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下列语句按一定的逻辑顺序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只填序号)
春节是中国人的大文化,大文化是自然、社会关系与日常文化浑然一体的庞然大物,笼罩人们而不为人们所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对它的评估不能用西方的经验
②西方节日文化已被政治解体、民族矛盾、宗教派别和企业利益切分
③在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的世界里,大文化所剩无多
④中国的春节文化却一直保留下来
⑤它是另一种十分不同的文化体系
⑥它既有悠久的历史,也有现实功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地苍茫一根骨(节选)
庞 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1.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 )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
B.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的形象。
C.对李陵降敌,司马迁陈述己见,完全是为了明辨是非:被俘降敌,实属可耻,但孤军深入,没有后援,武帝亦有不可推卸之责。
D.“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的敬佩及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E.文章活用鲁迅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是为了说明苦难成就了司马迁,使他脱颖而出,完成了千古绝唱的《史记》。
2.“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其中的“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什么?
提升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根骨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
4.鲁迅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取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结合本文,举例谈谈你对“脊梁”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小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 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秀 才 驱 怪
蒲松龄
长山徐远公,故明诸生也。鼎革后,弃儒访道,稍稍学敕勒之术,远近多耳其名。某邑一巨公,具币,致诚款书,招之以骑。徐问:“召某何意?”仆辞以:“不知。但嘱小人:‘务屈临降’耳。”徐乃行。
至,则中亭宴馔,礼遇甚恭;然终不道其所以致迎之旨。徐不耐,因问曰:“实欲何为?幸祛疑抱。”主人辄言:“无何也。”但劝杯酒。言辞闪烁,殊所不解。言话之间,不觉向暮。邀徐饮园中。园构造颇佳胜,而竹树蒙翳,景物阴森,杂花丛丛,半没草菜。抵一阁,覆板上悬蛛错缀,大小上下,不可以数。酒数行,天色曛暗,命烛复饮。徐辞不胜酒,主人即罢酒呼茶。诸仆仓皇撤肴器,尽纳阁之左室几上。茶啜未半,主人托故竟去。仆人便持烛引宿左室。烛置案上,遽返身去,颇甚草草。徐疑或携襆被来伴,久之,人声殊杳。乃自起扃户就寝。
窗外皎月,入室侵床;夜鸟秋虫,一时啾唧。心中怛然,不成梦寝。顷之,板上橐橐,似踏蹴声,甚厉。俄下护梯,俄近寝门。徐骇,毛发蝟立,急引被覆首,而门已豁然顿开,徐展被角微伺之,见一物,兽首人身;毛周其体,长如马鬐,深黑色;牙粲群峰,目炯双炬。及几,伏器中剩肴;舌一过,连数器辄净如扫。已而,趋近榻嗅徐被。徐骤起,翻被幂怪头,按之狂喊。怪出不意,惊脱,启外户窜去。徐披衣起遁则园门外扃不可得出缘墙而走择短垣逾则主人马厩也。厩人惊,徐告以故,即就乞宿。
将旦,主人使伺徐,失所在,大骇。已而得之厩中。徐出,大恨,怒曰:“我不惯作驱怪术;君遣我,又秘不一言;我橐中蓄如意钩一,又不送达寝所;是死我也!”主人谢曰:“拟即相告,虑君难之。初亦不知橐有藏钩。幸宥十死!”徐终怏怏,索骑归。自是而怪遂绝。主人宴集园中,辄笑向客曰:“我不忘徐生功也。”
异史氏曰:“‘遂黄狸黑狸,得鼠者雄’。此非空言也。假令翻被狂喊之后,隐其所骇惧,而公然以怪之遁为己能,则人将谓徐生真神人不可及矣。”
(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幸祛疑抱 幸:希望
B.不觉向暮 向:临近
C.徐展被角微伺之 伺:等待
D.拟即相告 拟:打算
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徐披衣/起遁则园门外/扃不可得出/缘墙而走/择短垣逾/则主人马厩也。
B.徐披衣起遁/则园门外扃/不可得出/缘墙而走/择短垣逾/则主人马厩也。
C.徐披衣起/遁则园门外扃/不可得出缘墙/而走择短垣逾/则主人马厩也。
D.徐披衣/起遁则园门外扃/不可得出/缘墙而走/择短垣逾/则主人马厩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徐远公,长山人,原来是明朝的一名生员,改朝换代后,他放弃儒业寻仙访道,稍稍学了一些道士符法术,远近多知道他的名字。
B.徐远公到达主人家以后,主人对他十分恭敬,但始终不说明专程接他的意图,只是敬酒陪茶,徐远公心中的疑问迟迟不能排解。
C.鬼怪被徐远公赶走以后,徐远公也不敢安然入睡,他就在园中找到一位马夫,向他说明事情的原委,请求马夫陪他过夜。
D.天快亮时,主人派人来探望徐远公,徐远公很生气,责怪主人不告诉自己实情,主人向徐远公道歉,请求徐远公宽恕。
4.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徐骤起,翻被幂怪头,按之狂喊。怪出不意,惊脱,启外户窜去。
