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郑三俊,字用章,池州建德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授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郑三俊,字用章,池州建德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授元氏知县。累迁南京礼部郎中。家居七年,起故官,督浙江粮储。天启初,召为光禄少卿,改太常。未上,陈中官侵冒六事。魏忠贤怒,以语侵内阁,留中不下。擢左佥都御史,疏陈兵食大计,规切内外诸司。吏部郎中徐大相言事被谪,抗疏救之。四年正月迁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杨涟劾忠贤,三俊亦上疏极论。寻署仓场事。太仓无一岁蓄,三俊奏行足储数事。忠贤尽逐涟等,三俊遂引疾去。明年,忠贤党张讷请毁天下书院,劾三俊,褫职闲住。崇祯元年起南京户部尚书兼掌吏部事。南京诸僚多忠贤遗党,是年京察,三俊澄汰一空。京师被兵,大臣大获谴。明年春,三俊以建储入贺,力言:“愿保圣躬以保天下,收人心以收封疆。”帝褒纳之。南粮岁额八十二万七千有奇,积逋至数百万,而兵部又增兵不已。三俊初至,仓库不足一月饷。三俊力祛宿弊,纠有司尤怠玩者数人,屡与兵部争虚冒,久之,士得宿饱。居七年,就移吏部。八年正月复当京察,斥罢七十八人,时服其公。旋上议官评、杜请属、慎差委三事,帝皆采纳。流寇大扰江北,南都震动,三俊数陈防御策。礼部侍郎陈子壮下狱,抗疏救之。考绩入都,留为刑部尚书。帝以阴阳愆和,命司礼中官录囚,流徒以下皆减等。三俊以文武诸臣诖误久系者众,请令出外候谳,帝从之。代州知州郭正中因天变,请举寒审之典,帝命考故事。三俊稽历朝宝训,得祖宗冬月录囚数事,备列上奏,寝不行。初,户部尚书侯恂坐屯豆事下狱,帝欲重谴之。三俊屡谳上,不称旨。帝大怒褫其官下吏徐石麟等上疏力救帝不纳切责三俊欺罔以无赃私令出狱候讯宣大总督卢象升复救之乃许配赎 国变后,家居十余年乃卒。

(选自《明史·郑三俊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大怒/褫其官下吏/徐石麒等上疏力救/帝不纳/切责三俊欺罔/以无赃私/令出狱候讯/宣大总督卢象升复救之/乃许配赎/

B.帝大怒/褫其官下吏/徐石麒等上疏力救帝/不纳切责/三俊欺罔以无赃/私令出狱/候讯宣大总督卢象升/复救之/乃许配赎/

C.帝大怒褫其官/下吏徐石麒等/上疏力救/帝不纳/切责三俊欺罔/以无赃私令出狱候讯/宣大总督卢象升/复救之/乃许配赎/

D.帝大怒褫其官/下吏徐石麒等/上疏力救/帝不纳切责三俊欺罔/以无赃私令出狱/候讯宣大总督/卢象升复救/之乃许配赎/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阁,明清时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关。明洪武年间,仿宋制,设诸殿阁大学士,这是“内阁”机构的滥觞。

B.太仓,古代政府储藏粮食的地方,一般指京师储粮的大仓;也是一种官职名称,掌管仓廪出纳的工作。

C.书院,旧时特指政府设置的教学读书场所。唐玄宗设置丽正书院是我国书院设置之始,此后盛行于宋、明。

D.录囚,是一种监督监狱管理的执行司法制度。皇帝和各级官吏巡视监狱,审录在押案犯,以防止冤狱和淹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三俊不畏权贵,敢于斗争。在担任太常时,郑三俊上书指出当时权势很大的宦官侵占贪污的种种罪行,使得魏忠贤十分恼怒。

B.郑三俊仗义执言,力保同僚。在吏部郎中徐大相因为上书言事被贬谪、礼部侍郎陈子壮下狱时,郑三俊都直接向皇帝上奏章救他们。

C.郑三俊关注民生,重视储粮。郑三俊在代理仓场事务时,上奏了有关粮储的几件事情;初任南京户部尚书时,仓库粮饷短缺,他及时改变了这一状况。

D.郑三俊考核京官,公正严格。郑三俊曾两次参与对京官的考核工作,第二次考核京官时,他罢免了京城中七十八名不称职的官员,时人都佩服他的公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俊力祛宿弊,纠有司尤怠玩者数人,屡与兵部争虚冒,久之,士得宿饱。

(2)初,户部尚书侯恂坐屯豆事下狱,帝欲重谴之。三俊屡谳上,不称旨。

 

