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论述空想不如实践的句子是:“ ,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论述空想不如实践的句子是:“                        ”。

(2)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于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表现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述周瑜轻松地指挥战争取得胜利的句子是“                          ”。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艰难苦恨繁霜,潦倒新停浊酒杯 (3)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须臾”“潦倒”“樯橹”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月①

杜甫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②。

【注】①该诗写于“安史之乱”中,此时诗人身陷贼中,与家人远隔。②国西营:长安西部的兵营,是抗击安史叛军的军队。

1.结合全诗,分析首联的作用。

2.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从抒情方式角度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李振,字兴绪,其祖抱真,唐潞州节度使。振为唐金吾卫将军,拜台州刺史。盗起浙东,不果行,乃西归。过梁,以策干太祖,太祖留之。太祖兼领郓州,表振节度副使。

振奏事长安,舍梁邸。宦官刘季述谋废昭宗,遣其侄希正因梁邸吏程岩见振曰:“今主上严急,诛杀不辜,中尉惧及祸,将行废立,请与诸邸吏协力以定中外,如何?”振骇然曰:“百岁奴事三岁主,而敢尔邪!今梁王百万之师,方仗大义尊天子,君等无为此不祥也!” 振还,季述卒与岩等废昭宗,幽之东宫,号太上皇,立皇太子裕为天子。是时,太祖用兵在邢、洺间,季述诈为太上皇诰告太祖,太祖犹豫,未知所为,振曰:“夫竖刁、伊戾之乱,所以为霸者资也。今阉宦作乱,天子危辱,此王仗义立功之时。 ”太祖大悟,乃囚季述使者,遣振诣京师见崔胤,谋出昭宗。昭宗返正,太祖大喜,执振手曰:“卿谋得之矣!”

王师范以青州降梁,遣振往代师范,师范疑惧,不知所为,振曰:“独不闻汉张绣乎绣与曹公为敌然不归袁绍而归曹公者知其志大不以私仇杀人也今梁王方欲成大事岂以故怨害忠臣乎?”师范洗然自释,乃西归梁。

昭宗迁洛,振往来京师,朝臣皆仄目,振视之若无人。有所小怒,必加谴谪。故振一至京师,朝廷必有贬降。时人目振为鸱枭。太祖之弑昭宗也,遣振至京师与朱友恭、氏叔琮谋之。昭宗崩,太祖问振所以待友恭等宜如何?振曰:“昔晋司马氏杀君而诛成济,不然,何以塞天下口?”太祖乃归罪友恭等而杀之。

振尝举进士咸通、乾符中,连不中,尤愤唐公卿,及裴枢等七人赐死白马驿,振谓太祖曰:“此辈尝自言清流,可投之河,使为浊流也。”太祖笑而从之。

太祖即位,累迁户部尚书。友珪时,以振代敬翔为崇政院使。庄宗灭梁入汴,振谒见郭崇韬,崇韬曰:“人言李振一代奇才,吾今见之,乃常人尔!”已而伏诛。

( 选自《新五代史》 )

1.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A.独不闻汉张绣乎/绣与曹公/为敌然不归/袁绍而归曹公者/知其志大/不以私仇杀人也/今梁王方欲成大事/岂以故怨害忠臣乎

B.独不闻/汉张绣乎/绣与曹公为敌/然不归袁绍/而归曹公者知其志大/不以私仇杀人也/今梁王方欲成/大事岂以故怨害忠臣乎

C.独不闻汉张绣乎/绣与曹公为敌/然不归袁绍而归曹公者/知其志大/不以私仇杀人也/今梁王方欲成大事/岂以故怨害忠臣乎

D.独不闻/汉张绣乎/绣与曹公为敌/然不归袁绍/而归曹公者/知其志大/不以私仇杀人也/今梁王方欲成大事/岂以故怨害忠臣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诰,专用于上对下,也指文体名,训诫或任命封赠的文告,隋唐以后帝王授官、封赠、贬谪也用诰。

B.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的死,也指诸侯或者大官的死,在这里指唐昭宗死。

C.尚书,官名,始置于战国,是掌管文书的官,后来权势渐大。

D.谪,贬官降职或流放。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蔗守巴陵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振的祖父李抱真任唐潞州节度使,李振担任唐金吾卫将军时拜望了台州刺史。

B.李振返回,刘季述最终和程岩等人废黜唐昭宗,把李振囚禁在东宫,称昭宗为太上皇,立皇太子李裕为天子。

C.唐昭宗迁到洛阳,李振往来于京师,朝臣们都对他眯着眼睛看。李振见了他们就像没看见一样。

D.李振愤恨唐的公卿,到裴枢等七人被赐死在白马驿时,他对梁太祖说这些人曾自称清流,可以把他们扔到黄河中,让他们变成浊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盗起浙东,不果行,乃西归。过梁,以策干太祖,太祖留之。

(2)振骇然曰:“百岁奴事三岁主,而敢尔邪!今梁王百万之师,方仗大义尊天子,君等无为此不祥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浅析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龙、茶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那时是母系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如“姬”“姜”等,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传说,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统治者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分封国的国名为氏。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到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表明贵族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 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姓的产生,从史书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顾炎武《目知录》)此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也无贵贱之别,因而平民也从无姓到有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的姓是在三皇五帝以前就有了的,据传说,姓氏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

B.氏族部落不仅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驯养和冒犯,还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

C.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姓”的男女可以通婚,同“氏”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D.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用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的方式来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贵族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法律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B.从晋国的狐毛、蛇平,汉代的狗未央、鹿旗,三国的豹皮公等人的古怪姓名中我们清晰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C.古姓多与“女”字相关,甚至“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

D.在周朝初年,统治者为了达到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的目的,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分封国名为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作者认为,“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

B.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这一说法,可以从《国语·晋语》“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的记载中得到证明。

C.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已经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

D.西汉结束之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没有贵贱之别,因而平民也从无姓到有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内容,根据要求作文。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橘子,就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就会感谢它是大的。”

请全面理解材料,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对于大范围雾霾来说,除了工厂污染,每辆汽车、每个采暖炉等也是污染源。          雾霾面前,没有人能“自强不吸”,解决污染问题固然需要政府的力量,但也需要每个公民切实身体力行、有所担当。

A作为社会公民,既要自查自省,减少排污的行为,更要有勇气指责政府治污不力。

B作为社会公民,如果只指责政府治污不力,却自顾自继续排污,显然是不恰当的行为。

C很多公民忽略自己排污,只把眼睛盯着政府,指责政府不作为,显然是不恰当的行为。

D每个公民只有停止了自顾自排污的行为,才能有资格指责政府治污不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