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狼来了 凌鼎年 七丫村附近有座狼山,狼山之所以叫狼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狼来了

凌鼎年

七丫村附近有座狼山,狼山之所以叫狼山,没有什么典故,也没有什么历史传说,仅仅因为这山上早年有狼,村民们就把这山称之为狼山,后来叫顺叫习惯了,狼山之名也就写进了《娄城志》里。

名不副实的是,这叫狼山的山,早就没有狼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组织过多次搜山打狼,后来不要说狼,连猪獾、狗獾、果子狸、刺猬等野生动物也极少能见到。

狼山上没有庙宇,没有民居,没有名胜古迹,更没有人住,有的只是老树、灌木、荆棘、杂草,经济价值不大,一直没有开发。

文革时,有一位老干部,与一位老知识分子先后吊死在狼山的歪脖子树上,等发现时,已腐烂,生了蛆,不但臭不可闻,而且面目狰狞,这以后,老百姓就不大敢随便上山了,父母更是不让孩子上山。不久,就流传起狼山有鬼出现的传闻,还传得有鼻子有眼。这一来,就更没有人敢轻易上山了。

去年中秋的一个晚上,突然从狼山上传来了“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救命啊”的呼声,凄厉而恐惧,但呼救者喊破嗓子,并不见有人上山去救。

第二天,山下七丫村的村民议论:这山哪有狼啊,几十年都没有狼迹了。假的,百分之百假的,肯定是谁吃饱了撑的,寻开心找乐子忽悠大家,谁上山谁傻子。

是啊,不救没有人怪;你上山去救了,去打了狼,万一狼没有见着,见着个受伤的,半死不活的,赖上了你,那不是大麻烦吗。再说了,狼如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就算有,谁敢打?你打了,打死了,打伤了,有关部门要你罚款,你罚不罚?别没事找事,自找麻烦。

对对对,村民都这么认为。

第二天,胆大的山旺说:“走,上山上去看看,大白天去,我们几个人结伙去,还怕撞着鬼吗?”

山旺等几个在半山腰发现了一条死狼,看样子死了一段时间了,已有点腐烂。

难道狼山真的又有狼了?

山旺看了半天说:像狼,也像狗,可能是狼。也可能是狗。

其他几个反反复复看了,有说是狼,有说是狗,大家吃不准究竟是狼是狗。

关于狼山到底有没有狼,成了疑问。

但不知怎么回事,没几天狼山有狼的说法越传越远。

古庙镇镇政府决定组织人上山考察,看看到底有没有狼。

娄城电视台决定跟踪拍摄。

村民甲说:懂了吧,这是策划的,肯定早有人策划。

村民乙说:看来镇政府准备开发狼山了,要不如此兴师动众干吗?

多位村民说:幸好那晚上没有上当受骗。

就在考察队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村民们又听到狼山上有人喊:“狼来了!狼来了!!……”

这一次,连山旺也彻底不相信了,他对老婆说:“我们管我们,别理他,肯定是为明天考察造舆论,假到底了。”

第二天,镇政府组织的考察队出发时,镇宣传委员带队,镇党委书记来送行,场面还不小,可惜只有看热闹的,并没有哪个踉着上山。七丫村的山旺等村民对电视台的不无调侃地说:“卖力点,好好拍几个狼咬人的画面,也让我们开开眼界……”

考察的结果说是发现了狼粪、狼毛、狼窝,这都有镜头的,最最出人意外地是拍到了昨晚被狼咬伤的一位中年人,腿上被咬了一口,据他自己讲:后来爬到树上才逃过一劫。电视画面是真真切切的,那中年人腿上的伤口也确确实实留着血,有牙齿印,很痛苦的面部表情给电视观众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这中年人村民都没有见过,电视台介绍说他叫赵宇纶,省里的地质工程师。村民们弄不懂的是他晚上跑到狼山干什么?难道勘察到了什么宝贝?村民们奇怪,关于这些,电视台语焉不详,会不会是出于保密?

至于狼山到底是真有狼,还是需要狼,村民们两派意见,山旺与村民甲、村民乙等说打死也不信狼山有狼。村书记认为电视台都播了有狼,那一定有狼,不相信镇政府,不相信电视台,难道相信你山旺?你山旺算个球。

不过,除七丫村部分村民以外。娄城全市上下,包括外地的都为狼山高兴,因为狼山终于又有狼了,名副其实了。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听说谁在质疑狼山发现狼的报道。

很多人都想来狼山一游呢。

1.小说开头详细介绍了狼山的情况从全文看,有何作用?

