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水调歌头 定王台① 南宋·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

阅读下面,完成题。

水调歌头 定王台

南宋·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注】

①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

②楚望:唐宋  时按各地的位置规模、发展状况,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等级。楚望就是指湘州为楚地的望郡。

1.结合全词,分析“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两句的作用。

2.这首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阐述。

 

1. ①这首词以“雄跨”两字领起,展示了定王台所处的位置和广阔的背景,说它雄踞于洞庭湖之滨,古湘州地界,得江山之助,阅千载岁月,声势自是不凡。 ②一开头便时空纵览,大气包容,为下面写定王台昔日繁华预设了辽阔的背景,也给全词布下了苍莽的氛围。 2. ①表达了岁月如流、生命短暂的感慨之意。“登临处”三句,写眼前看到的万古不变的乔木落叶和大江奔流,在哀叹历史的情绪上生发出岁月易逝之叹。 ②抒发了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之情。“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直抒胸臆,写出报国无门之恨。 ③写出了满目疮痍、山河破碎、国势日颓的忧国之思。作者借苍凉冷落的深秋景色,从侧面渲染出定王台的残破衰败,暗引南宋王朝满目疮痍、国势日颓的江山残破。 【解析】 试题分析: 1.注意先答出收据的内容,然后结合开头分析作用,诗句是景物描写,应该是创设意境,作用是烘托渲染气氛。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开头的作用分析。 2.注意结合诗歌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乔木老”“报国无地”“恨难休”“伴人愁”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歌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乔木老”“报国无地”“恨难休”“伴人愁”进行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娄机,字彦发,嘉兴人。乾道二年进士,授盐官尉。丁母忧,服除,调含山主簿。郡委治铜城圩八十有四,役夫三千有奇,设庐以处之,器用材植,一出于官,民乐劝趋,两旬告毕。遭外艰面丧为江东提举司干办公事易淮东已而复旧改知西安县巨室买地为茔域发地遇石复索元价。机曰:“设得金,将谁归?”迁宗正寺主簿,请宽恤淮、浙被旱州县。

时皇太子始就外傅,遴选学官,以机兼资善堂小学教授。机日陈正言正道,又以累朝事亲、修身、治国、爱民四事,手书以献,太子置之坐,朝夕观省。随事开明,多所裨益。都城大火,机应诏上封事,力言朝臣务为奉承,不能出己见以裨国论;外臣不称职,至苛刻以困民财;将帅偏裨务为交结,而不知训阅以强军律。时年七十,丐闲,不许。

迁右正言兼侍讲,首论广蓄人才,乞诏侍从、台谏、学士、待制、三牙管军各举将帅边郡一二人,召问甄拔,优养以备缓急。召为吏部侍郎兼太子左庶子,言:“至公可以服天下,权臣以私意横生,败国殄民,今当行以至公。”又言:“两淮招集敢勇,不难于招而难于处。若非绳以纪律,课其 勤惰,必为后害。”仍请检校权臣、内侍等没入家赀,专为养兵之助。

迁礼部尚书兼给事中,进参知政事。当干戈甫定,信使往来之始,疮痍方深,敝蠹纷然,机弥缝裨赞甚多。嘉定二年八月,行皇太子册命,机摄中书令读册。数上章告老,帝不许,皇太子遣官属勉留之。卒,赠金紫光禄大夫,加赠特进。

机初登,其父寿戒之曰:“得官诚可喜,然为官正自未易尔!”机抚其弟模、卒为善士。居乡以诚接物,是非枉直判于语下,不为后言,人惮而服之。称奖人才,不遗寸长,访问贤能,疏列姓名及其可用之实,以备采取,其所荐进,亦不欲人之知也。机深于书学,尺牍人多藏云。

(选自《宋史·娄机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遭外艰∕面丧∕为江东提举司干办∕公事易淮东∕已而复旧∕改知西安∕县巨室买地为茔∕域发地遇石∕复索元价

