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闳字夏甫,彭之孙也。少励操行,苦身修节。父贺,为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闳字夏甫,彭之孙也。少励操行,苦身修节。父贺,为彭城相。闳往省谒,变名姓,徒行无旅。既至府门,连日吏不为通,会阿母出,见闳惊,入夫人,乃密呼见。既而辞去,贺遣车送之,闳称眩疾不肯乘,反,郡界无知者。及贺卒郡,闳兄弟迎丧,不受赙赠缞绖扶柩,冒犯寒露,礼貌枯毁,手足血流,见者莫不伤之。服阕,累徵聘举召,皆不应。居处仄陋,以耕学为业。从父逢、隗并贵盛,数馈之,无所受。

闳见时方险乱,而家门富盛,常对兄弟叹曰:“吾先公福祚,后世不能以德守之,而竞为骄奢,与乱世争权,此即晋之三郤矣。”延熹末,党事将作,闳遂散发绝世,欲投迹深林。以母老不宜远遁,乃筑土室,四周于庭,不为户,自牖纳饮食而已。旦于室中东向拜母。母思闳,时往就视,母去,便自掩闭,兄弟妻子莫得见也。及母殁,不为制服设位,时莫能名,或以为狂生。潜身十八年,黄巾贼起,攻没郡县,百姓惊散,闳诵经不移。贼相约语不入其闾,卿人就闳避难,皆得全免。年五十七,卒于土室。

二弟忠、弘,节操皆亚于闳。忠字正甫,初平中,为沛相,乘苇车到官,以清亮称。弘字邵甫,耻其门族贵势,乃变姓名,徒步师门,不应征辟,终于家。忠子秘,为郡门下议生。黄巾起,秘从太守赵谦击之,军败,秘与功曹封观等七人以身扞刃,皆死于陈,诏秘等门闾号曰“七贤”。

论曰:陈平多阴谋,而知其后必废;邴吉有阴德,夏侯胜识其当封及子孙。终陈掌不侯,而邴昌绍国,虽有不类,未可致诘,其大致归然矣。袁公窦氏之闲,乃情帝室,引义雅正,可谓王臣之烈。及其理楚狱,未尝鞫人于臧罪,其仁心足以覃乎后昆。子孙之盛,不亦宜乎?

(节选自《后汉书·袁闳列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平多阴谋/而知其后必废/邴吉有阴德/夏侯胜识其当封及子孙/终陈掌不侯/而邴昌绍国/虽有不类未可致/诘其大致归然矣

B.陈平多阴谋/而知其后必废/邴吉有阴德/夏侯胜识其当封/及子孙终陈掌不侯/而邴昌绍国/虽有不类/未可致诘/其大致归然矣

C.陈平多阴谋/而知其后必废/邴吉有阴德/夏侯胜识其当封及子孙/终陈掌不侯/而邴昌绍国/虽有不类/未可致诘/其大致归然矣

D.陈平多阴谋而知/其后必废/邴吉有阴德/夏侯胜识其当封/及子孙终/陈掌不侯/而邴昌绍国/虽有不类/未可致诘/其大致归然矣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赙,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赙赠,即赠给死者家属钱财以办理丧事。

B.在古代缞和绖就是丧带和丧服,缞绖指整套丧服,后来渐渐引申出服丧之意。

C.服即丧服,阕有停止之意,古代丧期一般为三年,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D.徵聘举召,指的是当时科举制度下的遴选官员的方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袁闳去拜谒担任彭城相的父亲,其父派车相送,袁闳不肯乘坐,并反对郡中那些无知者,由此可知袁闳是一个砥砺德操品行、苦心修为的君子。

B.黄巾军因为忌惮袁闳家门富盛,所以相互约定不进入袁闳家所在的村子骚扰,同乡人就来袁闳家避难,得以保全性命。

C.传主为袁闳,文章重点记载了袁闳的省亲、守孝、潜身等事,却在文末提及袁忠、袁弘、袁秘,意在凸显子孙之盛深受其先人仁心褔祚的观点。

D.“论曰”类似“乱曰”“赞曰”“太史公曰”“异史氏曰”,一般置于传记文章的结尾,大都为议论性文字,对前文所记之人事展开议论,一般用韵文写成。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处仄陋,以耕学为业。从父逢、隗并贵盛,数馈之,无所受。

