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破阵子 敦煌曲子词 年少征夫堪恨,从军千里余。为爱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破阵子

敦煌曲子词

年少征夫堪恨,从军千里余。为爱功名千里去,携剑弯弓沙碛边。抛人如断弦。  迢递可知闺阁。吞声忍泪孤眠。春去春来庭树老。早晚王师归却还。免教心怨天。

1.“春去春来庭树老”中哪一个字用得最为精妙?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词中包含了哪些思想情感?

 

1.“老”字用得最为精妙。“老”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树“老”,实则暗示思妇容颜憔悴,以此反衬思妇等待的漫长,也生动地传达出了对停止征战、安居乐业的向往。 2.对征夫为功名而抛下自己的埋怨;对远方征夫的痛苦思念;对年华已老的感伤;对征夫早日归来的期盼。 【解析】 试题分析: 1.略 2.略 这首词的上片写征夫。征夫正当年少,血气方刚,为建功报国毅然从军。征夫自己颇有一番抱负,“为爱功名”而“千里去”,志向可嘉,“携剑弯弓沙碛边”则描写征人的征战生活。前四句塑造了一位远离家乡在塞外征战的少年征夫形象。末句笔锋陡转,写思妇的不满和怨苦之情。抛弃妻子就如同割断琴弦一样,这是对一心追逐功名而将妻子抛弃不顾的征夫的埋怨和责怪。 下片写思妇。思妇饱尝望眼欲穿的相思苦楚之煎熬,不禁向远方的征夫发问:长年在外征战,知不知道给独守空房的妻子带来了多大的痛苦?征夫杳无音讯的境况让人感到凄苦,以致思妇夜晚孤卧鸾帐中,忍泪吞声,泣不成眠。第三句由思妇的幽怨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庭中的树已枯老,这也暗示了思妇由于相思的痛苦和岁月的流逝,容颜一天天地衰老。后两句写美好的愿望:但愿征人早日建功立业,壮志得酬,随王师凯旋,以免思妇生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彭汝砺字器资,饶州鄱阳人。治平二年,举进士第一。王安石见其《诗义》,补国子直讲,改大理寺丞,擢太子中允,既而之。

神宗用汝砺为监察御史里行。首陈十事:一正己,二任人,三守令,四理财,五养民,六振救,七兴事,八变法,九青苗,十盐事。指擿利害,多人所难言者。及王中正与李宪主西师,汝砺言不当以兵付中人,因及汉、唐祸乱之事。神宗不怿,语之。汝砺拱立不动,伺复言,神宗为改容,在廷者皆叹服。

元祐二年,召为起居舍人。时相问新旧之政对曰政无彼此一于是而已今所更大者取士及差役法行之而士民皆病未见其可逾年,迁中书舍人,赐金紫。会知汉阳军吴处厚得蔡确安州诗上之,傅会解释,以为怨谤。谏官交章请治之,又为危言,欲置之法。汝砺曰:“此罗织之渐也。”数以白执政,不能救,遂上疏论列,不听。谏官指汝砺为朋党,及确贬新州,又须汝砺草词,遂落职知徐州。初,汝砺在台时,论吕嘉问事,与确异趣,徙外十年,确为有力。后治嘉问它狱,以不阿执政,坐夺二官。至是,又为确得罪,人以此益贤之。

加集贤殿修撰,入权兵、刑二部侍郎。有狱当贷,执政以特旨杀之,汝砺持不下。执政怒,罚其属。汝砺言:“制书有不便,许奏论,法也。属又何罪?”遂自劾请去,章四上。诏免属罚,徙汝砺礼部,真拜吏部侍郎。

哲宗躬听断,修熙宁、元丰政事,人皆争献所闻,汝砺独无建白。或问之,答曰:“在前日则无敢言,于今则人人能言之矣。”进权吏部尚书。言者谓尝附会刘挚,以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未行,章数上,又降待制、知江州。至郡数月而病卒。年五十四。

(选自《宋史·彭汝砺传》,有删改)