B.遭外艰∕面丧∕为江东提举司干办公事∕易淮东∕已而复旧∕改知西安县∕巨室买地为茔∕域发地遇石∕复索元价

C.遭外艰∕面丧∕为江东提举司干办公事∕易淮东∕已而复∕旧改知西安县∕巨室买地为茔∕域发地遇石∕复索元价

D.遭外艰∕面丧∕为江东提举司干办∕公事易淮东∕已而复∕旧改知西安∕县巨室买地为茔域∕发地遇石∕复索元价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母忧,指遭到母亲的丧事。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称“丁忧”。源于汉代。

B.古代崇右,故以右为上,为贵,为高。《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因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廉颇对此心有不甘,宣称要羞辱蔺相如

C.丐,求。丐闲,文中是指请求辞官归家。类似的提法还有“乞休”“乞骸骨”等,而“致仕”是指出来做官。

D.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进士一甲称“进士及第”,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等第即指进士及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娄机为政有方,体恤民情。他治理铜城堤岸时,为民工置建房屋,提供工具,升为宗正寺主簿,还请求朝廷恤淮、浙两路遭旱灾的州县。

B.娄机为人正直,关心国事。做皇太子老师时,向皇太子陈说正直道理,并上密奏章陈述将帅专权,对军纪的管理松懈,不训练检阅军队。

C.娄机重视人才,富有远见。他提出广泛储备人才,请求下诏从侍从、台谏、学士等分别选拔可担任边州将帅的一二人,以行危急之事。

D.娄机深受皇帝重视,多次请求告老还乡,皇帝都没有允许。娄机去世后,被追封金紫光禄大夫,加赠特进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至公可以服天下,权臣以私意横生,败国殄民,今当行以至公。

居乡以诚接物,是非枉直判于语下,不为后言,人惮而服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①在宋代诗学中,“格卑”是一个相当流行的观念,主要体现了宋人对晚唐五代诗某些审美特征的批判。目前学界批评晚唐五代诗,就喜空泛地借鉴“格卑”观念,比如《唐代文学史》评郑谷诗云:“可惜常常失之松浅,体骨较弱,格调也不够高。”这显然是沿用了欧阳修《六一诗话》的说法:“(郑谷)其格不甚高。”这种断语可以作为鉴赏之小结,却难以揭明病灶;如果强作解人,就容易以实释虚,滑向审美范畴之外。比如臧清云:“前人评价郑谷的诗,多说‘其格不甚高’(欧阳修《六一诗话》)、‘气格如此之卑’(叶梦得《石林诗话》)……这是过于严格的要求。处于大崩溃前夜的唐季,已经不可能再激荡着奋发踔厉的盛唐朝气了,十哲也难脱时代的暮气。”这一论述揭示了“格卑”的社会根源和精神背景,却不能说明造成“格卑”的具体审美因素。此外,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辟专节讨论宋代诗学中的“格”,由于立足点也是“诗人的人格乃至整个时代的精神形态”,所以在论及“格卑”之时,虽然注意到“诗歌若只有精神内容的高尚,仍不免‘格卑’之讥”,“气格亦关乎语言风格问题”,但语焉未详。因此,学界对“格卑”观念的观照,要么停留于借鉴、发挥,要么进行士风人格层面的追索,却未能在审美范畴之内予以足够细腻的分析,未能更切实、更全面地揭示它在宋代诗学中的丰富意义及历史价值,我们应当深入到核心来讨论这个问题。

②“格卑”观念虽是在宋人手里发扬光大,但其草创,可以追溯到晚唐五代,当时诗人常在自嘲的语境中讨论“格卑”。比如杜牧《忆齐安郡》云:“格卑常汩汩,力学强悠悠。”这是自嘲苦吟之态。再如韩俚《格卑》云:“格卑尝恨足牵仍,欲学忘情似不能。”这是在自嘲之余反省“格卑”的原因——多情善感,亦即吴融《离霅溪感事献郑员外》所谓“足恨饶悲不自由”、徐夤《泪》所谓“发事牵情不自由”。又如郑谷《自贻》云:“琴有涧风声转淡,诗无僧字格还卑。”(《郑谷诗集笺注》卷三)此句既暗示了“格卑”的一项外在表征——“僧”作为语词或意象的频繁出现,又宣称自己“格卑”的原因并不在此。其《咏怀》云:“景物还多感,情怀偶不卑。”综上所述,“格卑”观念在草创之际,内涵尚很模糊、简单,包含了晚唐五代诗人对自身创作的零碎反思,涉及风格、人格、语言等多种因素。这些反思奠定了宋代“格卑”观念的基础,也为宋人批判继承晚唐五代诗埋下了伏笔。

