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华文学”的气象与格局 孙少华 中国古代各族诗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华文学”的气象与格局

孙少华

中国古代各族诗人,不仅对传播汉语诗歌具有重要贡献,而且很容易将汉语诗歌的审美标准与写作技巧引入本民族的文学创作,从而推动“中华文学”的融合与发展。中国古代各民族文学中,含有大量互相影响、交流、融合的元素,汉族文学题材可以影响到其他民族的文学。

河西走廊是“中华文学”产生、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秦汉时期,河西走廊就成为中国与西域各国交往的重要通道,担负着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任务。西域多姿多彩的文化通过河西走廊传入中原,而中原丰富的文化与文学思想也通过这里传入西域,其中就孕育着中华各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萌芽。两汉时期,佛教、道教的文化元素已出现在河西走廊。后世汉语小说、戏曲的很多素材,也与河西走廊传入的西域文化不无关系。可以说,河西走廊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与军事意义,同时对中国文学、文化的传播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这对于促进“中华文学”的生成、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中华文学”是既包括汉族作家的文学创作,也包括中国古代其他各民族作家使用汉语和本民族语言的文学创作,同时还离不开周边国家和地区相关作家积极参与的一个文学“凝聚体”。各方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对“中华文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文学”属于人类文明共同的精神财富,体现出来的是多民族、多地区之间的文学、历史、文化、宗教、哲学的互相交流、融合与和谐共生。因此可以说,“中华文学”这一概念,已经具有了“世界气象”。

以上事实,使我们可以更为全面地了解“中华文学”的本质与魅力: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中华各民族与外国诗文家对“中华文学”的欣赏、喜爱、模仿和创作;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环绕中国的诸多国家和地区的作家,或者受到了“中华文学”的影响,或者积极参与到“中华文学”的创作中来,形成了以“中华文学”为核心的“文明圈”和“文化带”。从“中华文学”的视角看,“中华文学”的气象和格局是面向世界的,是博大和无所不包的。无论针对哪个国家或地区,“中华文学”都毫无保留地、非常自信地向其展示自己的魅力,接受并允许各种人员成为“中华文学”的学习者、接受者、模仿者与创造者;而对于外来文学、文化、文明中的优秀元素——无论是来自欧洲还是亚洲——“中华文学”都毫不迟疑地予以吸收、接受、消化甚至再创造。这是“中华文学”乃至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而不绝的主要原因。

“中华文学”要继续保持这种面向世界的“气象与格局”,必须重视与世界文学的积极交流,并使之在国家的经济、文化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业活动曾经非常发达,但随之而来的文学、文化交流,则成为后来人民生活的主流。当时的商业活动已经化为历史烟云,但随着“丝绸之路”输入的文化与文学因子,今天仍然存在,并继续发挥着文化遗产的精神交流作用。

(选自《文史知识》,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各民族诗人将汉语诗歌的审美标准与写作技巧引入本民族文化创作,推动了“中华文学”的融合与发展。

B.河西走廊在“中华文学”产生、交流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孕育了中华各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萌芽。

C.全面了解“中华文学”的本质与魅力,要看到中华各民族与外国诗文家对“中华文学”的欣赏、喜爱、模仿和创作。

D.“中华文学”有面向世界、博大和无所不包的气象和格局,既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也积极接受优秀的外来文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族文学题材可以影响到其他民族的文学,其他民族的文学也可以影响汉族文学题材,后世汉语小说、戏曲的发展方向的改变即证明了这一点。

B.“中华文学”具有多民族、多地区的文学、历史、文化、宗教、哲学等和谐共生的特征,是一个文学“凝聚体”,属于人类文明共同的精神财富。

C.在中国古代各民族以及环绕中国的诸多国家和地区的作家的共同参与下,形成了有世界气象和格局的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文明圈”和“文化带”。

D.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十分发达的商业活动如今已经消失,但随着“丝绸之路”输入的文学、文学因子仍发挥着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政治、经济与军事意义的河西走廊,对中国文学、文化的传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华文学”产生、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

B.“中华文学”包括汉族作家使用汉语、中国古代其他民族作家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作家使用汉语和本民族语言进行的文学创作。

C.古代汉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相互影响、交流、融合,这也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如随着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业活动而来的文学、文化交流,成为了后来人民生活的主流。

D.博大、包容、面向世界是“中华文学”乃至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不灭绝的主要原因,“中华文学”要想继续保持这种气象与格局,就必须重视与世界文学的积极交流。

 

