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物保护亟须摒弃功利化 李振洋 据中国长城学会调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文物保护亟须摒弃功利化

李振洋

据中国长城学会调查,目前明长城的墙体只有8.2%保存状况较为良好,近三成已经消失身影。长城保护状况不容乐观,引发了不少国人的忧虑。

秦长城“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而今只得在史书中寻觅它的片砖只瓦;岁月的冲刷与风沙的侵蚀,使得即便最年轻的明长城也日渐斑驳。自然状态下的长城不可能在千百年后仍完好如初,这是自然规律使然。此外,现实中我们也看到,不法分子偷盗、拆解、贩卖城砖乱象多年屡禁难绝,这进一步凸显了文物保护的迫切性,也凸显出我们当前文物保护中的一个严峻命题,那就是怎样更好地、更完整地保护长城这样的跨越区域广、牵涉部门多的文物古迹。

相较而言,作为重点景区开发的长城段落,比如八达岭、居庸关、嘉峪关等,多数保存完好,基本保留了长城的原始风貌。但在一些人迹罕至、执法力量薄弱的地方,破坏则触目惊心。有观点认为,商业开发是王道,开发才能有钱,有钱才能谈保护。这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是全部道理。文物之所以为文物,而不是什么简单的物件、建筑,根本就在于其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文物保护上一味“向钱看”,将珍贵古迹仅仅当作一个旅游景点来推介、展示,只为赚些门票钱,再顺带拉动一下周边的商业开发,显然格局太小。在这样的逻辑下,能带来物质利益的文物,往往成为政府和开发商的宠儿,倍加呵护;而那些需要“倒贴钱”保护的文物,就被敬而远之,任其破败不堪,这不是文物保护应有的状态。

事实说明,面对文物古迹,任何开发都要以保护为出发点,以历史和文化传承为落脚点。我们不能强求每一个烽火台都得到开发商的青睐,每一座古刹都有络绎不绝的香客,每一处名居都有门票收入的供养,商业开发可以左挑右选,但是文物保护不能挑肥拣瘦。只有摒弃功利化倾向,多些文化价值考量,才能实现良性循环,让游客在观光中重拾对文化的敬畏。

价值的矫正给予文物保护正确的导向,真正落实到位还需硬性规制的护航。就拿长城保护来说,如《长城保护条例》等文物保护规范不可谓不详备,效果之所以不明显,关键在于执法不够主动,法律法规的威慑力难以显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保护不力者绝不姑息迁就,对违法犯罪者严格依法处置,真正让法律法规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来。

岁月失语,唯石能言。保护好文物,方能让文化记忆得以传承、历史认同得以延续、爱国情怀得以温存、故土情结得以安放。如此,当子孙后辈站在城墙上远眺的时候,才可以无憾地高歌:“万里长城永不倒!”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曾经“延袤万余里”的秦长城,而今只得在史书中了解它的情况,即便最年轻的明长城也日渐斑驳,这和岁月的冲刷与风沙的侵蚀有关。

B.长城在自然状态下破损是无法阻拦的自然规律,可是,不法分子偷盗、拆解、贩卖城砖等乱象是可以避免的。

C.作为重点景区开发的长城段落,多数保存完好,基本保留了长城的原始风貌,这充分表明商业开发是王道,开发才能有钱,有钱才能谈保护。

D.《长城保护条例》等文物保护规范是很详备的,可是,因为执法不够主动,法律法规的威慑力难以显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目前明长城的墙体保存状况不容乐观,保存状况较为良好的段落很少,且有一部分已经消失身影。这让不少国人产生了忧虑。

B.文物不是什么简单的物件、建筑,如果以商业开发的形式保护文物,就会使其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消失在金钱之中。

C.将珍贵古迹当作旅游景点来推介,顺带拉动周边的商业开发,这是小格局;要让文物充分释放魅力,就应该摒弃功利思想,多些文化考量。

D.要想让子孙后辈感受文物的魅力,需要保护好文物,让文化记忆得以传承、历史认同得以延续、爱国情怀得以温存、故土情结得以安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屡禁难绝的破坏行为,使怎样更好地、更完整地保护长城这样的跨越区域广、牵涉部门多的文物古迹成为当前文物保护中的一个严峻命题。

B.作者认为,对那些“倒贴钱”的文物,政府应该大加保护;而对那些能带来物质利益的文物,则可交由开发商开发其商业价值并进行保护。

C.商业开发可以根据利益挑选文物,但是文物保护不能这样做;开发文物古迹,应该以保护为出发点,以历史和文化传承为落脚点,不能强求利益。

D.文物保护,应该本着“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绝不姑息迁就保护不力者,严格依法处置违法犯罪者,真正发挥法律法规应有的作用。

