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我六岁那年投入荣蝶仙先生门下学京戏。拜师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材料一:

我六岁那年投入荣蝶仙先生门下学京戏。拜师后的头一天,就从练基本功撕腿开始。

练撕腿的同时,还要练下腰、压腰。全是一清早戴着星星就得起来练,不论三伏三九全是一样。当我练得稍稍有些功底时,先生又给我加了功,教给我练习一些较大的功夫了。

将近一年的光景,一般的腰腿功差不多全练习到了,先生又给我绑起跷来练习。练完站功后也不许摘下跷来休息,要整天绑着跷给先生家里做事,像扫地、扫院子、打水等体力劳动,并不能因为绑着跷就减少了这些活。

先生的脾气很厉害,你干活稍微慢一些,就会挨他的打。先生对我练功非常严,他总怕我绑着跷的时候偷懒弯腿,所以用两头都削尖了的竹筷子扎在我的膝弯上,一弯腿筷子尖就扎你一下,这一来我只好老老实实地绷直了腿。这虽等于受酷刑一样,可是日子长了,功夫也就出来了。

唱青衣(正旦)戏要学习青衣的身段,每日要单练习走脚步。走步法的时候,手要捂着肚子,用脚后跟压着脚尖的走法来练习,先生说练熟了自然有姿势了,将来上台演出,才能表现出青衣的稳重大方,才能使人感到美观呢!当时我感觉一个小姐的角色总是捂着肚子出来进去的怎么能算是美呢?这种怀疑是后来经过长时间的舞台实践,才产生的。为了要表现旦角的端庄,所以先生就叫学生捂着肚子走路,实际上这又如何能表现出端庄的姿态来呢?我懂得这个道理以后,就有意识地向生活中寻找这种身段的根源,但这个问题一时没有得到解决。没有解决的事,我心里总是放不下,随时留意揣摩着。

有一次我在前门大街看见抬轿子的,脚步走得稳极了,这一来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就追上去,注意看着抬轿子人的步伐,一直跟了几里地,看见人家走得又平又稳又准,脚步丝毫不乱,好看极了。王瑶卿先生告诉我,练这种平稳的碎步可不容易了,要拿碗水顶在头上,练到走起步来水不洒才算成功。我听到这种练法之后,就照这样开始去

练习,最初总练不好,反使腰腿酸痛得厉害,我并不灰心,还是不间断地练习,慢慢地找着点门道了。同时我还发现了一个走起来又美又稳又灵活的窍门。从此,我上台再不捂着肚子死板板地走了。后来我在新排的《梨花记》里第一次用上去,走起路来又端庄、又严肃、又大方、又流丽,很受观众称赞。

(摘编自程砚秋《我的学艺经过》)

材料二:

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学戏很苦!边学边唱边挨打,荣家的生活琐事也都要做,当听差使唤,无异于童仆。荣蝶仙脾气又坏,稍有不欢举鞭就打,常常无端拿他出气。程砚秋每天要劈柴生火,洗衣做饭,学戏的时间很少。就这样,也难免挨打。

在大名士罗瘿公的赏识、帮助下,未满八年的程砚秋提前出师并追随罗瘿公读书习字,钻研音韵。所以,后来的程砚秋不但精通经史,一手字也写得不错。特别是对京剧的行腔咬字,深具工夫,这是文人雅士熏陶所致,也是艺人当中少有的。

一九一九年,罗瘿公安排程砚秋拜梅兰芳为师,为他添置行头,编排新戏,又特意为他介绍了一位武师教武术。罗瘿公又介绍他师从王瑶卿。据说王最初并不怎么看重程砚秋,后来终被他的刻苦和钻研精神所感动,依据他的别样禀赋,为他设计出新的唱法,独创一格。

一九二二年春节,在罗瘿公的精心安排下,十八岁的程砚秋以一出改编的京剧《龙马姻缘》轰动了京城。程砚秋又请荣蝶仙任戏班社社长。师徒间的合作,颇能显示出程砚秋的胸怀。

台湾的戏曲研究家齐崧先生说:“如果听梅兰芳的戏等于吃鸦片,那么听程砚秋就等于打吗啡。因为吃鸦片尚有戒除的可能;而一旦打上吗啡,则很难了,最后唯有以身相殉。”这话近于谑,可还真无法否认。

