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为增进中韩两国青年间的相互了解,《环球时报》旗下的环球舆情调查中心与韩国《每日经...

为增进中韩两国青年间的相互了解,《环球时报》旗下的环球舆情调查中心与韩国《每日经济新闻于2016年4月共同就两国青年对未来的工作前景婚姻状态家庭关系和两国文化的认知程度等对1000多名中韩青年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对象限于20岁至29岁的在校学生或暂时没有工作的社会青年对未来的工作发展及生活状态有一定思想或向往的青年人

 

请参考上述表格的数据,结合调查目的,写一个概括性的结论。

 

这个结果非常明显地表明中国青年远比韩国青年乐观,在对本国社会未来的看法上、韩国青年的期待相对较小,更愿意现实生活的稳定(或更看重经济因素),中国青年比韩国青年更相信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更具有进取的精神;中国青年对传统观念的认同度依然很高,对婚姻的认同度明显多于韩国青年。 【解析】 试题分析:在“你是否相信未来在工作中通过努力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阶层或社会地位”一项调查中,中国青年认为“完全可以,很有信心”的占了48.9%,,认为“比较困难,但有机会就去尝试”的占48.5%;而韩国青年只占到了16.6%和47%。在“对待婚姻和家庭的态度上”一项调查中,中国青年认为“一定要结婚”的占50.4%,而韩国青年只占到了14.4%。在“当您选择工作时,最的标准是什么”一项调查中,中国青年看重的是公司发展前景,而韩国青年看重的是工资年薪。两相比较,可得出中国青年乐观、有进取精神、认同传统观念 的结论。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类题目,要求根据图表写结论,这是表文转换的常见题型,解答时一定要兼顾表格中的各个要素,首先要读清图表的标题注释,明确调查对象、调查内容,然后分析数据变化,找规律,舍弃次要信息保留主要信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总结推断得出结论,注意用词准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类历史上许多躁热的过程顽强的奋斗最终人会组成一群整体性的无奈和悲凉教育事业本想靠着自身特殊的温度带领人们设法摆脱这个          对于一个真正的教育家来说自己受苦受难不算什么他们在接受这个职业的同时就        最使他们感到难过的也许是他们为之献身和苦苦盼的千年教化之功”,       

 

查看答案

填入下列文段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的一项是(    

现代文明是工业文明是城市文明城市是人类的最伟大发明之一是城市快速推动了世界闻名的进展。城市把各色人等汇聚在一起                 让城市生活真丰富更有趣更有创造力同时        所以城市人宁愿忍受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诸多城市弊端,也要留在城市里生活

A.人才的多元  交流的密集  更多的机会和选择被提供

B.交流的密集  人才的多元  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C.多元的人才 密集的交流  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D.密集的交流  多元的人才  更多的机会和选择被提供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文化事权相对清晰的范围和中央地方政府间明晰的责任边界,我国对文化事权和支出责任的管理相对复杂。

B.《初刻拍案惊奇》中讲述了一个中国南方的小橘子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漂流到西欧根安家挽救了17世纪上万名欧洲海员的生命

C.人类面临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等风险是共不同国家管应对人身风险的机制不同但人人都希望有稳定的安全预期是相通的

D.抗战英烈用鲜血和生命写下家书情深意重历久弥新是进行思想信念教育生动的教材是传承中国精神很好的思想资源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也就不揣浅陋,就自己所见、所读、所想的结果以杂谈的方式,与《乡土中国》作一次对话,以期抛砖引玉,供大家研讨时参考

B.因为晚明以前历经二千五百余年的中国社会里,从未出现过晚明社会那种如火如荼的国际贸易带来的商品经济的繁荣景象。

C.二人先后入师门,日夜勤学师傅绝技,但只因二弟能够师心自用,很好地领会师傅的意思,不断反思总结,结果先于大哥学得真传。

D.《围城》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站在“上帝”视角审视故事,不断道出精彩绝伦的奇思妙语,酣畅淋漓的讽刺和批评,使人拍案叫绝。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冯骥才访谈录

高晓春

高晓春:近十年来,您一直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您也曾在两会上提出一个方案,不加紧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就是犯罪,这个问题得到了与会委员的积极响应。您为什么要把抢救像少数民族文化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到这样一个高度?

冯骥才:2003年我们就开始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普查工作这些年里奔波东北的满族,云南的白族纳西族贵州的苗族侗族等县镇,发现少数民族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比汉族的流失更快得多

因为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的因素少数民族生活在有特色迷人的民族文化里基本上不受外来事物的冲击这些年来公路修好了电视信号进去了再加上年轻人进城打工过年回家时带回王菲的唱片花花绿绿的时尚化妆品给兄弟姐妹们看大家很是羡慕对于未来文化他们充满了渴望比较富裕的地区人民开始拆掉自己具有民族特色的村落盖上小洋楼甚至有的民族不再说自己的语言他们的那些长诗或大歌,已不再对下一代唱而是对游客唱了,他们的民族服装首饰也只是在游客面前穿戴……

20世纪90年代末,一个法国女子在贵阳生活了六年他花了很多的钱买回一些苗族妇女古老精美的民族服装和灿烂的首饰运回法国我国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这些东西很容易就被运出去了一个外国学者曾对我说15年后你们要看中国的少数民族服饰就到我们这来看因为中国已经没有了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高晓春:少数民族文化的流失与汉民族文化的流失,比较起来有着很大的不同

