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椭圆形的肖像 [美]爱伦·坡 我受了重伤,我的随从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椭圆形的肖像

[美]爱伦·坡

我受了重伤,我的随从不忍心让我在外面过夜,就领我闯进了一座城堡。这是座耸立在亚平宁山区多年的阴森而雄壮的城堡,绝不亚于拉德克利夫夫人在她的小说中所幻想的那种城堡。从各种迹象来看,城堡的主人离去的时间不会太久。我们主仆两人在一间最小、陈设最美的屋子里住下来。它位于这座城堡边上的一个塔楼里。看得出室内原来的装饰十分富丽,但现在已破旧不堪了。四壁悬挂着花毯和各种各样的战利品,此外还挂着许多惟妙惟肖的现代绘画,画框都是带金色花纹的,连墙角都挂着画。也许是伤势过重,我的神志不甚清醒,只是呆呆地望着这些画出神。这时天色已晚,我吩咐彼德罗把百叶窗全都关上,把屋里的蜡烛统统点亮,然后拉开床前的黑天鹅绒帷幔。这样,即使我不能入睡,至少也可以安静地欣赏一番这些画,也可以读一读枕头上放着的一本小书,那是对这些画进行解释和评价的书。

我拿着书,一一对着画欣赏起来。不知不觉已至半夜,烛台的位置离我很远,我又不忍心唤醒酣睡的随从,费了好大力气才将烛台端在手中,以便照亮手中的这本书。

烛台上插着好多支蜡烛,交织的烛光照在了室内的一个壁龛上,原先这个壁龛被一根柱子遮住了。此时我转过身来才发现刚才根本没有注意到的一幅画,画的是一个妙龄少女。我朝画匆匆地瞥了一眼,就闭上了眼睛。连我自己都不理解为什么我会这样。稍后,我寻思一下,我之所以闭上眼睛是为了能平静地思考一下是否视觉欺骗了我,也是为了能定睛看个清楚。片刻之后,我便睁开眼睛仔细端详起这幅画来。

我已经看得很清楚,再也不用怀疑什么了。烛光把画面照得通亮,刚才那种恍惚的幻觉已经荡然无存了,我的神志也变得十分清醒。

正如我开始所见,画上是一个少女。只画了头部和双肩,用的是半身晕映画像法,和萨利的头像画法很接近。双膀、胸脯、明亮的头发和画面背景协调地融为一体。画框是椭圆形的,还镀了金,作为一件艺术品,这幅画真令人赞叹不已。但是,不论是作品的高超艺术,还是画中人的美色艳姿,都不至于这样突如其来地打动我的心弦。不管我怎样神志不清,总不会把画中人当成现实活动中的人。我半坐半倚,一边认真地思考着,一边还是紧紧地盯着画像。就这样,大约过了一个时辰。我逐渐领会到了这幅画的构思、画法、画框的特色以及其中的奥秘,于是我把烛台放回原来的地方,然后仰面躺在床上。是的,是画中人的神情逼真生动的魅力,才使我初见这幅画时心情十分激动,由于躺在床上看不到画像,于是我拿起那本评述这些绘画及指明出处的书来。翻到标明“椭圆形的肖像”的那一页,看到了如下一段文字枯涩、词句含蓄的说明:

“她是个绝代佳人,无忧无虑地过着日子。当她与画家一见钟情、结为夫妻之后,命运开始变化。画家勤奋好学、严肃矜持、酷爱艺术。她天真活泼、美丽可爱。她热爱一切,心里只恨被她视为情敌的艺术,她恨那些调色板、画笔等,因为令人生烦的画具夺走了他对她的爱。当她听说画家要给她画像的时候,又气又怕。但她天性温柔恭顺,为了丈夫她还是在塔楼顶上一间幽暗的小屋里一连坐了几个星期,那里仅有一缕光线从头顶照射到画布上。画家的心全部沉浸在他的作品中,已经忘却了世间除此之外的一切,因此他也丝毫没有注意到自己已经摧残了新娘的心。她毫无怨言,始终如一地展现着笑容,因为她开始理解这位享有盛名的画家的甘苦和如醉如痴的乐趣,是艺术的感召力使他夜以继日地专心绘画,她心里像一团火似的爱着他,可身体却日见憔悴。大凡见过这幅画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皆认为它是一个奇迹。从画面上不仅可以看出画家精湛的技能,而且也可以看出他对妻子挚爱的深度。当他的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他的专心致志也到了发狂的程度,他不准许任何人进入塔楼,只顾两眼盯着画布,根本不理睬妻子的容貌。他甚至已经忘记了画布上涂抹的色彩来自妻子的朱颜。几个星期以后,除了嘴唇和眼睛尚未着色以外,其他部分都画好了。这时画家妻子的精神又突然地振作起来,于是,嘴唇和眼睛也画好了。待画稿完成后,画家站在自己用心血创作的画像前,一时看得出了神,过了一会儿,他不禁自言自语道:‘简直像活的一样!’说完他猛地转过头去看妻子,她已经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因伤势过重,当“我”被随从领到城堡塔楼里的那间小屋时,“我”已经神志不清了,但墙上的绘画吸引着“我”,使“我”不能入睡。

