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坐拥书城为汉学 郑晋鸣 赵雨晨 北京时间4月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坐拥书城为汉学

郑晋鸣 赵雨晨

北京时间4月10日凌晨,著名汉学家、中国书史和文化史研究泰斗钱存训先生在美国芝加哥因病辞世,享年105岁。

这位终身坐拥书城的老人,毕生致力于研究汉学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20世纪以来图书馆学宗师、美国东亚图书馆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1910年,钱存训出生于江苏泰州一个书香世家。1928年就读金陵大学时,他主修历史,副修图书馆学,同时在金陵女子大学图书馆工作。

1937年,钱存训应北平图书馆邀请,担任南京工程参考图书馆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被改派至北图上海办事处,保管北平.南运的中文善本。不久,上海租界安全也无保障,北图馆长袁同礼、中国驻美大使胡适与美国国会图书馆协商,将存沪善本移存美国,并摄制微卷以供流传。

1941年珍珠港事件前夕,局势恶化,上海被严密封锁。钱存训不顾生命危险,想方设法躲过日军耳目,用两个月时间独自一人用手推车,分10次将三万册善本悄悄送上开往美国的轮船。次年6月,美国国会图书馆宣布北平图书馆古籍全部运抵。

抗战胜利之后,钱存训受教育部委派拟赴华盛顿将这批善本接运回国,但因国内战争爆发,交通中断,未能成行。1947年,钱存训以交换学者的名义赴美,从此再也没能回到祖国,这批善本成了他毕生无法释怀的牵挂。“中年来美短期访问,原想镀金回国,但未料到将长眠他乡。”这是钱存训晚年的遗憾。

1947年起,钱存训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学研究院进修,同时在芝大东亚图书馆工作。从此,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

在芝大,钱存训用十年完成近十万册古籍编目的工作,还积极收藏当代资料,扩充馆藏,在他苦心孤诣的经营下,芝大东亚图书馆成为研究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宝库。

“钱存训成名作《书于竹帛》也在此期间完成,该书对印刷发明前的中国文字记载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中文译本仅164页,著作虽薄,学问却不薄。”张志强说,“读完这本书,我愈发领悟到学问要做深做厚,专著要写薄写透的治学精神。”

出于对《书于竹帛》的欣赏,李约瑟邀请钱存训参与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撰写。钱存训欣然应邀,用15年时间扎实研究中国书籍的演变史,用西方语言完成三十万字的《纸和印刷》,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一分册。

序言中李约瑟写道:“我们说服关于这一专题世界最著名的权威学者之一钱存训教授来完成书中这一部分的写作任务,从钱书中,读者可纵观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整个历史,在欧洲对此一无所知之时,它们已在中国出现了许多世纪。”

“专题研究,枯燥无味,知音者寥寥。”这是钱存训的心声,几十年来,在图书馆学这个冷门领域,钱存训用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潜心钻研,留下无数中国图书史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扩大了汉学在海外的影响。

钱存训是高山仰止的汉学大家,但后辈眼中的他却只是一位谦顺和蔼的老师。

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博士潘铭燊的记忆里,恩师做人做学问严谨求实的态度影响了他一生。“如要引用别人先提出的资料,先生都在注释中详细交代,绝不掠美,所以<纸和印刷》中有极为繁复的注释系统。我的博士论文完成在这本书之前,先生也不吝引用。”潘铭燊说,先生一生以书为伴,他山高水远的风范,也如同一本底蕴深厚的文化大书。

著名史学家许倬云曾在芝加哥大学度过五年求学生涯,也承蒙钱存训关爱,他的回忆录里字字句句饱含对钱存训大爱之情怀的敬重与感恩:“我在芝大读书时,曾做过五次骨科手术。其间,钱先生与师母给予我不啻亲人的呵护。钱先生不是偶一为之,而是每年数十次来医院接送我上课,五年未曾间断。”

钱存训一生教导了30多位硕士和博士,并开办图书馆学的研修班,培养出哈佛燕京图书馆馆长郑炯文、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马泰来等图书馆学大家。

