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小 满 肖复兴 立夏过后,小满就快要到了。二十四节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小 满

肖复兴

立夏过后,小满就快要到了。二十四节气中,有几个节气,我一直不甚了了。小满是其中的一个。

最初认识小满,是读孙犁先生的中篇小说《铁木前传》,里面有个人物,名字叫小满,是个十九岁的姑娘,性格活泼,挺招人喜欢的,孙犁先生突出了她的纯洁和天真。小满和孙犁先生以前笔下的女人不一样,甚至有些另类。我猜想,孙犁先生给她起这样的名字,就是让她在那个变革的年代里,更充满对爱和对新生活的渴望吧?只有这样年轻的年纪,才会有这样清新的朝气和天真的憧憬。

最近,新上映的电影《万物生长》,男主人公秋水初恋情人的名字,也叫小满。这可是真有点儿“英雄所见略同”。我想,我们的文学作品中,爱用节气给自己的人物作名字,是因为我国的二十四节气真的适合给人起名字,这里暗合民俗中的文化密码。

电影中的这个小满只有十七岁,和孙犁的小满一样,也是对爱情和新生活充满渴望和憧憬,让人心存怜爱的纯真小姑娘。是的,只有年轻小姑娘的名字,只有初恋小姑娘的名字,才可以叫小满。年龄稍微再一大,不要说熟女了,就是涉过初恋这条清澈小河的姑娘的名字,可以叫小雪,叫立秋,不会叫小满了。

小满小满,小麦渐满。民谣里这样说,说的是小满节气到来,小麦刚刚灌浆,青青的麦穗初露,还没有到一片金黄的成熟时节。节气和姑娘初恋的形象完全吻合,和那时节姑娘的身体与心理完全吻合,只是小满,远非丰满;只是灌浆初始的青涩初恋,远非血脉偾张的炽烈热恋;只是麦穗在初夏的风中羞涩地轻轻摇曳,和清风说着似是而非的缠绵情话,远非在酷烈的热风中沉甸甸垂下金碧辉煌的头,摆出一副曾经沧海看穿一切、万事俱备只待开镰收割的骄傲样子。

小满,真是人生的一个好节气。如果说寒风料峭的立春和春分,还是个生牤子一般的小姑娘;萧瑟的小雪和小寒,已是一头霜雪的老太太了;小满是立在这两者之间最富有生机和朝气的年轻姑娘。这个节气的姑娘,涉世未深,清浅如水,却已经不再是一汪雨过地皮湿没心没肺的小水泡,更不是一潭千尺幽深莫测深不见底的桃花水,也不是一道被外界排放被自身滋生污染得早已经混浊不堪却偏要修起漂亮的桥与堤的江河水。

纵使如孙犁笔下的小满,是载不动许多愁的一泓池水;纵使如电影屏幕中的小满,是载着一叶扁舟驶向对岸的一湾湖水。她们都是清澈的还没有被污染的水。小满,之所以让人怜爱,正在于此。世界上还有比初恋更让人觉得美好而值得回忆的吗?而初恋之所以叫做初恋,正是因为“小荷才露尖尖角”,因为“轻翰掠雨绡初剪”,因为“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那样的清浅可爱,那样的天真纯洁,那样的美好动人。小满,这个节气,如此和人生与情感交融,和心理和生理契合,是二十四节气里少见的。

小满大风,树头要空。这是另一句民谣。说的是在这样的节气里,最忌讳刮大风。因为树的枝头上结出刚刚小满尚未长饱满结实的果实,禁不住大风,会被吹掉。小满时分,对待人生中同样节气的孩子们,特别是年轻的姑娘们,要格外仔细才是,切忌大风来袭。

有一段时间,也就是我们年轻的时代,讲究的是年轻人要到大风大雨中去锻炼,所谓经风雨,见世面。那时候,高尔基的一篇《海燕》格外风靡,号召年轻人像海燕一样,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自然,这一切都是过去那个时代的口号。人生和节气一样,不是口号,而是客观的过程,要有个自然的成长,和自然的验证。小满时哪里经得住大风甚至暴风雨的洗礼呢?正如民谣所说的那样,小满大风,树头要空。我和我们那一代人的青春是两手空空,就像林子里的过火木一样,徒留下历史大风掠过之后千疮百孔的痕迹斑斑。

在北大荒,这个节气正是放蜂人来到林子和荒原里安营扎寨的时候。这时候,林中的各种花和草地上的野花相继盛开了。有民谣说,小满时候置蜂箱,放蜂酿蜜好风光。北大荒的椴树蜜和野花蜜,一直都很有名。大自然懂得,小满是蜜蜂采花酿蜜的好时候。我们人更应该懂得,这样的节气里,是年轻人花朵般开放的初恋好时候,少挑刺多栽花,少刮风多酿蜜,才是正经的事由。

