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人类的语言文字可以有两种极端...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人类的语言文字可以有两种极端的发展,一端是发展成为法律条文,另一端是发展成为诗。法律条文务求精密准确,以分明的条目来阻绝任何暖昧性,所以现在国际法、公约等通用的语文是法文,因为法文在辞类的界定上是全世界最严格的语言。       ,所以有很多人认同《诗经》很美,却不会有人说那本六个门类法律法规汇编而成的《六法全书》很美。

A因为中国语文是最不精确的、最模糊的,但它非常美,美常常是不准确的,准确往往不美

B而中国语文则是最不精确的、最模糊的,但它非常美,因为美常常是不准确的,准确往往不美

C因为美常常是不准确的,准确往往不美,所以中国语文是最不精确的、最模糊的,但它非常美

D而中国语文则是最不精确的、最模糊的,但它非常美,因为准确往往不美,美常常是不准确的

 

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分析时,可根据语段内容,联系横线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选项的关联词语等分析判断。横线处与“法文在辞类的界定上是全世界最严格的语言”衔接的最好的是“而中国语文则是最不精确的、最模糊的”;与“所以有很多人认同《诗经》很美,却不会有人说那本六个门类法律法规汇编而成的《六法全书》很美”前后顺序相对应的是“美常常是不准确的,准确往往不美”。所以选B。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语言表达连贯的题目,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例如本题就要联系横线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关联词语的运用加以分析判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截至3日18时止,4日当天湖南地区往广州、深圳、西安的高铁票已经售罄;往北京、上海、杭州方向的高铁票基本售完。

B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要围绕授权、用权、制权等环节,合理确定权力归属,划清权力边界,厘清权力清单。

C中日关系恢复正常,特别需要日方认清历史问题,承认历史事实,改变目前的情况做出努力。

D杏花村汾酒公司成立“杏花村”酒都旅行社,承接负责观光旅游、旅行安排、旅行预订等业务的安排。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大批中东难民持续涌入欧洲,欧洲各国态度         。有些欧洲国家接纳他们,有些欧  洲国家拒绝接纳。

②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对记者说,扬州举行的“最大份妙饭”挑战活动存在浪费食物情况,与文明       ,其挑战纪录无效。

③有的城市实行公交限行政策,这是彻头彻尾的错误策略,不但不能治污,反而给治污添堵,与治污初衷         

A背道而驰   大相径庭   南辕北辙

B大相径庭   背道而驰   南辕北辙

C大相径庭   南辕北辙   背道而驰

D南辕北辙   背道而驰   大相径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钱穆:凤鸣高冈

1931年,钱伟长投考清华大学,中文科目的试题是《梦游清华园》,他用这个题目做了一篇赋,得了满分,阅卷老师不能改动一个字。同时他也考了历史,试题的要求是:写出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卷数、解释人是谁。应考者中,只有他得了满分。

钱伟长能有远超同侪的文史功力,归功于四叔钱穆对他的熏陶。

1938年,云南蒙自西南联大文学院在此落脚。日本并吞中国的野心令战争席卷中华大地。敌我力量悬殊这一现实,使一群当时处于中国最顶层的知识人,感觉到中国可能有亡国之虞。他们在困窘与恐惧中思考中国该何去何从。

钱穆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好友陈梦家的鼓励和一再要求下钱穆答应撰写一本通史。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国史大纲》。

钱穆的弟子严耕望曾说:近六十年来,中国史坛甚为兴盛,名家大师辈出。论根底深厚,著作宏富,不只先生一人。但先生才气磅礴,识力深透,文笔劲悍,几无可伦比。

《国史大纲》出版后,钱穆在重庆等地进行了多场演讲,阐扬传统文化,激励军民抗战士气,声誉日高。严耕望感叹,国家多难,书生报国,此为典范,更非一般史家所能并论。

1929年,顾颉刚回到家乡苏州,拜访了当时为苏州中学国文教师的钱穆,借去了钱穆正在撰写的《先秦诸子系年》手稿。回家读了之后,顾颉刚认为,钱穆已经不适合再在中学教书了,便推荐他到中山大学任教,可惜未能成行。

1930年,钱穆到燕京大学任国文讲师,刚进学校,他就展现出了强烈的中国意识。有一次,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设宴招待新同事,钱穆以初来乍到的身份,向校长进言:我一向听说,燕京大学是教会大学里中国文化程度最高的,现在看来是徒有其名,因为我一进校门就看到M楼,S楼,所谓的中国文化在哪里呢,建议改用中国名字。满座为之默然。后来,燕京大学召开会议讨论,最后采纳了钱穆的建议,把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其他建筑以此类推。至于校园里那个景色秀丽的湖该用哪个名字,大家争论不休,最后钱穆定为“未名湖”

——1949年后,燕京大学被撤销,北京大学迁到燕大,自那以后,未名湖成为北大的代称。

钱穆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名传统人物,确切来说,是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