先生已逝,音容宛在。钱存训走了,但他忠贞纯粹的人生永不落幕。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将随着他整理著速的古籍名著在世界舞台土豆古闪耀。

相关链接:中国文化中的人生价值,不在虚名财富,也不在地位权势,而主要在个人事业成就的不朽,所谓“立德、立功、立言”。这本回忆录的主角,正是一位恪尽职责的长者,他一生平实的生活,却足以符合这“三不朽”的最高成就。       (许倬云《钱存训著<留美杂忆)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从钱存训先生的辞世写起,介绍了钱存训的身份,文笔洗练,对先生在汉学方面的贡献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表达了对先生的深切缅怀。

B.钱存训笔耕不辍,写下了许多有关中国书史的传世之作,成书于美国的《书于竹帛》和《纸和印刷》两部用中文写的专著的学术价值很高。

C.1947年,钱存训以交换学者的名义赴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工作,他因未能完成镀金的愿望,再也没能回到祖国,最终长眠他乡。

D.李约瑟写于《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的一段话,充分肯定了钱存训学术权威的身份,同时也指出造纸术在中国的历史远比在欧洲要久远。

E.许倬云认为,中国文化中的人生价值,不在地位权势,主要在个人的事业成就;他贴切地以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来评价钱存训的一生。

2.钱存训先生具有怎样的治学精神?请简要分析。

3.传记文章兼有文学性和真实性的特点,本文是如何体现其真实性的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4.钱存训的侄子钱孝文在悼念钱存训先生的文中称:“在家人眼中,先生不仅是民族英雄,是学术大师,还是一位慈爱的长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1.A给3分,E给2分,D给1分,BC不给分。 2. ①静心钻研,耐得寂寞。专题研究枯燥无味,他长期坚持研究;图书馆属于冷门专业,他甘做冷板凳。 ②学问要做深厚,专著要写薄写透。广泛地研究资料,学问才能系统而有深度;专著质量的高低在于内容是否透辟,言简义丰。 ③严谨求实。他的著作引用别人的资料都会注明,绝不掠人之美。 3. ①文章多处引用他人对传主及其作品的评价,多角度塑造传主的形象,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②引用传主自己的话印证作者的观点,使文章更真实感人,有说服力。 ③文章以平实的语言,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客观地记录了传主重要人生阶段的真实经历。 4.这句话是对钱存训先生一生的高度概括,评价客观、中肯。 ①私运秘本,保存国粹精华。钱存训不顾生命危险,躲过日军耳目,将三万册善本悄悄送上开往美国的轮船,保存了古籍,并且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和传承汉学,堪称“民族英雄”。 ②著书立说,研究汉学古今之变。他几十年潜心钻研,治学严谨,留下无数国图书史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为华文化立言,扩大了汉学在海外的影响, “学术大师”实至名归。 ③培养后辈,桃李遍天下。钱存训和蔼,对后辈关爱有加,是儒雅的学士,更是慈爱的长辈,他以师者的身份培养了很多大师。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B项根据文本内容“用西方语言完成三十万字的《纸和印刷》”可知,选项内容“用中文写的专著的学术价值很高”错误;C项“他因未能完成镀金的愿望”于文无据;D项根据文本内容“从钱书中,读者可纵观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整个历史,在欧洲对此一无所知之时,它们已在中国出现了许多世纪”可知,选项内容“造纸术在中国的历史远比在欧洲要久远”不准确。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戴等。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如本题C项“他因未能完成镀金的愿望”于文无据;D项根据文本内容“从钱书中,读者可纵观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整个历史,在欧洲对此一无所知之时,它们已在中国出现了许多世纪”可知,选项内容“造纸术在中国的历史远比在欧洲要久远”不准确。 2.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找到“钱存训先生的治学精神”,如静心钻研,耐得寂寞。专题研究枯燥无味,他长期坚持研究;图书馆属于冷门专业,他甘做冷板凳。学问要做深厚,专著要写薄写透。广泛地研究资料,学问才能系统而有深度;专著质量的高低在于内容是否透辟,言简义丰。严谨求实。他的著作引用别人的资料都会注明,绝不掠人之美。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钱存训先生的治学精神”,应该是一些具体治学的品格、特点等。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如本题“专题研究枯燥无味,他长期坚持研究;图书馆属于冷门专业,他甘做冷板凳”静心钻研,耐得寂寞。“他的著作引用别人的资料都会注明,绝不掠人之美”严谨求实。 3.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要求对本文如何体现传记的真实性特点进行概括,文章多处引用他人对传主及其作品的评价,多角度塑造传主的形象,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引用传主自己的话印证作者的观点,使文章更真实感人,有说服力。文章以平实的语言,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客观地记录了传主重要人生阶段的真实经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仍然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只是要求的高一点,首先对题干要进行分析,分析题干的隐含的意思,如何体现传记的真实性特点进行概括,实际就是如何体现传主的传记的事迹、别人的评价、权威机构的记载等,明确只一点题目就好答了,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过事件分析如何体现传记的真实性,然后分条作答,注意要对事件记性整合,相同的内容注意合并,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如本题文章多处引用他人对传主及其作品的评价,多角度塑造传主的形象,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引用传主自己的话印证作者的观点,使文章更真实感人,有说服力。文章以平实的语言,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客观地记录了传主重要人生阶段的真实经历。 4.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谈谈“在家人眼中,先生不仅是民族英雄,是学术大师,还是一位慈爱的长辈。”的内涵,谈内涵的主要抓住“民族英雄”“学术大师”“慈爱的长辈”,用文中的事例进行说明,然后谈对自己的启示。注意内涵主要从①私运秘本,保存国粹精华;②著书立说,研究汉学古今之变;③培养后辈,桃李遍天下等方面分析。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本题理解“在家人眼中,先生不仅是民族英雄,是学术大师,还是一位慈爱的长辈”的内涵,就是如此,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学术大师”,著书立说,研究汉学古今之变。他几十年潜心钻研,治学严谨,留下无数国图书史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为华文化立言,扩大了汉学在海外的影响,“学术大师”实至名归。“慈爱的长辈”,培养后辈,桃李遍天下。钱存训和蔼,对后辈关爱有加,是儒雅的学士,更是慈爱的长辈,他以师者的身份培养了很多大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苏轼用“                  ”两句描绘出曹操军队的军容之盛。