(选自《黑龙江日报》,有删改)

1.文中三次引用民谣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只是麦穗在初夏的风中羞涩地轻轻摇曳,和清风说着似是而非的缠绵情话,远非在酷烈的热风中沉甸甸垂下金碧辉煌的头,摆出一副曾经沧海看穿一切、万事俱备只待开镰收割的骄傲样子。

(2)我和我们那一代人的青春是两手空空,就像林子里的过火木一样,徒留下历史大风掠过之后千疮百孔的痕迹斑斑。

3.文章的标题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小满”,为什么要从一部小说和一部电影写起?请简要分析。

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加粗部分的丰富意蕴。

 

1. ①三次引用民谣,分别指出小满这个节气小麦渐满、最忌讳刮大风、适合放蜂酿蜜的特征; ②引用和“小满”有关的民谣,照应文章的标题,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2. (1)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把麦穗人格化,并把小满时节和盛夏的麦穗进行对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麦穗在小满时节未成熟的特征,进而突出这个时期的姑娘青涩、美好的特点。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我们年轻的时代”备受时代风雨摧残,身心俱伤,结果落得两手空空,也告诫现代人要加倍爱护年轻人。 3. ①小说和电影中的人物名字叫“小满”,她们的特征和小满的节气特征相吻合; ②照应前文作者对小满这一节气“不甚了了”这一内容,将小满这一节气的生机和年轻女孩的纯洁、活泼、朝气联系起来,引出下文的写作内容; ③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吸引读者阅读。 4. ①告诫人们对待年轻人要宽容,“少挑刺多栽花,少刮风多酿蜜”; ②年轻的姑娘如小满一样纯洁、天真,对爱和对新生活充满渴望,要对她们倍加爱护。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在文中找出三个民谣所处的位置。然后联系上下文分析民谣蕴含的哲理,与描写对象有什么关系,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等。另外,文章中引用民谣、名言等往往能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 2.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作答此类题,首先要指出句子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其次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句子的意思分析其表达效果。第(1)句,“羞涩”“说着……情话”等词句将麦穗拟人化,突出了小满这一时节麦穗和人物的特点。语句描写了麦穗在初夏和盛夏时不同的状态,运用了对比手法,对比手法有突出描写对象特点的作用。第(2)句,“像林子里的……”明显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我和我们那一代人的青春”比喻成“过火木”。“千疮百孔”“痕迹斑斑”表明“我们那一代人”受到时代风雨的摧残。再联系文章的主旨可以看出,作者是用事实告诫现代人要爱护年轻人。明确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文章中提到的小说和电影的内容,小说和电影中都有一个叫“小满”的年轻姑娘,纯洁、天真。联系下文可知,这和小满的节气特征相吻合。其次要知道小说和电影的内容一般能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吸引读者阅读。最后,作者认识小满是从小说和电影开始的,这就照应了文章开头的“有几个节气,我一直不甚了了。小满是其中的一个”。 4.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以及探究的能力。理解加粗部分的丰富意蕴,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把握其含义。如“花朵般”“初恋好时候”突出了青春的美好,“少挑刺”说明要对年轻人宽容,“少刮风”说明要爱护年轻人。再联系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不难得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四合院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建筑,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并将庭院合围在中间。呈“口”字形的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为三进院落。一般而言,大的宅院,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妇女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所以古人有诗云“庭院深深深几许”。,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隐秘的空间。四合院的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

1.为了表达简明,画线的词语有两处应该删除,序号分别是                         

2.画线的标点有两处错误,序号分别是                      

 

查看答案

改写下面画线部分,使上下文句式一致,语意连贯,但不能改变原意。

本来是荆棘遍地的荒凉小岛,战士们却把它建得像花园一样美丽。他们在上面建起了坚固的营房,辟出了林荫大道;从祖国各地要来了花种,种植起各种花卉和鲜嫩的蔬菜,它们都笑脸迎人;畜牧栏也在营房旁建起来了,里面养殖了膘肥体壮的猪羊;还有小岛的美术图案,这是他们从海里摸出石花堆成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述布鞋的发展历史。要求:要点全面;语言简明,不超过50个字。

布鞋,在我国有着3 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据考证,最早的手工布鞋是在山西侯马出土的西周武士跪像所穿的布鞋。建国之前的布鞋,主要都是传统的手工布鞋。由于是手工纳底,布鞋具有柔软舒适、透气吸湿的特性,深受中国百姓喜爱。建国后,我国各地开办了很多布鞋厂,这是布鞋发展的鼎盛时期。改革开放以后,布鞋逐渐淡出了鞋类市场的主要舞台,但依旧保持着巨大的生命力。进入21世纪后,人们的生活观念趋向自然和健康,而怀旧也成了现代人心底的一份纯情。穿上一双舒适的布鞋,成为现代很多青年男女追赶的时尚潮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长亭怨慢·重过中庵故园

