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对 手 明人敲门而入。老领导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地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明人敲门而入。老领导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地注视着明人,眸子里混杂着欣喜、探询、怜爱,或者还有一丝担忧……

老领导这些日子不太好受,仿佛自己又进入了一个人生的十字

路口。说十字路口并不为过,远比当年自己处于职场的抉择时刻更为严峻。当年自己在学院高薪聘请和机关留任两者之间,徘徊过、矛盾过,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做官。在这个国度,做官似乎是最能体现个人价值和被社会认可的职业。他从学院来机关挂职半年,就强烈感受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决定又是迅速和果断的。他一干就是二十年,最终成为这个部门的最高长官。在行将退休之前,他迟疑良久最后向组织推荐了三位他继任的候选人,天天、小涂和明人。这三位都是他一手培养的,也是他最为欣赏的。组织部门采纳了他的意见,并通知他启动考察工作时,他还为之欣喜若狂,回家和老伴儿说了,还破天荒要老伴儿陪她喝了一瓶一斤半的茅台。

但没过三天,他就开始烦恼了,又过三天,心里已是烦恼不堪。

考察接近尾声时,他简直苦不堪言,痛不欲生了。他强烈自责,自己走了一步臭棋,三选一,这是逼迫他们仨赤膊上阵,也是自找苦吃呀!组织部已向他透了口风:三个人测评不相上下,但天天去找了老领导的领导,一个挺有威望的老前辈,小涂则无声无息,表现得镇定自若。“那明人呢?”老领导问。组织部告知:“有写他的举报信。从内容看,没什么东西,核查了,也不属实。”

老领导听罢松了一口气,但随之而来的消息,又令他血压骤升了:“据分析,写匿名举报的,多半是小涂。”

老领导脑袋嗡的一声,他真有些懵了,怎么在这当口,相煎何太急呢! “三个人平常关系都不错,难道就为了这个职位,钩心斗角,明枪暗箭,由朋友变成对手?”

是的,对手! 他心里明白,是自己的推荐,让他们仨由原本热络友好的朋友关系,变成了残酷竞争的对手! 他不无悲伤地叹了一口气。

今天周末,三个人不约而同地都来探望老领导了。他们应该都知道,老领导的一票至为重要,此刻是最后的拼搏。

一早,天天就来了,还带来了老领导嗜爱的一套景德镇陶瓷,虽然并不值多少钱,但这是天天的一片心意。天天的细腻、用情,是老领导所赞叹的。不过,在这节骨眼上,天天的作为,令老领导并不畅快,他心里已把天天给否决了。

中午是小涂来了,小涂本来话就不多,问了问老领导的身体情况,向师母(老领导的太太)也问候了几句,喝着师母泡的绿茶,小坐一会儿就告辞了,这与他平素的风格颇吻合,沉稳而又不啰嗦。老领导向来偏爱这一点。倘若举报不是出自他的手,老领导一定会重点举荐他的。但这事情应该是明摆着的,老领导心有疑虑。

一个下午,明人没来。老领导有些疑虑了,论人品与才能,明人都是不可比拟的,但明人有些孤傲,有些不近人情。你想这段时间,他都不找老领导,他难道不知道老领导也力荐了他吗? 他相信明人

一定会找自己的,这个位子有多少人觊觎呀!

老领导焦虑地等待着,他心里嘀咕,如果明人出现在他面前,他就只推荐他了。

夕阳西下的时候,明人敲响了他的门。

老领导站起身来,迎过去,握着他的手,想与他好好聊聊。

明人开口了,说:“老领导,我有一事相求。”

“我知道,我知道,你别担心,你尽管说。”老领导想,你终于表述自己的愿望了。

明人笑着说:“谢谢老领导的抬举。我想说,就别提任我了。我与组织部也说了,我真不是什么谦虚。”

“你,这是真话?”老领导注视着明人,疑惑不已。

“是的,我是真话。”明人坚定地点了点头。

“这么一个职位,你看不上?”老领导又问。

明人又笑了,说:“不是我看不上,只能说人各有志,老领导,你信任我,就支持我别干,有的人只有不在这样是是非非的岗位上,才能做出更多成绩来,我也许就是这样的人。”

