰花一样纯洁的品质。

C.小花旦“没过一年就红了”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她年轻漂亮,向世俗妥协,得到了团长的喜欢。

D.本文用平实的语言讽刺并批判了某些人亵渎艺术的现象,具有积极的现实

E.本文大量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凸显出花旦不屈服权势的个性。

2.简要说明文章中画线部分有关花旦的心理描写的作用。

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意味深长,请结合文章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4.文中人物都无名无姓,仅用其社会角色或官职来代替,请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在琵琶声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雄壮铿锵、激越昂扬的强音,将全曲推向高潮的句子是:“                 。”

(2)杜甫《登高》中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情感的语句是:“                   。”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写辞官归家后出游时见到的农村生机勃勃景象的语句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南乡子

黄庭坚①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②。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③不解④愁。

注:

①黄庭坚仕途多舛,晚居僻远的广西宜州。《道山清话》载:“崇宁四年重九日,登楼听边人相语:‘今岁当鏖战取封侯。’因作此词。”

②戏马台,在今徐州。东晋时大将刘裕(即后来的宋武帝)因北伐立功被封宋公,于重阳节在戏马台欢大宴群僚。金络头,多为有功武将战马头部的佩饰。

③簪花:汉族妇女头饰的一种。

④【解析】
知道,懂得。

1.词的前两句运用了哪种手法?写出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词用到“戏马台”的典故,有什么用意?“催酒”和“白发簪花”的行为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光逸,字孟祖,乐安人也。初为博昌小吏,县令使逸送客,冒寒体冻湿,还遇令不在,逸解衣之,入令被中卧。令还,大怒,将加严罚。逸曰:“家贫衣单,沾湿无可代。若不暂,势必冻死,奈何惜一被而杀一人乎!君子仁爱,必不尔也,故寝而不疑。”令奇而释之。

后为门亭长,迎新令至京师。胡毋辅之与荀邃共诣令家,望见逸,谓邃曰:“彼似奇才。”便呼上车,与谈良久,果俊器。令怪客不入吏白与光逸语令大怒除逸名斥遣之。

后举孝廉,为州从事,弃官投辅之。辅之时为太傅越从事中郎,荐逸于越,越以门寒而不召。越后因闲宴,责辅之无所举荐。辅之曰:“前举光逸,公以非世家不召,非不举也。”越即焉。书到郡县,皆以为误,审知是逸,乃备礼遣之。

寻以世难,避乱渡江,复依辅之。初至,属辅之与谢鲲、阮放、毕卓、羊曼、桓彝、阮孚散发裸袒,闭室酣饮已累日。逸将排户入,守者不听,逸便于户外脱衣露头于狗窦中窥之而大叫。辅之惊曰:“他人决不能尔,必我孟祖也。”遽呼入,遂与饮,不舍昼夜。时人谓之八达。元帝以逸补军谘祭酒。中兴建,为给事中,卒官。

(节选自《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逸解衣炙                  不坠青云

B便呼上车,谈良久          我而相违

C荐逸                    州司临门,急星火

D令奇释之                  怒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令怪客不入\ 吏白与光逸\ 语令\ 大怒\ 除逸名\ 斥遣之。

B令怪客不入吏\ 白与光逸语\ 令大怒除逸\ 名斥遣之

C令怪客不入\ 吏白与光逸语\ 令大怒\ 除逸名\ 斥遣之

D令怪客不入\ 吏白与光逸\ 语令大怒\ 除逸名\ 斥遣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光逸为小吏时,一次替县令送客淋湿了全身,趁县令不在,解衣钻入县令被子里御寒,受到县令的严厉责罚。

B光逸弃官投奔辅之后,得到辅之的举荐,但看重门第的太傅越却拒绝征召。

C任门亭长时,因其奇异的才能受到前来县令家的胡毋辅之和荀邃的赏识,却被妒才的县令除名。

D再次投靠辅之的光逸,在乱世中无所作为,于是借酒浇愁,昼夜酣饮,被时人称为“八大”。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子仁爱,必不尔也,故寝而不疑。

书到郡县,皆以为误,审知是逸,乃备礼遣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

中国文化的内涵

季羡林

(1)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2)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对于深义的文化,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有特征的东西。”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

(3)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4)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5)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6)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7)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的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8)这一点,中国的学者是感觉到了的。

(9)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

(10)事实上,孔子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者。“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明。他自己还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⑾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是其具体表现。

B.作者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文化分为两部分,并认为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C.陈寅恪先生认为,两千年来华夏民族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等方面,受儒家思想影响最深最大,而关于学说思想方面,儒家思想的影响或许不如佛道二教。

D.中国文化的特质就在于它“知”与“行”背后的伦理色彩,即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精神。

2.关于佛教文化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佛教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

B.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等是与“知”密切联系的“行”,这些“行”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

C.佛教文化不是本土文化,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它不对中国人的行产生影响。

D.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这是在中国浓厚纲纪色彩的文化的要求下,不得不歪曲原意以求生存。

3.根据文本信息,下列理解和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但他并不反对将文化再划分出一个深义的文化。

B.虽然基督教文化、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剧烈冲击,但中国文化最终也不会由注重“人”转而注重“天”“鬼”。

C.深义文化是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有特征的东西,它可以代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特征。

D.基督教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是“鬼学”,中国文化讲的是“人学”,冯友兰关于不同文化的认知与孔子不谋而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