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秦国搜刮财宝时一分一...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秦国搜刮财宝时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视如泥沙的两句是“                   ”?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既写出琵琶女的矜持、腼腆,又写出作者急于与琵琶女相见的心情的句子是“                     ”。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表现热爱乡土,从今后愿与村民亲切絮语、亲密无间的两句是“                  ”。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注意下列重点字的正确书写:锱铢、琵琶、遮、乘、叩。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所考的名句,有一定的迷惑性,而且现在课标卷考核“理解性默写”,因此提倡考生备考中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然后要立足于“写”,避免会背不会写的情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

春怀

高翥①

江南春尽尚春寒,添尽征衣独掩关。

日暮酒醒闻谢豹② ,所思多在水云间。

【注】

①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游荡江湖,有“江湖游士”之称。

②谢豹,杜鹃的别称,啼声如“不如归去”。

1.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如何理解本诗最后一句的含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刘武周,河间景城人。骁勇善射,交通豪侠。其兄山伯每诫之曰:“汝不择交游,终当灭吾族也。”数詈辱之。武周因去家入洛为太仆杨义臣帐内募征辽东以军功授建节校尉还家为鹰扬府校尉太守王仁恭以其州里之雄甚见亲遇每令率虞候屯于阁下。因与仁恭侍儿私通,恐事泄,又见天下已乱,阴怀异计,乃宣言于郡中曰:“今百姓饥饿,死人相枕于野,王府尹闭仓不恤,岂忧百姓之意乎!”以此激怒众人,皆发愤怨。武周知众心摇动,因称疾不起,乡闾踿踿豪杰多来候问,遂椎牛纵酒大言曰:“盗贼若此,壮士守志,并死沟壑。今仓内积粟皆烂,谁能与我取之?”诸豪杰皆许诺。与同郡张万岁等十余人候仁恭视事踿踿,武周上谒,万岁自后而入,斩仁恭于郡厅,持其首出徇郡中,无敢动者。于是开廪以赈穷乏,驰檄境内,其属城皆归之,得兵万余人。武周自称太守,遣使附于突厥。隋雁门郡丞陈孝意、虎贲将王智辩合兵讨之,围其桑乾镇。会突厥大至,与武周共击智辩,隋师败绩。孝意奔还雁门,部人杀之,以城降于武周。于是袭破楼烦郡,进取汾阳宫,获隋宫人以赂突厥,始毕可汗以马报之,兵威益振。及攻陷定襄,复归于马邑。突厥立武周为定杨可汗,遗以狼头纛。因僭称皇帝,以妻沮氏为皇后,建元为天兴。

高祖遣太常少卿李仲文率众讨之,一军全没,仲文后得逃还。复遣右仆射裴寂拒之,战又败绩。武周进逼,总管齐王元吉委城遁走,武周遂据太原。高祖亲幸蒲津关,太宗踿踿自柏壁轻骑谒高祖于行在所。武周复攻李仲文于浩州,频战皆败,又馈运不属。武周大惧,率五百骑弃并州北走,自乾烛谷亡奔突厥。太宗进平并州,悉复故地。武周又欲谋归马邑,事泄,为突厥所杀。武周自初起至死,凡六载。

初,武周引兵南侵,苑君璋说曰:“唐主举一州之兵,定三辅之地,郡县影附,所向风靡,此固天命,岂曰人谋? 且并州以南,地形险阻,若悬军踿踿深入,恐后无所继,不如联合突厥,结援唐朝,南面称孤,足为上策。”武周不听,遣君璋守朔州,遂侵汾、晋。及败,泣谓君璋曰:“恨不用君言,乃至于此!”

(节选自《旧唐书·刘武周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周因去家/入洛为太仆杨义臣帐内募/征辽东/以军功授建节校尉/还家为鹰扬府校尉/太守王仁恭/以其州里之雄/甚见亲/遇每令率虞候屯于阁下

B.武周因去家入洛/为太仆杨义臣帐内/募征辽东以军功/授建节校尉/还家为鹰扬府校尉/太守王仁恭以其州里之雄/甚见亲/遇每令率虞候屯于阁下

C.武周因去家/入洛为太仆杨义臣帐内募/征辽东/以军功/授建节校尉还家/为鹰扬府校尉/太守王仁恭/以其州里之雄/甚见亲遇/每令率虞候屯于阁下

D.武周因去家入洛/为太仆杨义臣帐内/募征辽东/以军功授建节校尉/还家/为鹰扬府校尉/太守王仁恭以其州里之雄/甚见亲遇/每令率虞候屯于阁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闾,《周礼》记载“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即二十五家为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文中的“乡闾”指民众聚居之处。

