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桥墩 杨祥生 江心乡大桥通车庆典活动准备就绪。晶莹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桥墩

杨祥生

江心乡大桥通车庆典活动准备就绪。晶莹闪亮的44根灯杆上的彩旗哗啦啦地飞舞,四只大彩球凌空飘扬,穿着节日盛装的人群潮水般涌来,历尽“隔江千里远”之苦的人们沉浸在无限欢乐的氛围中。

庆典活动下午两时整举行,倒计时还剩下三个小时,然而为大桥通车剪彩的乔厅长尚未驾到,真急煞人呀!半月前发出的请柬没回音,打宅电嘀嘀忙音,加急电报也如石沉大海。万般无奈,乡政府只得请乔厅长的救命恩人田大爷出山赴省城面请,按理田大爷昨日可归,可眼下却杳无音信,急得赵乡长团团转。

大桥通车剪彩非乔厅长莫属,这是江心人的强烈呼声。乔厅长不仅是江心人相识中职务最高的官儿,更重要的是他是建桥的“第一功臣”。战争年代,乔厅长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是田大爷冒着枪林弹雨将他用木盆送过江。从此乔厅长与江心乡结下不解之缘,多次大声疾呼要造桥,甩掉贫困帽,并捐款三万元。江心乡人都清楚,乔厅长是清官,这笔巨款是他从牙缝里省出来的,大家都哭了。乔厅长不剪彩,有谁能担当此殊荣呢?

赵乡长脑海里闪现着斗大的问号:

难道乔厅长有意退避,以此不显山不露水永葆美名?否!乔厅长在大庭广众中曾亮底:“大桥通车,我只要有口气,爬也爬来参加祝贺!”难道是政务繁忙难以脱身?否!乔厅长已离休三载,“为江心乡造大桥是我晚年最大的事!”难道子女尽孝心,带着他游山玩水享清福?否!乔厅长无儿无女,“为江心乡造大桥尽微薄之力是我晚年最大的清福!”

为……为什么?赵乡长百思不解。

正当焦急万分之时,田大爷气喘吁吁赶到,赵乡长迫不及待地问:“乔厅长怎没来?”

“没……没见到。”田大爷捋着雪白的胡须,嗫嗫嚅嚅。

“什么人都没有见到?”赵乡长呼吸急促起来。

“见……见到乔厅长老伴,说乔厅长身体不适,不参加庆典,晚上来看看。”田大爷声音冷冰冰的。

“唉……”赵乡长十分失望,大会筹委会开了紧急会议,临时请来宾中的副市长剪彩。

夜幕降临,桥灯齐明,人头攒动。来啦!一辆黑轿车缓缓驶上桥来,人们呼地一下呼喊着。

车上下来一位老太太,穿着一身黑衣服,一副憔悴的面容。砰,车门关紧。

“乔厅长呢?”赵乡长问道。

“老头子在里面,他很累。”

老太太平静如水。

赵乡长缓缓走向车门:“乔厅长,请您老人家下来看看吧,乡亲们已恭候您半天啦!”

突然老太太揉了揉眼,亮开了沙哑的老声:“好吧,我来请老头子下车。”

少顷,老太太下了车,人们目光顿时定了格:老太太捧着只黑色的骨灰盒:“老头子五天前已去世,这是他的遗信。”

赵乡长虔诚地双手接过信,悲哀的语音在桥四周弥漫:“我以一个离休老干部的身份衷心祝贺大桥通车!……我恳求将我的骨灰埋在大桥底,请允许我当个桥墩吧……”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大桥通车剪彩非乔厅长莫属,因为乔厅长是江心人认识的职务最高的官儿,江心乡人倍感自豪。

B.乔厅长是建桥的“第一功臣”,亲自指挥了江心乡大桥的建设,并将节省出来的三万元钱捐给江心乡。

C.乔厅长把为江心乡造大桥作为他晚年最大的事,并表示,大桥通车之际,一定要赶来参加祝贺。

D.这是一篇反映积极的时代主旋律的作品,作品所塑造的乔厅长实际上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E.本文将乔厅长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贪官对比,让读者确实看到了乔厅长是位名副其实的清官。

2.小说的主人公乔厅长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桥墩”为题,有什么作用?还有哪些深意?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说,读这篇小说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体验“悬念”与“情感”魅力的过程。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谈谈你的理由。

 

