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意外的勒索 【美】比尔·普洛奇尼 站在门廊上的男子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意外的勒索

【美】比尔·普洛奇尼

站在门廊上的男子高高瘦瘦,浓密的眉毛像是额头上一块几乎无间断的黑色长条。他身穿海军蓝色的商务西服,打着深色领带;细长的嘴巴弯曲,露着笑容,但一对犹如锃亮的黑石子的狡黠眼睛却一如平常。男子令我联想到殡葬承办人。

他说道:“是索普先生么?埃米特·索普先生?”

“你有何贵干?”

“我叫伊恩·布坎南。是生意上的事,先生。”

“哦,这样啊,”我说,“很抱歉,但我从来不在办公室以外的地方谈论公事。或许你可以——”

“这件事绝非小事,索普先生。”

“是关于什么的呢?”

“莱山德制药公司。”

“我猜到了,”我说,“布坎南先生,准确地道明你到这儿来的目的吧。”

他的笑容愈加明显了。“我可以进屋吗?外面有点儿冷——实际上是冷得刺骨。”

“我看不出有什么原因让你进入我家,除非你表明此行的目的。”我说道。我开始有点恼怒。

索普先生,简单地说,我到这儿来为的是勒索你。”

我犹豫了片刻,随后一声不吭地站到一边。我俩走进了客厅。

布坎南坐到一把厚软垫椅子上,目光一扫,将客厅内的摆设收入眼底:桃花心木与皮革装饰的厚重家具,粗石壁炉,两边是高低交错的架子,上面放着些显然读过不止一遍的书,立体声音响的部件嵌入对面铺有面板的墙壁中。“索普先生,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客厅啊,其实是数一数二的了,”他说道,“我必须赞赏下你的品味。”

“布坎南,你该切入正题了。”

“正题就是勒索,对吧?”

“你是这么说的。”

“我也是这么做的。勒索是个令人遗憾的词汇,但事儿就是这样。我本可以说我中意默不作声地敲诈,但我讨厌委婉的说辞,更喜欢直截了当。”

“该死的,你觉得你了解我多少情况?”

“索普先生,我所知道的,足够我索要每月区区一千五百美元。”

“这是无礼的要求!”

“在某些情况下就不是。”

“什么情况?”

“你那不算小的秘密,先生。需要我提醒你那些令人不悦的细节吗?”

我僵硬地说道:“摊牌吧。”

“如你所愿,”布坎南靠在椅背上,双手搭成尖塔状,“1977年4月,你与一位背景可疑的投机商人亚瑟·鲍威尔先生合谋,通过对某些房地产物业所做的欺诈性不实陈述而窃取了五十万美元。你们成功地实施了阴谋,并且平分了那笔赃款。”

他停顿了一会儿,注视着我。见我一声不吭,他笑了笑,继续讲道:“鲍威尔先生把他那份钱挥霍在许多高风险的投机交易上。他于1982年因突发心脏病死于洛杉矶——死的时候基本上身无分文了。另一方面,你以那份钱为资本,用震慑战略获取了莱山德制药公司的控制权。震慑战略用得很成功,你如今不仅成了公司首脑,还是商界里受人尊敬的成员,竞选公职时也是排名领先的候选人。你在竞选参议员,对吧?”

我深吸一口气,屏住气,再缓缓呼出。“好吧,”我说,“好吧,布坎南,我会付你钱。”

“明智的决定,索普先生!没有躲闪,也没有虚张声势或者恫吓,正符合我对你的期望,先生。”

我走向书架,挪走几卷托尔斯泰作品,摁下书后面墙上的一个小按钮,一块面板滑开,露出保险箱。几秒钟之后,我打开了保险箱。一把点三二的左轮手枪与一捆重要文件是箱内仅有的东西。

我的手指摸到了手枪,我闭上眼睛,思考了片刻。我有没有另一种选择?没有,我疲倦地判断道,这是唯一的办法了。我举起手枪,转过身,对准了布坎南。

“你……你不能杀我!”男子几乎尖叫出来,“我手头的证据……在同伙的手上。如果有人发现我死了,所有证据都会移交当局……”

“闭嘴。”我毫无憎恨地说道。在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特别老迈。“我不打算杀了你。”

“那么你是要……?”

“报警。”我说。

“报警!别傻了,索普!如果你把我交给警方,我只得告诉他们你的秘密。”

“我会省去你的麻烦,”我走向电话机,“我打算亲自告诉警方。所有一切,无一遗漏。”

“想想你在做什么,伙计!”布坎南绝望地叫道,“你会丢脸蒙羞,事业尽毁!为了什么呢?区区每月一千五百美元吗?看在上帝的份上,索普,你负担得起每月一千五百美元!”

“我负担得起么?”我说,“我现在每月要付两千美元给一名男子,他的叔叔在房地产骗局里上过当,他又不知怎么发现了我与骗局有关;要付一千两百美元给一位小会计师,他碰巧发现并正确地理解了一些旧记录;还要付一千美元给一个女人,她是亚瑟·鲍威尔过世之前的情妇——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他们继续沉默下去。”

我叹息了一声,那是接受现实后的叹息声。“不,布坎南。我负担不起每月付你一千五百美元。就算我负担得起,我也不会给。一个男人只能承受这么多压力与内疚,再多就达到忍耐极限了。布坎南,第四名勒索者就是我的极限;你就是压垮骆驼的那根稻草。”

我用空着的那只手拿起话筒,拨打起报警电话。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一次“意外的勒索”为写作内容,通过布坎南对索普先生的敲诈,表现出人做了违法之事后所承受的精神压力比坐牢的痛苦还要大这一中心。