在北大,钱穆和胡适的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其中一个吸引点就是两人的观点往往相反。胡适批判传统文化,钱穆则推扬传统文化的价值。钱穆毫不客气地表达对胡适的不认同。一次,商务印书馆约请胡适编写一本中学国文教材,胡适邀请钱穆合写。钱穆拒绝了,明确告诉胡适:你我关于中国文学的意见迥异,如果各写一本书让读者比对着来读,那样会对读者有益,但合写一本则不行。

大致来说,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日本人全面侵华的枪声响起,钱穆终于爆发,开始严厉批评新风气。对菲薄传统风气的深忧,遍见于钱穆抗战后所著的书中。在20世纪的学人中,我们很难看到第二个人,像他这样不厌其烦地劝人要多读中国书、要做一个中国人。这也成了他身上一大争议点所在。

1986年6月,钱穆在素书楼结束了一生的教学生涯,媒体蜂拥而至,关注这位耆宿的告别杏坛之作。钱穆对在场的学生说: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我的姓名都被人遗忘了。现在哪人再讲梁任公?照这样子,将无历史可讲。求新求变,那真是值得惊心动魄的。

争议声中,这位老人的温厚与深忧,往往被低估。

抗战前,李埏入读北京师范大学,恰逢在北大任教的钱穆过来兼课。在上大学前,李埏已经读过《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背过不少秦汉文章。当时他认为自己还有些基础,不料听了钱穆几节课下来,不禁怅然若失,我简直是一张白纸啊!过去的读书,那算是什么读书呢?过去知道的东西,只不过是一小堆杂乱无章的故事而已。

世人尝道钱穆读书之勤、著述之丰,然而他的天分同样不容忽略。龚鹏程认为,钱穆先生天资过人,他注《公孙龙子》只花了7天,写《庄子纂笺》也只费了两个月,这都不是普通人能办到的事。钱先生给人的印象是苦学成名,他也从不炫耀,其实如此捷才,可谓并世无两。

相关链接:

①如果只看钱穆晚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容易觉得这是一个守旧不前的人。事实上,在江南的成长阶段,钱穆就非常关注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与思想潮流,自言逐月阅读《新青年》。他的弟子余英时说:钱先生对于新知识的态度,与中外一切现代史学家比,都毫不逊色。五四时人所看重的一些精神,如怀疑、批判、分析之类,他无一不具备。

②思想峻厉、处世温煦,并存于钱穆身上。在叶龙的记忆中,钱穆很能克制自己的情绪,评议他人时,口不出恶言。在西南联大时,每逢周末,学生成群结队地去钱穆宿舍问学,钱穆一一耐心作答,没有丝毫厌倦的神态。他告诉学生李埏: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我宁愿失言,也不肯失人。

(选自2015年《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钱穆在抗战时期弘扬民族精神,是知识分子的典范。学生严耕望认为在这一点上,其他的史学家都比不上他的老师。

B钱穆刚刚到燕大任教,就建议更改学校大楼的名字,他为燕京大学命名的“未名湖”,后来成为了北大的名胜。

C在看了钱穆的手稿后,顾颇刚曾经推荐钱穆去中山大学任教,主要原因是他认为钱穆不能胜任中学的要求。

D钱穆虽然一直要求自己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但因他温煦的处世态度,所以一直和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态度。

E除了苦学的态度之外,龚鹏程认为,钱穆的天分也不容忽视,这一点从他为《公孙龙子》作注等能看出来。

2.文章开篇为什么不直接记述传主的事迹,却写钱伟长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3.从全文看,钱穆身上体现出哪些人格魅力?请概括分析

4.在对待传统文化和新文化的问题上,有人认为钱穆的做法是充满矛盾的,你如何看待这种矛盾?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

聂鑫森

春二月,天是蓝的,地是绿的,风暖暖地吹过来,扑得人脸颊痒痒的。

护城的小河上,横着一架古朴的木桥,出城、进城的人,流水般淌来淌去。

“风筝!风筝!每只一角五!”那声音又脆又亮,带点儿挑逗的味道。寻声一看,靠着桥栏站着一个胖胖的老头,脸上带着讨好的笑,额上沁出一层晶亮的油汗。他手里提着一串风筝,风筝的翅上、尾上,涂满刺眼的大红大绿。

在他那得意的神态看,他的生意无疑是不错的。一只只风筝从他手上递出去,一张张角票和零散的分币塞进了口袋。当他的眼光落在桥那头的时候,便从心底里发出一种真诚的同情。

那儿也站着一个和他年纪相仿的老头,悠闲地靠着桥栏,瘦瘦的脸上嵌着双精明的小眼睛,下巴上蓄着几根干枯的胡子。

他也在卖风筝。他的风筝是素白的,有蜻蜓、蝴蝶……翅上还装了会转动的风笛,朴实得叫人看不上眼。他没有着意地叫喊,只是沉静地等候着买主。

偶尔有人问一声:“喂,多少钱一只?”他伸出五个指头。天啊,五角!问的人摇摇头。他站了多半天了,连一只风筝也没有卖出去!

