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发现是在一件青铜器上,考古学家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发现是在一件青铜器上,考古学家称之为“何尊”,它是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县被发现的。尊上面有铭文,铭文中出现两个字,就是我们现在看到最早的“中国”二字。铭文中叙述了这样的大意:武王在攻克商朝首都后,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仪式向上天报告:“我现在占有了中国,准备把它当做自己的家,并且统治那里的民众”。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中”本来是一面特殊的大旗,是商朝人为召集他们的部队和民众集合用的标志。由于集合时这面旗帜总是处于中间,以后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等意义。

“国”(繁体写成“國”)也是一个象形文字。中间的“口”表示人,有几个口就是几个人,所以称为“人口”。“口”下面的一横杠表示一片土地,无论生活还是生产都离不开自己的土地,所以还得有人拿着戈守卫。为了更安全,需要在四周筑上一道城墙。所以“国”实际上是有围墙围起来的,有人守卫的一个居民点、一个聚落、一座城。

“中国”的含义就是在很多国里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这就是中国。商与西周的国都很多,春秋初期还有1000 多个。在这么多国中间谁有资格称为“中国”呢?只有最高的统治者,比如说商王以及后来的周王,他们居住的地方才有资格称为中国,“中国”是天子所在的国。

但东周时天子的地位名存实亡,各诸侯国间相互吞并,国的数量越来越少,国土面积却越来越大。到战国后期,只剩下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和若干小国,所以诸侯国都开始以中国自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秦朝,称皇帝,自然也自称中国了。以后历代王朝都自称为中国,连入驻中原的少数民族,或者与中原关系密切的政权也都自称中国,中国概念从一个点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比如契丹人建立了辽朝,到辽朝后期,也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南北朝时,南朝、北朝都称自己为“中国”,而骂对方是“索虏”“岛夷”,隋、唐统一以后它们都成了“中国”的一部分。“中国”实际上成了这个国家的代名词,但各朝都有自己的国号,如清朝称大清、大清国。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开始有了“中华”和“中国”两种简称,以后基本都是用“中国”了。

在古代,中国的民族含义等同于华夏诸族或者汉族,与之对应的称呼是“蛮”“夷”“戎”“狄”,比如“南蛮”“东夷”“西戎”“北狄”,或者“蛮夷”“夷狄”。文化上的含义也只指华夏、汉族的文化,不包括其他民族的文化。今天的中国当然应该包括组成中华民族的各族,而广义的中国文化也应该包括56 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上,中国的地理概念往往等同于中原,但这个中原并没有明显界限,并不一定就是河南省,甚至更大范围都可以称为中原,如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安徽等地。“中国”两个字从3000 多年前发展到今天,与中国的国土、人口、民族、文化、历史密切相关。“中国”所蕴含的意义,不是简单以多少万平方公里或者地理坐标所能诠释的,是一部活生生的国家和民族发展史。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二字的首次出现,是在一件被考古学家称为“何尊”的青铜器上,该青铜器是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县被发现的。

B.武王攻下商朝首都,举行仪式向上天报告,并铸尊记事,尊上铭文就记载了武王已占有中国,将把它当做自己的家并统治它这件事。

C.“中”是个象形文字,本指商朝人召集部队和集合民众的大旗,因集合时旗帜总是处于中间,又引申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等意义。

D.“国”的本义比现在“国家”的范围小得多,是指有人口、有土地、有人守卫、四周有城墙的一个居民点、一个聚落、一座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商与西周时期的国很多,并非所有的国都可以称为“中国”,只有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最高统治者所在的国,才有资格称为中国。

B.东周至战国后期,群雄争霸,各诸侯国之间相互吞并,国的数量明显减少,而天子的地位名存实亡,这时的诸侯国都开始以中国自居。

C.自秦始皇建立秦朝始,以后历代王朝都自称为中国,包括进驻中原的少数民族、与中原关系密切的政权,如契丹人刚建立辽朝就自称“中国”。

D.“中国”的概念是由从小到大、由点到面的,其外延越来越大,从当初的“天子之国”这个点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后来成为了各个王朝所统辖的这个国家的代名词,如南北朝时,南朝、北朝都称自己为“中国”,隋、唐统一后,它们都成了“中国”的一部分。