 

1.C 2.B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充分表明商业开发是王道,开发才能有钱,有钱才能谈保护”不合文意,文中说这只是“有观点认为”。 2. 试题分析:“如果……就会使其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消失在金钱之中”说法绝对,文中只是说“一味‘向钱看’……显然格局太小”,而且提到“商业开发是王道……这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是全部道理”。 3. 试题分析:“可交由开发商开发其商业价值并进行保护”不符合文意,政府也应对“那些能带来物质利益的文物”进行保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吊 炕

许福元

吊炕,就是将土炕吊起来。行吗?去了“吗”就行。……

斗子峪乡新上任的党委靳书记眼睛一亮,盯着吊炕转来转去。很有兴趣地听泥瓦匠现场解说。

靳书记是农村出身,对土炕有天然亲切感。忙问:“那你这节能吊炕和传统土炕,有何区别呢?”

“靳书记您请看这吊炕:就是砌砖腿做烟道当过梁,上铺水泥板,将炕悬起来,……炕沿四周攘上白瓷砖,跟睡双人床似的,土炕不土。”

“连工带料,一盘吊炕多少钱能拿下来?”

“长两米乘宽两米的,七百块钱,足矣。”

“七百块钱?还不够买一吨大同块原煤的呢!”靳书记转身对县电视台摄影记者说,“为国家节约不可再生的能源。这是一个亮点。”

当天晚上,县电视新闻就播出了,靳书记下到基层农民家中做调研,为农民办实事。帮助农民建新型节能炕——吊炕,节约煤炭资源,云云。

第二天,本县时讯的报纸,也刊登了通讯、照片及编者按语,说领导干部,就要像靳书记那样,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

第三天,市里报纸的郊区版做了跟踪报道。

第四天,县委书记做出批示:此是利国利民之事,资金要向三农倾斜。请财政局研究,出台相关经济鼓励政策。

第五天。鼓励农民做吊炕的奖励政策出台了,每家农户做一个吊炕,补助九百元。

半年以后,靳书记因政绩突出,就升迁到县发改委,任副主任。有人说和吊炕有关,也许吧。

斗子峪乡又新来的尚书记有大专学历,学的专业是环境保护。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第一把火就将吊炕给烧掉了。

他历数吊炕的几大罪过:“烧掉植被,污染环境,制造一氧化碳,加速全球气候变暖。贻害子孙,阻碍可持续发展。”最后对记者强调:“新农村建设,不能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这不符合中央提倡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一个亮点。”

电视,这回是市电视台;报纸,这次是市委机关报;批示,这位是市主管农业的副市长。都支持尚书记的高论。

很快,这回是市财政出台奖励政策:每拆掉一盘土炕,奖励一千元。

三个月以后,尚书记又上调了,任县环保局局长,有人说与吊炕有关,也可能。

尔后,斗子峪乡这次新来的是石书记,村委会主任出身。说来也怪,上任伊始,他也瞄准了吊炕。

石书记用了一个月时间,一个人跑遍了全乡十八个村庄,考察四百盘吊炕的使用情况,最后在乡党委扩大会上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山区和半山区的农村,吊炕还是很需要的。在城乡接合部,大多数是不需要的,很多农户是候鸟型的,冬天搬进楼房,春天又搬回农村平房。好多户得了双份钱:大喇叭一喊,报名登记说搭吊炕,先得一个九百;大喇叭又一喊,报名登记说拆吊炕,又得了一千。实际上,好多家根本领了材料就没做。有的户,搭了吊炕也没睡。全县这好几百万,不是打水漂了吗?这好几百万要放在农村改水、修路和帮助农村失学儿童,会更有意义吧。”

“我们是做基层工作的,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我们必须把线认真地穿到针鼻里去。所以,我们的工作,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

最后,石书记提议:我们以乡党委的名义,写一个关于吊炕的调研报告,送给上级领导做参考。我看到一个资料,利用秸秆粉碎,做光能秸秆气化炉的能源,至于效果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干事不要起哄,一哄而起,一哄而下。也不要轻易上电视,登报纸,咱们干点实事得了。

到现在,石书记在斗子峪乡都干两年多了,还没有一点高就升迁的迹象。其实,靳书记、尚书记和石书记本来就是初中时的老同学,一次聚会时,靳书记和尚书记都替石书记惋惜:“论真本事,你都在我们之上,可你怎么就抓不住亮点呢?”