程砚秋的嗓子外显柔和,内敛锋芒,加上标新立异的唱法,唱起来真有鬼斧神工之妙。最耐人寻味的是《玉堂春》一剧,他柳眉入鬓,凤眼传神。行腔乍疾乍徐,一股细音,唯其独有。高处则如天外游云,低唱则似花下鸣泉,听来惊心动魄。化装也别致,身着红色罪衣罪裙,脸似鹅蛋,眼皮上一层黛绿涂得停匀,妩媚中带出憔悴和满腔哀怨的神情。程砚秋身材高大,观众初见,都暗自吃惊:“这么大块头的一个旦呀!”但等演过了一阵,被他的各种身段表演所吸引,你便不会觉得他是个庞然大物,而是个美妙妇人。简淡蕴藉,洒脱雅致。程砚秋就有那么大的魅力。

《锁麟囊》是集程派艺术之大成的剧目,为设计安排唱腔,花去了程砚秋整整一年的时间,真可谓殚精竭虑。他每编出一段都要就正于王瑶卿。一般来说,京剧唱词都是很规整的七字句或十字句,但程砚秋要求剧作者写长短句,比如这样两句唱词:“在轿中只觉得天昏地暗,耳边厢,风声断,雨声喧,雷声乱,乐声阑珊,人声呐喊,都道是大雨倾天。”“轿中人,必定有一腔幽怨,她泪自弹,声续断,似杜鹤,啼别院,巴峡哀猿,动人心弦,好不惨然。”这种句式,在传统京剧里是根本没有的,而程砚秋据此创造出抑扬错落、疾徐有致的新腔,并把唱腔和身段融合在一起,使程式化表演装满了真实的人间情感和惊人美感。程砚秋不具备梅兰芳响遏行云的金嗓子,但他硬是创出了一种大异于梅兰芳,却又能与之相杭衡的以新奇声腔为特点的表演风格。

1924 年罗瘿公患病住院诊疗,程砚秋每日亲侍饮食,从无间断。罗瘿公遗嘱写道:“程君砚秋,义心至性,胆淹古人,慨然任吾身后事极周备。”罗瘿公归去之际,程砚秋是第一个赶到的!他见恩师遗嘱,捧之大恸,几至昏厥。回到家中,为设灵堂,除朝夕哭奠,唯伏案抄写经书。罗瘿公丧事所用祭奠、棺木、墓地之费都是程砚秋一手经办,务极完美。出殡那天,程砚秋身服重孝,抚棺痛哭。人家算了一笔帐,罗瘿公自病至死,费金过万元。而程本人绝口不提一个钱字。这事儿,搁在士大夫身上都很难做到,一个艺人做到了。难怪康有为赞程砚秋为“义伶”。

(摘编自章诒和《细雨连芳草,都被他带将春去了——程砚秋往事》)

1.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材料一记述程砚秋自己少年时一段学戏的经历和自己对戏剧角色一些表演动作的思考和改进,语言质朴平实,感情表达比较节制。

B.“当时我感觉一个小姐的角色总是捂着肚子出来进去的怎么能算是美呢?”表明程砚秋学青衣戏时就已怀疑这种表演不能表现美。

C.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叙述程砚秋跟随荣蝶仙学戏时,都突出了老师教戏时的简单粗暴,程砚秋在学戏、干苦力活时挨打是家常便饭。

D.《梨花记》、《玉堂春》和《锁麟囊》都是程砚秋表演的京戏剧目,材料中写它们,旨在介绍程派艺术的一些独特的艺术成就。

E.材料二充满感情地记述程砚秋演艺事业的经历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功,宇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程砚秋京剧表演艺术造诣的极力推崇。

2.材料二中引用戏曲研究家齐崧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在程砚秋京戏表演生涯中,哪些内容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回答。

4.作为“四大名旦”之一,除了有创新,程砚秋的成功还能给读者带来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分析。

 