③宋代诗学中的“格卑”观念在内涵上有很大发展,呈现出清晰性与复杂性并存之貌。一方面,“格卑”观念拥有相对清晰的基本内涵:“格”是法式、标准,而不是简单的风格或人格;“卑”是低级、不高明,而非粗俗、俚俗。“格卑”主要是一个综合性的审美语言观念,关注的是语言的表意能力,即“意”与“言”的关系。

④另一方面,“格卑”的具体内涵随着批评对象的变化而呈现出分化倾向,最终体现为两种相互对立的语言策略:一是“意胜言”,蒋寅在《不说破——含蓄概念之形成》一文中论“杜牧之云:‘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尊前笑不成。’意非不佳,然而词意浅露,略无余蕴。元白张籍,其病正在此,只知道得人心中事,而不知道尽则又浅露也。”二是“言胜意”,如吴可《藏海诗话》云:“凡装点者好在外,初读之似好,再三读之则无味。要当以意为主,辅之以华丽,则中边皆甜也。装点者外腴而中枯故也。”宋人认为,正是“意胜言”与“言胜意”这两种语言策略,造就了晚唐五代诗的“格卑”特征。

(佚名《论宋代诗学中的格卑观念》,有删改)

1.下列关于“格卑”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宋代一个相当流行的审美观念,常被现代学者套用来批判晚唐五代时期的诗歌作品。

B.草创于晚唐五代,在宋代迅速发展,内涵模糊简单,常出现在诗人自嘲的语境中

C.在诗歌作品中往往直接出现,有一项外在特征是伴随着“僧”这个词语或意向的频繁使用

D.发展到宋代,其内涵指的是法式标准的低级、不高明,最终表现为内容与形式两种语言策略的相互对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格卑”在宋代诗学中主要体现了宋人对晚唐五代诗某些审美特征的批判。如欧阳修《六一诗话》:“(郑谷)其格不甚高。”

B.现代批评家对“格卑”的原因探讨,大多局限在社会时代、士人精神方面,因此并不深刻全面

C.韩俚《格卑》诗说明“格卑”的原因是吴融《离霅溪感事献郑员外》和徐夤《泪》所谓的“足恨饶悲不自由”、“发事牵情不自由”。

D.晚唐五代诗人对自身作品多角度的反思,是“格卑”观念产生之初的重要内容,也对宋人认识、学习、批判晚唐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在论及“格卑”之时,如果能在语言风格上做更详尽的论述,就离探讨“格卑”在宋代诗学中的丰富意义及历史价值上更近了一步

B.郑谷的“琴有涧风声转淡,诗无僧字格还卑”“景物还多感,情怀偶不卑”暗示了 “僧”字的使用、诗人的多情善感可能造成“格卑”

C.如果借鉴本文的“格卑”内涵的阐释,《水浒传》中的李逵,《红楼梦》中的焦大、刘姥姥就都可以被认为是“格卑”

D“意胜言”与“言胜意”是“格卑”的内涵因分化而呈现的语言策略,宋人认为,这两者一起造就了晚唐五代诗的“格卑”特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道家认为,天下柔者莫过于水,而能攻坚者又莫胜于水。水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但它身上却蕴含着丰富而又深厚的哲学意味。

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水,并选择其中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查看答案

请看边这幅插图,它描绘的是鲁迅小说中的哪个人物形象?请为这幅插图配写几句话,抒写你的真挚感情。要求紧扣画面,鲜明生动,连贯顺畅,60字左右。

人物形象:

 

 

查看答案

请参照示例(句式不必一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给教材中的下面两位人物分别写一则评价。

示例:《水浒传》中的林冲:雪压山神庙,英雄遭难落荒地;

火烧草料场,义士杀敌上梁山。

①《红楼梦》中的王熙凤:                                                                                                                                    

②《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