1.A 2.C 3.A 4. (1)郑三俊极力除去长期的弊端,纠察有关部门中尤其玩忽职守的人数名,多次与兵部就假冒士兵(领粮)的事争执,过了一段时间,士兵得以经常吃饱。 (2)当初,户部尚书侯恂因为屯豆子的事情获罪入狱,皇帝想重重治他的罪。郑三俊多次审讯上报,都不合皇上旨意。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文言断句题时,可先确定动词谓语。确定了动词谓语就可以找出句子的主语、宾语或状语,以此判定语句的停顿点。如“帝不纳切责”中的动词有“纳”“切责”,从这两个动词的含义上看,二者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中间应停顿,而“帝”前没有状语,应停顿,据此可以排除B、D两项。据此方法再分析其他动词,运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识记文言文化常识的能力。“特指政府设置的教学读书场所”错。“书院”也可由私人设置。 3.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在担任太常时”错误,由原文中的“未上”可知,事件发生在他担任太常前。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郑三俊,字用章,池州建德人。万历二十六年考中进士。授命担任元氏知县。多次升官后担任南京礼部郎中。在家闲居七年后,被起用任原职,监督浙江的粮食储存工作。天启初年,被征召任光禄少卿,改任太常。还未上任,就上奏陈述宦官侵占贪污的六件事。魏忠贤十分恼怒,认为奏折上的话侮辱了内阁,就将奏折留在宫禁中不下发。郑三俊升任左佥都御史,上书陈述军队粮食的大计,劝谏中央地方各部门。吏部郎中徐大相议论政事被贬谪,郑三俊直接向皇帝上书相救。天启四年正月升任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杨涟弹劾魏忠贤,郑三俊也上书极力检举。不久代理仓场事务。太仓没有一年的储蓄,郑三俊上奏请求实行充足储量的几件事。魏忠贤将杨涟等人全部从朝廷驱逐,郑三俊就称病辞职离去。第二年,魏忠贤的同党张讷请求毁掉天下的书院,弹劾郑三俊,郑三俊被夺去官职闲居在家。崇祯元年被起用任南京户部尚书兼管吏部事务。南京众官员多是魏忠贤残留的党羽,这年京官考查,郑三俊把他们全部淘汰。京城遭受兵乱,大臣很多遭到贬谪。第二年春天,郑三俊因为建立储君入宫祝贺,极力说道:“希望皇上保护圣体来保护天下,收拾人心来收复边疆。”皇帝褒奖他采纳了他的意见。南方粮食每年缴纳数额为八十二万七千多,累积欠税到数百万,而兵部又增兵不止。郑三俊刚到时,仓库仅有不到一个月的粮饷。郑三俊极力除去长期的弊端,纠察有关部门中尤其玩忽职守的人数名,多次与兵部就假冒士兵(领粮)的事争执,过了一段时间,士兵得以经常吃饱。过了七年,郑三俊就地改到吏部任职。崇祯八年正月,郑三俊又负责考核在京官员,罢免贬斥七十八人,当时的人都佩服他的公正。不久上奏议定官员的评价、杜绝请求嘱托、谨慎委任官员这三件事,皇帝都予以采纳。流寇大肆骚扰长江以北地区,南都震动,郑三俊几次陈述防御的策略。礼部侍郎陈子壮被捕入狱,他直接向皇帝上书相救。考核政绩后进入京城,留任刑部尚书。皇帝认为阴阳失和,命令司礼中官登记囚犯,判处流放以下的都减轻刑罪等次。郑三俊认为文武众臣因过失而长久被囚禁的人很多,请求让他们出狱等候审讯。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代州知州郭正中因为天象变化,请求施行寒审的制度,皇帝命令考察旧例。郑三俊考察历代皇帝言论诏谕,得到祖宗冬月登记囚犯的几件事,全部列入上奏,停止不施行。当初,户部尚书侯恂因为屯豆子的事情获罪入狱,皇帝想重重治他的罪。郑三俊多次审讯上报,都不合皇上旨意。皇上大怒,夺了他的官职交给有关官吏处理。徐石麒等人上书极力相救,皇上都不采纳,严厉地斥责郑三俊欺骗君主。因为郑三俊没有贪污营私,命令他出狱等候审讯。宣大总督卢象升又救他,皇上才允许发配赎罪。明朝变乱灭亡后,郑三俊在家过了十多年才去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华文学”的气象与格局

孙少华

中国古代各族诗人,不仅对传播汉语诗歌具有重要贡献,而且很容易将汉语诗歌的审美标准与写作技巧引入本民族的文学创作,从而推动“中华文学”的融合与发展。中国古代各民族文学中,含有大量互相影响、交流、融合的元素,汉族文学题材可以影响到其他民族的文学。

河西走廊是“中华文学”产生、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秦汉时期,河西走廊就成为中国与西域各国交往的重要通道,担负着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任务。西域多姿多彩的文化通过河西走廊传入中原,而中原丰富的文化与文学思想也通过这里传入西域,其中就孕育着中华各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萌芽。两汉时期,佛教、道教的文化元素已出现在河西走廊。后世汉语小说、戏曲的很多素材,也与河西走廊传入的西域文化不无关系。可以说,河西走廊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与军事意义,同时对中国文学、文化的传播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这对于促进“中华文学”的生成、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中华文学”是既包括汉族作家的文学创作,也包括中国古代其他各民族作家使用汉语和本民族语言的文学创作,同时还离不开周边国家和地区相关作家积极参与的一个文学“凝聚体”。各方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对“中华文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文学”属于人类文明共同的精神财富,体现出来的是多民族、多地区之间的文学、历史、文化、宗教、哲学的互相交流、融合与和谐共生。因此可以说,“中华文学”这一概念,已经具有了“世界气象”。