1.AE 2. ①运用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程砚秋虽曾师从梅兰芳学戏,却有青出于蓝之势,突出了程砚秋戏剧演奏艺术的高超; ②行文上,有领起下文的作用(答“承上启下”、“铺垫”也可) ③增强了传记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3. ①向生活学习。摸索改进舞台表演时青衣出场时的步法,一改传统的表演程式.更好地表现了剧中人物的美。 ②唱法标新立异,化装别致。有一种“简淡蕴藉,洒脱雅致”的魅力。 ③要求剧作者创作出传统京剧根本没有的长短句式的唱词,并据此创造出抑扬错落、疾徐有致的新腔,并把唱腔和身段融合在一起,使程式化表演装满了真实的人间情感和惊人美感。 4. ①要刻苦学习。在学戏生涯中,程砚秋凭着刻苦和钻研精神硬是创出了一种大异于梅兰芳,却又能与之相抗衡的以新奇声腔为特点的表演风格。 ②要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在表演中,程砚秋对传统表演程式的不足有很深的体验和思考,并在实践中加以改进。 ③要常怀感恩之心。程砚秋请老师荣蝶仙任戏班社长,为罗瘿公侍疾送终。 ④善于借助外力,获得他人的帮助。程砚秋演戏生涯中,得到了罗瘿公和王瑶卿非常重要的帮助,演艺事业不断得到突破。 【解析】 试题分析: 1.1】B项,“学青衣戏时就已怀疑这种表演不能表现美”表述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这种怀疑是后来经过长时间的舞台实践才产生的”;C项,“突出了老师教戏时的简单粗暴”表述错误,突出了老师的严格和苛刻;D项,“旨在介绍程派艺术的一些独特的艺术成就”表述错误,重点是为了表达程砚秋自己在一些艺术上的思考与实践活动。 【考点定位】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然后整合。 2.2】分析文章中语句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如果听梅兰芳的戏等于吃鸦片,那么听程砚秋就等于打吗啡。因为吃鸦片尚有戒除的可能;而一旦打上吗啡,则很难了,最后唯有以身相殉。”从内容上写出了梅兰芳和程砚秋唱戏效果的不同,更是突出表现了程砚秋唱戏的魅力;从结构上,为下文介绍程砚秋独特的唱法、优美的唱腔、创新的唱词作了铺垫。此外,还应考虑文体(传记)特色,如增强真实性等。 【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类题是要求回答引用的作用和文段在文中的作用。引用的作用有:①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②传记写作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③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文段的作用由在文中的位置决定:开头具有开篇点题,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的作用;中间段有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结上文、埋下伏笔的作用; 结尾段有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呼应前文、升华感情的作用。 3.3】解答时,重点在于分析题干的要求,“程砚秋在戏剧表演中的创新之处”主要从材料二中筛选信息,如“程砚秋的嗓子外显柔和,内敛锋芒,加上标新立异的唱法,唱起来真有鬼斧神工之妙”,“程砚秋要求剧作者写长短句……这种句式,在传统京剧里是根本没有的”,“程砚秋据此创造出抑扬错落、疾徐有致的新腔,并把唱腔和身段融合在一起,使程式化表演装满了真实的人间情感和惊人美感”。材料一中“我懂得这个道理以后,就有意识地向生活中寻找这种身段的根源”写出了领悟知识不囿于老师的教法,善于从生活中寻找灵感、经验。 【考点定位】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4.4】程砚秋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他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综合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可得知,材料一“我六岁那年投入荣蝶仙先生门下学京戏。拜师后的头一天,就从练基本功撕腿开始。练撕腿的同时,还要练下腰、压腰。全是一清早戴着星星就得起来练,不论三伏三九全是一样。”写出了他的刻苦精神;“当时我感觉一个小姐的角色总是捂着肚子出来进去的怎么能算是美呢?这种怀疑是后来经过长时间的舞台实践,才产生的。”写出了敢于质疑,向生活学习;材料二中写到“罗瘿公、梅兰芳”等,写出了老师对他的支持和帮助;“程砚秋每日亲侍饮食,从无间断。……出殡那天,程砚秋身服重孝,抚棺痛哭”写出了程砚秋的感恩之心。以上因素是他成功的保障。分析时,做到从文本出发,有理有据。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要努力发掘传主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揭示其人生反映出来的优秀精神以及对于当前社会有什么样的积极意义,这是传记探究题的主要着力点。答题主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能发现传主身上优秀的品质和价值,尤其是那些足以影响他人、社会的思想、品格等。如:自立自强、积极进取、责任心、信仰、尊严、质朴、善良、敬岗爱业、追求真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等。二是探求传主取得成功、成就,作出贡献的原因,从而发掘传主身上优秀的东西。无论何种角度,探究都是在“观点——材料”层面内展开:先确立观点(传主身上的思想品质是什么,或成功的原因是哪一个),再在文本内多方寻找材料加以证明(或在文本外寻找材料,这一点视题干要求而定);观点可以只是一个,但材料却不止一个,因此,需要在文本内多方面多角度寻找,发掘材料,做到“负责任”(合理表达,言之有据,理由充分)的探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李白在极写蜀道之高险后,接着又极写蜀道盘旋曲折的句子是:“                ”。