B.文章第五段中的“赞叹不已”“打动我的心弦”等心理刻画,从侧面衬托了肖像艺术水准之高,也为画作的作者和画中人的身份设置了悬念。

C.画家的妻子虽然不喜欢艺术,却因为爱嫁给了画家,更因为爱为画家做模特,理解他对艺术的痴迷,甚至为了画家的创作献上了自己的生命。

D.小说结尾戛然而止,留下了许多空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让人在为画家妻子扼腕叹息的同时,不禁发问:画家后来怎么样了?

E.这篇小说语言平实,叙事舒缓,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但这个由古堡中的一幅画引出的画家与妻子的忠贞爱情故事格外让人难忘。

2.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3.故事中的画家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分点概括。

4.有人说表现爱情美的文学作品,以悲剧收场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也有人说“大团圆”的结局更易于被人接受,更有感染力。联系本文和你所熟知的文学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1.BD 2. ①交代“我”来到城堡的原因,引起后文的故事情节; ②介绍“我”进入城堡时的状况是神志不甚清醒的,与下文“我”看到椭圆形的肖像时的反应形成强烈对比; ③写出了房间装饰的富丽,四壁挂着许多现代绘画,为下文椭圆形的肖像画的出现做铺垫; ④写出枕头上放着一本对画作进行解释和评价的小书,为下文讲述画家和他的妻子的故事做铺垫。 3. ①勤奋好学、严肃矜持,工作起来就全身心投入; ②对绘画有着超乎寻常的痴迷与执着,画技高超; ③深爱妻子,但对艺术的爱超过了对妻子的爱。 4.示例一:以悲剧收场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 ①本文讲述了画家和他的妻子的爱情故事,虽以悲剧收场,但画家的妻子为爱情而放弃自我,甚至能牺牲自己的生命,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也深深震撼了“我”,打动了我们。②《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为爱双双殒命,结局让人悲叹,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爱情故事得以世界闻名,为人铭记。 示例二:“大团圆”的结局更有感染力。①本文中,画家和他的妻子一见钟情,本应是甜蜜的。但妻子对画家的付出却没有得到回应,最终以悲剧收场。画家对妻子的忽视让人不敢相信爱情,文章并不能表现爱情之美。②《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家人把他们合葬在了一起,后来他们坟上的树紧紧地合抱在一起,这一“大团圆”结局使“凄美”的爱情故事有了更深的现实批判意义。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但墙上的绘画吸引着‘我’,使‘我’不能入睡”错,原文是说“只是呆呆地望着这些画出神”“即使我不能入睡”,“也可以安静地欣赏一番这些画”。C项,“虽然不喜欢艺术,却因为爱嫁给了画家”错误,她恨艺术,是因为她认为艺术是她的情敌,夺走了画家对自己的爱。E项,“画家与妻子的忠贞爱情故事”说法不准确,妻子对画家的爱是忠贞的,而画家的真爱是艺术。 2.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仔细阅读第一段的内容,明确其交代了什么,然后再根据第一段的一般作用,寻找第一段与后文内容的联系,分析其在结构、思路上的作用。由此不难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从题目来看,答案的信息来源都在最后一段。对画家进行介绍的句子很明确,“勤奋好学、严肃矜持、酷爱艺术”,那么具体是怎样的,还要从画家绘画的过程、与妻子的相处中去分析总结。注意作答时要分条,语言要简洁。 4.本题考查探究能力。本题具有开放性,具体作答时要先表明观点,然后进行论述。题干中的“有人说……也有人说……”是对考生的提示和启发,考生可任选其中一个观点,加以阐述。在阐述的过程中,注意题干中“联系本文和你所熟知的文学作品”的要求,注意对作品内容的分析要与所选观点一致,论述要有层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认为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失去主见,一味空想而不钻研, 则终究会一无所得的名句是:“          ,          。”

(2)在《蜀道难》中,李白用急流和瀑布冲击山崖,石块滚滚而下,山谷间响起巨大声响来写蜀道之险的名句是:“          ,          。”

(3)李商隐在《锦瑟》中,用珠泪、玉烟比喻往事成空、美好愿望可望而不可即的名句是:“          ,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破阵子

