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咏怀古迹(其三) 杜 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南宋词人姜夔的咏梅名作《疏影》中这样写道:“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珮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它是对《咏怀古迹(其三)》中哪几句从形象上的丰富提高?并说明理由。

2.《咏怀古迹(其三)》标题为“咏怀”,表面上看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 二字不符?并说明理由。

 

1.①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姜夔诗歌第一句中的“胡沙”与杜诗中的“朔漠”呼应,“月夜归来”与杜诗中的“夜月魂”呼应。 2.①不是。②王昭君有倾城倾国之貌却无人省识,汉元帝不辨美丑,竟要靠“画图省识”;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而这些都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借写王昭君的不幸来暗寓自己的不幸。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南宋词人姜夔的咏梅名作《疏影》中这样写道:‘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珮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它是对《咏怀古迹(其三)》中哪几句从形象上的丰富提高?并说明理由”,首先要分析姜夔《疏影》句子的意思,然后再分析《咏怀古迹》的意思,寻找相似之处。姜词想象幽美,将月夜归来的昭君幽灵提炼为芬芳缟素的梅花,写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养她的父母之邦。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不只是长安的汉宫,这样就进一步丰富和提高了昭君的形象。“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咏怀古迹(其三)》标题为‘咏怀’,表面上看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 二字不符?并说明理由”,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说明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默写出以下古诗文:

(1)、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2)、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3)、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化为狼与豺。

(4)、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5)、请默写《 登高》:

                                                                

                                                                

(6)、吾师道也,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8)、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9)、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

郭生,邑之东山人。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恚愤而无如何。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恨甚。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见污本,问之。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讶曰:“狐似有意。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库。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由是两试俱列前名,入闱中副车。

时叶公文章,风雅绝丽,家弦而户诵之。郭有抄本,爱惜臻至。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然每作一文,经营惨淡,辄被涂污。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旦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第一章画五,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矣。自是狐竟寂然。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注:①泚:弄脏。②狃:因袭。

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名流             询问

B.素与郭,登门造访                     友好

C.王谛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玩味

D.乃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                 记载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现郭生虚心和骄傲态度的一组是(    )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

B 又复视浣卷,类冗杂可删                   于是渐不信孤

C 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                   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

D 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         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生家中经常闹狐患,丢失了许多东西,不少习作也被弄得污浊不堪,难以阅读, 因此他非常怨恨狐狸。

B.老友王生前来拜访,郭生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烦恼。王生觉得狐狸不仅无恶意,而且还可以当郭生的老师。

C.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

D.郭生屡拔前茅之后,狐狸还是涂抹他的文章。郭生很不以为然,就不再为狐狸设馔,并将读本锁在箱子里。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2)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林黛玉进贾府》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精彩篇章,是全书的序幕之一,它以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这个封建大家族进行了介绍。

B.《林黛王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这个题目是教材编者加的。

C.《祝福》从一个启蒙知识分子“我”的视角,以倒叙的手法,追述了底层妇女祥林嫂悲剧的一生,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其中祥林嫂再嫁深山时出格的反抗举动,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抗争和批判。

D.鲁迅,原名周树人。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祝福》《药》就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的句式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非我也,岁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树之以桑

C. 不拘于时,学于余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为天下笑者,何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查看答案

选出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释义,有误的一项(    

A.王战,请以战喻(好:喜欢)           斧斤时入山林(以:按)

B.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             非能水也,而江河(绝:横渡)

C.庠序之教(谨:认真从事)             罟不入洿池(数:多次)

D.王道之也(始:开端)                 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