明人的口吻是诚挚的。当他转身离开,并消失在老领导的视野里时,老领导忽然觉得,明人的形象在他的眼里清晰明朗起来,他咧着嘴呵呵地笑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5年6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第一自然段叙述明人拜访老领导的场景,接下来却讲述老领导退休、推荐继任候选人的情况,这是一种补叙的写作手法,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老领导在退休前向组织推荐他一手培养的、也是他最为欣赏的三位候选人时“迟疑良久”,说明他当时也没有想好哪一个更优秀、更适合做自己的继任者。

C.老领导的心情由“欣喜若狂”到“烦恼不堪”“苦不堪言”再到“悲伤地叹了一口气”,源于三个候选人为了职位变得不择手段,由朋友变成了对手。

D.天天为了争到职位找了老领导的领导,他最早来拜访老领导,还带了老领导嗜爱的景德镇陶瓷,为了竞选煞费苦心,他是三人中最有头脑的竞争对手。

E.小说结尾写到“老领导忽然觉得,明人的形象在他的眼里清晰明朗起来,他咧着嘴呵呵地笑了”,这样的描写既给读者留下了联想空间,又暗示出作者的情感倾向。

2.小说以“对手”为题有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的明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4.小说塑造明人这一形象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文本和学过的作品探究这种写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1.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 2. ①概括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三个原本关系不错的朋友为了竞争一个职位变成了对手。 ②点明了小说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引发读者关注人物命运。 ③设置悬念,题目能引发读者思考:为什么会成为对手? 他们用怎样的方式和对手竞争? 3. ①明人是不重虚名重实干的青年干部。他主动退出职位竞争,只为了干出更多成绩; ②他光明磊落不搞阴谋。在职位竞争中,他不钻营,不暗箭伤人。 ③他清正谦虚懂得感恩。他感激老领导的抬举,却最后一个来到老领导的家。 4.小说主要运用了正侧结合,以侧面描写为主的手法。小说描写了明人拜访老领导的情景,通过对他的语言描写展现了他淡泊官位的精神境界,属于正面描写。小说的大部分篇幅描写善于钻营的天天、搞阴谋诡计的小涂以及聪明睿智的老领导,从侧面烘托了明人光明磊落的形象。写作中运用正侧结合的手法能凸显人物的个性,如《陌上桑》中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通过对周围人物的描绘来表现罗敷的美,这是侧面描写成功运用的典范。 【解析】 试题分析: 1.A项,“补叙”的说法错误,小说运用的是倒叙。C项,“三个候选人为了职位变得不择手段”说法错误,“明人”就不是这样。D项,“他是三人中最有头脑的竞争对手”的说法过于绝对。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小说中语言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小说中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事件理清小说情节。(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思想主旨。(3)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和语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及心理。(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2.从全文来看,三个人为一个职位竞争,从朋友变为对手,小说写了三个人在竞争中的种种表现,“对手”既交代了三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另外,“对手”一词会引起读者的联想,猜测什么人与什么人是对手,会有什么样的竞争故事等,这样,题目又起到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这类题目解答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看标题内容,包括标题的本义和深层含义:是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第二思考与主旨的关系:是否文眼,能否揭示主旨,阐明文章中心,能否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是否是作者的情感的触发点;第三如果是写人的文章,要思考与人物的关系:能否表明人物性格,是否显示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态度。第四看修辞手法:是否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第五,综合上述思考所得总结出答案。 3.在整个干部考察的过程中,明人一直没有什么动作,既不找什么后台,也不搞阴谋诡计,可以看出他的光明磊落;老领导评价他“论人品与才能,明人都是不可比拟的”“有些孤傲,有些不近人情”,可以看出他有才华,为人耿直;他去看望老领导,表明明人有感恩之心;他“就别提任我了”“不是我看不上,只能说人各有志”表明他想做实事,保持清正的本性。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人物形象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考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中,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另外,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倾向,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本题在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明人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 4.本题解答时要先总述后分析,即先答出手法,再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对明人的正面描写不多,集中在开头和结尾,除了他拜访老领导的行为,主要是对明人的语言描写,“谢谢老领导的抬举。我想说,就别提任我了。我与组织部也说了,我真不是什么谦虚。”“是的,我是真话。”“不是我看不上,……我也许就是这样的人。”围绕一个主题就是辞官。对明人的侧面描写较多,有老领导的对他的印象,有小涂和天天的衬托等。考生把这些信息梳理出来,再加以概括就可以得到第一问的答案。第二问则要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及本文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来回答。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借助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其作用分别为:(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4)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5)侧面描写: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人物的身份、地位等,衬托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等。本题解答时要注意找出文中的正侧面描写,逐一分析,然后结合学过的课内小说中人物塑造手法举例分析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秦国搜刮财宝时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视如泥沙的两句是“                   ”?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既写出琵琶女的矜持、腼腆,又写出作者急于与琵琶女相见的心情的句子是“                     ”。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表现热爱乡土,从今后愿与村民亲切絮语、亲密无间的两句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

