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当“藏书家”代替“读书家”, “世界读书日”成为三百六十四个“不读书日”中间穿插狂欢节,是时候解一解这混合着些许铜臭加鸡汤味儿的“书毒”了。
②和沉默寡言型的人共处,当你放慢谈话节奏,多开掘话题,一旦谈到他感兴趣的事,他就会立刻“解冻”, .地向你倾诉起来。
③大数据是当今社会 的一个热词,推动大数据大量产生的核心动力,是人们渴望能将现实物理社会存在的东西记录下来,进行测量和分析。
A.滔滔不绝 侃侃而谈 津津乐道
B.侃侃而谈 滔滔不绝 津津乐道
C.滔滔不绝 津津乐道 侃侃而谈
D.津津乐道 侃侃而谈 滔滔不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谁见幽人独往来
彭建德
梁漱溟晚年的头像,冷峻而严慈。因其神情与我外婆的老父亲很相似,故觉得亲切,老人与梁同岁,皓首穷经,终老书斋。幼时我在他的藤椅下转来转去,他伏案握管,转过头,只是轻轻的用目光唤住我。吃完饭,他教我双手将筷子平持胸前,说一句,请大家慢用,才准离桌去玩。然而,还没等我长醒,他便与他的时代一齐凋谢了。看了梁漱溟的照片,我固执地认为,外婆的老父亲便是梁漱溟,梁漱溟就是他。硕儒们历经乱世飘零,长成一副模样,也未尝不可。
梁漱溟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因为她有坚持个性的资本。他20出头,蔡元培看了他的一篇文章,便要聘他到北大教哲学。仅凭一篇文章便被人家看中,真有点“大抵还她肌骨好,不擦红粉也风流”的幸运。然而,梁漱溟却极力推却,原因是他自认水平不够。但,蔡元培还是霸蛮将其聘任。
在北大,梁漱溟经常去一位杨姓同事的家。每次,有位同龄人给他开门。这位青年姓毛,字润之。此时,二人还若花鸟不相识,后来到成为朋友,这是后话。
交了几年书,梁漱溟认为自己的教育理想在北大不合适。于是毅然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离开,在山东捣鼓一番,又领着一帮学生跑回北京,一起租房共读。在冬季的早晨,天将未明,曙色萌动之际,他把学生们喊醒。但见疏星残月,悠悬头顶,耳闻雄鸡初啼,大地更显风范,年轻时即露端倪。
梁漱溟生于1893年,当时不管中国文化,还是中国社会,都处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他的学问根基来自家传,出发点与墨家较为接近,强调行动力,认为中国的贫弱,主要是当时知识分子专务虚文,不能行胜于言,不能与具体事实结合起来的缘故。
他思想驳杂多元,一言难尽,也惟其如此,才能在星汉灿烂的民国思想界散发出异样的光芒。人的生命,出来生殖繁衍,还有思想的存在,更凭借其深度,可不朽。
在人生问题上,梁漱溟一度求诸佛教,十七八岁时萌生过出家的念头,后来终生吃素。早年,梁受其父思想独立的影响较大,对先哲的高明思想,拒绝理会,遇到困惑,转而求诸宗教。人类早年,也是对自然充满想象,亦归于宗教。当所谓科技发展,征服自然的力量强大,以及圣人著述的影响,两者会渐渐对宗教保持距离。
中国文化本身兼顾宗教的功能,比如,儒家学说,一部《论语》,更像一本操行手册,规定得很细,也充满生活气息。仿佛一位善长人翁,一边嚼着茶叶,一边与你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于是,那些人生的小迷惑与小寄托,便从生命深处衔枚疾走,悄悄撤退。也许,正因为儒家学说出现的很早,很成熟,中国的宗教才归于文化的力量之下。从梁漱溟的个案来看,也正是儒家提倡参与社会,他才没出家,并使得他在许多社会问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梁漱溟的一生,都积极参与社会问题。他非常看重伦理礼俗,不论进行乡村建设,还是谈东方文化,他都能归到这个点上来。他所处的时代,自甲午以后,社会变革者,不是害怕触及固有的伦理秩序,便是彻底破除之(冯玉祥曾下令禁止过春节)。仿佛剪了个发型,自以为高级,其实很难看,又回不去,干脆剃成光头。或许,无需做出非此即彼的极端选择,关键在于调和两者的度,但这正是难以拿捏之处。包括梁漱溟,也不能提出一个很好的尺度。因为单从伦理层面,根本无从提起。而他参与的社会实践,力量太弱,难见大成效。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不管乡村教育,农村经济,还是乡村礼俗,都得依靠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推行。当他从事此类实践时,民国世界正水深浪阔,情况复杂,所以收效不大。建国后,在时代猛烈动作的惯性下,他和他那套理论,又被历史的微风吹颤,惊枝未稳。
关于梁漱溟的性情,由于1953年的一次政协会议,世人皆谓其有骨气,颂为“一代直生”。而不知实因不为人解的孤独寂寞使然,不分场合的透支友情,以至一生清傲,生出顽皮。