2从《诗经·氓》最后一章里的“                  ”来看,男女主人公年少时关系非常融洽。

3《论语》中孔子认为“士”抱负远大,意志坚定,承担责任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登快阁

(北宋)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

①快阁:在今江西省泰和县,作者写此诗时做泰和县知县。

②痴儿:指作者自己。

朱弦:琴的代称。

④佳人:知心朋友。

1.黄庭坚为宋代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江西诗派以杜诗为宗,处处追摹。请说说此诗颔联和杜甫《登高》诗中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写景上的异同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方面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汉忠,字希杰,徐州彭城人。少豪荡,有膂力,形质魁岸,善骑射。节帅高继冲欲召至帐下,汉不往。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即位,补殿前指挥使,累迁内殿直都知。从征太原,先登,流矢中眸,战益急,上壮之,迁东西班指挥使。刘继元降,以所部安抚城中。师还,改殿前左班指挥使,三迁右班都虞候、领涿州刺史。雍熙中,改马步军都军头。端拱初,出为宾州团练使,历冀、贝二州部署,徙天雄军。二年,入为侍卫马军都虞候、领洮州观察使、高阳关副都部署。契丹南侵,汉忠合诸军击败之,斩甚众。真宗即位,自中山召归。俄复出为高阳关都部署,进领威塞军节度。成平三年,又为泾原、环庆两路都部署兼安抚使,迁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改镇、定、高阳关都部署、三路都排阵使。契丹掠中山,汉忠率诸将阵于野,契丹遁,追斩甚众,获其贵将。加殿前副都指挥使,改领保静军节度。五年,罢西面经略使,命汉忠为邻宁、环庆两路都部署,李允正、宋沆为钤辖,领戍兵二万五千人,委汉忠分道控制。数月召还,坐违诏无功,责为左屯卫上将军、出知襄州,常奉外增岁给钱二百万。未上道,暴得疾卒。太尉,以其长子内殿崇班从吉为阁门祗候,次子从政、从益为左右侍禁。汉忠有识略,军政甚肃,每行师,诘旦,必行香祝日:“愿军民无犯吾令,违者一毫不贷。”故所部无益。性刚果,不务小节,轻财乐施。好读书,颇能诗,喜儒士,待宾佐有礼,名称甚茂,以是自矜尚,群帅不悦。汉忠没后其子从吉诣阙上书讼父冤因历诋群臣有行赂树党及蒙蔽边防屯戍艰苦之事。真宗命枢密王继英等问状从吉止诵状中语他无所对。上以从吉付御史具伏乃进士杨逢为之辞。从吉坐除名随州;逢杖配春州。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八·王汉忠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