B.视事,指官员就职办公处理事务。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崔子称疾不视事”。古代表示官员就职的词语还有“下车”。

C.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谥号。从汉朝开始,王朝的开国皇帝谥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谥号常常为“太宗”。文中指唐太宗李世民。

D.悬军,指深入敌方的孤军。悬,空无所倚的意思。“悬军深入”后来演变成成语,意思是孤立无援的军队深入到敌人战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武周年轻时骁勇善射,喜欢结交豪侠。他的哥哥常常警告他不加选择地交朋结友,最终会犯灭族大罪,并且多次辱骂他,致使他离家前往洛阳。

B.刘武周品行不端,爱搞阴谋诡计。他深受太守王仁恭的信任和优待,却与太守的侍女私通,害怕事情败露就散布谣言,最终斩杀王仁恭起兵造反。

C.刘武周全力讨好突厥,终被突厥杀害。他将俘获的汾阳宫的宫女献给突厥,依靠突厥自称皇帝,在唐太宗全力围剿下,逃到突厥,准备逃回时被杀。

D.刘武周一意孤行,不听别人劝告。他出兵南侵唐政权所在地时,苑君璋劝他依附突厥、结援唐朝,他执意不听以致失败,失败后对苑君璋十分怨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百姓饥饿,死人相枕于野,王府尹闭仓不恤,岂忧百姓之意乎!

(2)唐主举一州之兵,定三辅之地,郡县影附,所向风靡,此固天命,岂曰人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中国古代医家认为疟疾由感受疟邪引起,以恶寒壮热,发有定时,是多发于夏秋季为特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其中引起瘴疟的疟邪亦称为瘴毒或瘴气,在我国主要存在于南方,所致疾病较重,易于内犯心神及使人体阴阳极度偏盛。古罗马人则认为,沼泽湿地中会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通过口鼻呼吸进入人体,引发疟疾。

古人尝试了诸多途径对治疟疾,但成效寥寥。罗马名医盖伦根据“四体液说”提出,疟疾是体液不平衡所导致的,采用放血和催泻疗法即可治愈。然而,疟疾本身就会导致贫血,简单粗暴地放血只能让病人死得更快。传统中医则认为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在诊断为疟疾后,即可截疟。在此基础上,根据疟疾证候的不同,分别结合和解表里、清热保津、温阳达邪、清心开窍、化浊开窍、补益气血等治法进行治疗。

相传起源于神农氏,在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最早明确记载了植物常山有治疟的功效。而此次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则是受到《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疟疾也分不同种类,除传统病症的疟疾,还有寒虐、温虐、瘅虐之分。乾隆年间由太医吴谦修编的汉医丛书《医宗金鉴》中,记录了“柴胡截疟饮”一方。该方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导邪外出;常山、槟榔祛邪截疟;配合乌梅生津和胃,以减轻常山致吐的副作用。

而针对寒多热少的寒虐,则有出自于《伤寒论》的“柴胡桂姜汤”。方子以柴胡、黄芩和解表里,桂枝、干姜、甘草温阳达邪,天花粉、牡蛎散结软坚,可加蜀漆或常山祛邪截疟。此外,“何人饮”、“达原饮”、“截疟散”也是中国古代医家较为常用的药方。

世界各地医生的努力仍然没有减少疟疾的肆虐。不论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只要当地气候潮湿炎热,疟疾就时常发作。疟疾不仅种类繁多,且痊愈后病人身体并不产生抗体可以免疫,重复感染疟疾让人们一步步走向死亡。

1630年,秘鲁总督钦琼伯爵的妻子在利马逗留时患上疟疾,药石罔效,眼看就要客死异乡。幸运的是,伯爵妻子的保健医生当地的印第安土著会用一种树皮治疗疟疾,当地人称之为“生命之树”。用

该树树皮熬药汤后,伯爵夫人最终痊愈。该树后被命名为金鸡纳树。康熙帝也曾受益于此,1693年康熙患疟疾久治不愈,传教士献上金鸡纳树提炼出的药物,康熙很快被治愈。由此金鸡纳树的特效药也在中国传播开来。但金鸡纳树并非根本良药。一是因为种植难度,金鸡纳树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不可能普遍栽种;二则是金鸡纳树本身有着严重的副作用,病人容易出现腹泻、哮喘、耳鸣、急性溶血。即使治愈了疟疾,它可能会给病人带来比疟疾更致命的副作用。