春怀

高翥①

江南春尽尚春寒,添尽征衣独掩关。

日暮酒醒闻谢豹② ,所思多在水云间。

【注】

①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游荡江湖,有“江湖游士”之称。

②谢豹,杜鹃的别称,啼声如“不如归去”。

1.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如何理解本诗最后一句的含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刘武周,河间景城人。骁勇善射,交通豪侠。其兄山伯每诫之曰:“汝不择交游,终当灭吾族也。”数詈辱之。武周因去家入洛为太仆杨义臣帐内募征辽东以军功授建节校尉还家为鹰扬府校尉太守王仁恭以其州里之雄甚见亲遇每令率虞候屯于阁下。因与仁恭侍儿私通,恐事泄,又见天下已乱,阴怀异计,乃宣言于郡中曰:“今百姓饥饿,死人相枕于野,王府尹闭仓不恤,岂忧百姓之意乎!”以此激怒众人,皆发愤怨。武周知众心摇动,因称疾不起,乡闾踿踿豪杰多来候问,遂椎牛纵酒大言曰:“盗贼若此,壮士守志,并死沟壑。今仓内积粟皆烂,谁能与我取之?”诸豪杰皆许诺。与同郡张万岁等十余人候仁恭视事踿踿,武周上谒,万岁自后而入,斩仁恭于郡厅,持其首出徇郡中,无敢动者。于是开廪以赈穷乏,驰檄境内,其属城皆归之,得兵万余人。武周自称太守,遣使附于突厥。隋雁门郡丞陈孝意、虎贲将王智辩合兵讨之,围其桑乾镇。会突厥大至,与武周共击智辩,隋师败绩。孝意奔还雁门,部人杀之,以城降于武周。于是袭破楼烦郡,进取汾阳宫,获隋宫人以赂突厥,始毕可汗以马报之,兵威益振。及攻陷定襄,复归于马邑。突厥立武周为定杨可汗,遗以狼头纛。因僭称皇帝,以妻沮氏为皇后,建元为天兴。

高祖遣太常少卿李仲文率众讨之,一军全没,仲文后得逃还。复遣右仆射裴寂拒之,战又败绩。武周进逼,总管齐王元吉委城遁走,武周遂据太原。高祖亲幸蒲津关,太宗踿踿自柏壁轻骑谒高祖于行在所。武周复攻李仲文于浩州,频战皆败,又馈运不属。武周大惧,率五百骑弃并州北走,自乾烛谷亡奔突厥。太宗进平并州,悉复故地。武周又欲谋归马邑,事泄,为突厥所杀。武周自初起至死,凡六载。

初,武周引兵南侵,苑君璋说曰:“唐主举一州之兵,定三辅之地,郡县影附,所向风靡,此固天命,岂曰人谋? 且并州以南,地形险阻,若悬军踿踿深入,恐后无所继,不如联合突厥,结援唐朝,南面称孤,足为上策。”武周不听,遣君璋守朔州,遂侵汾、晋。及败,泣谓君璋曰:“恨不用君言,乃至于此!”

