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将茶饮成一场宿醉 刘醒龙 ①人的内心并非总是难以...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将茶饮成一场宿醉

刘醒龙

①人的内心并非总是难以捉摸,越是那种平常琐碎的场合,越是那些胡乱忙碌的行为,越是能将其藏匿得不见踪影的底蕴暴露无遗。譬如像我这样的固执地喜欢喝茶。

②我少年生活过的那片山区,向来就以种茶和采茶歌谣而闻名。上学的那些时光里,一到夏季,不管是做了某些正经事,还是百事没做,只是在野外淘气,譬如下河捉小鱼,上树掏鸟窝,只要看到路边摆着供种田人解渴消暑的大茶壶,便会不管三七二十一,捧起来就往嘴里倒,然后在大人们的吆喝声中扬长而去。往后多少年,只要这样的记忆在心里翻动,立刻就会满嘴生津。

③九月底,《青年文学》编辑部拉上一帮人到滇西北的深山老林中采风。带着两裤腿的泥泞,好不容易回到昆明,当地的两位作家朋友闻讯赶来,接风洗尘等等客套话一个字也没说,开口就要带我们去喝普洱茶。汽车穿越大半昆明城,停在一处毫不起眼的大院里。时间已是晚十点,春城的这一部分,像是早早入了梦乡,看上去如同仓库的一扇扇大门闭得紧紧的。朋友显然是常来,深深的黑暗一点也挡不住,三弯两拐就带着我们爬上那惟一还亮着“六大茶山”的二层楼上。

④与别处不一样,坐下来好一阵了,还没有嗅到一丝茶香。女主人亲自把盏,边沏茶边说,她这里是不对外营业的,来喝茶的都是朋友,不过,有人意外跑来,她也一样当朋友待。女主人将几样茶具颠来倒去,听得见细流声声,也看得见眼前所摆放的那些据称价值连城的茶砖,熟悉的茶香却迟迟不来。这一行天天十个小时以上的车程,又都是那别处早就消失了的乡村公路,确实太累了,小到不够一口的茶杯,不知不觉中已连饮了十数杯。不知什么时候,心里一愣,脱口就是一句:这普洱茶真好!话音未落,寻而不得的茶香就从心里冒了出来。

⑤到这时女主人才露些真容,细声细气地说,不喝生茶,就不知道熟茶有多好。又说,刚才喝的是当年制成的生茶,而正在泡的是放了二十三年的熟茶。不紧不慢之间,一杯熟茶泡好了,端起来从唇舌间初一流过,真如惊艳,仿佛心中有股瑞气升腾。这感觉在思前想后中在反复萦绕,不知不觉地就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温馨念头生出来,在当时我就认定,普洱茶就像成就它的乡土云南的女主人,是冷艳,是沉香,是冰蓝,是暖雪。女主人继续温软地说,天下之茶,只有普洱可以存放,时间越长越珍贵。昆明地处高原,水的沸点低,在低海拔地区,水烧得开一些,泡出来的普洱茶味道会更好。

⑥为茶的一旦叫了普洱,便重现其出自乡村的那份深奥。对比茶中贡芽,称普洱为老迈都没资格;对比茶中龙井,称普洱太粗鲁都是夸耀;对比茶中白毫,普洱看上去比离离荒原还要沧桑;对比茶中玉绿,普洱分明是那岁岁枯荣中的泥泞残雪。所有的所有,一切的一切,种种宛如真理的大错铸成,都是没有经历那醍醐灌顶般深深一饮。乡村无意,普洱无心,怪不得它们将生性放置在云遮雾掩之后,世代更替,江山位移,以普洱为名之茶,正如以乡村为名之人间,是那情感化石,道德化石,人文化石。还可以是仍在世上行走之人的灵魂见证:为人一生,终极价值不是拥有多少美玉,而应该是是否发现过像普洱茶一样的璞玉。

⑦看看夜深了,有人撑不住先撤了。留下来的几位,号称是茶中半仙,都说一定要喝到女主人所说,普洱茶要泡到五十泡才是最好的境界。作为过客的我们,终于没坚持到底,在四十几泡时,大家一致地表示了告辞,将那也许是梦幻一般的最高境界留给了真的梦幻。