冯骥才:一个对文化没有兴趣的普通人你问他李白是谁齐白石是谁梅兰芳是谁他都是知道的为什么就是因为汉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历史上看汉民族又无数的精英人物还有无数经典的积累而很多少数民族他们甚至连文字都没有他们只有语言不论民间故事传说歌谣,还是手艺绝活,留存下来的大多是靠口口相传只要中断了就彻底消失了与我们一样他们住小洋楼出门开车生活是改善了但他们的民族文化没了比如鄂伦春族随着最后一个鄂伦春人从狩猎区搬农业耕作富有鄂伦春民族特色的狩猎文化实际上已不存在了

高晓春:的确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再加上没有清醒自觉的文化意识在时代转型中们没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的脉络顺理成章地和现代生活融

冯骥才:我曾写过一本小说叫感谢生活》,说一个艺术家在落难时,跟民间文化艺术紧紧在一起——他放假时就到穷乡僻壤去去做剪纸的老太太家学习那些民间的东西,民间是融入了特别炙热单纯而可爱的情感的我把叫做民间的情感。民间的文化充沛的生活的元气充满了原始的人文精神而且是那样饱满雄厚、博大单纯是那样的美,使得在你眼里好莱坞之类都是你能说这不是一种中国文化的情结

高晓春:不是都这样说吗有钱容易有文化难那么使一个人有文化情感就更难了

冯骥才: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正处于这么一个历史时期如果我们不站起来捍卫自己祖国的文化的话,她就会丢失这些年来国外五彩缤纷的东西入国门,使我们产生一种错觉——中国文化太陈腐于是开始了对自己文化的反思但随之而来的便是中国文化变得越来越粗糙了回过头来看看最近的几百年吧世界列强打入中国带来了强大的冲击我认为受冲击最厉害的就是文化了然而这个时期的知识分子却很少有人对整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一次比较精致的梳理尤其是文革后期历史文化几乎成了一个空架子不巧的是西方的彩电冰箱麦当劳进来了他们是那么新鲜之后是西方的哲学美学电影……我们的文化几乎被拆散了更不巧的是我们的文化市场确要来挑选卖点什么好卖就什么关于古代妓女或太监的书好卖好吧都拿来卖吧而是谁有能来整理一下我们民族文化的经典

高晓春:我们坐飞机,开“奔驰”,进入WTO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快速融入世界就像是汽车突然加速……

冯骥才:车子开得太快了什么东西能让他平稳呢?那只能是一个文化凝成的民族的凝聚力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如果这个文化还处于松散的状态,那么,就很容易在国际化背景下失去自己就很难形成真正的凝聚力

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呼吁重视文化应该有当年鲁迅呼吁中国教育的那种精神敦煌藏经洞发现100周年的那一年我写了一本书叫敦煌》,敦煌莫高窟的门户被走了是那样令人痛心当时中国的一批知识分子振玉、陈寅恪刘半农等他们到法国国立图书馆英国大英博物馆把那些被盗走了的藏书用毛笔抄下来他们吃便宜的面包,住便宜的小旅馆为的是省下一些钱抄录更多的文字运回国内去而在大漠深处的敦煌张大千去了常书鸿去了去拯救中国的古文化中国文化保护的历史便是从那开始的如果说境界这才是最高尚的文化人的境界因为这不是追求现实功利的人能做到的我们民族的文化太深了太博大了走进她,就像走进一望无垠的戈壁滩一样我愿穷尽一生沿着一条线路走渴望走到的腹地走入的中心

(《有理想就有疼痛: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访谈录》,有删改)

相关链接

冯骥才(1942—),浙江宁波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画家,“文革”期间他饱受磨难,是“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1985年后以“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作品被译成英、法、德等十余种文字,其中《俗世奇人》《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等均获全国文学奖,《感谢生活》获法国“女巫奖”和“青年读物奖”。他还出版过多种大型画集,在中国当代花坛独树一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少数民族不再说民族语言民族长诗或大歌,甚至平时很少穿民族服装首饰,是因为少数民族对外来文化的渴望这也是冯骥才抢救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动机之一

B.在冯骥才看来少数民族的流失与汉民族文化的流失相比不同的是许多少数民族只有语言甚至没有文字,流传文化大多依靠口口相传难以形成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C.小说感谢生活叙述了作者为原型的一位艺术家落难时深入民间学习民间文化艺术的故事融入了冯骥才对充沛的生活元气充满原始人精神的民间文化的深沉热爱

D.冯骥才所说的一个有文化情感的人与一个具有最高境界的文化人有着本质区别冯骥才更为推崇后者因为他们对待中国文化保护没有功利心,拥有像鲁迅呼吁中国教育的精神

E.冯骥才记载罗振玉、陈寅恪等知识分子在国外抄录被盗的经书,张大千常书鸿前往敦煌这些拯救中国古文化的事迹表达了他对我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对当今文化现状的忧虑。

2.促成冯骥才呼吁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访谈录是常见的文体,请结合本文,简要谈谈访谈录的特征。

4.冯骥才认为应当如何保护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