(2)及母殁,不为制服设位,时莫能名,或以为狂生。

 

1.C 2.D 3.C 4. (1)他居住的地方逼仄简陋,以耕田求学作为事业。他的叔父袁逢、袁隗都很富有,多次馈赠,他也不接受。 (2)等到母亲去世,袁闳不穿孝服不设置灵位,当时没有谁能够叫出他的名字,有的人认为他是个疯子。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画线句子中,“陈平”“邴吉”“夏侯胜”“陈掌”“邴昌”都是人名,“阴谋”“阴德”“子孙”“大致”都是常用词,依据这些信息,再结合上下文推断,可分析出画线句子的意思是:从陈平有很多阴谋看就,知道他的后代必然会被废弃;从邴吉具有阴德看,夏侯胜就认识到他的封侯会延及子孙。结果陈平的曾孙陈掌最终没能封侯,而邴吉的孙子邴昌称却能够继承封国。这样比虽然有些不同,也没有什么可以斥责的,但其道理大致上是一致的。据此可正确断句。画线句子加标点为:陈平多阴谋,而知其后必废;邴吉有阴德,夏侯胜识其当封及子孙。终陈掌不侯,而邴昌绍国,虽有不类,未可致诘,其大致归然矣。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再断句就轻而易举了。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2.“徵聘举召”应属于察举制,从本书的年代可知应在科举制形成之前。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在大纲卷中出现后一直是课标中的必考题。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文言的选文是人物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中对“徵聘举召”解说明显错误。 3.A项,“并反对郡中那些无知者”与原文不符,文中的“反”即返回,指回家之后。B项无中生有,“因为忌惮袁闳家门富盛”错,文中并没有说明“家门富盛”是黄巾军不来骚扰的原因。D项,“一般用韵文写成”错,有的用“韵文”,有的用“散文”。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没有赏析的内容。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区分“人物”,总体关照段首的“时间”、“地点”,区分“事件”表述是否错误等。本题A项中,对文中关键实词翻译错误;B项文中找不到依据;D项属于对文学常识的掌握不准确。 4.本题解答时要注意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落实,如(1)“居处仄陋”,居住的地方逼仄简陋;“以……为业”,以……作为事业;“从父”,叔父;“并贵盛”,都很富有;“数馈”,多次馈赠;“无所受”,一点也不接受错。(2)“及”,等到;“为制服设位”,穿孝服,设置灵位;“名”,叫出名字;“或”, 有的人;“以为”,认为。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留”“删”“调”“换”“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删”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删”,对省略的内容要补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重点实词“居处仄陋”“从父”“并贵盛”“数馈”“无所受”“及”“为制服设位”“名”“或”,固定结构“以……为”“以为”翻译时都应一一落实。 【参考译文】 袁闳字夏甫,是袁彭的孙。少年时候砥砺德操品行,自己苦心修为节操。父亲袁贺,是彭城相。袁闳前往省亲拜谒,他改变名姓,徒步出行。到了父亲所在的府衙,连续几天办事的人不给他通报,正逢他的奶妈出来,看见袁闳,十分吃惊,进入告诉夫人,这才秘密招呼他进去相见。不久袁闳告辞离去,袁贺派车送他,袁闳称晕车不肯乘坐,回家之后,所在的地方没有知道袁闳探亲这件事情的。等到袁贺在郡里逝世,袁闳兄弟迎丧,不接受赠礼,穿着孝服扶灵柩,冒着寒冷,因为行礼,人都变瘦了,手足流出血来,看见的人没有谁不为这件事伤心的。袁闳守孝完毕,上司多次征召,他都没有答应。他居住的地方逼仄简陋,以耕田求学作为事业。他的叔父袁逢、袁隗都很富有,多次馈赠,他也不接受。 袁闳看到时势正危险纷乱,但自家富裕,常对兄弟叹息:“我们的先人富裕,后世的人不能凭借德行来守住这些,只是竞相骄奢,在乱世争夺权势,这就是晋国的诸多纰漏啊。”延熹末年,朋党的事将要暴露,袁闳就打散头发与世隔绝,想把自己的行迹隐藏在深林里。因为母亲年老不宜远走,他就在自己住的庭院四周筑起土室,不开房门,从窗口放进吃的喝的东西。早上在房中向东方拜谒母亲。母亲思念袁闳,时常前往探视,母亲离去开,就自己关上窗子,兄弟妻室儿女没有谁能看见他。等到母亲去世,袁闳不穿孝服不设置灵位,当时没有谁能够叫出他的名字,有的人认为他是个疯子。潜藏自身十八年,黄巾军起义,攻陷郡县,老百姓惊慌逃散,袁闳诵读经书不离开。黄巾军相约说不进入他所在的村子,人们到袁闳这里来避难,都得以保全幸免。年龄五十七岁,在土室中逝世。 两个弟弟袁忠、袁弘,节操都比不上袁闳。袁忠,字正甫,初平年间,担任沛相,坐着简陋无装饰的车子去上任,凭借清正诚信而闻名。袁弘,字邵甫,因为自己家族人有权有势而觉得羞耻,于是改名换姓,徒步去求学,不接受征召,最后在家里去世。袁忠的儿子袁秘担任郡中门下议生。黄巾军起事,袁秘跟随太守赵谦去攻打,结果遭到失败,袁秘和功曹封观等七人用身体来抵挡刀刃,都在阵中战死。皇上下诏赐封袁秘等人的门闾,号称“七贤”。 史家评论:从陈平有很多阴谋看就,知道他的后代必然会被废弃;从邴吉具有阴德看,夏侯胜就认识到他的封侯会延及子孙。结果陈平的曾孙陈掌最终没能封侯,而邴吉的孙子邴昌称却能够继承封国。这样比虽然有些不同,也没有什么可以斥责的,但其道理大致上是一致的。袁公与窦氏之间,对帝室竭尽忠心,伸张正义,正值不移,可算得上是建立了王臣的功业。当他处理和楚王的案件时,不曾以贪赃的罪名审讯人。他的仁慈之心就是延及子孙,他的子孙兴盛,不也是应该的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自孔子在春秋时期创立儒学,崇尚圣王,倡导德治,儒家文化便开始在中国崭露头角。经汉代,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始立为中国传统社会正统思想。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借鉴和汲取释、道哲学的一些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即所谓“援释入儒”、“援道入儒”,弥补了先秦儒家在天道人性等理论上存在的缺陷,使儒家学说在其理论体系上更加严密和精致。这种完善后的新儒学即宋明理学的出现,也更加巩固了儒家学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牢不可破的正统支配地位。