2)《琵琶行》中“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前的准备过程。

3)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暗示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的诗句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

途中

赵汝鐩

雨中奔走十来程,风卷云开陡顿晴。

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

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

最爱水边数株柳,翠条浓处两三莺。

1.本诗写了哪些“途中”的景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本诗颔联写景极富情趣,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侭,邠州知州。束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官,擢礼科给事中。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格不予。束言:“尚文为将,忠义自许。曹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他如董旸、江瀚,力抗强敌,继之以死。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

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闻渊、屠侨等言束无他肠,唯疏狂当治。帝愈怒,夺渊、侨俸,下束诏狱。已,刑部坐束奏事不实,输赎还职。特命杖于廷,仍锢诏狱。时束入谏垣未半岁也。逾年,俺答薄都城。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自是无敢言者。

束系久,衣食屡绝,惟日读《周易》为疏解。后同邑沈练劾嵩,嵩疑与束同族为报复,令狱吏械其手足。徐阶劝,得免。迨嵩去位,束在狱十六年矣,妻张氏上书言:“臣夫家有老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往臣因束无子,为置妾潘氏。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夫衣食。岁月积深,凄楚万状。欲归奉舅,则夫之饘粥无资。欲留养夫,则舅又旦暮待尽。辗转思维,进退无策。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实陛下莫大之德也。”法司亦为请,帝终不许。

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而日令狱卒奏其语言食息,谓之监帖。或无所得,虽谐语亦以闻。一日,鹊噪于束前,束谩曰:“岂有喜及罪人耶?”卒以奏,帝心动。会户部司务何以尚疏救主事海瑞,帝大怒,杖之,锢诏狱,而释束还其家。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丧除,召为都给事中。旋擢南京右通政。复辞疾。布衣蔬食,终老于家。束系狱凡十八年,比出,竟无子。

(《明史》列传第九十七)

垣:指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

②俺答:明朝时的蒙古土默特部落。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大学士严嵩擅政         擅政:擅长政事

B.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  得罪:获罪

C.惟日读《周易》为疏解     疏【解析】
疏通调解

D.衰病侵寻                侵寻:渐进,渐次发展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B.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C.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D.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练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沈练是沈束的同族在报复他,于是命令狱官将沈练的手脚铐起来。

B.沈束要求表彰周尚文、董旸、江瀚等这些忠臣,赐予他们爵位,充分表现了他的直言敢谏。

C.沈束的妻子上书请求,希望能够代夫坐牢,相关部门也替他请求,但皇帝依然没有同意赦免沈束。

D.沈束被释放回家后,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过着清贫的生活,终老于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

2)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发现是在一件青铜器上,考古学家称之为“何尊”,它是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县被发现的。尊上面有铭文,铭文中出现两个字,就是我们现在看到最早的“中国”二字。铭文中叙述了这样的大意:武王在攻克商朝首都后,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仪式向上天报告:“我现在占有了中国,准备把它当做自己的家,并且统治那里的民众”。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中”本来是一面特殊的大旗,是商朝人为召集他们的部队和民众集合用的标志。由于集合时这面旗帜总是处于中间,以后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等意义。

“国”(繁体写成“國”)也是一个象形文字。中间的“口”表示人,有几个口就是几个人,所以称为“人口”。“口”下面的一横杠表示一片土地,无论生活还是生产都离不开自己的土地,所以还得有人拿着戈守卫。为了更安全,需要在四周筑上一道城墙。所以“国”实际上是有围墙围起来的,有人守卫的一个居民点、一个聚落、一座城。

“中国”的含义就是在很多国里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这就是中国。商与西周的国都很多,春秋初期还有1000 多个。在这么多国中间谁有资格称为“中国”呢?只有最高的统治者,比如说商王以及后来的周王,他们居住的地方才有资格称为中国,“中国”是天子所在的国。