(节选自《旧唐书·刘武周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周因去家/入洛为太仆杨义臣帐内募/征辽东/以军功授建节校尉/还家为鹰扬府校尉/太守王仁恭/以其州里之雄/甚见亲/遇每令率虞候屯于阁下

B.武周因去家入洛/为太仆杨义臣帐内/募征辽东以军功/授建节校尉/还家为鹰扬府校尉/太守王仁恭以其州里之雄/甚见亲/遇每令率虞候屯于阁下

C.武周因去家/入洛为太仆杨义臣帐内募/征辽东/以军功/授建节校尉还家/为鹰扬府校尉/太守王仁恭/以其州里之雄/甚见亲遇/每令率虞候屯于阁下

D.武周因去家入洛/为太仆杨义臣帐内/募征辽东/以军功授建节校尉/还家/为鹰扬府校尉/太守王仁恭以其州里之雄/甚见亲遇/每令率虞候屯于阁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闾,《周礼》记载“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即二十五家为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文中的“乡闾”指民众聚居之处。

B.视事,指官员就职办公处理事务。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崔子称疾不视事”。古代表示官员就职的词语还有“下车”。

C.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谥号。从汉朝开始,王朝的开国皇帝谥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谥号常常为“太宗”。文中指唐太宗李世民。

D.悬军,指深入敌方的孤军。悬,空无所倚的意思。“悬军深入”后来演变成成语,意思是孤立无援的军队深入到敌人战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武周年轻时骁勇善射,喜欢结交豪侠。他的哥哥常常警告他不加选择地交朋结友,最终会犯灭族大罪,并且多次辱骂他,致使他离家前往洛阳。

B.刘武周品行不端,爱搞阴谋诡计。他深受太守王仁恭的信任和优待,却与太守的侍女私通,害怕事情败露就散布谣言,最终斩杀王仁恭起兵造反。

C.刘武周全力讨好突厥,终被突厥杀害。他将俘获的汾阳宫的宫女献给突厥,依靠突厥自称皇帝,在唐太宗全力围剿下,逃到突厥,准备逃回时被杀。

D.刘武周一意孤行,不听别人劝告。他出兵南侵唐政权所在地时,苑君璋劝他依附突厥、结援唐朝,他执意不听以致失败,失败后对苑君璋十分怨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百姓饥饿,死人相枕于野,王府尹闭仓不恤,岂忧百姓之意乎!

(2)唐主举一州之兵,定三辅之地,郡县影附,所向风靡,此固天命,岂曰人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中国古代医家认为疟疾由感受疟邪引起,以恶寒壮热,发有定时,是多发于夏秋季为特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其中引起瘴疟的疟邪亦称为瘴毒或瘴气,在我国主要存在于南方,所致疾病较重,易于内犯心神及使人体阴阳极度偏盛。古罗马人则认为,沼泽湿地中会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通过口鼻呼吸进入人体,引发疟疾。

古人尝试了诸多途径对治疟疾,但成效寥寥。罗马名医盖伦根据“四体液说”提出,疟疾是体液不平衡所导致的,采用放血和催泻疗法即可治愈。然而,疟疾本身就会导致贫血,简单粗暴地放血只能让病人死得更快。传统中医则认为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在诊断为疟疾后,即可截疟。在此基础上,根据疟疾证候的不同,分别结合和解表里、清热保津、温阳达邪、清心开窍、化浊开窍、补益气血等治法进行治疗。

相传起源于神农氏,在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最早明确记载了植物常山有治疟的功效。而此次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则是受到《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疟疾也分不同种类,除传统病症的疟疾,还有寒虐、温虐、瘅虐之分。乾隆年间由太医吴谦修编的汉医丛书《医宗金鉴》中,记录了“柴胡截疟饮”一方。该方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导邪外出;常山、槟榔祛邪截疟;配合乌梅生津和胃,以减轻常山致吐的副作用。

而针对寒多热少的寒虐,则有出自于《伤寒论》的“柴胡桂姜汤”。方子以柴胡、黄芩和解表里,桂枝、干姜、甘草温阳达邪,天花粉、牡蛎散结软坚,可加蜀漆或常山祛邪截疟。此外,“何人饮”、“达原饮”、“截疟散”也是中国古代医家较为常用的药方。

世界各地医生的努力仍然没有减少疟疾的肆虐。不论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只要当地气候潮湿炎热,疟疾就时常发作。疟疾不仅种类繁多,且痊愈后病人身体并不产生抗体可以免疫,重复感染疟疾让人们一步步走向死亡。

1630年,秘鲁总督钦琼伯爵的妻子在利马逗留时患上疟疾,药石罔效,眼看就要客死异乡。幸运的是,伯爵妻子的保健医生当地的印第安土著会用一种树皮治疗疟疾,当地人称之为“生命之树”。用