在会场上,梁漱溟凭一时之气,顶撞了老朋友毛润之,引发众怒,面对众怒梁竟然表示,如果老朋友原谅自己,并亲口说,我误会你了,才行,否则将失去对他的尊敬。此言一出,会场大哗。有人再次呼喊,要他从发言台上下来。但,梁不予理会,而是转头看着他的老朋友,对方并没有请他下台,只是问:那你再讲一下,讲到四点钟好不好?梁硬邦邦地顶了一句:我要讲的很多,四点钟哪能成。会场又是一片哗然。如此反复好几次,面对旁人的呼喊,梁漱溟冷笑不服,任由大家用目光对着他。然后,他把目光转向他的老朋友。局面一时僵硬至极,时间继续流逝。梁漱溟就这样尴尬地站在发言台上,形单影只,孤独无助地看着他的朋友,默默地看着。其情形,可以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来映衬:
千家笑语漏迟迟, 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 一星如月看多时。
(节选自《散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梁漱溟(1893.10.18-1988.6.23)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一生著述颇丰,存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人》《读书与做人》与《人心与人生》等。
②“独立思考,表里如一。”——梁漱溟座右铭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的开头写“外婆的老父亲”,看似与传主梁漱溟无关,却让我们从侧面感受到梁漱溟给人的亲切感,朴素细腻的文字中寄寓了作者对传主的一腔深情。
B.北大的教育理念在梁漱溟看来是落后的,尽管对蔡元培先生充满了感恩之心,梁漱溟还是辞去了北大教师一职,到山东、北京等地区追寻自己的梦想去了。
C.出现得早且成熟的儒家学说极富人情味和生活气息,他能给迷茫中的人指明生命的方向,从这个角度来看,儒家文化与一定的宗教功能。
D.尽管梁漱溟从理论层面提出了许多调和伦理礼俗和社会新变化的建议,但由于没有强有力的政府推行,他个人力量太弱,故而难见大效。
E.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多方位展示了“中国最后一位儒家”梁漱溟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凸显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深远的学术影响力。
2.文中说梁漱溟的“思想驳杂多元,一言难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这些驳杂多元的思想怎样影响了梁漱溟?
3.文章结尾为什么以黄仲则的诗歌做结?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4.文章以“谁见幽人独往来”为题,请结合材料中的梁漱溟的经历,探究梁漱溟身上表现的“幽人”特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鞋匠菩子
沙克
寒风就像冰箱里拿出的快刀,往所有的缝隙里戳着嗖嗖的冷。鞋匠菩子用老式的三块瓦棉帽捂住头和脸,把小区大门外的鞋摊挪到墙角处。鞋匠的家什包括一台手摇修鞋机,一只带轱辘的铁柜子,两只小木凳,还有一把遮阳遮雨的可口可乐大广告伞。
我把穿了六年多的一双磨砂牛皮鞋递给菩子。这双鞋已被他修补过几次,鞋跟磨塌了他给打上鞋掌,鞋底和鞋帮间脱口了他手工用针线缝合。这次还是让他打鞋掌。我右脚的鞋跟磨得厉害,每年都要给皮鞋打一次右掌,不然走路时脚底往外侧歪。菩子用一只半椭圆形的黑色橡皮掌在鞋跟上试试,又换一个小些的试试,都觉得不满意。他从铁柜子中拿出一个小木盒,翻了个底,找出一块与鞋底同质顺色的马蹄形牛筋掌。不过太大了,形状与鞋跟的磨塌处不相干,于是他用剪刀把它剪成半椭圆形,用锉子把鞋跟磨塌处的灰尘锉掉,表面稍稍锉毛,用黄胶涂抹鞋跟与鞋掌,放到脚边风干一两分钟。
一阵旋风像水流一样冲过来,被我从头包到腿的大棉衣挡着。菩子的身体似乎歪了一下,鼻涕流到嘴唇上,他撩起蓝布围裙的一角擦掉鼻涕。“你凑合着打个掌就行了,旧皮鞋值不着用功。”我有点替他着急。“那不行,靠手艺吃饭马虎不得的。”一两分钟的空隙里,菩子看到左脚那只鞋子的侧面有一点点绽缝,拿到修鞋机上哒哒哒地缝好。
然后,他把涂过胶的鞋掌和右鞋跟压在一起,接着,再把残剩的牛筋掌剪下一小块,先用锉子把两面使劲锉毛,锉下来的粉末落在他腿上铺着的帆布上,再用削刀削成扁扁的楔状,两面涂上胶用嘴巴吹一吹,塞进鞋掌与鞋跟间合不拢的三角缝中,再放在铁鞋托上用小钉锤给锤实了。在楔状小块塞进去之前,他已经把帆布上的粉末撮起来撒进三角缝中,这样鞋掌、楔状小块和鞋跟间就粘得严密实在了。