1.CD 2. ①乔厅长是一位始终不忘人民群众、始终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的好官。多次大声疾呼造桥,甩掉贫困帽子。曾表示,为江心乡造桥,是他晚年最大的事儿。 ②乔厅长是一位清官。为江心乡建桥捐款3万元,这笔巨款是他从牙缝里省出来的。 ③乔厅长一心为公。乔厅长无儿无女,曾表示,为江心乡造大桥,尽微薄之力,是他晚年最大的清福。(每点2分) 3. ①作用:小说始终围绕江心乡大桥叙写。以桥墩为题,自然、醒目,凝练。 ②标题“桥墩”有着特殊的象征寓意。它是乔厅长巨大的人格力量的象征,乔厅长就是一座桥墩,一座顶天立地的桥墩,一座有如丰碑的桥墩。 ③“桥墩”揭示小说主题。本文要表现的是像乔厅长一样的人是这个社会的柱石。 4. ①小说的第一个悬念是乔厅长没有来,众人期盼,引发了读者对乔厅长人物的猜测; ②小说的第二处悬念是赵乡长的猜测,引发读者对桥厅长人物性格的质疑; ③小说的第三悬念是乔厅长没来,说晚上来看看,引发读者的疑惑; ④小说的最后一个悬念是老太太下车后表面平静,再次引发读者的疑惑。小说就是这样用一次次的悬念引发读者的心理波动,一层层地揭开迷雾,成功地塑造了乔厅长的高大形象,曲径通幽,弘扬奉献为民的为官之道成为小说的深刻主题。 【解析】 试题分析: 1.1】A项1分,“乔厅长是江心人认识的职务最高的官儿”只是“剪彩非乔厅长莫属”的一个原因。B“亲自指挥了江心乡大桥的建设”中“亲自”有误。E本文并未将乔厅长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贪官对比。 【考点定位】概括文章内容,概括作品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能力层次为综合分析C。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抓标题;③辨文体;④找线索;⑤理层次。层次理清楚了,题目就明了。 2.2】由赵乡长的心理活动可了解乔厅长的形象特点:将修大桥作为晚年最大的事,心系百姓;无子无女,为江心乡造大桥尽微薄之力是我晚年最大的清福,一心为公。“捐款三万元,这笔巨款是他从牙缝里省出来的”,廉洁。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人物形象,能力层次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首先,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比如本文中的店员,通过帮助人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上都可以体现她的性格特征。第二,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三,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3.3】“桥墩”在文中是乔厅长的精神如“桥墩”般坚韧,这是社会的柱石,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这也是文章的主题。 【考点定位】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鉴赏D 【技巧点拨】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对于小说的理解,在做题时一定要建立“情节——人物——环境——主旨”四级循环的答题模式解答,小说标题类题目时也应如此。 4.4】小说由庆典开始,可是为大桥修建付出最多的乔厅长没有到场,是让人心焦的等待,给读者设下悬念。在等待中,乡长的内心展示了乔厅长对修建大桥的关心和付出的努力。等待没有结果,只好派人去请,又是一个悬念。终于等到晚上约定时间了,可等来的却是长夫人,又设一悬念厅,厅长夫人抱出了乔厅长的骨灰盒,至此悬念揭开,同时情感魅力最终展现,乔厅长要求把自己的骨灰撒在桥下,自己再充当桥墩。至此,感情达到顶点,乔厅长的形象愈加高大。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三审答题的模式。本题要求的是“悬念”和“情感”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小说在设置悬念的过程中,让情感逐渐深化。由乔厅长没有来参加庆典开始设置悬念,并逐渐把悬念推进,在这个过程中,乡长想到种种可能,这使乔厅长的形象逐渐清晰。直到最后,悬念揭开,情感也达到高潮,人物的形象也清晰呈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                    ”两句以良马设喻,来说明学习和做事都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勤于积累。

(2)苏轼《赤壁赋》中“                       ”两句,常被借用说明为人应清廉不贪,再微小的东西也不能私取。

(3)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设想和家人团聚、畅谈的句子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

疏帘淡月·秋思

张辑

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润逼衣篝①,线袅蕙炉②沉水③。悠悠岁月天涯醉。一分秋、一分憔悴。紫箫吹断,素笺恨切,夜寒鸿起。