该树树皮熬药汤后,伯爵夫人最终痊愈。该树后被命名为金鸡纳树。康熙帝也曾受益于此,1693年康熙患疟疾久治不愈,传教士献上金鸡纳树提炼出的药物,康熙很快被治愈。由此金鸡纳树的特效药也在中国传播开来。但金鸡纳树并非根本良药。一是因为种植难度,金鸡纳树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不可能普遍栽种;二则是金鸡纳树本身有着严重的副作用,病人容易出现腹泻、哮喘、耳鸣、急性溶血。即使治愈了疟疾,它可能会给病人带来比疟疾更致命的副作用。

虽然后有法国医生在1820年提纯出了树皮中的有效抗疟成分———奎宁,但人们依然在探究疟疾的根本发病原因。1717年,意大利医生乔瓦尼·冯里亚·兰锡西最先指出,疟疾总是流行在蚊子繁多的潮湿沼泽地区,而在排水之后就会一度绝迹,这一现象表明,致病的毒性也许就是蚊子传播的。1888年,法国军医拉佛朗在非洲疟疾患者血液的红细胞中发现疟原虫。1897年,英国生物学家罗斯在印度发现按蚊体内疟原虫的合子,并阐明了人体内与蚊体内疟原虫的发育史以及疟疾的传播方式,罗斯因此获得190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节选自2015年10月6日《腾讯新闻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医学无法确定疟疾的传染源,中国古代医家认为疟疾由感受疟邪引起,古罗马人认为沼泽湿地中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通过空气传播进入人体引发疟疾。

B.罗马医生盖伦认为疟疾是体液不平衡导致的,采用放血和催泻疗法就可治愈。但实际上疟疾本身就会导致贫血,这种放血疗法只能让病人死得更快。

C.意大利医生乔瓦尼·冯里亚·兰锡西认为疟疾的根本发病原因是蚊子,他的依据是疟疾总是流行在蚊子繁多的潮湿沼泽地区,而在排水之后就会一度绝迹。

D.法国军医拉佛朗在疟疾患者身上发现疟原虫,英国生物学家罗斯发现按蚊体内疟原虫的合子,并阐明了人体内与蚊体内疟原虫的发育史以及疟疾的传播方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统中医称引起瘴疟的疟邪为瘴毒或瘴气,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运用和解表里、清热保津、温阳达邪、清心开窍、化浊开窍、补益气血等方法治疗。

B.《神农本草经》中最早明确记载了植物常山有治疗疟疾的功效,《肘后备急方》中有青蒿治疟的记载,这启发了屠呦呦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

C.中国传统医学把疟疾分为寒虐、温虐、瘅虐等类型,汉医丛书《医宗金鉴》中记录的“柴胡截疟饮”和《伤寒论》中记载的“柴胡桂姜汤”就是治疗寒虐的药方。

D.只要气候潮湿炎热,疟疾就会容易发作,再加上疟疾种类繁多,痊愈后的病人身体并不产生抗体,所以世界各地医生虽然努力治疗,仍然没有减少疟疾的肆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鸡纳树的树皮熬成药汤可以治疗疟疾,此法不仅治好了秘鲁总督钦琼伯爵的妻子,还治好了康熙久治不愈的疟疾,因此此树被称为“生命之树”。

B.金鸡纳树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不宜普遍栽种,而且有副作用,它可能会给病人带来比疟疾更致命的副作用,所以金鸡纳树并非治疗疟疾的根本良药。

C.英国生物学家罗斯阐明了疟疾的病因和传播方式,我国药学家屠呦呦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疾的有效提取物,二人均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D.古人很早就开始寻找对付疟疾的方法,虽然法国医生在1820 年提纯出了有效抗疟成分“奎宁”,但们依然没有停下探究治疗疟疾的脚步。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三个学习绘画的人在学艺途中将自己的得意之作以1000元标价出售,他们的每个人的第一个顾客都说了相同的话:“你的画怕是值不了那么多吧?”

其中一个人听到之后,仔细掂量自己的画,最终以2000元售出。而他经过后来的刻苦努力,成为了著名的画家。他就是丁托列托。

另一个听后只是轻轻地将画撕毁,从此改行学习雕塑,成为一代雕塑宗师。他就是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

第三个呢,自己觉得或许自己的画真的不值那个价,便降低了要求,以500元出售。至今,他也只是个三流画家,以卖画为生,过着流浪的生活。他一直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