贴着鞋跟侧面的弧度,他用削刀把鞋掌和楔状小块削平。“好了。”他把鞋子递给我查看。
我问他,“多少钱?”他说,“不用了,拿走吧。”我说,“那不行,你得收钱。”他说,“给两块钱吧。”我说,“给你五块。”他摆摆手说,“打个小鞋掌就两块,对哪个都一样。”
这是午饭后,没什么人拿鞋子来修,菩子修补着寄放在他这里的一堆鞋子。我没什么事,穿那么多衣服不怕冷,和菩子聊天也不影响他做事。
“我爸爸有一双在部队时发的军皮鞋,从1948年穿到1977年,我接着穿就是穿不坏。现在的皮鞋连布鞋都不如,像草鞋,几个月就穿坏了,穿年把就得换新的。”我起了话头。
“过去的军皮鞋是厚牛皮做的,是头层皮,鞋头还衬着钢板,能不结实么。现在的牛皮鞋,是用剥离过几层的牛皮做的,有的薄得像牛皮纸,黏衬上别的仿皮材料,看起来厚实一点,其实吃不住穿的。”菩子答着话。
“再薄的真皮鞋,也不至于穿半载一年就坏了啊。”
“现在的做工哪能和过去比,糊弄出鞋样子,表面好看就行。好多皮鞋说是真皮鞋,其实是合成革的材料……”
菩子扶着鞋摊柜站起来,伸展一下腰身。他只有一米四几,被小儿麻痹症致残的腿根本伸不直。他摸着裤腰上的牛皮带说:“你看过去的东西,是没剥层的牛皮做的,用两代人都断不了。我父亲十八岁时开始用的,用到他死,我又用了三十多年。”他的牛皮带表面像蜘蛛网似的,跟他皴裂的手掌一模一样,连颜色都一样,灰不拉几中带点黄。
“哎,菩子,假如皮鞋都像过去那么牢固,皮鞋厂和皮鞋店就完蛋了,产量销量要减少几倍。”
“呵呵,那我做鞋匠的也完蛋了,养不活老婆儿子了。”
菩子的老婆是个身强力壮的哑巴。他的儿子在职业技术学院读建筑工程专业,是个能说会道的大块头,还在学校的业余拳击队里当队长。菩子特别为儿子骄傲:“我们家原来有五口人,四个是残疾人,父母死了儿子长大了,我也老了,五十九岁了。以后我们家再有五口人时,健康人就占多数啦。”
每天进出小区的门时,我都要从菩子的鞋摊旁经过。菩子一天不落地上班下班,早八晚六。他的身边常常坐着蹲着站着一些人,等他修补鞋子,或者修补衣包拉链什么的。
我拿起装着磨砂牛皮鞋的塑料袋起身离开。走到小区门口时,想起什么,就又走了回来。菩子坐在那里,埋头摇着修鞋机补鞋子,矮小的身子被鞋摊柜遮得没了影子。多少年来,他一直被鞋摊柜挡在后面。
“菩子,你坐得偏一些,别让鞋摊柜挡住你的人。”
菩子乐意接受我的意见。我帮他把鞋摊柜往大广告伞的旁边移了几十厘米,对着马路现出菩子的身体。
(选自2015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鞋匠菩子”是小说主人公,他身高只有一米四几,是患小儿麻痹症的人,他靠修鞋为生,以诚信经营赢得了客户的信赖。
B.作者用“试”“换”“翻”“找”“剪”“锉”“涂抹”等动词,准确地描写鞋匠补鞋的过程,表现了其高超的技术。
C.菩子和妻子以及菩子的父母亲,都是残疾人,一家五口人,有四个残疾人,菩子的儿子是健全的人,是这个家庭走向健康的希望。
D.菩子给“我”打鞋掌,“我”给他钱,他先说不要,后来“我”执意要给钱,说明菩子会做生意,对老客户实行优惠政策。
E.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写了残疾人鞋匠菩子用诚意和认真得到了修鞋客的认可和赞美,这是呼吁社会大众不要歧视残疾人。
2.小说的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鞋匠菩子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小说写鞋匠菩子几十年来一直被鞋摊柜挡在后面,后来在“我”的建议下,菩子才乐意对着马路现出自己的身体。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见解。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遥想往昔,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句是“ , 。”
(2)杜甫在《旅夜书怀》中用“ , ”来描绘天地开阔,大江奔流不息的景色
(3)《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柳宗元描绘眼前风雨交加之景,烘托内心愁思的诗句是:“ , 。”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水调歌头 定王台①
南宋·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②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注】
①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