1.对下列画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      恶:厌恶

B.语之        折:打断

C.伺复言       间:私下

D.又为危言     造:编造

2.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相问新旧之政/对曰/政无彼此/一于是而已/今所更大者/取士及差役法/行之而士民皆病/未见其可/

B.时相问新旧/之政对曰/政无彼此/一于是而已/今所更大者/取士及差役法/行之而士民皆病/未见其可/

C.时相问新旧之政/对曰/政无彼此/一于是而已/今所更大者/取士及差役/法行之/而士民皆病/未见其可/

D.时相问新旧/之政对曰/政无彼此/一于是而已/今所更大者/取士及差役法/行之/而士民皆病/未见其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汝砺言论直指时弊。宋神宗任命彭汝砺为监察御史里行,彭汝砺首先陈述十件事,指陈时政利弊,他指出的多是朝中大臣难言的事。

B.彭汝砺敢于直言进谏。宋神宗让宦官王中正去带兵,彭汝砺认为此举不当,并以史警示,连续进言,直到宋神宗改变了态度。

C.彭汝砺正直无私。彭汝砺曾因与蔡确意见不一被蔡确暗中用力而外任十年,在蔡确被构陷时他不计前嫌相帮,以致被人诬为蔡确同党而被贬徐州。

D.彭汝砺依法办事。执政大臣对彭汝砺审理的案件横加干涉,要求处死犯人,而彭汝砺坚持应依法宽恕,最终,皇上下诏令免除了犯人罪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治嘉问它狱,以不阿执政,坐夺二官。至是,又为确得罪,人以此益贤之。

(2)或问之,答曰:“在前日则无敢言,于今则人人能言之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创造了辉煌文明的所有古代民族中,四五千年前的古埃及人对来世的执着真可谓无出其右者。对死后永生的热烈追求使埃及人不仅建金字塔,也修神庙。而且总趋势是,越往后,神庙便修得越宏伟高大,在豪华奢侈上无所不用其极。与之相应的是,祭司作为一个特殊阶层,人数众多,能量极大,而且越往后便越膨胀,越强势。

最初僧权还没有从王权中分化出来,国王就是最大的僧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结构越来越复杂,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僧权便从王权中分离出来了。既然国王必须依靠僧侣才能进行有效的统治,那么国王与祭司之间很自然地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合作关系,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种宿命般的矛盾和冲突关系。这里的关键是,两种势力在此消彼长的同时如何维持起码的平衡。随着祭司阶级权势日增,王权与僧侣势力间的平衡越来越难维持,两者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冲突越来越严重,且越到后来,越显得不可调和。事实上,从古王国后期起,祭司阶层就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强势,与王权的矛盾冲突也越来越激烈。

埃及社会在被迫供养一个强大的世俗统治阶级以外,还得遭受庞大祭司阶层的经济压迫和掠夺。在太阳神崇拜之新神学的强制下,埃及社会被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把法老当作太阳神来崇拜,为之举行极其繁琐而又费用昂贵的仪式。同时,埃及人还为形形色色的小神祇修庙塑像,而且还举行复杂的祭拜仪式。这些都大大加重了整个社会的经济负担。不用说,祭司作为一个寄生阶层,具有极强的剥削性、掠夺性和压迫性。

及至十九王朝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期间,僧侣的权势达到一个令人目眩的新高度,阿蒙高僧的职务竟已不再由国王任命,而改为父子世袭!在拉美西斯二世在位第四十六年的一次审判中,十名审判官中竟有九人为僧侣。僧侣阶级权势之大,无以复加,即便这一时期埃及国势日衰,也未见他们有所收敛。

甚至晚至希腊人统治埃及时,神庙僧侣仍然拥有巨大的社会和政治影响力。这对托勒密王朝统治者无疑是一种强大的震慑。为有效统治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希腊国王不得不实行宗教“宽容”政策,甚至对祭司们极尽巴结讨好之能事。