⑧那天晚上,我和李师东相约都不刷牙,好让普洱茶的津香穿越梦乡,一缕缕地到达第二天的黎明。

⑨早就不喝酒了,却偏偏要将普洱茶饮成一场久违的乡村宿醉。

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1.简要分析第①段的含义及作用。

2.根据文中描写,概括茶馆女主人的形象特征。

3.第⑥段画线句子是关于普洱茶的描写,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4.为什么作者“偏偏要将普洱茶饮成一场久违的乡村宿醉”?试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1.含义:人的内心难以捉摸,人在行为中往往会暴露心中的执着。(或:一个人固执于某件事,一定是有原因的;作者“固执地喜欢喝茶”是因为作者从小对家乡茶的钟爱,使作者对除家乡茶之外的茶失去兴趣”。)作用:设置悬念,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引出下文对普洱茶的描写。 2. ①热情好客,以茶交友; ②茶技精湛,熟知普洱;③温厚淳朴,沉稳内敛。 3.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整句的使用),语言表达富有韵味;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对普洱茶的由衷喜爱;在与众多名茶的对比中,将普洱茶说得一无是处,这种似贬实褒的写法,突出了普洱茶出自乡村的深奥。 4.因为:①普洱茶真实地重温了久违的津香,②普洱茶让作者获得了对乡村文化梦幻般的感受,③作者将普洱茶当成了见证灵魂的璞玉,④此行让作者由衷地爱上了普洱茶。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段落含义及段落作用的分析能力。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1)抓住关键词语理(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3)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例如本题,可抓住关键词“底蕴”,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分析作答。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句子作用分析题一般从以下三个角度切入:(1)内容角度。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2)结构角度。这是重点。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开头段,则要考虑:①点明题目;②开门见山;③总领全文;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⑤交代思路等作用。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答题时,可根据茶馆女主人的言行举止等描写语句分析作答。例如,第四段“女主人亲自把盏,边沏茶边说,她这里是不对外营业的,来喝茶的都是朋友,不过,有人意外跑来,她也一样当朋友待。女主人将几样茶具颠来倒去,听得见细流声声,也看得见眼前所摆放的那些据称价值连城的茶砖,熟悉的茶香却迟迟不来” 刻画出了女主人热情好客,以茶交友;茶技精湛,熟知普洱;温厚淳朴,沉稳内敛的人物形象。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人物形象的分析: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表达特色的能力。答题时,可根据常见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结合着关键词分析作答。由画线语句中三个“对比”可得出排比的修辞手法;由“老迈”“粗鲁”可知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运用的描写普洱茶的词语来看,语言富有韵味。然后再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答出其表达作用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丰富多彩的,其作用也是异彩纷呈的,对常见的技巧必须要熟悉它的常规性作用。例如,类比的作用: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象征的作用: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衬托的作用:突出事物特征,强化思想感情。回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次要回答这种表现手法在文句中表现了什么内容,最后回答这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好处或效果,并结合语境加以说明。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探究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探究能力和探究重要语句丰富意蕴的能力。答题时,可先抓住关键词“久违”“宿醉”,联系全文内容探究其含义,然后再根据文章主旨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普洱茶不仅味道吸引作者,而且普洱茶能让作者感受到乡村文化梦幻般的感受,普洱茶寄托了作者的灵魂。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创作意图受作家生活经验、立场观点、艺术追求和审美理想等多种条件的支配和制约。创作意图是内隐的,但是有外在表征予以表现。它可以指向主题,可以指向人物,也可以指向情节材料安排,还可以指向题目安排等。破解创作意图,是深层阅读和探究阅读的一个重要体现。例如本题,作者就是通过对普洱茶的喜爱及赞美,含蓄的表达自己对乡村文化梦幻般的感受及对灵魂的慰藉。对主旨的表达也是作者创作意图所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看见她真的迅速走上了石级,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他真想把刑台打个粉碎,假若他的独眼能够发出雷电,那波希米亚姑娘一定会给雷电击毙,上不了刑台啦。

②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

③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④这时他竟忘记要喝水了,那埃及姑娘不耐烦地扁了扁小嘴,微笑着把水倒在伽西莫多张着的嘴里,他一口气喝着,他显然是渴到极点了。

⑤喝完水,那可怜人便伸出黑黑的嘴,无疑是想吻一吻那帮助了他的美丽的小手。但那姑娘有些疑惑,想起了前一晚那件未遂的暴行,便像小孩害怕被野兽咬着似的,惊恐地把手缩回去了。

⑥于是那可怜的聋子用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哀的眼光望着她。

⑦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

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节选自雨果《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1.节选文字主要运用何种艺术手法来表现人物、突出主题的?请简要分析。

2.请探究小说结尾“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的内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周朴园    (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

鲁侍萍    很自然地走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周朴园   (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侍萍停)你——你贵姓?

鲁侍萍    我姓鲁。

…………

周朴园    我派人到无锡打听过,——不过也许凑巧你会知道。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家姓梅的。

鲁侍萍    姓梅的?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    不敢说。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选自曹禺雷雨》)

1.文中画线的这段舞台说明性文在剧中有哪些作用

2.对同一个人,周、鲁两人的说辞针锋相对。这反映了各自怎样的心态?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淇水汤汤,              女也不爽,              诗经·卫风·氓

(2)子曰:“                 ,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第二

(3)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告子下

4                 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 离骚

(5)青泥何盘盘,                 (李白蜀道难

(6)夜深忽梦少年事                 (白居易琵琶行

(7)蜂房水涡                 (杜牧阿房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然后回答题。

减字木兰花·得书

苏轼

晓来风细。不会鹊声来报喜。却羡寒梅。先觉春风一夜来。

香笺一纸。写尽回文机上意。欲卷重开。读遍千回与万回。

【注】韦回文机:织璇玑图的布机。前秦苏蕙织璇而成《回文旋图诗》,寄给身在异地的丈夫窦滔。

1.简析上片“先觉春风一夜来”在全词中的作用

2.下片结尾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流露出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豫让论

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而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必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土矣,国士,济国之上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 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日:“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亡”。谆切恳至,语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平?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土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有删节

1.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忠告善                  道:同“导”,引导

B盖尝而论之              因:趁机

C赵围                    释:解除

D而乃不血气之悻悻        胜:能承受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是(    

A.豫让本来是中行氏的部下,投身为智伯的臣子。中行氏和智伯以不同的态度对待豫让,豫让也以不同的态度予以回报

B.方孝孺认为,豫让听任智伯请地无厌、纵欲荒暴,却不能帮助智伯“销患于无形”,他的处事之道也有不忠的地方

C.方孝孺认为豫让为智伯报仇,心甘情愿地加入刺客行列,没能杀死赵襄子,只能斩衣而死,根本不配被称为国士。

D.豫让之所以漆身吞炭,甚至不惜以死来为智伯报仇,除了要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外,也是为了以其忠义来教育后人。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 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

(2)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

4.请从正反两个方面概述作者对豫让以死报智伯这一行为的评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