但是,近代以来的文化大冲击,使原本就面临极大生存危机的儒家文化又遭到了自己的文化精英从内部进行的瓦解,儒家文化首先受到了明末清初时的王夫之、黄宗羲等人的批判,之后一系列的抨击进一步动摇了儒家学说及其传统道德体系。当然,在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中对于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服务于封建等级制度的传统道德中的封建内容进行批判和清理是必要的。但客观地说,当时却有把中国两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道德体系完全否定的倾向。这就不可避免地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因为对全部儒学文化的否定不仅抽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也抽走了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

在中国被传承了两千年的儒家文化及其道德传统被颠覆后,本应尽快构建全新的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新文化及其道德体系以代之。但是,在近百年中,由于外敌入侵、生灵涂炭,中国一直处在灾难深重之境地,社会根本无暇与新文化新道德的系统重建。建国后,在这个尚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及其道德体系本应继续完善巩固的时候,各种政治批判运动无休止的席卷而来,刚刚搭建起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及其道德体系框架又被彻底推倒了。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以后,整个社会又被卷入到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市场经济有其趋利性,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的原则。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让不少中国人缺乏敬畏之心以及道德自觉。尤其在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更是出现了正义缺失、道德滑坡等不良现象,阻碍了中国的快速崛起。如此,复兴儒学在客观上也就成了今天社会的现实选择。

随着二十世纪70年代之后东亚儒家文化圈国家和地区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在客观上也促使人们对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进行重新认识。有学者指出,儒学是一种伦理型的人学,儒家文化除了在伦理道德价值方面有些内在的意义之外,显然也是促成今日东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们普遍认为,儒家文化倡导“人我兼顾”“己群诸重”的整体主义伦理观不仅对现在社会和现代企业组织大有裨益,也是促使东亚地区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伦理基础。现在,在世界范围内研究儒家文化及其当代价值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这种研究热潮是直接催生儒学复兴的外在推动力量。