虽然后有法国医生在1820年提纯出了树皮中的有效抗疟成分———奎宁,但人们依然在探究疟疾的根本发病原因。1717年,意大利医生乔瓦尼·冯里亚·兰锡西最先指出,疟疾总是流行在蚊子繁多的潮湿沼泽地区,而在排水之后就会一度绝迹,这一现象表明,致病的毒性也许就是蚊子传播的。1888年,法国军医拉佛朗在非洲疟疾患者血液的红细胞中发现疟原虫。1897年,英国生物学家罗斯在印度发现按蚊体内疟原虫的合子,并阐明了人体内与蚊体内疟原虫的发育史以及疟疾的传播方式,罗斯因此获得190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节选自2015年10月6日《腾讯新闻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医学无法确定疟疾的传染源,中国古代医家认为疟疾由感受疟邪引起,古罗马人认为沼泽湿地中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通过空气传播进入人体引发疟疾。

B.罗马医生盖伦认为疟疾是体液不平衡导致的,采用放血和催泻疗法就可治愈。但实际上疟疾本身就会导致贫血,这种放血疗法只能让病人死得更快。

C.意大利医生乔瓦尼·冯里亚·兰锡西认为疟疾的根本发病原因是蚊子,他的依据是疟疾总是流行在蚊子繁多的潮湿沼泽地区,而在排水之后就会一度绝迹。

D.法国军医拉佛朗在疟疾患者身上发现疟原虫,英国生物学家罗斯发现按蚊体内疟原虫的合子,并阐明了人体内与蚊体内疟原虫的发育史以及疟疾的传播方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统中医称引起瘴疟的疟邪为瘴毒或瘴气,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运用和解表里、清热保津、温阳达邪、清心开窍、化浊开窍、补益气血等方法治疗。

B.《神农本草经》中最早明确记载了植物常山有治疗疟疾的功效,《肘后备急方》中有青蒿治疟的记载,这启发了屠呦呦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

C.中国传统医学把疟疾分为寒虐、温虐、瘅虐等类型,汉医丛书《医宗金鉴》中记录的“柴胡截疟饮”和《伤寒论》中记载的“柴胡桂姜汤”就是治疗寒虐的药方。

D.只要气候潮湿炎热,疟疾就会容易发作,再加上疟疾种类繁多,痊愈后的病人身体并不产生抗体,所以世界各地医生虽然努力治疗,仍然没有减少疟疾的肆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鸡纳树的树皮熬成药汤可以治疗疟疾,此法不仅治好了秘鲁总督钦琼伯爵的妻子,还治好了康熙久治不愈的疟疾,因此此树被称为“生命之树”。

B.金鸡纳树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不宜普遍栽种,而且有副作用,它可能会给病人带来比疟疾更致命的副作用,所以金鸡纳树并非治疗疟疾的根本良药。

C.英国生物学家罗斯阐明了疟疾的病因和传播方式,我国药学家屠呦呦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疾的有效提取物,二人均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D.古人很早就开始寻找对付疟疾的方法,虽然法国医生在1820 年提纯出了有效抗疟成分“奎宁”,但们依然没有停下探究治疗疟疾的脚步。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三个学习绘画的人在学艺途中将自己的得意之作以1000元标价出售,他们的每个人的第一个顾客都说了相同的话:“你的画怕是值不了那么多吧?”

其中一个人听到之后,仔细掂量自己的画,最终以2000元售出。而他经过后来的刻苦努力,成为了著名的画家。他就是丁托列托。

另一个听后只是轻轻地将画撕毁,从此改行学习雕塑,成为一代雕塑宗师。他就是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

第三个呢,自己觉得或许自己的画真的不值那个价,便降低了要求,以500元出售。至今,他也只是个三流画家,以卖画为生,过着流浪的生活。他一直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查看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

“神笔”洪汛涛

洪运

    在讲述和传播的中国故事里,肯定有洪汛涛创作的《神笔马良》,他用手中的“神笔”向世界讲述了中国梦。

    洪汛涛奉行的信条:“作家=作品+作品+作品……而不是其他。”他以“儿孙应有儿孙福,乐为儿孙作马牛”为座右铭,希望上一代人多为下一代人着想,希望人类一代比一代进步、幸福。

    带着这些主张,洪汛涛勤勤恳恳、废寝忘食地为孩子们写作。

    洪汛涛自幼喜好绘画、篆刻、书法,尤其热爱文学,喜欢搜集民间文学和民间美术作品,此后又在乡村学校任教多年,这些都为其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童话创作上,他推崇童话的民族化和童话的现代化相结合,并身体力行,勇于实践。洪汛涛的童话富有爱国、爱民的忧患意识,读他的童话必须和写作时代、社会背景联系起来,和他个人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