胖老头终于忍不住了:“伙计,别傻等了,一角一个。价太高,把人都吓跑了。”

瘦老头转过脸来,下巴动了几下,想说什么,终于没有说。他不喜欢对面那张胖得肉往下坠的脸,他不喜欢他的那些风筝。那也叫风筝?那竹骨剖得粗细不匀,上面还带着毛刺;那纸也糊得太潦草;还有那颜色,俗!……

他下意识地低下头,望着自己手上这一串风筝,那竹骨是耐着性儿剖的,然后又用砂纸细细地打磨了几遍,闪着柔润的光;那素白的纸糊得多贴展,兜得住风,一放,准嗖嗖嗖地往上蹿。风笛儿响得欢快,真像筝的声音,美!他相信自己的手艺,那是几代的家传啊!他感到满足,但也不无遗憾。

胖老头的风筝很快就卖完了。他狡黠地笑了笑,想瞧瞧瘦老头怎样提着卖不掉的风筝垂头丧气地离开桥头。他悠闲地点燃一支烟,吐出一个又大又圆的烟圈。

瘦老头的脸色变得难看了,连鼻翼都在微微地颤动。

他从口袋里摸出一轴麻线,理出线头,接在一只风筝上,掂了掂,然后顺着风儿一抛。那风筝像懂事似地摆了摆,兜上一口风,憋着劲儿直往上蹿。绳轴转动着,麻线伸延着,绷得那么紧、那么直;上面的风笛呼啦啦地响,响得撩人。眨眼间,化作一个小小的白点,在高远的蓝天上飘闪,像一片轻盈的云。

“好风筝!”“正正经经的货!”

一时人们都往这边涌,喝彩声此起彼落。

所有的目光都凝聚在那一串素白的风筝上,从头看到尾,从竹骨看到风笛,没一处不顺眼,没一处不爽心!

“我买这一只!五角,认了!”“眼见为实,我要这一只!”……

人们边说,边把手往风筝上伸,生怕被别人抢了去。瘦老头用手一挡,板紧的脸上没个笑星儿,叫人猜不透。

他又从口袋里摸出把麻线,每根麻线丈把长,是为买主试飞用的。他把麻线小心地接在那一只只风筝上。

胖老头艰难地挤到他身边,焦急地对着他耳朵咕哝着:“快把货甩出去,捞一把,别误了这好机会。”

他斜了胖老头一眼,依旧没有理他,那是一种高傲的不屑。他顺着风,把接好线的风筝统统放起来。刹那间,他的手上飘出一簇素白的“花”,响起一片风笛的韵律。

人们又一次呼喊起来,像起了潮汛一般。

“给我一只!”“我买了!”……

瘦老头忽然仰天打了个哈哈,睥睨了一下围在自己身边的人墙,矜持地问:

“你们懂得风筝?”

连三岁的小孩也知道风筝,怎么不懂?一双双眼睛直楞楞地望着他,

瘦老头自信地摆了摆头,摆得很有力。他忽然从口袋里掏出把剪刀,阳光下显得那么亮,亮得扎眼。只听见咔嚓一声脆响,他手里捏着的那一把麻线,齐崭崭地断了,所有的风筝摇晃了一下,呼地抖着劲向上飞去……

胖老头使劲地跺了跺脚,一扭头走了。

人群里响起一片啊呀声。

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无数道目光也被牵引到那很高很远的地方。

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蓝天是公正的。

1.下列对这篇小说想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通过叙述两位老人卖风筝的故事,着力批判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人们往往过于关注物品价格的高低而忽略其质量的好坏。

B.文章开篇的环境描写,勾画了一幅风和日丽的春天景象,营造出车水马龙的热闹氛围,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作了铺垫。

C.胖老头对瘦老头“从心底里发出一种真诚的同倩’,是因为他认为瘦老头的风筝做得精致而朴素,却无人问津,他内心充满了忧虑和遗憾

D.小说结尾部分,瘦老头以剪断绳线、放飞所有风筝来证明自己的高超技艺,对人们的世俗行为表示抗议,表现出他找不到知音的孤独感。

E.小说采用细节的对称、心理的反差来揭示矛盾,将人物置身于同一场景,从语言、动作、神态等多角度进行描写语言轻松而蕴含哲理。

2.小说中的瘦老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简要分析文中三个画线句子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4.小说以“蓝天是公正的”一句话单独成段结尾,有什么妙处?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斌》中,作者通过写蛟龙和寡妇,侧面烘托客人的箫声非常具有感染力的两句是:“                     。”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3)《次北固山下》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样表达了新事物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