又何苦、凄凉客里。负草堂春绿,竹溪空翠。落叶西风,吹老几番尘世。从前谙尽江湖味。听商歌、归兴千里。露侵宿酒,疏帘淡月,照人无寐。

【注】

①衣篝:熏衣用的竹熏笼。

②线袅蕙炉:香炉中的烟雾呈线状缓缓升起。

③沉水,一种名贵的香料。

1.有人评价张词“一分秋、一分憔悴”一句“看似平淡,实经熔炼,读来意蕴沉厚,耐人回味”,这句诗妙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2.秋夜静思,词人因为哪些愁绪而“无寐”?请结合全词分析。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萧劢字文约,喜愠不形于色。位太子洗马,母忧去职,殆不胜丧。每一思至,必徒步之墓。或遇风雨,仆卧中路,坐地号恸,起而复前,家人不能禁。景特所钟爱,曰:“吾百年后,其无此子乎。”使左右节哭。服阕,除太子中舍人。景于郢镇,或以路远,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劢乃奔波,届于江夏,不进水浆者七日。庐于墓所,亲友隔绝。会叔父昙下诏狱,劢乃率昆弟群从同诣大理,虽门生故吏,莫能识之。

除淮南太守,以善政称。迁宣城内史,郡多猛兽,常为人患,及劢在任,兽暴为息。又迁豫章内史,道不拾遗,男女异路。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至新淦县岓山村,有一老姥以盘擎鳅鱼,自送舟侧奉上之,童儿数十人入水扳舟,或歌或泣。

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至,多为刺史所侵,每年舶至不过三数。及劢至,纤豪不犯,岁十余至。俚人不宾,多为海暴,劢征讨所获生口宝物,军赏之外,悉送还台。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贡,少登天府。自劢在州,岁中数献,军国所须,相继不绝。武帝叹曰:“朝廷便是更有广州。”有诏以本号还朝,而西江俚帅陈文彻出寇高要,又诏劢重申蕃任。未几,文彻降附。劢以南江危险,宜立重镇,乃表台于高凉郡立州。敕仍以为高州,以西江督护孙固为刺史。征为太子左卫率。

劢性率俭,而器度宽裕,左右尝将羹至胸前翻之,颜色不异,徐呼更衣。聚书至三万卷,披玩不倦,尤好《东观汉记》,略皆诵忆。刘显执卷策劢,酬应如流,乃至卷次行数亦不差失。少交结,唯与河东裴子野、范阳张缵善。卒于道,赠侍中,谥曰光侯。

(选自《南史·萧劢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B.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C.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D.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在古代,人们谨守“事死如事生”的原则,为官者为父母守孝一般要解除官职,“服阕”意味着守丧完毕,可以重新任职。

B.薨,是诸侯死的讳称。依照周礼,“死”在讳称上按尊卑分为五个等级: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死,士曰不禄,庶人曰卒。

C.迁,泛指官职的升降和调动。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左迁”“迁谪”表示贬官;“右迁”“迁除”表示升职。

D.敕,指帝王的诏书、命令。在古语中,与“敕”组成的词一般与皇帝有关,如“敕书”指皇帝行文给臣僚的文书,“敕符”指书有皇帝命令的凭证。

3.下列对原文有关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萧劢为子至孝,守丧尽礼。他在为母亲守孝时因无力承担丧事而痛苦不堪,常常到母亲墓前表达哀思;父亲去世后,他在墓旁结庐而居,断绝亲友往来。

B.萧劢为政有方,深受爱戴。他因善于治政而被称颂,其治所豫章郡民风淳朴,路不拾遗,男女守礼;做广州刺史离任之时,无论老少皆至情相送。

C.萧劢为官清廉,不谋私利。他到广州任职后,一除此前官员贪得积弊,因他丝毫不侵扰、盘剥,外国商船来往频繁;一年里多次向朝廷进奉,供给国家军政所需。

D.萧劢为人大度,博闻强识。随从曾经将菜汤不慎洒到他身上,他并未怪罪;他治学勤奋,刘显曾经拿着书提问他,他对答如流,甚至卷次和行数都不出错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叔父昙下诏狱,劢乃率昆弟群从同诣大理,虽门生故吏,莫能识之。

(2)未几,文彻降附。劢以南江危险,宜立重镇,乃表台于高凉郡立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题。