1.D 2.A 3.B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文章主要论述的是“中华文学”的气象和格局,即“中华文学”是面向世界的,是无所不包的,也就是说它积极向外展示自己的魅力,也积极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据此可知,D项是本文主旨,其他三项均是对文章部分内容的概括。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后世汉语小说、戏曲的很多素材,也与河西走廊传入的西域文化不无关系”,并未说其改变了“后世汉语小说、戏曲的发展方向”。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包括……周边国家和地区作家使用汉语和本民族语言进行的文学创作”错误,文中说的是“周边国家和地区相关作家积极参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凤凰卫视这些年》记载了一个优秀企业崛起的过程,是一部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伴随读者精神成长、时代变迁和人性光辉的回忆录。

B.在看到“阿尔法狗”设计公司的研发工程师在脸书上的非正式挑战后,围棋世界冠军柯洁的经纪人回应称,还没有接到谷歌方面的正式邀请。

C.入冬后的最强冷空气正在袭来!中央气象台高级工程师李勇认为,本次冷空气过程之所以能造成较强的雨雪天气,是源于冷暖空气的配合导致的。

D.曾担任《天下无贼》《梅兰芳》等影片编剧的张家鲁编辑完《狄仁杰》系列剧本后,其改编的《鬼吹灯之寻龙诀》的票房已顺利突破15亿元大关。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央巡视组代表中央去巡视,体现的是党中央的权威,是一种政治巡视,任何单位或组织都不得有轻视中央巡视组的种种危言危行

B.经过一年多苦心孤诣的治水工作,虽然没有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但作为桐溪的河道长,他现在已经能体会到古人那种殚精竭虑的心境。

C.在公司内部会议上,他将自己的新方案向大家作了说明,没想到会有一傅众咻的结果,从领导到同事没有一个对新方案有信心。

D.政府明文规定,任何酒店经营场所都不能以貌取人或是搞人格歧视,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那些筚路蓝缕的贫苦人入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人常常喜欢对历史人物做二元对立的选择,无意中就(忽略/忽视)了文化人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文化性格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如胡适、鲁迅的文化人格中,       ,都有对自由民主精神的追求,但胡适在对公平、公正、平等诸多理念的追求中所形成的那种达观、宽容、平静、深隧的风格,与鲁迅为真理赴汤蹈火、不惜自我牺牲并敢于自我剖析、直面人生痛苦而(义气/意气)难平的那种金刚怒目式的呐喊与抗争的精神,相互映衬,两人的精神、人格魅力反而更加清晰。二人(相辅相成/相反相成),共同开创了新文化运动的生动局面,并构筑了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内核。但胡适与鲁迅的新与旧、中与西、精神与物质、保守与激进、革命与反动,这些贯穿于中国现代化之命题,将继续困扰我们。呜呼,胡适、鲁迅其价值意义殊非言语能简单道断,     ,这是文化的悲剧,还是我们的悲剧?

1.文中画线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深隧  剖析 二元对立

B.呐喊  清晰 赴汤蹈火

C.困扰  魅力 金刚怒目

D.激进  贯穿   相互映衬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忽略  意气  相辅相成

B.忽视  意气  相反相成

C.忽略  义气  相反相成

D.忽视  义气  相辅相成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儒家之大义和兼济天下之襟怀共有 其生命底蕴的真谛亦非常人所可尽道

B.都有儒家之大义和兼济天下之襟怀  常人很难道尽其生命底蕴的真谛

C.儒家之大义和兼济天下之襟怀共有 常人很难道尽其生命底蕴的真谛

D.都有儒家之大义和兼济天下之襟怀  其生命底蕴的真谛亦非常人所可尽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6年里,严彩艳转换了四种身份:秘书、老师、法官、律师。在省高院担任法官的9年是严彩艳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法官也是她曾经的梦想职业。然而,当这一职业渐渐给她无力感时,即使人至中年,她也毅然辞去别人眼中的“铁饭碗”,一切清零,从实习律师做起。她说,人生苦短,再不做就来不及了。在她看来,“转身”只是因为“理想未竟”。

要求:

选准角度,自定立意;

自拟题目;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小 满

肖复兴

立夏过后,小满就快要到了。二十四节气中,有几个节气,我一直不甚了了。小满是其中的一个。

最初认识小满,是读孙犁先生的中篇小说《铁木前传》,里面有个人物,名字叫小满,是个十九岁的姑娘,性格活泼,挺招人喜欢的,孙犁先生突出了她的纯洁和天真。小满和孙犁先生以前笔下的女人不一样,甚至有些另类。我猜想,孙犁先生给她起这样的名字,就是让她在那个变革的年代里,更充满对爱和对新生活的渴望吧?只有这样年轻的年纪,才会有这样清新的朝气和天真的憧憬。