2.小说两次写“狼来了”的呼救情节,有什么用意?

3.第二段写狼山“名不副实”,而倒数第二段却变为“名副其实”,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4.本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做探究。

 

1. ①开头介绍“狼山”的名称来历与现状,为后面的故事发生提供了背景环境; ②“狼山”无狼,从而为下文“狼来了”的情节出现设置了悬念; ③“狼山”一直没有开发,与后文镇政府大造舆论形成反差,能引起读者对主题的深入思考; ④狼山有鬼的传闻的形成与“狼来了”的舆论造假成真前后呼应,使读者对小说直面人性的主题体会得更深刻。(四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任意答出其中两个可得满分) 2. ①第一次写引出了山旺等村民的求证等故事情节,并设置了新的悬念;第二次写则引出了镇政府上山考察并最终论证为真的情节与结局。 ②两次写“狼来了”的情节,推动情节发展,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设计独具匠心,使得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也使读者从情节发展过程中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 3. ①第二段说“名不副实”是说名为狼山却没有狼的真实情况,结尾处说“名副其实”则是说狼山“有狼”的舆论造假; ②这样的措辞变化,表达了作者对这一丑陋社会现实的讽刺与批判,发人深省。 4. ①舆论造假的背后是各种社会利益的驱使,社会的良性发展必须呼吁; ②谎言被一步步镀造成真相,暴露了人性里猎奇与围观的病态娱乐心理; ③“狼来了”的故事是真相与虚假交织的故事,实际上是人性里的真诚朴实与贪婪欺骗的博弈。 ④“狼来了”象征着人性里的各种恶的到来并肆虐,它使人们的道德底线丧失,最终集体失语。(注:四条答案任意答出一条,并言之成理,即可给满分6分;要点2分,结合文本分析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题干问的是“小说开头详细介绍了狼山的情况从全文看,有何作用”这是一道段落作用题。作为一篇小说,开头介绍的内容的作用,主要从四个方向来考虑:环境、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有一点答一点,没有也不要牵强傅会。从内容来看,“七丫村附近有座狼山,狼山之所以叫狼山,没有什么典故,也没有什么历史传说,仅仅因为这山上早年有狼,村民们就把这山称之为狼山,后来叫顺叫习惯了,狼山之名也就写进了《娄城志》里”介绍“狼山”的名称来历与现状,为后面的故事发生提供了背景环境;从情节上看,本来这里是没有“狼”的,而下文却传出“狼来了”的声音,设置了悬念,本来没有“狼”,但是镇政府却勘察出狼的一系列踪迹,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从主题上看,文本最后说“很多人都想来狼山一游呢”,没有人再怀疑“狼来了”这事的真假性,前后呼应,使读者对小说直面人性的主题体会得更深刻。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考查某段落在作品情节发展中的作用,须要对该段落作具体细致的分析。这种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开头段往往有以下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②点明人物的身份、特征;③制造悬念,引人入胜;④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本题需要注意与主题的关系,仔细分析文本的结尾部分的关系。 2.题干问的是“小说两次写‘狼来了’的呼救情节,有什么用意”这是考查情节的作用。分析相关情节的作用,首先要放到情节发展的本身来看,其次要从整个小说的构思来看其作用。第一次出现“去年中秋的一个晚上,突然从狼山上传来了‘狼来了!狼来了’”,第二天村里人议论纷纷,并且有人上山求证,结果“关于狼山到底有没有狼,成了疑问”,设置了悬念;第二次“就在考察队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村民们又听到狼山上有人喊:‘狼来了!狼来了’”,考察队进山考查,结果“发现了狼粪、狼毛、狼窝,这都有镜头的,最最出人意外地是拍到了昨晚被狼咬伤的一位中年人”证明“狼山”有狼;第一次的“狼来了”是镇政府考查的起因,第二次“狼来了”,镇政府证明“狼山”有狼,两次描写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同时还夹杂了当地百姓对这两次“狼来了”的讨论和看法,让读者在阅读中体会、感悟小说的主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情节作用题(一)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3.小说写某某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二)答题思路: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本身、情节对环境、情节对人物、情节对主题、情节对读者的作用;结构上是指对其他情节的作用。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线索,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3.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本题需要注意当地村民的言行举止,才能正确体会情节的作用和意义。 3.题干问的是“第二段写狼山‘名不副实’,而倒数第二段却变为‘名副其实’,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这是考查语句含义和表达技巧。对两处不同的说法,一定要结合具体的相关的情节来分析其原因,找到了原因,也就找到了作者的用意所在。第二段“名不副实的是,这叫狼山的山,早就没有狼了”,即“名不副实”是说名为狼山却没有狼的真实情况;结尾处“不过,除七丫村部分村民以外。娄城全市上下,包括外地的都为狼山高兴,因为狼山终于又有狼了,名副其实了。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听说谁在质疑狼山发现狼的报道”,结合“狼山上没有庙宇,没有民居,没有名胜古迹,更没有人住,有的只是老树、灌木、荆棘、杂草,经济价值不大,一直没有开发”“村民们弄不懂的是他晚上跑到狼山干什么?难道勘察到了什么宝贝?村民们奇怪,关于这些,电视台语焉不详,会不会是出于保密?”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即说狼山“有狼”是舆论造假,词语的变化,其实是作者对这种做法的讽刺与批判。 【考点定位】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经典作品往往意蕴丰富,其深刻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传递真、善、美的人文精神,此类探究注重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要求剖析文本,与作者商榷,重构文本的新义,从而实现阅读的探索和创造。“名不副实”,根据语境,是针对狼山真实的情况来说的,而结尾处的“名符其实”是对现实的讽刺与批判。 4.题干问的是“本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做探究”这是一道关于小说主题的探究题。分析小说的主题,一是要结合情节,二是要联系生活实际,如果脱离了生活实际来分析小说主题,就等于隔靴搔痒。作答本题可结合前面三个问题的答案。文本标题是“狼来了”,主要的故事情节也是两次“狼来了”,结果就是狼山由“名不副实”到“名副其实”,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局面?这是值得深思的,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忧患。结合社会现实,再想一想事件中各方人物的不同反映,可以得出答案。本篇小说的主题就呈现了多样性,四条答案任意答出一条,并言之成理,即可给满分6分;要点2分,结合文本分析4分。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作者将较为成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从作品本身的形成过程来分析,文学作品具备一个客观的主题,但从读者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来分析,每一位读者眼中的作品主题会产生个性化的差异,这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样的主题可以叫做差异性主题。这正是高考命题人从主题切入让考生探究的理论支撑。探索文本的主题要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角度切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透析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如本题需要结合当下的社会背景,借助文本的人物形象,分析“狼来了”的现象及其意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中国作协发给莫言的贺辞,请用四个短语概括其作品的特点。