敦煌曲子词

年少征夫堪恨,从军千里余。为爱功名千里去,携剑弯弓沙碛边。抛人如断弦。  迢递可知闺阁。吞声忍泪孤眠。春去春来庭树老。早晚王师归却还。免教心怨天。

1.“春去春来庭树老”中哪一个字用得最为精妙?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词中包含了哪些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彭汝砺字器资,饶州鄱阳人。治平二年,举进士第一。王安石见其《诗义》,补国子直讲,改大理寺丞,擢太子中允,既而之。

神宗用汝砺为监察御史里行。首陈十事:一正己,二任人,三守令,四理财,五养民,六振救,七兴事,八变法,九青苗,十盐事。指擿利害,多人所难言者。及王中正与李宪主西师,汝砺言不当以兵付中人,因及汉、唐祸乱之事。神宗不怿,语之。汝砺拱立不动,伺复言,神宗为改容,在廷者皆叹服。

元祐二年,召为起居舍人。时相问新旧之政对曰政无彼此一于是而已今所更大者取士及差役法行之而士民皆病未见其可逾年,迁中书舍人,赐金紫。会知汉阳军吴处厚得蔡确安州诗上之,傅会解释,以为怨谤。谏官交章请治之,又为危言,欲置之法。汝砺曰:“此罗织之渐也。”数以白执政,不能救,遂上疏论列,不听。谏官指汝砺为朋党,及确贬新州,又须汝砺草词,遂落职知徐州。初,汝砺在台时,论吕嘉问事,与确异趣,徙外十年,确为有力。后治嘉问它狱,以不阿执政,坐夺二官。至是,又为确得罪,人以此益贤之。

加集贤殿修撰,入权兵、刑二部侍郎。有狱当贷,执政以特旨杀之,汝砺持不下。执政怒,罚其属。汝砺言:“制书有不便,许奏论,法也。属又何罪?”遂自劾请去,章四上。诏免属罚,徙汝砺礼部,真拜吏部侍郎。

哲宗躬听断,修熙宁、元丰政事,人皆争献所闻,汝砺独无建白。或问之,答曰:“在前日则无敢言,于今则人人能言之矣。”进权吏部尚书。言者谓尝附会刘挚,以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未行,章数上,又降待制、知江州。至郡数月而病卒。年五十四。

(选自《宋史·彭汝砺传》,有删改)

1.对下列画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      恶:厌恶

B.语之        折:打断

C.伺复言       间:私下

D.又为危言     造:编造

2.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相问新旧之政/对曰/政无彼此/一于是而已/今所更大者/取士及差役法/行之而士民皆病/未见其可/

B.时相问新旧/之政对曰/政无彼此/一于是而已/今所更大者/取士及差役法/行之而士民皆病/未见其可/

C.时相问新旧之政/对曰/政无彼此/一于是而已/今所更大者/取士及差役/法行之/而士民皆病/未见其可/

D.时相问新旧/之政对曰/政无彼此/一于是而已/今所更大者/取士及差役法/行之/而士民皆病/未见其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汝砺言论直指时弊。宋神宗任命彭汝砺为监察御史里行,彭汝砺首先陈述十件事,指陈时政利弊,他指出的多是朝中大臣难言的事。

B.彭汝砺敢于直言进谏。宋神宗让宦官王中正去带兵,彭汝砺认为此举不当,并以史警示,连续进言,直到宋神宗改变了态度。

C.彭汝砺正直无私。彭汝砺曾因与蔡确意见不一被蔡确暗中用力而外任十年,在蔡确被构陷时他不计前嫌相帮,以致被人诬为蔡确同党而被贬徐州。

D.彭汝砺依法办事。执政大臣对彭汝砺审理的案件横加干涉,要求处死犯人,而彭汝砺坚持应依法宽恕,最终,皇上下诏令免除了犯人罪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治嘉问它狱,以不阿执政,坐夺二官。至是,又为确得罪,人以此益贤之。

(2)或问之,答曰:“在前日则无敢言,于今则人人能言之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创造了辉煌文明的所有古代民族中,四五千年前的古埃及人对来世的执着真可谓无出其右者。对死后永生的热烈追求使埃及人不仅建金字塔,也修神庙。而且总趋势是,越往后,神庙便修得越宏伟高大,在豪华奢侈上无所不用其极。与之相应的是,祭司作为一个特殊阶层,人数众多,能量极大,而且越往后便越膨胀,越强势。

最初僧权还没有从王权中分化出来,国王就是最大的僧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结构越来越复杂,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僧权便从王权中分离出来了。既然国王必须依靠僧侣才能进行有效的统治,那么国王与祭司之间很自然地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合作关系,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种宿命般的矛盾和冲突关系。这里的关键是,两种势力在此消彼长的同时如何维持起码的平衡。随着祭司阶级权势日增,王权与僧侣势力间的平衡越来越难维持,两者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冲突越来越严重,且越到后来,越显得不可调和。事实上,从古王国后期起,祭司阶层就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强势,与王权的矛盾冲突也越来越激烈。