最近,新上映的电影《万物生长》,男主人公秋水初恋情人的名字,也叫小满。这可是真有点儿“英雄所见略同”。我想,我们的文学作品中,爱用节气给自己的人物作名字,是因为我国的二十四节气真的适合给人起名字,这里暗合民俗中的文化密码。

电影中的这个小满只有十七岁,和孙犁的小满一样,也是对爱情和新生活充满渴望和憧憬,让人心存怜爱的纯真小姑娘。是的,只有年轻小姑娘的名字,只有初恋小姑娘的名字,才可以叫小满。年龄稍微再一大,不要说熟女了,就是涉过初恋这条清澈小河的姑娘的名字,可以叫小雪,叫立秋,不会叫小满了。

小满小满,小麦渐满。民谣里这样说,说的是小满节气到来,小麦刚刚灌浆,青青的麦穗初露,还没有到一片金黄的成熟时节。节气和姑娘初恋的形象完全吻合,和那时节姑娘的身体与心理完全吻合,只是小满,远非丰满;只是灌浆初始的青涩初恋,远非血脉偾张的炽烈热恋;只是麦穗在初夏的风中羞涩地轻轻摇曳,和清风说着似是而非的缠绵情话,远非在酷烈的热风中沉甸甸垂下金碧辉煌的头,摆出一副曾经沧海看穿一切、万事俱备只待开镰收割的骄傲样子。

小满,真是人生的一个好节气。如果说寒风料峭的立春和春分,还是个生牤子一般的小姑娘;萧瑟的小雪和小寒,已是一头霜雪的老太太了;小满是立在这两者之间最富有生机和朝气的年轻姑娘。这个节气的姑娘,涉世未深,清浅如水,却已经不再是一汪雨过地皮湿没心没肺的小水泡,更不是一潭千尺幽深莫测深不见底的桃花水,也不是一道被外界排放被自身滋生污染得早已经混浊不堪却偏要修起漂亮的桥与堤的江河水。

纵使如孙犁笔下的小满,是载不动许多愁的一泓池水;纵使如电影屏幕中的小满,是载着一叶扁舟驶向对岸的一湾湖水。她们都是清澈的还没有被污染的水。小满,之所以让人怜爱,正在于此。世界上还有比初恋更让人觉得美好而值得回忆的吗?而初恋之所以叫做初恋,正是因为“小荷才露尖尖角”,因为“轻翰掠雨绡初剪”,因为“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那样的清浅可爱,那样的天真纯洁,那样的美好动人。小满,这个节气,如此和人生与情感交融,和心理和生理契合,是二十四节气里少见的。

小满大风,树头要空。这是另一句民谣。说的是在这样的节气里,最忌讳刮大风。因为树的枝头上结出刚刚小满尚未长饱满结实的果实,禁不住大风,会被吹掉。小满时分,对待人生中同样节气的孩子们,特别是年轻的姑娘们,要格外仔细才是,切忌大风来袭。

有一段时间,也就是我们年轻的时代,讲究的是年轻人要到大风大雨中去锻炼,所谓经风雨,见世面。那时候,高尔基的一篇《海燕》格外风靡,号召年轻人像海燕一样,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自然,这一切都是过去那个时代的口号。人生和节气一样,不是口号,而是客观的过程,要有个自然的成长,和自然的验证。小满时哪里经得住大风甚至暴风雨的洗礼呢?正如民谣所说的那样,小满大风,树头要空。我和我们那一代人的青春是两手空空,就像林子里的过火木一样,徒留下历史大风掠过之后千疮百孔的痕迹斑斑。

在北大荒,这个节气正是放蜂人来到林子和荒原里安营扎寨的时候。这时候,林中的各种花和草地上的野花相继盛开了。有民谣说,小满时候置蜂箱,放蜂酿蜜好风光。北大荒的椴树蜜和野花蜜,一直都很有名。大自然懂得,小满是蜜蜂采花酿蜜的好时候。我们人更应该懂得,这样的节气里,是年轻人花朵般开放的初恋好时候,少挑刺多栽花,少刮风多酿蜜,才是正经的事由。

(选自《黑龙江日报》,有删改)

1.文中三次引用民谣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只是麦穗在初夏的风中羞涩地轻轻摇曳,和清风说着似是而非的缠绵情话,远非在酷烈的热风中沉甸甸垂下金碧辉煌的头,摆出一副曾经沧海看穿一切、万事俱备只待开镰收割的骄傲样子。

(2)我和我们那一代人的青春是两手空空,就像林子里的过火木一样,徒留下历史大风掠过之后千疮百孔的痕迹斑斑。

3.文章的标题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小满”,为什么要从一部小说和一部电影写起?请简要分析。

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加粗部分的丰富意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