②楚望:唐宋 时按各地的位置规模、发展状况,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等级。楚望就是指湘州为楚地的望郡。
1.结合全词,分析“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两句的作用。
2.这首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阐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娄机,字彦发,嘉兴人。乾道二年进士,授盐官尉。丁母忧,服除,调含山主簿。郡委治铜城圩八十有四,役夫三千有奇,设庐以处之,器用材植,一出于官,民乐劝趋,两旬告毕。遭外艰面丧为江东提举司干办公事易淮东已而复旧改知西安县巨室买地为茔域发地遇石复索元价。机曰:“设得金,将谁归?”迁宗正寺主簿,请宽恤淮、浙被旱州县。
时皇太子始就外傅,遴选学官,以机兼资善堂小学教授。机日陈正言正道,又以累朝事亲、修身、治国、爱民四事,手书以献,太子置之坐右,朝夕观省。随事开明,多所裨益。都城大火,机应诏上封事,力言朝臣务为奉承,不能出己见以裨国论;外臣不称职,至苛刻以困民财;将帅偏裨务为交结,而不知训阅以强军律。时年七十,丐闲,不许。
迁右正言兼侍讲,首论广蓄人才,乞诏侍从、台谏、学士、待制、三牙管军各举将帅边郡一二人,召问甄拔,优养以备缓急。召为吏部侍郎兼太子左庶子,言:“至公可以服天下,权臣以私意横生,败国殄民,今当行以至公。”又言:“两淮招集敢勇,不难于招而难于处。若非绳以纪律,课其 勤惰,必为后害。”仍请检校权臣、内侍等没入家赀,专为养兵之助。
迁礼部尚书兼给事中,进参知政事。当干戈甫定,信使往来之始,疮痍方深,敝蠹纷然,机弥缝裨赞甚多。嘉定二年八月,行皇太子册命,机摄中书令读册。数上章告老,帝不许,皇太子遣官属勉留之。卒,赠金紫光禄大夫,加赠特进。
机初登第,其父寿戒之曰:“得官诚可喜,然为官正自未易尔!”机抚其弟模、栋,卒为善士。居乡以诚接物,是非枉直判于语下,不为后言,人惮而服之。称奖人才,不遗寸长,访问贤能,疏列姓名及其可用之实,以备采取,其所荐进,亦不欲人之知也。机深于书学,尺牍人多藏云。
(选自《宋史·娄机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遭外艰∕面丧∕为江东提举司干办∕公事易淮东∕已而复旧∕改知西安∕县巨室买地为茔∕域发地遇石∕复索元价
B.遭外艰∕面丧∕为江东提举司干办公事∕易淮东∕已而复旧∕改知西安县∕巨室买地为茔∕域发地遇石∕复索元价
C.遭外艰∕面丧∕为江东提举司干办公事∕易淮东∕已而复∕旧改知西安县∕巨室买地为茔∕域发地遇石∕复索元价
D.遭外艰∕面丧∕为江东提举司干办∕公事易淮东∕已而复∕旧改知西安∕县巨室买地为茔域∕发地遇石∕复索元价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母忧,指遭到母亲的丧事。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称“丁忧”。源于汉代。
B.古代崇右,故以右为上,为贵,为高。《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因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廉颇对此心有不甘,宣称要羞辱蔺相如。
C.丐,求。丐闲,文中是指请求辞官归家。类似的提法还有“乞休”“乞骸骨”等,而“致仕”是指出来做官。
D.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进士一甲称“进士及第”,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等第即指进士及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娄机为政有方,体恤民情。他治理铜城堤岸时,为民工置建房屋,提供工具,升为宗正寺主簿,还请求朝廷恤淮、浙两路遭旱灾的州县。
B.娄机为人正直,关心国事。做皇太子老师时,向皇太子陈说正直道理,并上密奏章陈述将帅专权,对军纪的管理松懈,不训练检阅军队。
C.娄机重视人才,富有远见。他提出广泛储备人才,请求下诏从侍从、台谏、学士等分别选拔可担任边州将帅的一二人,以行危急之事。
D.娄机深受皇帝重视,多次请求告老还乡,皇帝都没有允许。娄机去世后,被追封金紫光禄大夫,加赠特进。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公可以服天下,权臣以私意横生,败国殄民,今当行以至公。
②居乡以诚接物,是非枉直判于语下,不为后言,人惮而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