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朱永新说,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找到他自己,成为他自己,成就他自己。但在现实中,中国不少的父母却是扬起手、错伸手、不放手,带给孩子的只能是人性的残缺。莫扬手,

①  ,让孩子远离各种暴力。莫伸手,不要试图控制孩子,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要松手,父母抓得越紧,  ②   。父母只有让家庭教育沐浴在人性的阳光下,孩子才不会在风雨中毁灭,才会在蓝天上翱翔;  ③  ,才会成为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

 

①不要试图体罚孩子 ②孩子逃得越急 ③孩子才不会成为温室中的花朵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二轮复习中,要做好这种题型的训练,既要抓好答题步骤的规范训练,又要重点抓好三类语句(总起句、总结句、展开句)的补写训练。解答本题,应把握文段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由第①个横线前后的“扬手”和“各种暴力”可 知,第①个横线处所填内容与“体罚孩子”有关,而由“莫”字和“远离”二字可知,句中 应有“不要”二字;第②个横线前的内容是“父母抓得越紧”,根据文段内容可知,第②个 横线处可填“孩子逃得越急”;第③个横线前为分号,分析可知,③所在语句与前面的“孩 子才不会……才会……”的句式大致相同,且选取的意象与后面的“参天大树”相对立,故 此处内容应为“孩子才不会成为温室中的花朵”。(5 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5 分,意思相近即可。)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从目前A股行情看,这时候养老金入市或许能赚到一大笔钱,但别忘了股市是有风险的。如果入市的养老金比重过大、资金过多,一旦股市行情不好,到时候养老金也会跟着受损。同时,当前中国经济的情况并没有好转,股市的泡沫情况仍很严重。________,所以,在此大环境下,养老金入市理当谨慎。

A. 养老金大量入市确实冒着极大的风险,尽管它可能获得一点收益

B. 养老金大量入市也许可获得短暂高收益,但从长远看风险不可小觑

C. 如果养老金允许入市,可获得短暂高收益,但风险也是相当大的

D. 只有让养老金按计划有步骤地入市,才能规避风险,保障人民的利益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研究发现,梵·高的名作《向日葵》上炽烈的黄颜色已经改变,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向日葵》,压根儿就不是梵·高当年画出来的颜色。

B.真空袋应该具有保鲜、防潮、防霉、防虫、防腐蚀等多种功效,它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储存,而在于有效地延长产品的保质期、保鲜期。

C.黄粉虫的幼虫即使仅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也能存活一个月以上,并发育为成虫。其所啮食的塑料或被完全降解矿化为CO2,或被化解为虫体脂肪。

D.公安局长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拍成的短片作为教材,供公安干警学习,要求他们从中学到识别和抓捕罪犯的技能以及自我保护的本领。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对同胞的贫困与苦难缺少体会与感知,就很难从内向外地生发出强烈的改变贫困人群命运的意愿,就很容易在扶贫工作上           ,浮于表面。

“限塑令”是一项利在长远的好政策,它遭遇“七年之痒”的困局,有社会认知和制度等多方面的制约,但既然已经起步在路上,就不能        

她是一个做事        的人,往往起了个头儿却很少坚持到底。就如她对画画充满了热情,利用放学时间去兴趣班上课,可是没过多久她就将画画工具扔到了一边。

A.浅尝辄止 半途而废 有始无终

B.半途而废  有始无终      浅尝辄止

C.有始无终  半途而废      浅尝辄止

D.浅尝辄止  有始无终      半途而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徐光宪:他的世界“祖国最大”

王庆环

5月6日,“稀土之父”徐光宪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他是我国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稀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斯人已逝,精神长存。告别的时刻,感念先生作为一代科学巨匠走过的一生,人们发现,他留给科学世界的宝贵财富是如此厚重与绵长。

“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正是这一信念,支持徐光宪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放弃留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和科研前景,放弃妻子高小霞一两年后可能得到的博士学位,毅然回国。

回顾徐光宪先生的一生,爱国,不仅是他个人崇高的情感,更成为他科学工作的最高准绳。他常说“科学研究应该时刻关注国家目标”,国家需要你改变方向时,科学家应该服从国家需要。他曾在科学研究中四次改变科研方向,先是从量子化学转到络合物化学,再转入核燃料萃取方向,接着是稀土分离,最后又回到量子化学方向。

这种情怀,让徐光宪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一方面,他强调要思考纯科学研究如何衍生出应用价值,考虑其远期的应用背景,使基础研究的成果尽可能应用到实际中去,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他又特别强调基础研究,他常说,没有基础研究,引进国外的技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且自己的基础研究不行,就没能力消化,更谈不上创新。“他这么做,完全站在‘祖国最大’的高度上,非常了不起,所以我们看他,觉得他就是黄河,就是泰山,就是北斗。”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说。