凡此种种表明,对死后永生的执着追求,使埃及与其他古代文明相比,只能是一个成绩不菲的先行者,却不可能对西亚地中海世界进行深度的整合,这项工作只能留给后起的文明来做。

这就是为什么较之“发迹”之前的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埃及人虽然所掌握的物质和文化资源多得多,却没能表现出长久维系一个强大国家、使文明不断成长壮大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埃及文明作为最早的文明之一,虽然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帝国,虽然以种种方式包括军事行动启动了西亚地中海世界的整合进程,却注定只能是开个头而已。

(摘编自阮炜《文明的毒瘤》,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造了辉煌文明的古埃及人热衷于追求死后的永生,执着于来世,他们建金字塔,修神庙,在追求豪华奢侈上无所不用其极。

B.最初的僧权与王权是合二为一的,国王既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领导,又是最大的僧侣,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僧权从王权中分离了出来。

C.古埃及人对死后永生的热烈追求,使得祭司阶层成为古埃及一个特殊的寄生阶层,他们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权势极大。

D.祭司与国王之间既存在着合作关系,又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关系,二者的势力在此消彼长的同时又维持着起码的平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埃及人民的社会经济负担十分沉重,他们承受着强大的世俗统治阶级和庞大的祭司阶层的双重经济压迫和剥削。

B.祭司靠新神学强制埃及社会把法老当作太阳神来崇拜,并为各种各样的神举行极其繁琐而又费用昂贵的仪式。

C.祭司利用控制古埃及人民的精神世界来实现对国家的控制和对社会的掠夺,而且随着僧侣势力的增大,这种控制和掠夺越发变本加厉。

D.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时,阿蒙高僧的职务改为世袭制,并出现了一次审判的十名审判员中有九名都是僧侣的情况,可见当时僧侣阶级权势之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司阶层具有极强的剥削性、掠夺性和压迫性,是埃及社会的毒瘤,即使是在埃及国势日衰之际,也未见他们有所收敛。

B.由于僧侣在社会和政治上的巨大影响力,托勒密王朝的希腊国王为有效统治埃及,实行宗教“宽容”政策,甚至极力巴结讨好祭司们。

C.古埃及人把大量人力、物力浪费于虚无缥缈的来世关怀,这种对死后永生的执着追求,使埃及文明只能是一个先行者,而不能对西亚地中海地区进行深度整合。

D.王权与僧权纷争不断,所以埃及虽掌握大量的物质和文化资源,却不能长久维系一个强大的国家、使文明发展壮大。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关羽失荆州被杀后,刘备悲愤不已,举大军伐吴,却被东吴的陆逊打败,逃往白帝城。他忧郁成疾,临终时召大臣吩咐后事,将儿子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

B.克劳狄斯察觉到杀害老国王的罪行败露,便借哈姆莱特错杀波洛涅斯之事,假惺惺地送哈姆莱特去英国避难,却在书信中让英国国王杀掉哈姆莱特。

C.《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力的新诗集。《女神》中的篇章绝大部分写于1919年至1921年之间。

D.鲁迅的作品多取材于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他在《呐喊》中塑造了阿Q、闰土、涓生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目的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E.查理去印度时,欧也妮拿出自己所有的存款送给他;苦等查理时,父亲抢夺梳妆匣,她拼死保护,并为查理还清债务;被查理抛弃后,她又成全了查理和侯爵家小姐的婚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竹排嫂

刘心武

制竹排的原料,一是竹子。大货车运来竹子,卸下,先要破开,再截成一定的长度,然后在截好的竹板上打孔。再就是比较细的钢筋,用来将打好眼的竹板串起。固定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能套住钢筋头的扳子,将露出竹排两边的钢筋头掰弯,箍定竹排;另一种是钢筋段两端有螺纹,将螺母旋进去箍紧。这并不是轻松的体力活儿,本应由男子汉来干,但是如今镇子附近的村里,留守的男子多是老弱病残,于是,形成了竹排嫂大军。她们生产出的竹排,隔几天就有大货车来装走,老板望着满载的货车远去,笑逐颜开,竹排嫂们则盼着运竹子的货车到来,那样,她们就可以继续挣钱了。她们挣的是计件工资。每天东方发亮她们就来,露天干活,中午不回村,自带馒头,就着花生米,喝老板供应的开水,吃完喝完,稍稍说笑一阵,再接着干,直到天光模糊。收工时当着老板的面点数,算下来,每个竹排嫂平均每天能挣80,一个月下来,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这收入于她们至关重要,在城里务工的男人虽然每天的工资比她们高许多,但是要等到春节前,才能领足工资,若是大小老板拖欠,还得抗争一番才能把钱带回家,因此,竹排嫂们每月一结的收入,便是家中老小生活的切实支撑。