    洪汛涛的童话以“文革”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作品有《神笔马良》《灵芝草》《宝斧》《灯花》等,倾心于对中国民间文化的开掘与继承,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后期童话,以荣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狼毫笔的来历》为代表,重在反思人性,剖析复杂多面的人生世相与社会文化的深层次根因,热情歌颂忠厚、善良、正直、献身的人格魅力。如果说《神笔马良》更多的是浪漫主义的话,那么《狼毫笔的来历》则更侧重于现实主义,它要求用笔去揭露虚伪世界,去刻画真实世界。

    在写作童话的同时,洪汛涛还进行童话研究,他担任过文化部“儿童文学讲习班”讲师,讲课生动活泼,反响热烈。他著书立说,写过不少颇有见地的理论文章。1986年,经过“面壁三年”,苦读、苦写,三易其稿,以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独到见解,终于写成一部41万字的理论巨著《童话学》。说《童话学》是巨著,不只是因为它的字数和篇幅,更在于这部书有着充实的内容和丰富的资料。例如:论、史、评这三个部分,占着全书六分之五的篇幅,而支撑着这三部分的,就是大量珍贵的史料,以及论述和介绍中外古今著名的作家和作品。

    而对于童话教育这门新学科的创建和开拓,洪汛涛著书立说,呼吁重视开发和引导少年儿童的幻想智力。他不辞辛劳,跑遍了大半个中国,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指导一些学校从“童话阅读”基础普及工作开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发展到“童话引路”“童话先导”的教改科研项目上来,提倡孩子自己写童话,让童话进入课堂,进入他们的学习和家庭生活,为实现“童话育人”的目标而不懈努力。他长期对口指导学校就有湖南箭道坪小学、浙江浦阳镇一小等十余所小学。

1988年,由洪汛涛倡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40多家新闻出版单位联合举办了首届“全国少年儿童金凤凰童话写作大奖赛”,他任主评,为100篇获奖作品逐篇撰写评语,以《中国孩子写的童话•金凤凰》的书名出版,行销海内外。“金凤凰奖”在国内外影响深远,特别是推动了全国各地许多学校的童话教育,读童话、写童话蔚然成风。许多“金凤凰奖”获得者后来都成了文学创作队伍的骨干。

    洪汛涛在评奖和编书时,注重关注那些默默无闻的青年作者,如《小马过河》作者彭文席,洪汛涛在主持全国评奖时,在成千上万的作品中,挖掘出《小马过河》一文,力荐其为一等奖,并特意找到浙江作协领导,叮嘱说:“彭文席,你们要好好培养。”

    洪汛涛对于前辈作家尤为敬重。他在《童话学》书中专门介绍前辈作家叶圣陶、张天翼、严文井、陈伯吹、贺宜、金近、包蕾在童话创作上披荆斩棘、勇于创新的功绩,并对每一位都从历史角度和艺术特点上给予恰切而崇高的评价。

    逝去的大师,永远的童话,大师精神永励后人!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01月08日10版)

    相关链接

    ①洪汛涛1928—2001,20世纪中国一位享有盛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又是一位深孚众望的理论家、教育家。他是中国儿童文学第三代的领军人物,在儿童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②《童话学》的出版,填补了世界文学的空白,可以说是中国童话界的一个壮举,表明童话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对繁荣童话创作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这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童话学”,洪汛涛也是童话学的奠基人。

    ③改革开放后,洪汛涛敢为人先,率先打开了大陆与台湾地区文学界交流之门。洪汛涛也做了大量的世界华文文学的开拓和建设性工作。1990年5月,他在长沙筹办召开了首届世界华文儿童文学笔会,并主编了50多万字的《世界华文儿童文学》丛刊。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而系统地介绍了洪汛涛为儿童文学事业倾注了自己的毕生精力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大师的这种精神永励后人。

B洪汛涛自幼喜好绘画、篆刻、书法,尤其热爱文学,喜欢搜集民间文学和民间美术作品,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他后来创作《神笔马良》。

C说《童话学》是巨著,是因为它有41万字,更因为这部书有着充实的内容和丰富的资料,凭借此书,洪汛涛成为童话学的奠基人。

D由洪汛涛倡议、多个单位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少年儿童金凤凰童话写作大奖赛”,在国内外影响深远,推动了全国各地许多学校的童话教育。

E因为洪汛涛对于前辈作家尤为敬重,所以他在《童话学》一书中对叶圣陶等人都从历史角度和艺术特点上给予了恰切而崇高的评价。

2.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曾评价洪汛涛说“在童话领域的杰出贡献不可磨灭”,他曾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绩?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请分析文章以“‘神笔’洪汛涛”为题的用意。

4.洪汛涛堪称童话界的大师,斯人已去,精神长存。请就洪汛涛先生身上的大师精神,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