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②桂玉:桂与玉,形容生活费用昂贵。

1.这首诗的诗眼是首联中的哪个字?全诗围绕诗眼写了哪些内容?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简要说明。

 

1.诗眼是首联中的“忧”字。全诗先写作者生活的艰辛(“心关桂玉”);次写命途的不顺(“运落风波”);最后写生命的衰老(“志气俱消”“白发新添”) 2.①借景抒情,首联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②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凌乱繁茂的轻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③视觉与听觉结合,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声。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寂的心情。(如首联答烘托,颈联答通感酌情给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首联“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写连绵的阴雨从夜晚持续到了天明,百般忧愁如同野草生长在雨中,“百忧”二字统摄全篇,接下来“心关桂玉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写老天怎么能知道我内心里牵挂着昂贵的柴米,命运随时政风波起落不止,连做梦都会惊醒,为柴米忧,为生计忧,为人生旅途不顺而忧。“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写树上聚集的早鸦没有飞散,寒露沾湿了传到窗前的闷重鼓声,已听不清晰,表达出内心的郁闷之情。“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写当年的壮志豪情都已消失殆尽,而今只余新添的四五根白发,为年华消逝生命衰老而忧。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炼字”,这里首先要明确“诗眼”的概念,“诗眼”就是诗歌当中某一联或某一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要找准“诗眼”,这需要第一有鉴赏诗歌的一般常识,如了解作者的身世、流派、作品的风格及创作诗歌的背景,做到知人论世,第二要准确把握诗歌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第三要仔细品味诗歌所用的修辞手法。本诗由诗后注释可知,作者仕途不得意,内心应是郁闷的,再读合诗,可知此诗是围绕“忧”来写的,据此就可确定第一问的答案了。然后再逐句分析诗句,就可总结出第二问的答案。 2. 试题分析:本诗所用手法较多,考生可逐句分析,然后选出自己认为最有把握的答出即可。首联,“滞雨通宵又彻明”描述出通宵阴雨的状况,诗人既然知道雨一准夜未歇,也就说明诗人一夜无眠,作者把自己的忧愁之情寓于阴冷的雨夜之景表达出来,采用了借景抒情和侧面衬托的手法。“百忧如草”则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忧愁像草一样多,又像雨后的草一样疯长,写出愁之多、愁之旺、愁之乱。颔联“风波”运用了双关的手法,既是指导自然界中的风波,更是指自己的遭遇的仕途风波。颈联诗人看见早鸦不飞,听见鼓声沉闷,既有视觉又有听觉,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尾联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当年壮志与如今的衰老作对比,突出内心的忧愁苦闷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对比鉴赏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分别分析所给诗句,分析其分别用了什么手法,各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然后找出其相同点,再组织答案。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共同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分别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抒情手法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助景抒情,如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等;借助物抒情,如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助事(人)抒情,包括借古事抒情(如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今事抒情(如即事感怀、融情于事等)。本题首先要考虑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借景抒情还是借事抒情抒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柳宗元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①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有何阙焉?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注释:①滫瀡(xiū suǐ):这里指淀粉一类烹调用的东西。

1.下列句子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盈虚伏,去来之不可常              倚:灾祸

B.惟恬安无事望也                    是:提宾标志,不译

C.非负足下也                       特:特意

D.其实出矣                           其实:那(你的)真实情况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B.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C.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D.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名为书信,实际是一篇议论文。作者通过奇物的构思,表达了严肃的社会问题,在幽默的笔调中寄寓着很深的感慨。

B.柳宗元引用颜回、曾参的事例,目的是要鼓励朋友学习先人的安平乐道,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志趣。

C.柳宗元祝贺的其实并不是王参元家失火,而是祝贺王参元可以因失火而得以施展才华,他的“贺”就是“吊”,是对王参元的宽慰和祝福。

D.在这封书信中,柳宗元祝贺王参元家失火,看似违背常情,实则愤世嫉俗,鞭挞了那些在朝的卿士,挞伐了那些谗言伤人的小人,揭示了制度扼杀人才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