羊群有头羊,竹排嫂里有头嫂”,她男人恰好姓祝,包括老板在内大家就都叫她竹嫂。竹嫂五官端正,身体健壮,皮肤黧黑,嗓门特大。她男人在北京建筑工地做钢筋工。往往是,下小雨了,竹嫂带领姐妹们退进简陋的檐棚下,继续制造竹排;雨下大了,有的人不干了,她套个雨披,还干,直到瓢泼大雨倾泻而来,她才罢休。她儿子上小学,放了学,就来工地找她,她让孩子趴在制造好的竹排垛上写作业,后来,另几位竹排嫂也让自己的孩子放学过来,几个孩子一起写作业。竹嫂有时会去院外小店,买来小瓶的奶发给孩子们吃。

有次老板进的竹子,破开后飞出粉尘,显然那竹子是让虫子啃过了,老板还让制成建筑工地用于蹬踩的竹排,竹嫂就抗议:“不行!建筑工人踩上去不安全!”老板说:“知道你男人是干那个的,可哪能那么巧,偏赶上他去踩呢?再说,这样的竹片也不至于就会踩折!”竹排嫂们的男人都是在建筑工地干活的,听了老板这话,一窝蜂反驳,一个说:“她男人没踩上,我男人踩折了摔下来你偿命!”一个说:“谁踩上也是个地雷!”竹嫂就跟老板说:“我们还给你拿它做竹排,不过不是做建筑工地用的,做成养羊用的那种!”养羊的竹排承重不用那么讲究,而且,竹片之间要留缝,好让羊屎蛋漏下去,当然,批发价也就低许多。老板不愿意:“最近哪有来要那个货的啊!”竹嫂就做主:“姐妹们,这批竹子咱们就给他弄成养羊用的!”又对老板说:“你不能赚黑心钱,你要有良心!做成的羊排给你码得齐齐的,早晚能销出去!”老板退让了:“好吧好吧,你个竹嫂,还真惹不起你!”

来了个新手,原来是在鞋厂打工的,鞋厂生意不好,被裁了,来做竹排。为了计件多得,她串竹排的时候,本该在上好螺母以后,用锉子把露出的螺纹锉花,以防螺母在运送、摆放过程中震松,她却省略了那道工序,直到收工前,才被竹嫂发现。竹嫂不依,那新手说:“你倒比老板还狠,哪有那么巧的事,偏我做的就散架!”吵到老板那里,老板对那新手说:“你的男人,是在城里收废品吧?你要不跟竹嫂她们一条心,我也不敢用你了。我出的竹排为什么供不应求,口碑那么好?就因为在我这里干活的媳妇们,男人全在城里建筑工地干活,她们的心思,是质量的保证。你想干下去,就得听竹嫂的,连我也得让她三分!”结果,那天竹排嫂们加班,把那新手做的竹排一个个找出来再加工,她们不再争吵,而是一起唱起了流行歌曲……

(有删改)

1.小说第一段详细介绍竹排的制作原料和方法有何作用?

2.小说最后两段中老板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竹嫂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请探究小说结尾竹排嫂们不再争吵,而是一起唱起了流行歌曲的丰富意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2)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          ,旌旗蔽空。(苏轼《赤壁赋》)

(4)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5)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7)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8)          ,洒去犹能化碧涛。(秋瑾《对酒》)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