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空间科学系列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空间科学系列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进入太空去寻找暗物质存在证据的使命。

B.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固守传统借阅方式的图书馆日渐式微,不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首选方式。

C.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仅取决于经济总量、领土幅员和人口规模,更取决于它的创新能力。

D.英国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振兴经济的重要手段,文化产业在英国被称作“创意产业”,也是第一个利用公共政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句式杂糅,应删除“的使命”。B项,搭配不当,“图书馆”与“首选方式”不搭配。D项,偷换主语,应在“也是”前加“英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统计数据显示,在经济放缓的第四季度,东风机械的订单       地上涨了百分之十,这使员工的干劲儿更足了。

他们俩是交往多年的挚友。八月份时,他们俩同时被邀请到沈阳参加一个经济大论坛,但       ,命运总不让他们两人见面。

在大好形势下,执黑棋一方走得非常不冷静,先是走出两手昏棋,几手后竟然又       地走出一着让人看不懂的败棋。

A.鬼使神差     出人意料     阴差阳错

B.出人意料    鬼使神差      阴差阳错

C.出人意料     阴差阳错     鬼使神差

D.阴差阳错    鬼使神差     出人意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代报人成舍我

成舍我,著名报人与新闻教育家。成舍我堪称中国新闻史上的“冠军级”人物,他不仅保持着“从业时间最长”、“创办媒体最多”等若干纪录,还有着“为办报受挫最多”的名声。

“舍我”语出《孟子》,解为“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又解为“舍小我,为大众也”。成舍我的父亲曾因同情革命党而被捕入狱,后经记者朋友主持正义,赢得舆论支持,才获平反出狱。这使年幼的成舍我初识报纸新闻的力量,也激励他立志要做一个方正的新闻人。

17岁的成舍我在安庆《民岩报》当记者,后赴上海。在上海报端发表的文章,深得李大钊的赏识。1917年,在陈独秀、李大钊的举荐下,成舍我进入北大成为旁听生。为了生活,他到《益世报》当编辑,半工半读。成舍我晚年回忆说,为着旁听生的“全勤”可加3分,晚上到报社上班,凌晨4时看完大样,打个盹儿,便到学校上课。从不缺课,生活极苦。

1924年春,26岁的成舍我创办《世界晚报》,开始他独立办报人的生涯。他提出办报宗旨:“一言论公正,二不畏强暴,三不受津贴,四消息灵确。”他希望把它办成“自我的喉舌”和“社会大众的喉舌”。成舍我常对下属们说:“只要保证事实,对社会没有危害,什么新闻都可以刊登。如果出了事,打官司、坐牢,归我去。”

1926年直鲁联军占据北京,不少进步报纸对以张宗昌为首的流氓军阀或嘲讽或鞭笞。张宗昌大开杀戒,先以“宣传赤化”罪名枪杀《京报》社长邵飘萍,三个月后又以“通敌有据”罪名枪杀《社会日报》社长林白水。一时万马齐喑,媒体噤若寒蝉。成舍我挺身而出,于枪杀林白水当日“决定将这一不幸消息,以第一条大字标题,加黑边,刊登在《世界晚报》上”。第二天深夜,成舍我被捕,拟予枪毙。成夫人杨璠找到成舍我的把兄弟孙用,孙用领着杨璠跪在其父孙宝琦(曾任国务总理,与张宗昌有旧)面前求情,请予营救。孙宝琦当即亲自到张宗昌家说情。张宗昌碍于情面,令副官送成舍我到孙宝琦住所,附纸条一张,上写“兹送上成舍我一名,请查收”。孙也回复一纸:“兹收到成舍我一名,谢谢。”成舍我回忆此事时说:“在我被捕后的最初十几小时内,北京城中,几乎无人不相信我的命运会与邵、林两先生一样。有些特别关心的朋友,还等在天桥刑场附近,准备对我做最后的辞别。”

1927年,成舍我在南京创办《民生报》。“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义无反顾全身心投入到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中,批评国民政府的“不抵抗主义”。 1933年因报纸披露特务组织内幕,成舍我被宪兵队拘捕,后又因不承认“伪满洲国”言论,他的报纸被勒令停刊三天。

1934年5月,《民生报》因一篇揭露国民政府官员贪污案的报道得罪行政院长汪精卫,汪下令封了报社,并拘捕了成舍我。成舍我被保释出来后,汪精卫托人捎话说只要成舍我写一封道歉信,便准予复刊,还说“新闻记者和行政院长碰,结果总要头破血流”。成舍我执拗地答“我相信最后的胜利,必属于我。因为我可以做一辈子新闻记者,汪不能做一辈子行政院长”,因为“新闻记者可以坚守自己的主张,保持自己的人格;做官则往往不免朝三暮四,身败名裂”。此言在新闻界流传久远,影响深远。

成舍我对人宽谅,富有人情味。成舍我曾聘《中央日报》采访部主任陆铿为《世界晚报》驻南京特派员,陆铿提出的唯一条件是要辆代步的车。成慨然应诺,将自己的美国产新轿车给陆铿。某日早上陆铿坐在车上途经某汽车站时,见成舍我在站台挤公交。陆铿忙叫司机停车,带上成舍我。陆问成:“何必自苦乃尔?”成答:“既然你采访需要用车,当然归你用,新闻第一嘛!”陆铿晚年回忆时慨叹:“世界上有几个这样的报老板?”