徐光宪生前经常讲他年轻时一段“塞翁失马”的经历。1939年夏,徐光宪从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科毕业,有机会获聘成为昆明铁路局的铁路练习工程员,铁路局派来一个人,把徐光宪及其他7名同学带到上海,并安排他们住进一家小旅馆,谁知这个人却带着8个人的路费趁着兵荒马乱跑了。没办法,徐光宪只能投奔在上海当初中教师的哥哥,得以有机会备考上海交大。每次回忆这段往事,他都会感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从生活小事中也能看出哲学意义的徐光宪,在科学道路上有着非常宽广的学术视域,十分关注化学学科的基本问题,对科学史、传统文化均有所思考,其中哲学思考更是贯穿其一生的科研工作。

徐光宪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对化学哲学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的自然科学家之一,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经典理论,他在20世纪50年代对“物质和运动”进行了考察,其成果属于中国化学哲学最早问世的一批成果。

科学发展史也是徐光宪感兴趣的领域,他善于从科学史的重大发现中来获取科学研究中的科学方法,他的许多分类学与方法学思想即从科学史当中获取灵感。他的报告,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徐光宪自美国留学回国后,一直在北京大学工作,既从事科学研究,也从事教学工作,两项工作都做得十分成功。他常说,作为教师,讲课比天大。徐光宪上课从不迟到,他曾说:“我从学生的脸上,看到他们对我的讲课是满意的,我就感到很高兴,很幸福。”

就像他做科学研究一样,他的教育教学工作从来都不“单纯”。

正是因为意识到逻辑思维训练与科学创新的重要性,他编写的讲义与教材,都特别注重习题练习与训练,课前五分钟的习题测验,是他上课的特色。他希望学生做完习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用学到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他的课程一般都是与科研需要结合起来的,在教学中引入自己研究的新成果,介绍研究领域所需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及时反映国际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徐光宪非常关心青少年的科学教育,1999年8月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初建时,他是俱乐部第一批学术指导中心导师。“那时徐老年近八旬,亲自做讲座、答疑,让我们尽情享受了科学的魅力与活力,那场景,仿佛就在昨天……”已经毕业多年的俱乐部老会员闻讯来到灵堂祭奠,并留下了这样的文字。

“我对老师最突出的感受是他的为人,他特别乐于助人。物质上,捐钱捐物的事情做得真不少,帮助困难职工和学生;精神上,凡是向他求教的人,无论是不是他的学生,他都热心帮助。他对年轻人特别好,担负责任,给予帮助,让年轻人放手去干,成长起来。还有,他无论做什么都坚持不懈,遇到困难用几年的时间去解决也不怕。”黎乐民院士说。

(摘自新华网,有删改)

相关链接

在20多年前,国外稀土行业的跨国企业,被迫经历过一次巨变,他们称这次巨变为“中国冲击”。中国终于实现了由稀土资源大国向稀土生产大国、稀土出口大国的转变。为此,徐光宪被称作“稀土界的袁隆平”。

(余玮《徐光宪:举重若重的“稀土之父”》)

“科学家中有两种人,一种是‘工匠’,还有一种是‘大师’。前者的目光局限在具体的研究中,而后者则研究科学的哲学层面。徐光宪就是后者的境界。”徐光宪的学生严纯华院士说。

(马荣真、彭广舟《“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逝世:一生“扎根”稀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徐光宪遗体告别仪式举行的时间和地点,第二段先介绍徐光宪的身份,再点出告别时的感受,从而引出下文对徐光宪的评述。这两段与后文形成了结构上的总分关系。

B.徐光宪的“祖国最大”的爱国情怀,让他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一方面他强调科学研究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C.徐光宪是率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入化学研究的人,对化学哲学相关问题有所思考,他对“物质和运动”进行考察后取得的成果,属于中国化学哲学最早问世的一批成果。

D.本文提及徐光宪年轻时的一段“塞翁失马”的经历,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交代徐光宪在科学研究之路上取得成就的原因,二是说明徐光宪能够从生活小事中看出哲学意义。

E.文章引用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老会员的话,属于侧面描写,突出了徐光宪对青少年的科学教育的关心,也表现了他做讲座时的个人魅力之大与课堂气氛之活跃。

2.徐光宪被称为“稀土之父”,可是文中并没有突出他在稀土方面的贡献,原因是什么?

3.文章结尾引用黎乐民院士的话有何作用?

4.徐光宪“留给科学世界的宝贵财富是如此厚重与绵长”,他留下了哪些宝贵财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风 语

胡炎

风卷着梦的香气,一阵一阵,撩得人难受。

村头老杨树下,他蹲着,目光驻在密密匝匝的枝叶间。叶片上,昨夜的梦还在跳荡,金光灿灿的,晃得人眼晕。抬手捋一把,那叶子全是钱,新崭崭、香喷喷,揣进怀里,平素蔫软的腰杆儿硬是生生挺得笔直。

身前,烟屁股滚了一地。最后一支抽尽,再把烟屁股捡起来,点燃,狠狠地补抽几口。

心,也给灼得火烧火燎:这财,别人发得,我怎么就发不得?