(摘编自余仕麟、余彦《复兴儒学的根本意义:寻回民族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近代的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中,那些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服务于封建等级制度的传统道德中的封建内容受到了批判和清理

B.中国两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道德体系在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中曾经被否定,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就因此大受影响

C.建国后,各种政治批判运动席卷而来,使得刚刚搭建起的,本应继续完善巩固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及其道德体系框架被彻底推倒。

D.二十世纪70年代之后东亚儒家文化圈国家和地区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这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儒学就是一种伦理型的人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宋明理学家们弥补了先秦儒家在天道人性等伦理上存在的缺陷,从来就确立了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正统思想的地位

B.儒家学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牢不可破的正统支配地位的确立和巩固,离不开孔子、董仲舒以及宋明时期理学家们的共同努力

C.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以后,不少中国人变得缺乏敬畏之心以及道德自觉,究其原因就是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追求利润最大化

D.现在社会上的政治缺失、道德滑坡等现象以及二十世纪70年代之后东亚地区经济崛起,都从不同方面推动了儒学的复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所谓“援释人儒”“援道人儒”的现象应该出现在宋明时期,这一现象使儒家学说在其理论体系上更加严密和精致。

B.在近百年中,如果没有外敌入侵、生灵涂炭,那么全新的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新文化及其道德体系也许就会构建。

C.当整个社会卷入到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因为市场经济本身的特性,社会上一些拜金主义的思想应该与他不无关系。

D.儒家文化倡导“人我兼顾”“己群诸重”的整体主义伦理观,它的地位已超越了倡导个人主义伦理观的西方文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球星大黎以队长身份带领球队为北兴俱乐部赢得了赛季冠军,他与俱乐部的合同也已到期,竞争对手南旺俱乐部以更高的待遇力邀他加盟。北兴俱乐部以对他多年的培养为由希望他留下继续效力,球迷因对他感情深厚也苦苦挽留。大黎为了实现自己更高的人生价值,最终还是转会到南旺俱乐部。为此,大黎受到北兴俱乐部球迷的责骂,北兴俱乐部也未按惯例邀请他参加盛大的冠军庆祝仪式,但私下仍然把象征冠军荣誉的戒指给了他。此事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北兴俱乐部、南旺俱乐部、北兴俱乐部的球迷和大黎均遭到了非议。

请你从北兴俱乐部、南旺俱乐部、北兴俱乐部球迷和大黎等四方中选择一方,写一篇文章回应人们的非议,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

 

查看答案

20世纪60年代初,焦裕禄同志任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为根治“内涝、风沙、盐碱”三害,集思广益,推广栽种泡桐树,使当地农业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因积劳成疾,刚进中年的他不幸患了肝癌,于1964年病逝于兰考。下面是焦裕禄陵园徽标,请介绍徽标的构图要素及寓意。不超过80字。

 

该徽标下方有黑体“焦裕禄陵园”五字,其上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把英文humour译成幽默,是神来之笔。幽默而太露骨太嚣张,就失去了“幽”和“默”。    ,暗示性愈强,艺术性也就愈高。不过暗示性强了,对于听者或读者的悟性,要求也自然增高。说幽默的人灵光一闪,绣口一开,  ,才能接个正着。如果说者语妙天下,听者一脸茫然,   ,岂不是天下最扫兴的事情?所以说,解释是幽默的致命伤。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作为一名艺人,想要得到更多媒体的关注和推崇,关键还是要靠自身艺术修为和人格修养。      。而对于媒体来说,反映评价客观事实,为受众提供全面的文娱资讯,满足公众的文娱需求,这是天职。试图通过断章取义和生编乱造的卖点来吸引眼球,最终会迷失自我,丧失传媒的新闻品格。

A.想要赢得媒体的青睐,艺人除了要有高尚的人格修养,更要有过硬的艺术水准

B.如果艺人有了一定的艺术水准但飞扬跋扈,甚至根本没有过硬的艺术水准,都不会赢得媒体的青睐

C.没有过硬的艺术水准,再高明的炒作终究会被识破;有了一定的艺术水准但飞扬跋扈,也同样不会赢得媒体的青睐

D.想要赢得媒体的青睐,艺人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另一方面还要有过硬的艺术水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