王沂孙

泛孤艇、东皋过遍。尚记当日,绿阴门掩。屐齿莓苔,酒痕罗袖事何限。欲寻前迹,空惆怅、成秋苑。自约赏花人,别后总、风流云散。 水远。怎知流水外,却是乱山尤远。天涯梦短,想忘了、绮疏雕槛。望不尽、冉冉斜阳,抚乔木、年华将晚。但数点红英,犹记西园凄婉。

【注】

中庵:王沂孙的朋友。

东皋:指中庵寓居之地。

成秋苑: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中有梨花落尽成秋苑的诗句。

抚乔木、年华将晚:《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伐,经金城见以前亲手所种之树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折条,泣然流泪。

1.词作开头泛孤艇、东皋过遍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周莹,瀛州景城人。右领军卫上将军景之子。太宗潜邸时,莹得给事左右。即位,补殿直,领武骑卒巡警泉、福州。卒才数百,捕剧贼千余,迁供奉官。天雄军节度孙永祐、转运使杨缄称荐之,又使绥、银州按边事,还奏称旨,擢鞍辔库副使。

真宗嗣位。会蜀平,部送胁从者数十百人至阙下。西川转运使马亮因入奏,请赦其罪遣还。莹以为当尽诛。令莹、亮廷议,上是亮议,悉原其罪。

五年,高阳关都部署阙,藩侯无足之者,宰相请辍宣徽使以居其任。时王继英任北院,上莹练达军事,乃拜永清军节度,兼领其任,为三路排阵使。莹隶人有钱仁度者,颇有军功,与虎翼小校刘斌相竞,为殿直阎渥所发。以莹故,诏勿问,止徙斌隶他军。契丹入,诏步兵赴宁边军为援。莹至,则寇兵已去,即日还屯所。上闻曰:“莹何不持重少留,示以不测。轻于举措,非将帅体也。”

景德初,丁内艰,起复,代王显为天雄军都部署兼知军府事。尝召洺州骑士千五百人赴大名,道与寇,力战,有死伤者,莹犹谓玩寇,将悉诛之。诏赐金帛,谕莹勿治其罪。车驾北巡,为驾前东面贝冀路都部署。明年,改知陕州,俄徙永兴军府,又移邠州,兼环庆路都部署。时夏州内属,诏省戍兵还营,以减馈饷之费。仍手诏谕莹,莹遽奏乞留,以边威。上谓莹庸懦不智,以曹玮代之,徙知澶州。

故事,大礼覃庆,外藩无赐物例。东封岁,莹镇澶渊,车驾所经,故特有袭衣、金带、器帛之赐。大中祥符七年入朝复遣还镇又以澶渊当契丹之冲藉其廪给之厚复命知澶州九年被疾求还京师。卒,年六十六,赠侍中。初谥忠穆,后改元惠。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七》,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藩侯无足之者     领:兼任

B.契丹入         寇:敌人

C.道与寇           直:相遇

D.以边威           张:扩大

2.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中祥符七年/入朝复遣/还镇/又以澶渊当契丹之冲/藉其廪给之厚/复命知澶州/九年/被疾求/还京师

B.大中祥符七年/入朝复遣/还镇/又以澶渊当契丹之冲/藉其廪给之厚/复命知澶州/九年/被疾/求还京师

C.大中祥符七年/入朝/复遣还镇/又以澶渊当契丹之冲/藉其廪给之厚/复命知澶州/九年/被疾/求还京师

D.大中祥符七年/入朝/复遣还镇/又以澶渊当契丹之冲/藉其廪给之厚/复命知澶州/九年/被疾求/还京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莹在巡视泉州等地时,以较少的士兵捉拿了数倍于己的大盗,表现出一定的才能,得到太宗的肯定,得以升职。

B.在处理被押的胁从人员一事上,周莹提出的意见被皇上否定;在处理洺州骑兵一事上,他再次被否定。

C.周莹自太宗即位始任官职,并多次调任;周莹的仆人因事被人揭发,却因为周莹的缘故而没有被追究。

D.周莹去救援宁边军时看到敌人已退兵,当天便率兵返回驻地,皇上认为他处事轻率,不是将帅之材。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使绥、银州按边事,还奏称旨,擢鞍辔库副使。

(2)景德初,丁内艰,起复,代王显为天雄军都部署兼知军府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