“爹!”进家,他叫。

“弄啥?”爹不看他,手里的锤子起起落落,只顾加固他的锄头。

“钱……我得用。”

爹的手停了,翻他一眼:“那是留着给你娶媳妇的。”

“媳妇不急,钱急。”他给爹敬支烟。

“到底弄啥?”

“正事,别问!”他把字咬得很重。

爹不再言语。这是他唯一的儿子。儿子一贯是老实本分的,他不能不依儿子。

叔、伯、舅、姑……挨个儿借了个遍。然后村西的,村东的,南头的,北头的,挨门槛进,讨好地笑,把一张脸都给拉伤了。

“就你,也做白日梦?”村人的眼里,满是鄙夷和不屑。

他依旧笑,心里却骂:“狗眼看人低,等着瞧!”

购置设备,联系货商,组织人手……第一批成品终于出炉。没想到,事儿来了。

一块黑砖,拍晕了他:“敢跟老子抢生意?”

他摸索着爬起来,捂着流血的后脑勺:“疤哥,我不懂事,您老人家大人大量,抬抬手,给兄弟一条生路。”

疤哥叉着腰:“这砖,挨得亏不亏?”

“不亏。”

“想不想再挨一砖?”

“疤哥,您说笑。”

“识相点,拜老子的山头,有钱大家赚。”

“懂了,疤哥,您是爷。”

“好孙子。”疤哥又朝他后脑勺拍了两下,这次不是砖,是手。

有了疤哥,生意竟出奇地红火。

人前人后,他便再也不是那个“老实蛋子”,好烟潇洒地掷过去,说话便有了十足的底气。

村人的眼光,也把他托了起来。

唯有爹,一张瘦瘦的黑脸平静得像十月的秋空,怎么也拧不出个表情。或许在他心中,只有锄头、泥土、庄稼,才是生命的全部。

这晚,他置了好酒好菜,硬是把爹从牛棚子里拉到餐桌旁。

“爹,喝一口酒解解乏,咱爷儿俩好好说说话。”他捧起酒碗,敬爹。

爹的手上沾满泥土,接过碗,却没喝。沉吟了一会儿,爹说:“带上酒菜,跟爹走。”

他不知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好拾掇了酒菜,跟着走。

月光下,爹的身影更显瘦削,那是日晒的,风吹的,雨淋的。他不由得心痛,日后,得让爹好好歇歇,可劲儿享一把清福了。

出村向北,穿过一片树林,半山坡上,是自家的祖坟。

墓碑前,摆好酒菜。爹拉他一把:“给先人跪下。”

四周静得出奇,唯有虫声唧唧。

爹说:“儿呀,当着先人的面,你要说实话。”

“嗯。”

“你干的,是正经营生吧?”

“是……”他低着头,不敢看碑。

“那就好,咱家世世代代没啥本事,可都是老实人、正经人,你爷爷走时对我说,种好田,养好儿,吃安稳饭是大福。可别辱没了祖宗。”

“……”他哑然,心底像被一只手狠狠掏了一把,底气全给掏光了。然而,一阵风吹过,底气一下子又回来了。

订单越来越多,运气来了,山都挡不住。

车买了,楼盖了,漂亮媳妇娶了,四面都是风光。唯有爹,照样耕他的田,犁他的地,侍弄他的庄稼。地是他的命,随他吧。

然而有一日,他从风声里,听到了异样。

风很猛,揪下了叶片上的梦。脊骨一软,腰杆儿竟再也挺不起来了。

两个月后,一条新闻充斥大街小巷:全国特大地沟油案主犯被判无期徒刑。

这天,荒草萋萋的祖坟前,爹长跪不起。末了,一头撞在墓碑上。

风,依旧卷着梦的香气,撩着很多汉子的心。一张张焦裂的嘴,吐出一团团墨蓝的烟雾,在风中飘呀飘,飘呀飘……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叶片上,昨夜的梦还在跳荡”与“风很猛,揪下了叶片上的梦”前后呼应,前者是“他”发财梦的开始,后者暗示“他”发财梦的破灭。

B.“身前,烟屁股滚了一地”的描写,暗示“他”当时正在对怎样做地沟油生意做周密的思考,但后面挨砖的情节表明他没有把疤哥考虑进去。

C.小说的语言描写十分生动,如“把一张脸都给拉伤了”中的“拉伤”一词运用夸张的手法,把“他”赔着笑到处借钱的情态写得淋漓尽致。

D.爹带着“他”到祖坟前询问生意的情节,说明爹知道“他”做非法生意后,希望“他”改邪归正,但爹的这一做法并没有产生作用。

E.从“满是鄙夷和不屑”和“村人的眼光,也把他托了起来”可以看出,小说中的村人鄙视穷人,巴结有钱人,这加深了小说对人性的揭示。

2.小说中的“他”有着怎样的人生“三部曲”?请简要分析。

3.“他”做的不是正经生意,这在小说中有多处伏笔,请找出三处。

4.小说最后一段写得极妙,试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最后一段作用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