成舍我当年在台湾创办学校的钱是他用住房抵押贷款和向朋友募集的。1956年他在学校典礼上说:“我以年将六十岁的老人身份保证,我一定将我未来的生命,全部贡献给这个学校。”他实践了这一诺言。1986年,学校的基金和不动产竟然一举全部捐出,这一豪举,深受社会各界敬佩。

成舍我生命的最后岁月,每日用颤抖的手频频书写四个字——“我要说话”。学者刘家林评论说:“这是舍我先生流露出来的心声,也是他毕生志业之写照。”

(有删改)

相关链接

只有“真正超然,代表最大多数人民说话的报纸,才能充分发挥舆论权威”,“我们认为‘超然’的可贵,就因它能正视事实,自由判断,而无任何党派立场”。 (《成舍我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成思危在怀念父亲成舍我时说:“记得他在桂林办学初期,学校就设在郊区瑶山脚下的几间茅屋里,桌椅板凳都是他设法借来的,他还几乎每天都要步行到市内去筹建新校舍。”(《成舍我:报业托拉斯》)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成舍我幼年时,其父亲被捕入狱,因为记者朋友的帮助,才获平反出狱,这一事件使成舍我决定去北大学习,做一个方正的新闻人。

B.成舍我在北大半工半读,一方面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成舍我对学习的热爱,尽管晚上上班极辛苦,他却从不缺课。

C.成舍我为了聘陆铿为《世界晚报》驻南京特派员,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美国产新轿车给了陆铿,这说明他从不把个人利益放在心上。

D.全文按时间顺序,截取了成舍我办报和其他方面的几个典型片断,真实地展现了他作为一代报人的办报精神与个人风采。

E.“我要说话”是成舍我毕生志业的写照,他不仅自己敢于“说话”,而且培养新闻专业人才,教育他们将来要敢于说真话。

2.成舍我作为一个“独立办报人”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传记文多以概述为主,而作者在第段却浓墨重彩地详写成舍我被捕的前因后果,请结合材料说说作者的用意。

4.成舍我作为一代报人,具有哪些独特的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女法官的泪水

奚同发

刘大爷走进那间两面流水檐的平房时,索小叶已在那个办公室当了七年的小镇法庭庭长。与以往不同的是,刘大爷面对热情让座的索小叶却摇头摆手说:不坐,不坐,小叶法官,跟我出来一下嘛!

行!女法官说着双手整理一下头发,把放在桌头的大盖帽拿起来,戴端正,跟刘大爷出门。左腿跨出门槛,右腿还在门里,眼前的情形让她大吃一惊。院里站着一个个树桩似的小伙子,少说也有三四十人,个个身强力壮,而且不像往常庄稼人那样穿得松松垮垮。

刘大爷说话时嗓音有些沙哑,态度却异常坚决:小叶法官,你可不能走呀。索小叶一头雾水:我到哪儿去啊?刘大爷说,乡亲们都知道了,都在传,你要调走哩。他们找到我,让我一定把你留下。我知道,你三十多岁,要相亲哩,咱这儿有的是好小伙。你看,刘大爷用手一指院子说,这是我从各村找来的,你随便挑哪个都行……

索小叶的脸“腾”一下红了,一时间不知如何开口,心里翻江倒海,五味涨潮,双眼噙上泪花子……

原来,几天前索小叶与外地来的同学在镇上小饭馆吃饭,同学给她介绍对象,并说对方有能力把她调到市里。这事被乡亲听到,就传开了。

索小叶当法官的小镇,依山天成,其权力范围有很大一部分延伸到山的深处。加上经济不发达,穷乡僻壤,几乎没有一个法官可以干三年以上。索小叶却在这里工作了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村民们已习惯了有事就找索法官。针对村民的官司,索小叶尽量庭外调解,以减少当事人的花费;就是开庭,也常常是带着书记员把法庭搬到农家的小院或炕头。断案环境一变,案子办得顺利多了。农村乡邻,鸡零狗碎,哪有什么解不开的结呀!