B.各统一的王朝除了有自己的国号外,还有一个统称就是“中国”,而“中华民国”则有“中华”和“中国”两个简称,后来基本都是用“中国”。

C.中国的地理概念在历史上就是指中原,但中原这个概念是模糊的,既可指处于中原大地的河南省,又可包括山东、山西、陕西、河北等地。

D.“中国”的含义不是简单的地理坐标或单纯960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而是一部包括国土、人口、民族、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国家和民族发展史。

 

1.A 2.C 3.C 【解析】 试题分析: 1.1】“首次出现”表述不当,原文只是说“何尊”上的“中国”二字是“我们现在看到最早的”,是否是“首次出现”不得而知。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范围混淆、强加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 2.2】“契丹人刚建立辽朝就自称‘中国’”错,原文是说“到辽朝后期,也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范围混淆、强加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 3.3】“中国的地理概念在历史上就是指中原”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中国的地理概念往往等同于中原”。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报道,近日温州肯恩大学金融系2013级举行“金融衍生物”课程的考试,因为场地的关系,考试分为上下午两场。但两场考试的考题多有重复,故一些参加上午考试的同学把考题发给了下一场考试的学生。  为此,学生夏雪实名向校方举报她所见到的舞弊行为,并认为“我们学校的大多数学生都是商科专业的,在商界,产品造假、伪造财务报表等欺骗行为可能会对整个世界带来毁灭性的破坏。作弊并不是最可恶的,可恶的是看在眼里却保持沉默。”校方在了解情况后,立即做出回应,决定参加本次两场考试的所有学生的本课程成绩作废,将要重新参加考试。

因此有些学生对夏雪的举报行为颇有些看法。有学生觉得很委屈,自己根本没去要考题,为什么也要重考?还有学生直接向夏雪抱怨,自己第一次考得不错,下次万一考砸了怎么办?当然也有一些学生支持夏雪。

对于以上的事情,你怎么看?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欣赏漫画《观点不同》,按要求作答

 

1.任选一个人,给他写一段简短的外貌特征,最少用到一种修辞方式,不少于50字。

2.用一句话说明这幅漫画的寓意。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蜜蜂的尾端有一根针,因为这根针连着身体里的毒腺,所以是毒针。    ,遇到敌人侵害时,蜜蜂会把毒针刺入敌人的身体,然后放出毒液。有时你无意中打死一只蜜蜂,会有一群蜜蜂飞来蜇你,这是蜜蜂在报复你。    ,但是却被它蛰了,那是因为误会,蜜蜂错以为你要伤害它,所以蜇了你。总之,     ,因为一旦蜇了人,它就会很快死去。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雨的那一头是高邮,高邮是扬州市所辖的一个县级市,                                                      ,它是筑在土山顶端的高台建筑。登高四望,水乡景色,尽收眼底。

①高邮有个著名的风景区叫文游台

②这里水乡丰饶,鸭子能下双黄蛋

③因保有最早的邮递驿站而得名

④经精心筛选培育,双黄蛋成了高邮的形象代表

⑤此行,我见到高邮另一个“双黄蛋”

⑥让高邮声名远播的是高邮的双黄鸭蛋

A.③⑥②④⑤①

B.③①②⑥④⑤

C.③②④⑥⑤①

D.③①②④⑥⑤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日前亚冠半决赛刚刚结束之时,恒大主帅斯科拉里便表示,球队接下来的目标就是为了要在主场夺冠。

B.2016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招录人数近28万,达到近五年国考招录数的顶峰,招录基数大,以至今年国考竞争比达到五年来最低,为47:1。

C.中国经济增长的势头强劲,科技发展迅猛,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加,崛起的中国曾被认为是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大事。

D.系列恐怖袭击发生后,巴黎官方发布声明称,11月14日市内学校、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游泳池和各种公共设施将全部关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