石书记淡然一笑,“要亮点干吗?刚才有雾,你们来时开车才打开雾灯;白天有霾,自然会亮起大灯;摸黑夜行,才需要灯笼火把。这都是亮点。现在青天白日,阳光灿烂,到处都是亮点啊。”

靳书记、尚书记听了,似懂非懂。但还是关切地对石书记说:“咱们是老同学。我们说实话,到现在,这吊炕就如十五个吊桶,还在我们心里七上八下的,你呢?”

石书记听毕,头往椅子后背一仰,哈哈大笑:“我心中本无吊桶,何来七上八下?”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靳书记极具经济头脑,他觉得搭吊炕代价低,又能为国家节约煤炭资源,就到基层农民家中做调研,帮农民建新型节能的吊炕。

B.尚书记很注重环境保护,他认为吊炕破坏环境,加速气候变暖,不符合中央提倡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他的高论得到了县领导的高度支持。

C.石书记经过考察认为,好多户报名搭吊炕先得九百,又报名拆吊炕再得一千,且领了材料也没做,搭吊炕也没睡,不如将资金放在农村改水、修路和帮助失学儿童。

D.小说写靳、尚二书记把吊炕作为亮点,博取媒体和领导的重视,职位快速高升,可他们的心中却如十五只吊桶一样,七上八下的。

E.小说按时间顺序,写了靳、尚、石三名书记对吊炕的不同态度,故事情节简单,人物语言描写到位,小说极富戏剧性和讽刺意味。

2.小说主人公石书记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最后两段写了石书记与靳书记、尚书记的对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小说的题目是“吊炕”,而小说中多次提到“亮点”,有人建议以“亮点”为题目,你认为哪个更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老锁匠

琴江边上的水寨镇,是一个风光秀美的客家古镇。镇上有一条老街,斑驳的青石板沿着街道铺开,被时光和步履打磨得干净而潮润。不过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条老街了,更不用说老街深处这么一户锁匠铺了。

自从低焊钩锁、弹子锁普及后,老锁铺变得越来越冷清了。虽然没有客人,老锁匠每天早上还是会准时打开铺子,在门口泡上一壶茶,握着那把祖辈传下的壶,安静地品着祖辈传下来的味道。

三月的一个早晨,老锁匠照例在门口喝茶。这时,巷口来了个年轻人,路过锁匠铺时停了下来。看着锁匠铺门头上挂着的老招牌,上面写着“制锁”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年轻人马上兴奋了起来。

“大爷,您也喜欢收藏古锁?”年轻人试探性地问一下。

老人放下手中的老烟袋,抬头看了一眼年轻人说:“我是做锁的。”年轻人一听,兴奋了起来:“我去参观一下您的锁铺,行吗?”

老人的脸上露出一丝尴尬,坐在那里没有说话。

“不瞒您老人家,我喜欢收藏古锁,今天能与您认识也是缘分……”

禁不住年轻人一番软磨硬泡,老人站起身来,带着他走进了尘封已久的锁铺。

只见老旧的房子里摆了六七个铜炉子,虽然炉灰早已冷却,但是那些炉壁、钳子、锉子都被擦得干干净净。黑色的墙壁上挂着各式的锁,有圆形锁,半圆锁,长方锁,还有八角形白铜雕花锁、谐音就是“福禄”的葫芦锁。每把锁都是件工艺品,展示出老人精湛的制锁技艺,看得年轻人目不暇接,连连竖起大拇指。

老人的眼里闪过一丝亮光,正要向来者介绍古锁制作工艺的时候,年轻人突然来了灵感。

“这些锁都是锁上的吧?我应该不用钥匙就能都解开。”年轻人轻轻地说,但显然他是很相信自己的解锁功夫的。

老人只是淡淡一笑,说:“我做锁一辈子,从来没做过不用钥匙就能解开的锁。”

“那我们就打个赌,要是我今天能解开,您就把这些锁送给我,要是解不开,我就拜您为师。”

老锁匠正愁没有人延续这门技艺,今天一个好徒弟就这样送上门来了,年轻人的话正中他的下怀。

“好吧,那你就试试看吧。”老锁匠淡然一笑。

年轻人解开包袱,从一个小套子里面取出一个笔一样的东西伸进锁孔,那笔“嘀嘀”响了好一会儿,年轻人时而咬牙,时而皱眉,但古锁仍然未开。

老锁匠脸上闪过一丝得意的微笑

“啪”!老锁匠那心爱的鎏金鱼形锁居然真的被打开了。紧接着,墙上的锁一把、两把……全被解开了。

年轻人也不客气,解开一把就扔进包里,不一会儿解开的古锁就快要装满年轻人的行囊了。

老锁匠的眉头像巷口的榕树根一样,紧紧地绞在了一起。

愿赌服输,老人低下了头,自言自语:“都带走吧,都带走吧,一个也不要留……”