B.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

C.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

D.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B.馘,古代战争中的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斩馘,泛指战场杀敌。

C.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D.配,此指宋代常用的附加刑罚——配刑,按犯罪情节轻重分不刺面和刺面两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汉忠身材出众,年少豪放不羁。曾因击乡邻而出走他乡。后于京城被太宗赏识,此踏入仕途而官至高位

B.王汉忠作战勇敢,得到皇帝赏识。他在攻打太原的战斗中,受伤不下火线,受到太宗皇帝的赏识,皇上将其由内殿直都知升为东西班指挥使。

C.王汉忠受到重任,英勇抗击契丹。他在两次抗击契丹入侵的战斗中,表现出色,杀敌甚多,并在第二次战斗中,活捉了契丹地位显要的将领。

D.王汉忠不拘小节,乐善好施。喜读书,能作诗。对待募宾佐礼有礼,时有盛名。但亦骄矜自大而使众将不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从征太原,先登,流矢中眸,战益急,上壮之,迁东西班指挥使。

2汉忠有识略,军政甚肃,每行师,诘旦,必行香祝日:“愿军民无犯吾令,违者一毫不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的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但是人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人口繁殖的血缘社群,若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的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

如果分出去的社群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保持看血缘的联系,甚至把原来地名来称这新地方,那是说否定了空间的分离。这种例子在移民社会中很多。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这些寄居于社区边缘上的人物并不能说已插入了这村落社群中,因为他们常常得不到一个普通公民的权利,他们不被视作自己人,不被人所信托。我已说过乡土社会是个亲密的社会,这些人却是“陌生人”,来历不明,形迹可疑。

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客边”的地位有了特殊的方便了。寄籍在血缘性地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所以依我所知道的村子里开店面的,除了穷苦的老年人摆个摊子,等于是乞丐性质外,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血缘社会是依靠生物上的新陈代谢,生育,来维持其结构的稳定。

B.只有在血缘和地缘合一的乡土社会里,村落这个概念才可以说是多余的。

C.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没有流动的,家族这个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

D.离开老家漂流到别的地方去的一般都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血缘社会形成了一种缺乏变动的文化,年龄和辈分是身份的一个重要基础。

B.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活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这是血缘社会的特征。

C.中国乡土社会发展会经历三个阶段:“学员和地缘的合一”“血缘社会式微”“地缘结合”

D.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这说明身份社会成为了现代商业发展和契约社会形成的阻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现象符合地缘特征的一项是

A.移民把纽约的命名为新约克、新英伦,伦敦、莫斯科等地名在美国地图上都能得到

B.外来务工人员到广东打工,被当地人视为“外地人”,呼为“捞仔”

C.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人口千万的现代社会大都市

D.外省某个地域来的流动人口聚居在广州的城中村形成一个比当地人还多的团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英国《太阳报》曾以“世界上最大的快乐”为题,举办了一次有奖征答活动。从应征的八万多封来信中评出四个最佳答案:

(1)作品刚刚完成,吹着口哨欣赏自己作品的艺术家;

(2)正在用沙子筑城堡的儿童;

(3)为婴儿洗澡的母亲;

(4)千辛万苦开刀后,终于挽救了危重病人的外科医生。

请在全面和准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800字以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