埃及社会在被迫供养一个强大的世俗统治阶级以外,还得遭受庞大祭司阶层的经济压迫和掠夺。在太阳神崇拜之新神学的强制下,埃及社会被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把法老当作太阳神来崇拜,为之举行极其繁琐而又费用昂贵的仪式。同时,埃及人还为形形色色的小神祇修庙塑像,而且还举行复杂的祭拜仪式。这些都大大加重了整个社会的经济负担。不用说,祭司作为一个寄生阶层,具有极强的剥削性、掠夺性和压迫性。

及至十九王朝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期间,僧侣的权势达到一个令人目眩的新高度,阿蒙高僧的职务竟已不再由国王任命,而改为父子世袭!在拉美西斯二世在位第四十六年的一次审判中,十名审判官中竟有九人为僧侣。僧侣阶级权势之大,无以复加,即便这一时期埃及国势日衰,也未见他们有所收敛。

甚至晚至希腊人统治埃及时,神庙僧侣仍然拥有巨大的社会和政治影响力。这对托勒密王朝统治者无疑是一种强大的震慑。为有效统治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希腊国王不得不实行宗教“宽容”政策,甚至对祭司们极尽巴结讨好之能事。

凡此种种表明,对死后永生的执着追求,使埃及与其他古代文明相比,只能是一个成绩不菲的先行者,却不可能对西亚地中海世界进行深度的整合,这项工作只能留给后起的文明来做。

这就是为什么较之“发迹”之前的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埃及人虽然所掌握的物质和文化资源多得多,却没能表现出长久维系一个强大国家、使文明不断成长壮大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埃及文明作为最早的文明之一,虽然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帝国,虽然以种种方式包括军事行动启动了西亚地中海世界的整合进程,却注定只能是开个头而已。

(摘编自阮炜《文明的毒瘤》,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造了辉煌文明的古埃及人热衷于追求死后的永生,执着于来世,他们建金字塔,修神庙,在追求豪华奢侈上无所不用其极。

B.最初的僧权与王权是合二为一的,国王既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领导,又是最大的僧侣,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僧权从王权中分离了出来。

C.古埃及人对死后永生的热烈追求,使得祭司阶层成为古埃及一个特殊的寄生阶层,他们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权势极大。

D.祭司与国王之间既存在着合作关系,又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关系,二者的势力在此消彼长的同时又维持着起码的平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埃及人民的社会经济负担十分沉重,他们承受着强大的世俗统治阶级和庞大的祭司阶层的双重经济压迫和剥削。

B.祭司靠新神学强制埃及社会把法老当作太阳神来崇拜,并为各种各样的神举行极其繁琐而又费用昂贵的仪式。

C.祭司利用控制古埃及人民的精神世界来实现对国家的控制和对社会的掠夺,而且随着僧侣势力的增大,这种控制和掠夺越发变本加厉。

D.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时,阿蒙高僧的职务改为世袭制,并出现了一次审判的十名审判员中有九名都是僧侣的情况,可见当时僧侣阶级权势之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司阶层具有极强的剥削性、掠夺性和压迫性,是埃及社会的毒瘤,即使是在埃及国势日衰之际,也未见他们有所收敛。

B.由于僧侣在社会和政治上的巨大影响力,托勒密王朝的希腊国王为有效统治埃及,实行宗教“宽容”政策,甚至极力巴结讨好祭司们。

C.古埃及人把大量人力、物力浪费于虚无缥缈的来世关怀,这种对死后永生的执着追求,使埃及文明只能是一个先行者,而不能对西亚地中海地区进行深度整合。

D.王权与僧权纷争不断,所以埃及虽掌握大量的物质和文化资源,却不能长久维系一个强大的国家、使文明发展壮大。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关羽失荆州被杀后,刘备悲愤不已,举大军伐吴,却被东吴的陆逊打败,逃往白帝城。他忧郁成疾,临终时召大臣吩咐后事,将儿子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

B.克劳狄斯察觉到杀害老国王的罪行败露,便借哈姆莱特错杀波洛涅斯之事,假惺惺地送哈姆莱特去英国避难,却在书信中让英国国王杀掉哈姆莱特。

C.《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力的新诗集。《女神》中的篇章绝大部分写于1919年至1921年之间。

D.鲁迅的作品多取材于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他在《呐喊》中塑造了阿Q、闰土、涓生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目的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E.查理去印度时,欧也妮拿出自己所有的存款送给他;苦等查理时,父亲抢夺梳妆匣,她拼死保护,并为查理还清债务;被查理抛弃后,她又成全了查理和侯爵家小姐的婚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