七年中,索小叶调走的机会多的是。她不走,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她不会跟别人说,也不能跟别人说。

索小叶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市中级人民法院,从书记员做起,由于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后来参加考试的优异成绩,很快成为审判员。当法官,是她儿时的梦,农村的童年给她留下了太深的烙印。邻居上访被警察打死在派出所里,虽然行凶者得到应有的惩罚,可判给他家的经济赔偿,一直因为派出所缺少经费而不能执行。一位身躯如弓的老人,从此踏上漫漫的上访路,一床黑乎乎的被卷外裹塑料布走南过北,让人心酸。当时年幼的索小叶咬牙,立志长大要做一名法官,虽然如愿了,但她的理想很快被破坏了……

那是一个让她感到无比屈辱的过程。看完卷宗,经历几年的职业训练早已能平静如水的她怒气冲天地把材料摔在案头:严惩!脑海里飞快地以各条款法律量刑。这时电话响了,是市委副秘书长打来的。对方暗示她这个案子不能判有罪,而且说这不是他本人的意思,是谁谁的意思。她的大脑乱起来,第一次面临艰难的选择:一边是法律的公正,一边将影响到她未来的发展,甚至是这个案子后她的直接命运。

最终让她崩溃的是她无法回避的制度。虽然想顶住,但由于院长的压力,三人的合议庭两位陪审员以二对一的比例,压倒她的意见。作为审判长,她不得不第一次流着泪去写判决书,几次把笔摔了,又不得不捡回来,这是她的职责,不仅要写,还要找理由,把这个她本来反对的结果写得有理有据。作为一名法官,自己竟然受到法律的伤害……最终选择离开,在得知小镇的情况后,她毫不犹豫地来了。在这个小天地里,她才找到了当法官的感觉。

怎么可能走?她能到哪里去?

望着刘大爷,索小叶哽咽着说:都回吧,让大伙……都回吧……

老人像做错了事似的,结舌说,看……不上,再,另寻……

她强忍着泪说:回吧,让大家回吧……我不走……

说出最后一句最关键的话,她摇摇手回到办公室,顺手关了门。腿发软,背倚门,泪水肆无忌惮地奔泻而下,已听不清小院里的人是如何离去的……

这是索小叶当法官后第二次流泪。

果真一诺千金,她在小镇上生活了近二十年,一直没有出嫁,49岁因病而逝。临终时她说:真的舍不了小镇,就让小镇作为我最后的家吧!

此前,小镇从来没有立碑的习惯,但是大家在进镇的路口为她立了一块两米多高的石碑。石碑正面,因大家争执不休,不得不写成“闺女姐姐妈妈”三个并列竖排称谓,下面才是“法官索小叶”,但是老人们还是玩了个心眼儿,前两个字写得稍大,由于每年清明都有人用金粉为字一层层上色,进镇的人远远地就可以看见两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闺女。

(选自《北方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为了让索小叶安心在小镇工作,刘大爷费尽心思地找来许多小伙子让索小叶相亲,索小叶被深深地感动,因而答应大家不离开小镇。

B.童年的烙印使索小叶把法官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成为法官后的一次屈辱的断案又使索小叶来到经济落后、地处穷乡僻壤的小镇工作。

C.索小叶调走的机会很多,她不想走的原因是以前自己在市中级人民法院判案时得罪了上级领导,她怕这件丑事被乡亲们知道。

D.小说通过典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如“立碑”的情节就体现了索小叶在村民特别是老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突出索小叶为人民服务的形象特点。

E.作者善于通过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以形写神,如“脸‘腾’一下红了……双眼噙上泪花子”就写出了索小叶当时的羞涩和感动。

2.小说中的索小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小说是如何叙述索小叶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主人公索小叶是可敬的,但她的一生也让人觉得可怜,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索小叶“可敬”和“可怜”的原因。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劝世人要认清自我和外物的分际、辨别荣辱的界限的句子是:“          ,          。”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状写眼前之景,下阕怀古抒情,其中“          ,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          ,          ”两句用南方春景比喻北国的奇丽雪景,极富想象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问题。

雨后慰池上芙蓉

徐贲【注】

池上新晴偶得过,芙蓉寂寞照寒波。

相看莫厌秋情薄,若在春风怨更多。

【注】徐贲:明初“吴中四杰”之一。元末张士诚曾征徐贲为幕僚,徐贲避走不从,后张士诚军队为朱元璋所破。明朝建立后,许多文士得到起用,徐贲却一直到洪武七年才被荐进京。此诗写于他明初出仕之前。

1.“池上新晴偶得过,芙蓉寂寞照寒波”描写了什么样的情境?表现了“芙蓉”什么特点?

2.“相看莫厌秋情薄,若在春风怨更多”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态度?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