环境外交是指作为国际关系主要行为体的国家以双边的、多边的、区域性谈判、交涉和对话协商为主要外交手段,处理环境领域中国际关系的一切活动、制定有关行为规则以及采取环境治理阶段性达标的措施。环境外交的主体是环境外交活动的参与者和实施者。狭义上的环境外交是国家通过外交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等代表国家运用谈判、协商的方式以调整国际环境关系的各种对外活动,广义上的环境外交的主体是以国家为主,但却不仅限于国家,也可是地区性的或全球性的。作为学术研究中的环境外交概念,从一般意义上讲它是由环境外交主体、环境外交治理对象、环境外交运作方式三要素构成。

环境外交可划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环境外交的萌芽自发阶段。1966年联合国大会以“人类环境问题”为议题展开了讨论以此为标志的环境会议在外交关系层次上得到推进和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环境外交面比较窄更多的是发达国家的重视与积极参与;重点对象主要是应急性的区域环境问题也没有形成环境外交的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基本上是处于不成熟的自发阶段。

第二阶段是环境外交的蓬勃兴盛时期。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全球环境外交的盛大集会,110多个国家的代表和一些非政府组织参加了会议真正意义的环境外交由此发端。这次会议第一次将环境问题列入全球政治议程。环境问题逐渐涉及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在政治上相当敏感。标志着环境问题的性质由传统的国内专业技术问题向国际关系的重大领域转型。这一阶段的环境外交开始初具规模其不仅仅局限于一般性的讨论和制定原则性条文的范畴重要的是开始进入具有实质性、定量化和目标化的制定与政策实施阶段。因此这一时期的环境外交基本形成展现了当代环境外交的特征和风貌。

第三阶段环境外交进入了成熟稳定发展时期。冷战结束后战争的危险系数大为降低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超越了传统安全议题走到了国际政治的前台由边缘地带逐渐居于国际关系的核心地位。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被公认为环境外交史上的里程碑由此启动了“环境外交”的历史进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得到各国的普遍认同。作为国际关系主要行为体的国家纷纷将环境外交明确列为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方面并将全球环境问题列入各自重要的活动议程置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07年以来,全球气候变化议题又成为大国外交博弈的关注焦点它直接触及各国重大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和环境利益问题。随着工业活动全面恢复空气质量将很快再次恶化。清洁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必须取得平衡。气候变化问题持续升温迅速成为世界主要大国关系的核心议题。因此气候变化问题归根结底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更是国际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全球大国间和国家集团围绕环境问题进行的政治博弈实质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模式之争。

(摘编自杨鲁慧《环境外交的起源发展及特征》)

1.下列关于“环境外交”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境外交是指作为国际关系主要行为体的国家,处理国与国之间环境领域中的相关问题的一切活动。

B.环境外交主要通过双边、多边、区域性的谈判、交涉和对话协商等手段,制定有关规则,采取相应措施等。

C.狭义的环境外交是指外交、环保等部门代表国家调整国际环境关系的各种对外活动,采用谈判、协商的方式进行。

D.广义的环境外交虽然其主体以国家为主,但也可以是若干国家组成的地区,甚至是全球。它们是环境外交的参与者和实施者。

2.下列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一般意义上讲,作为学术研究中的环境外交,其三要素是环境外交主体、环境外交治理对象和环境外交的运作方式。

B.环境外交在萌芽自发阶段,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针对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区域性环境问题,而进行的应急性国际交流。

C.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之前,环境外交还没被列入政治议程,大会之后,环境问题逐渐涉及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D.冷战结束后,战争的危险系数大为降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外交进入成熟稳定发展时期。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境外交的萌芽自发阶段,世界发展进程中的一些问题开始受到重视,但尚未形成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

B.真正意义的环境外交是从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开始,它标志着环境问题的性质由传统的国内的专业技术问题向国际关系的重大领域转型。

C.环境外交基本形成时,其内容已不限于一般性的讨论和制定原则性条文,而开始进入具有实质性、定量化和目标化的制定与政策实施阶段。

D.当今时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共识,各国都将环境外交明确地列为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方面,成为国际外交的核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三年来一词规矩经常出现在诸多媒体,进入为官者的思想意识中,成为他们行动的导向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军队需要严明的纪律,这样才有战斗力;社会需要合理的道德行为规范,这样它才能正常运转。另一方面,陈规陋习又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而新思想、新科学的产生正是建立在打破这些过时的规矩的基础上的

规矩无时无刻参与着我们的生活,它是社会生活中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你对“规矩”有什么样的认识或体会呢?

请以“规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

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