年轻人更显得有些轻慢了,笑着背起行囊就要走。

突然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响了起来,年轻人的电话那边传来嘈杂的警车声。原来县城一户人家发生了煤气泄漏,直接破门可能会导致爆炸,因此需要他帮忙开锁。

年轻人一听是急事,就连忙往外走。

老锁匠拦住年轻人,说他在县城有亲戚,想搭他的顺风车去。看着失落的老锁匠,年轻人有些内疚,也就没有推辞,与老人一起上了停在巷子口的车。

在车上老锁匠才知道,原来年轻人是以开锁为职业的新客家人,技术在城里数一数二。老人的心稍微宽慰了一点。

事故发生在一处老居民区里,穿过楼道就能闻到刺鼻的煤气味,发生煤气泄漏的房间门口气味更是刺鼻,仿佛随时都会爆炸一样。

年轻人紧张地拿出开锁工具,生怕擦出一点儿火花。他把耳朵贴在锁边,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掉在地上,可锁就像被焊住了一样,纹丝不动……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煤气味越来越浓,年轻人的手抖得越来越厉害,已经完全没有了在老人锁铺时的沉稳,可锁依旧纹丝不动。从眼神中能看得出,他是要放弃了。

“让我来试试吧。”老锁匠淡淡地说。

年轻人虽然有些怀疑,但他仍然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从门锁边移开。

只见老锁匠蹲下身,屏住呼吸,从腰上悬挂的钥匙串儿里拿出一根钢丝,轻轻地探到锁孔里。他眼睛注视着锁孔,手轻轻地拨弄着钢丝,时间和空气像凝固了一样,让所有人都感到很压抑……

时间还在流逝,刺鼻的煤气味已经让人呼吸都有些困难了。

“嗒”,一声清脆的声音,锁开了!

年轻人怔怔地站在那里。

老锁匠长长地吐了一口气,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微笑着说:“这是我开的第一把锁。”

那以后,人们发现水寨古街的锁匠铺多了一个年轻人。而没过多久,市面上多了一种新锁,锁的造型古雅大气,锁芯时尚精密,一时成为了顾客的新宠。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描绘了一幅秀美古朴的客家古镇图,把读者带到一条美丽的古街,为锁匠铺及老锁匠的出场创设了典型环境。

B.老锁匠每天准时打开铺子,在门口握着祖辈传下的茶壶,品着祖辈传下来的味道,这说明他对传统手艺的坚守,更体现其性格中固执的一面。

C.看着被解开的古锁进了年轻人的行囊,老锁匠的眉头紧紧地绞在了一起,作者借这一神态描写,表现老锁匠因为失去古锁而心疼。

D.文中安排煤气泄漏这一情节,目的在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因为煤气泄漏,才使老锁匠有机会第一次不用钥匙打开锁,才有了后面二人的合作。

E.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对年轻人持否定态度,如年轻人与老锁匠打赌赌赢了时对老锁匠表现得很轻慢;他在给发生煤气泄漏的那户人家开锁时很紧张;当老锁匠提出试试时,他持怀疑态度。

2.文中多次写到老锁匠的“笑”,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中加点部分的“笑”的内涵。

3.小说在刻画老锁匠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4.老锁匠可以看作传统技艺的代表人物,而年轻人则是现代技艺的代表人物,关于传统技艺和现代技艺你有什么样的看法?请就此问题进行探究。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 面对生活的苦难,有的人穷困潦倒,无所作为,有的人积蓄力量,一举成功。

 

 

 

查看答案

请仿照画线语句,另写两个句子,与原句构成排比。

凡是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围内用功夫,须处处留心玩索,在别种艺术之中玩索得一种意象,让它沉在潜意识里去酝酿一番,然后再用他的本行艺术的媒介把他翻译出来。书法家可以从剑的飞舞之中得到一种特殊的筋骨来宣泄情感,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例句,自选话题,再写两个语句,使其与例句语意相关,结构相似,修辞手法相同。

例句:勇气,是点亮漫漫长夜的烛光。贝多芬用勇气直面命运,用音乐传达思想与感情,扼住命运的咽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