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坚持“四分法”,即诗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坚持“四分法”,即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与诗歌和小说比较,散文这一文体颇似平淡之水,没有酸、甜、苦、辣、咸五味,却几近于道,而真正的“道”包含在无色之色、无声之声和无味之味中。同理,我们在散文理论的建构中,也应避开各种干扰,去体悟其中的“道”。

②散文是中国最大的一笔文学遗产。如果说,小说是民族历史的再现,诗歌是民族精神的写照,散文则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从先秦散文到“唐宋八大家”、晚明小品、“五四”白话散文,再到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热”,散文创作成绩辉煌,不容忽视。古人有言:“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这意味着散文这种文体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

③散文还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当今的港台散文、东南亚和欧美华语散文蓬勃发展,都得益于中国传统散文的滋养。如果回溯文学和文化历史,就可以发现散文是“文体之母”,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是由散文呈现的,“散文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的基本载体”。

④诗歌、小说分别是意象和故事的审美,而散文主要是感觉的审美。诗歌的沉思给予人们更为梦想的生活感觉,小说的虚构给予人们更为想象的生活感觉,而散文的亲和给予人们更为实际的生活感觉。这个时代的人们普遍倾向于简单易懂,而散文将生活的简单转化为文学的简洁,更直接流畅地进入生活世界,以更贴近身边的方式表达生活感觉。

⑤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热闹异常,却不乏平庸狭隘之作,这是因为散文作者缺乏高雅精致、大气开阔的诗性情趣追求。中国古代散文辉煌,是因为其中常有恢宏之气与壮阔情怀,有为国家、历史、思想、天地而写的情趣,所以有像先秦散文那样汪洋恣肆的气魄,而现在的散文常偏于个人生活一隅,为个人玩味和自我情致而写。

⑥但这并不意味着写“高大上”题材就是好散文。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人们对文学审美的实际需求,已不再是单一性的“载道”或“言志”,更趋于精神生活的趣味提升。现在的读者之所以喜欢散文,就是因为它没有什么历史负载,更没有什么“救亡图存”的宏大志向,它将人们带入到一种恬静而安详的审美世界,去感悟历史、咀嚼人生,以及品味生活,更能够体现出文学审美的基本宗旨:娱乐与享受。

⑦但散文创作不可止步于简单的“娱乐与享受”。要写好散文,作者需要具备卓异的审美素养、从容有致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需要具备有襟怀、有情怀、有高品质和高品位的情思理趣。散文的后面站着一个人,一个成熟、健旺的人,他在思想、在行动,并通过一种朴素的话语来见证这个思想着、行动着的人,这便是散文写作之所以感人的真实原因。而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散文读者,与这个“人”顺畅地交流,则须放弃分析和阐释,更多地去阅读、感受、体悟。只有会读散文了,才能了悟、阐释散文的精微和妙处。

(选自王国平、吴春燕《散文如水  何以悟“道”》,有删改)

1.联系全文,下列关于散文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散文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是民族精神的基本载体,也滋养着蓬勃发展的华语散文。

B.散文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成为中国最大的一笔文学遗产。

C.散文将生活的简单转化为文学的简洁,以更贴近身边的方式表达作者对生活世界的感觉。

D.散文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文学审美的实际需求,而这种需求又与时代前进的步伐相联系。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段遵照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划分,将散文与其他各种文体一一进行比较,从而引出散文文体平淡而几近于道的基本特征。

B.段紧承上文,分别从精神载体、文化传承、传播纽带等三个不同角度,论述了散文文体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主要特征。

C.⑤⑥段首先对新时期散文创作实践进行评价然后指出现在读者之所以喜欢散文在于其更能够体现出文学审美的基本宗旨。

D.段分别从创作与阅读的角度进行阐述,指出新时期散文繁荣的原因,在于既拥有优秀的散文作者,也拥有真正的散文读者。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这一文体看似平淡如水,但我们的散文创作有着悠久的传统,取得了辉煌成就,是不容忽视的。

B.创作散文至少需要具备思想能力和表达能力,而阅读散文则需要放弃分析和阐释,多些感受与体悟。

C.散文既可以“宏大”,有恢宏之气与壮阔情怀;也可以“简单,将人们带入恬静而安详的审美世界。

D.从文学和文化历史来看,传统四大文体中的散文是“文体之母”,所以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都是散文。

 

1.A 2.C 3.D 【解析】 试题分析: 1.题干要求选出关于散文的表述不正确的,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项原文说的是“散文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的基本载体”。另外“华语散文”也扩大了范围。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此题的选项A.原文说的是“散文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的基本载体”。另外“华语散文”也扩大了范围。 2.题干要求选出原文思路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选项A第①段并没有“与其他各种文体一一进行比较”;B项“分别从精神载体、文化传承、传播纽带等三个 不同角度”错,在文中“文化传承、传播纽带”是一个角度;D项前后的因果关系不成立。另外,作者并没有说“新时期散文繁荣”。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第①段并没有“与其他各种文体一一进行比较”;B项“分别从精神载体、文化传承、传播纽带等三个 不同角度”错,在文中“文化传承、传播纽带”是一个角度;D项前后的因果关系不成立。另外,作者并没有说“新时期散文繁荣”。 3.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D项把因果关系说倒了。应该是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都是散文,所以散文是“文体之母”。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D把因果关系说倒了。应该是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都是散文,所以散文是“文体之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前一段时间,河南教师顾少强的一封仅有十个字的辞职信火遍网络:“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有人称其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也有幽默点评“上联: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下联:钱包这么小,哪都去不了;横批:好好上班”。其实人生理想与生活境遇,有时就是不太美好的两层皮,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也该问问自己“世界那么大,我能去哪里”?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班级探访留守儿童活动的构思框架,请将这个构思用一段话说明。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亩连贯,不超过80字。

 

 

查看答案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提到根的作用,可能首先想到 。这两项是绝大多数植物根系的本职工作。然而,进化史上最早出现的根,作用却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而是 ②,这种早期类型的根被称为假根。 ,是因为这些根内没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通道,它仅有的作用就足固定植株。假根将植物固定在合适的生活环境中,会降低风吹和水流的影响,提高其生存几率。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倏然甩出一角空地。人已在山腰,朝山下的开阔谷底望去,_______。

A.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覆盖了周围的山坡,错落有致的梯级田畔,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

B.错落有致的梯级田畔,覆盖了周围的山坡,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

C.错落有致的梯级田畔,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覆盖了周围的山坡

D.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错落有致的梯级田畔,覆盖了周围的山坡,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

 

查看答案

下面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老人与海》里,海明威用老人与海的斗争,来象征人与自己命运的斗争,目的是为了表明人也许无法战胜宿命,却不可屈服于命运这一主题。

B.山羊兹拉特的故事让我们懂得,爱应是一种胸怀,宽广有容,并非局限于一时一地一己之身,而是超越了贫富与阶级、国家与民族的界限。

C.素芭是一个美丽聪慧、心地善良,有着纯真清澈的心灵,但由于自身的缺陷和世俗的偏见,她只能独享孤独和寂寞。

D.如果要避免“清兵卫与葫芦”的悲剧不在自己孩子身上上演,这就需要父母们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尊重孩子的爱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