但东周时天子的地位名存实亡,各诸侯国间相互吞并,国的数量越来越少,国土面积却越来越大。到战国后期,只剩下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和若干小国,所以诸侯国都开始以中国自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秦朝,称皇帝,自然也自称中国了。以后历代王朝都自称为中国,连入驻中原的少数民族,或者与中原关系密切的政权也都自称中国,中国概念从一个点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比如契丹人建立了辽朝,到辽朝后期,也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南北朝时,南朝、北朝都称自己为“中国”,而骂对方是“索虏”“岛夷”,隋、唐统一以后它们都成了“中国”的一部分。“中国”实际上成了这个国家的代名词,但各朝都有自己的国号,如清朝称大清、大清国。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开始有了“中华”和“中国”两种简称,以后基本都是用“中国”了。

在古代,中国的民族含义等同于华夏诸族或者汉族,与之对应的称呼是“蛮”“夷”“戎”“狄”,比如“南蛮”“东夷”“西戎”“北狄”,或者“蛮夷”“夷狄”。文化上的含义也只指华夏、汉族的文化,不包括其他民族的文化。今天的中国当然应该包括组成中华民族的各族,而广义的中国文化也应该包括56 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上,中国的地理概念往往等同于中原,但这个中原并没有明显界限,并不一定就是河南省,甚至更大范围都可以称为中原,如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安徽等地。“中国”两个字从3000 多年前发展到今天,与中国的国土、人口、民族、文化、历史密切相关。“中国”所蕴含的意义,不是简单以多少万平方公里或者地理坐标所能诠释的,是一部活生生的国家和民族发展史。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二字的首次出现,是在一件被考古学家称为“何尊”的青铜器上,该青铜器是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县被发现的。

B.武王攻下商朝首都,举行仪式向上天报告,并铸尊记事,尊上铭文就记载了武王已占有中国,将把它当做自己的家并统治它这件事。

C.“中”是个象形文字,本指商朝人召集部队和集合民众的大旗,因集合时旗帜总是处于中间,又引申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等意义。

D.“国”的本义比现在“国家”的范围小得多,是指有人口、有土地、有人守卫、四周有城墙的一个居民点、一个聚落、一座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商与西周时期的国很多,并非所有的国都可以称为“中国”,只有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最高统治者所在的国,才有资格称为中国。

B.东周至战国后期,群雄争霸,各诸侯国之间相互吞并,国的数量明显减少,而天子的地位名存实亡,这时的诸侯国都开始以中国自居。

C.自秦始皇建立秦朝始,以后历代王朝都自称为中国,包括进驻中原的少数民族、与中原关系密切的政权,如契丹人刚建立辽朝就自称“中国”。

D.“中国”的概念是由从小到大、由点到面的,其外延越来越大,从当初的“天子之国”这个点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后来成为了各个王朝所统辖的这个国家的代名词,如南北朝时,南朝、北朝都称自己为“中国”,隋、唐统一后,它们都成了“中国”的一部分。

B.各统一的王朝除了有自己的国号外,还有一个统称就是“中国”,而“中华民国”则有“中华”和“中国”两个简称,后来基本都是用“中国”。

C.中国的地理概念在历史上就是指中原,但中原这个概念是模糊的,既可指处于中原大地的河南省,又可包括山东、山西、陕西、河北等地。

D.“中国”的含义不是简单的地理坐标或单纯960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而是一部包括国土、人口、民族、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国家和民族发展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报道,近日温州肯恩大学金融系2013级举行“金融衍生物”课程的考试,因为场地的关系,考试分为上下午两场。但两场考试的考题多有重复,故一些参加上午考试的同学把考题发给了下一场考试的学生。  为此,学生夏雪实名向校方举报她所见到的舞弊行为,并认为“我们学校的大多数学生都是商科专业的,在商界,产品造假、伪造财务报表等欺骗行为可能会对整个世界带来毁灭性的破坏。作弊并不是最可恶的,可恶的是看在眼里却保持沉默。”校方在了解情况后,立即做出回应,决定参加本次两场考试的所有学生的本课程成绩作废,将要重新参加考试。

因此有些学生对夏雪的举报行为颇有些看法。有学生觉得很委屈,自己根本没去要考题,为什么也要重考?还有学生直接向夏雪抱怨,自己第一次考得不错,下次万一考砸了怎么办?当然也有一些学生支持夏雪。

对于以上的事情,你怎么看?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