以上事实,使我们可以更为全面地了解“中华文学”的本质与魅力: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中华各民族与外国诗文家对“中华文学”的欣赏、喜爱、模仿和创作;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环绕中国的诸多国家和地区的作家,或者受到了“中华文学”的影响,或者积极参与到“中华文学”的创作中来,形成了以“中华文学”为核心的“文明圈”和“文化带”。从“中华文学”的视角看,“中华文学”的气象和格局是面向世界的,是博大和无所不包的。无论针对哪个国家或地区,“中华文学”都毫无保留地、非常自信地向其展示自己的魅力,接受并允许各种人员成为“中华文学”的学习者、接受者、模仿者与创造者;而对于外来文学、文化、文明中的优秀元素——无论是来自欧洲还是亚洲——“中华文学”都毫不迟疑地予以吸收、接受、消化甚至再创造。这是“中华文学”乃至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而不绝的主要原因。

“中华文学”要继续保持这种面向世界的“气象与格局”,必须重视与世界文学的积极交流,并使之在国家的经济、文化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业活动曾经非常发达,但随之而来的文学、文化交流,则成为后来人民生活的主流。当时的商业活动已经化为历史烟云,但随着“丝绸之路”输入的文化与文学因子,今天仍然存在,并继续发挥着文化遗产的精神交流作用。

(选自《文史知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学”的融合与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各民族诗人的贡献,这些诗人会将汉语诗歌的审美标准与写作技巧引入本民族的文学创作。

B.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政治、经济与军事意义的河西走廊,对中国文学、文化的传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华文学”产生、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

C.“中华文学”包括汉族作家使用汉语、中国古代其他民族作家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作家使用汉语和本民族语言进行的文学创作。

D.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十分发达的商业活动如今已经消失,但随着“丝绸之路”输入的文学、文学因子仍发挥着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族文学题材可以影响到其他民族的文学,其他民族的文学也可以影响汉族文学题材,后世汉语小说、戏曲的发展方向的改变即证明了这一点。

B.河西走廊在秦汉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枢纽,西域多姿多彩的文化通过河西走廊传入中原,中原文化与文学思想也经由河西走廊传入西域。

C.“中华文学”具有多民族、多地区的文学、历史、文化、宗教、哲学等和谐共生的特征,是一个文学“凝聚体”,属于人类文明共同的精神财富。

D.在中国古代各民族以及环绕中国的诸多国家和地区的作家的共同参与下,形成了有世界气象和格局的以“中华文学”为核心的“文明圈”和“文化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汉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相互影响、交流、融合,这也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如随着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业活动而来的文学、文化交流,成为了后来人民生活的主流。

B.中原文化经由河西走廊传入西域,孕育了中华各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萌芽,使西域作家从欣赏中原文化和文化思想开始参与汉民族的文学创作。

C.“中华文学”既毫无保留地展示其本身的魅力,让外来者学习、接受、模仿和创作,又毫不迟疑地吸收、接受、消化甚至再创造外来优秀文化。

D.博大、包容、面向世界是“中华文学”乃至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不灭绝的主要原因,“中华文学”要想继续保持这种气象与格局,就必须重视与世界文学的积极交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西番国有两个仙人在山中树下对弈,一老猴每日在树上观看,最终懂得了运思置子之法。仙人离开后,它就下树和人对弈,整个国家没有人胜过它。国王认为它很奇异,把它进献给中国,皇帝下诏让朝中高手与之对弈,又寻求四方高人与之对弈,都失败了。有人说杨靖善弈,皇帝派人找到他,让他与猴子对弈。杨靖请求放一盘鲜桃在桌边,然后再与猴子对弈。猴子心系于桃,于是接连失败。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认真阅读下面这幅漫画,指出此漫画反映的现象,并针对此现象谈谈你的认识。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朱永新说,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找到他自己,成为他自己,成就他自己。但在现实中,中国不少的父母却是扬起手、错伸手、不放手,带给孩子的只能是人性的残缺。莫扬手,

①  ,让孩子远离各种暴力。莫伸手,不要试图控制孩子,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要松手,父母抓得越紧,  ②   。父母只有让家庭教育沐浴在人性的阳光下,孩子才不会在风雨中毁灭,才会在蓝天上翱翔;  ③  ,才会成为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从目前A股行情看,这时候养老金入市或许能赚到一大笔钱,但别忘了股市是有风险的。如果入市的养老金比重过大、资金过多,一旦股市行情不好,到时候养老金也会跟着受损。同时,当前中国经济的情况并没有好转,股市的泡沫情况仍很严重。________,所以,在此大环境下,养老金入市理当谨慎。

A. 养老金大量入市确实冒着极大的风险,尽管它可能获得一点收益

B. 养老金大量入市也许可获得短暂高收益,但从长远看风险不可小觑

C. 如果养老金允许入市,可获得短暂高收益,但风险也是相当大的

D. 只有让养老金按计划有步骤地入市,才能规避风险,保障人民的利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