B.当布坎南说出了索普先生的秘密后,索普先生“深吸一口气,屏住气,再缓缓呼出”,这说明他的精神防线已经被完全击溃,他只好向布坎南屈服,答应付钱给他。

C.索普先生拿到枪之后,也曾矛盾过。他闭上眼睛问自己“有没有另一种选择”,但他立即提醒自己,只有杀死布坎南,自己才能解脱。

D.在描写索普先生这一形象时,作者恰当地运用了语言、神态、心理描写等方法,生动表现出他的形象特点,使情节一步步发展。

E.布坎南在来勒索索普先生之前把自己掌握的证据交给了同伙,而在索普先生拿枪对着他时,他想以此作为保命的手段。

2.小说开篇对布坎南的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概括索普先生的形象。

4.小说结尾说:“你就是压垮骆驼的那根稻草。”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B.C不给分。 2. (1)为后文表现布坎南冷酷、狡猾的勒索者形象做铺垫。如他的眉毛、眼神就有这种特点。 (2)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一个像殡葬承办人一样的陌生人突然出现,后面会发生什么? (3)西服、领带、笑容与后面的尖叫、绝望形成对比,丰富了人物形象 3. ①他讲究生活品质。家里客厅布置得非常有品位。 ②他阴险狡诈,有野心。与投机商人合谋,窃取了五十万美元的赃款,并凭借分得的赃款,用震慑战略获取了莱山德制药公司的控制权;他还野心勃勃地在竞选参议员。 ③他内心压力重重。面对一次次勒索,他在经历了矛盾与痛苦之后,决定自首。 ④沉着镇定,与布坎南步步周旋(每点2分三点即可) 4.【答案示例】量的累积常常促使质的变化,精神压力也是这样。一个人内心所能承受的压力是有限的,而当压力不断增加,最终达到这个限度时,人就会被击垮。索普先生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了现在的身份和地位,可是,他也受到了几人人的勒索。每一次勒索,都让他的压力更大,痛苦更深,而当布坎南勒索他时,其所带来的精神压力就像“压垮骆驼的那根稻草”,使他不能够再承受,于是他选择了报警,他宁愿坐牢也不愿再承受各种压力。 【解析】 试题分析: 1.B项,“他的精神防线已经被完全击溃”分析不当,这一细节,表明索普先生已经在心里做好了打算。“他只好向布坎南屈服,答应付钱给他”的表述也不对。C项,“他立即提醒自己,只有杀死布坎南,自己才能解脱”分析不当,当时索普先生打定的主意是自首,而不是杀人。E项,布坎南是否真的把证据交给了同伙,文中并未明确交代,此选项表述不准确。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分析文段作用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一从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二从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三从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题目要求概括索普先生的形象特征,这就需要考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从中筛选出描写索普先生的具体情节,如他的客厅的布置,他被勒索的原因,他决定自首时的表现等,然后对其进行提炼概括。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题目要求对“你就是压垮骆驼的那根稻草”这句话的内涵进行探究。具体分析时,可以结合全文,对这一比喻句进行深入思考。联系索普先生当时的处境,可知这句话主要是在讲一个人所承受的压力是有限度的,由此结合自己的理解。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描写庙宇下神鸦社鼓的热闹景象,意在指人们早已忘却亡国的耻辱。

(2)《滕王阁序》中                      两句,从高下,动静,远近,点面等诸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天阔水远,水鸟高飞,秋霞绚烂的鲜活图景,意境描写达于化境。

(3)《雨霖铃》中                      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该有的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生阻,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

得张正字诗

【宋】陈与义

送老茅屋底,天寒人迹稀。

一觞犹有味,万事已无机。

岁暮塔孤立,风生鸦乱飞。

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

【注】①此诗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冬,诗人因对朝廷竭力“主和”心生失望,引疾辞要职,闲居江州。

1.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2.请结合全诗首、颔、尾联内容,简要分析该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日:“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日:“辽抚谁可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拱喜曰:“得之矣。”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继以荒旱,饿莩枕籍。学颜首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建州都督王杲①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杲益憾,约诸部为寇,副总兵赵完责汝翼启衅,学颜奏曰:“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赵完惧,馈金貂,学颜发之,诏逮完,而宣谕王杲如学颜策。诸部闻大兵且出,悉窜匿山谷。杲惧,十二月约海西王台送俘获就款,学颜因而抚之。

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学颜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又奏列清丈条例,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诸弊。又通行天下,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余万顷。民困赔累②者,以其赋抵之。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学颜有力焉。学颜八疏乞休,许致仕去。卒于家。

选自《明史·张学颜传》,有删改)

【注】王杲:明朝末期建州女真头领。赔累:赔钱亏累。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B.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C.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D.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学颜深得有关官员赏识。大学士高拱推荐张学颜任辽地巡抚,有人质疑.高拱力争,侍郎魏学曾的看法与高拱一致,张学颜最终获得任命。

B.张学颜敢于治理,恪尽职守。辽地边境线长,兵马耗费粮草很大,无法支撑,大饥荒使兵马损失惨重,张学颜采取多个措施,巩固边防。

C.张学颜正直敢言,忠于国家。女真首领王杲想聚众作乱,张学颜上奏请朝廷不要姑息王杲,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维护了国家利益。

D.张学颜精于心计,体恤百姓。他写了关于会计的书,治理庄田,清理各种弊端;对陷入困境的百姓给予关照。明朝被认为最富裕的时期,他出过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

(2)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这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商人梁实去年高考399分,尽管这个分数离自己心仪的四川大学的分数还有很大的距离,但第18次拿到准考证的梁实目标没有变,一定要上川大。

对于梁实而言,有人说他是“高考最牛钉子户”,有人说他是“当代范进”。虽然每次高考成绩都不理想,身边的很多人也不支持,但梁实笑着告诉新闻记者,他对高考从未心灰意冷过。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