贺辞

欣闻莫言先生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我们表示热烈祝贺!

在几十年文学创作道路上,莫言对祖国怀有真挚情感,与人民大众保持紧密联系,潜心于艺术创新,取得了卓越成就。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莫言一直身处中国文学探索和创造的前沿,作品深深扎根于乡土,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从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命运和奋斗中汲取思想力量,以奔放独特的民族风格,有力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莫言的作品深受国内外广大读者喜爱,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莫言的获奖,表明国际文坛对中国当代文学及作家的深切关注,表明中国文学所具有的世界意义。希望中国作家继续勤奋笔耕,奉献更多精品力作,为人类的文化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作家协会

2012年10月11日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二世使使者斩以                徇:           

(2)乃以秦王吏,                    属:           

(3)周室而礼乐废。                  微:          

(4)平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也”。     伐:           

(5)卒使上官大夫屈原于顷襄王。      短: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仿照下面的句式,补写出一个恰当的句子。

人生如湖泊里的涟漪,细小却不乏美丽动人;人生如绿叶上滚动的露珠,微小却不乏晶莹剔透;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道德修养与人们占有社会财富的多寡有密切相关。管仲就主张“                ”,认为一个人首先要解决了温饱问题,才能懂礼貌,知道德。

(2)《李将军列传》中,用古代广为流传的谚语赞美李广诚实朴直因而赢得了士兵和百姓崇敬的句子是               

(3)孔子被困陈蔡之间断粮,仍坚持自己的价值与道德操守,把“君子”和“小人”作对比,表达君子能安贫乐道、不失节操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

①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

②原:原野

1.此诗第二联写景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从全诗来看,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