(2)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周易》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周易·系辞传》:“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易》。借助卦象.并通过象的规范化的流动、联结、转换,具象地、直观地反映所思考的客观对象的运动、联系,并借助六十四卦系统模型,推断天地人物之间的变化,这种思想方式渗透到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之中。道家庄子主张“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魏晋玄学家王弼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明象》)的命题,表明了中国思维穿透语言,领略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的特点。

中国儒释道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据和全体。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中国哲学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而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以把握。

道家认为,心灵的虚寂状态最容易引发直觉思维。因此,人们要尽可能地摆脱欲望、烦恼的困扰,保持。境的平和、宁静,而要使直觉思维真实呈现,别离不开默思冥想的“玄览”。老子主张“涤除玄览”。“涤除”即否定、排开杂念,“玄览即深入静观。”这是在高度精神修养的前提下才具备的一种思维状态。庄子主张“心斋”、“坐忘”。“心斋”即保持心境的虚静纯一,以便直接与道契合。“坐忘”即心灵空寂到极点,忘却了自然、社会,甚至忘却了自己的肉身和智慧.物我两忘,浑然冥同大化之境。

儒家孔子的“默而知之”,孟子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荀子的“虚壹而静”、“大清明”,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朱熹的“豁然贯通焉”,“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渊的“吾心”与“宇宙”的冥契,王阳明的“致良知”,都是扬弃知觉思虑,直接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达到对道德本体之契合的一种境界或方法。

佛家更是强调一种精神性的自得和内心的体验,彻见心性之本源。禅宗的参究方法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心而行,无念为宗,触类是道,即是而真。不执着外物,种种言行纯任心性之自然。禅宗的顿悟成佛,排除语言文字、逻辑思维工具,主体直接契入客体,与客体融合为一。这种思维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有赖于每个人自己体悟,别人只能暗示、启发,而不能替代。

超越逻辑,祛除言诠,止息思维,扫除概念,排斥分析、推理诸理性思维活动,精神内敛,默然返照,当下消解了主客、能所、内外、物我的界限,浑然与天道合一。这是一种思维状态,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下得到了对于生活和生命,对于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之最深邃的本质的一种整体的、综合的洞悉。但这种状态实际上是在多次反复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理性思维的铺垫,这种灵感或悟性就不可能出现。

——(摘编自《中国文化概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阁易》的思维方式是由具体到抽象,崇尚观物取象,立象取意。

B.从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借助卦象具象地直观地反映客观对象的运动、联系并推断天地人物之间变化的思想方式。

C.“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的命题,同样表明了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中国思维特点。

D.道家认为,“玄览”、心斋”、“坐忘”都是为引发直觉思维,从而摆脱欲望、烦恼的困扰,保持心境的平和、宁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理性思维,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

B.老庄都主张在高度精神修养的前提下,涤荡心灵,深入静观,达到物我两忘的思维状态。

C.《周易》体现的中国思维,完成摒弃了语言形式,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

D禅宗顿悟成佛的过程,是直心而行,关注内心的体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人可替代的过程。

3.下列诗句与文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解读相近的一项是(   

A.“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B.“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C.“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D.“烟消日出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再好的种子,不播种下去,也结不出丰硕的果实。

望远镜——可以望见远的目标,却不能替你走半步。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则公益平面广告,根据要求答题

 

(1)请简要赏析这则公益广告的创意。

(2)请根据本则广告的立意和所反映的现实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魏晋以来,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学术风尚渐变,魏晋以来,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学术风尚渐变,玄学新思潮在黄河以南的中下游地区流行蔓延。永嘉之乱后,玄学并未固京洛倾覆而消失,      ,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成为新的玄学传播中心。不但如此,士人还        ,使东汉即传入我国的佛学开始真正地融八中国文化。玄佛相参、玄佛合流已成为时代潮流。但东晋以后,中原南渡人士也深刻反思,认识到儒学、礼浩对稳定江东政权的重要性,提出振兴儒学的主张。对西晋玄学误国的沉痛反思,      ,奠定了东晋统治者以儒学立目的思想基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