②我不惯作驱怪术;君遣我,又秘不一言。
(2)结合作者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对徐远公做简单评价。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散文的“散”与“文”
朱向前
①散文是个大题目,仔细琢磨琢磨,又发觉光是这”散文”二字就有点说道,而且似乎还可以分而说之。先说其“散”。
②为什么叫”散文”?先哲就有“散文就是和友人松散地聊天”“散文就是思想的散步”“散文就是散漫的文体”“散文就是自由”云云。种种说法,多不离一个“散”字。在我看来,这个“散”字强调的是散文家的本色的轻松,自然的流露。因为散文既没有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也少有小说的情节和故事,它主要不依靠“行头”来支撑和夸张自己——不要堂皇气派的西装革履,也不要珠光宝气的晚礼服。它只是身着泳装松散随便地走向海滩,在阳光下裸露真实的胴体。正所谓“是大英雄自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③如此说来,一篇散文的好坏和它的形式技巧的干系反倒不大了,而主要取决于它是否有一个天生丽质的“真身”。有,则嬉笑怒骂皆成佳作;无,则忸怩作态终是废话。只是这“真身”涵盖甚广,它包括一个人的才情、学养、个性气质和人生历练乃至眼光、胸襟与品操等等。简言之,散文是一个人的全面展示。一个散文家的修炼过程,也就是一个“人”的修炼过程。人生不到一定的境界,是不大容易作出真散文来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同意这样一种说法:诗歌是属于青年的,而散文更属于中老年。因为,前者需要一种如火的激情,而后者则需要一种如水的心境。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人入世渐深,经历了几番人世沧桑之后,开始把很多事物推远了,看轻了,看淡了,进入了一种散淡如菊、我心悠然的淡泊与超脱的境地,才有可能获得审美的心情与眼光,从而写出真正耐得咀嚼的韵味悠长的美文。从此角度看,散文对于青年人来说,倒未见得是一种十分相宜的文体。
④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辩证法无处不在。恰恰因了散文的随意、亲切和短小,它就和诗歌一样,往往最容易受到那些钟情于文学的年轻人的青睐,或者说,他们选择散文作为自己寻觅通向文学殿堂的最初的小径,实在是一件再正常不过也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这就有点“两难”了。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散文文体的散漫和轻松而言,它于初学者甚为相宜;从散文文心的散淡和悠远而言,它于年轻人又不甚相宜。对于青年人的选择和爱好谁也无可厚非,而至于散文自身的要求也无法强求于人。人生是一个一个日子累积起来的,所谓“少年老成”也不过是一种说法而已。年龄和阅历都有待时空的发展,不是单凭主观努力所能一蹴而就的。但是还有一件事可做,那就是对一个有心追求真散文境界的人来说,他必须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紧紧抓住文化的修养而不放松。于此就说到了第二个字:散文的“文”。
⑤“文”者,文化也。它大而化之,笼而统之,但又确实是具体而微,可见可闻的。小到一花一木一沙一石,大到天空海洋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社会万象和人心百态,无不浸淫着文化,表现着文化。尤其当它们出现在散文中,就更会展示出一个作者文化的修养、功底和眼光,所谓文格之高下,文心之雅俗,文笔之精粗,在明眼人看来是纤毫毕现难以藏拙的。如果说,到了一定程度,小说创作依然可以相当地倚重于操作技巧和个人经历等有关因素,那么,散文创作则愈往后就愈能显示出文化和学养的后劲。总而言之,散文的比赛就是文化的比赛。
⑥话再回头说散文的“散”与“文”——无散淡心境不易作出真散文。然散而无“文”则行之不远,亦不足道哉。
(选自《光明日报》,原文有删节)
1.下列表述不能作为文中“散文更属于中老年”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中老年在才情、学养方面有优势。
B.中老年进入了淡泊、超脱的境地。
C.中老年有审美的心情与眼光。
D.中老年在写作形式、技巧方面日趋成熟。
2.下列对第③段中画线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年人富有激情,适宜于写诗歌,不太容易写出真散文、好散文,因为散文对青年人来说并不十分相宜。
B.因了散文的随意、亲切和短小,它就和诗歌一样,往往最容易受到那些钟情于文学的年轻人的青睐,但是从散文文体的散漫和轻松而言,于年轻人不甚相宜。
C.青年人因为涉世不深,阅历尚浅,难以达到中老年那种淡泊与超脱的心灵境界,所以不太容易写出真散文。
D.青年人对散文的选择和爱好谁也无可厚非,但因为“少年老成”也不过是一种说法而已,散文本来就对青年人不甚相宜,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所以于年轻人不甚相宜。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的“散”与“文”就是无散淡心境不易作出真散文,但是散而无文,缺乏文化和学养的后劲,则行之不远,也不值得称道。
B.“散”字强调的是一个散文家的本色的轻松自然的流露,因为散文既没有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也少有小说的情节和故事,所以一篇散文的好坏和它的形式技巧是没有干系的,而取决于它是否有一个天生丽质的“真身”。
C.“文”者,文化也。尤其当它们出现在散文中,就更会展示出一个作者文化的修养、功底和眼光,因而散文的比赛就是文化的比赛。
D.散文是一个人的全面展示,一个散文家的修炼过程,也就是一个“人”的修炼过程,所以,只有全面发展,才能成为一个散文家。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埋伏和照应需要惨淡经营。埋伏处要能轻轻一笔,若不经意;________。要使读者看不出斧凿痕迹,只觉得________,如一丛花,如一棵菜。虽由人力,却似天成。如果看出来这里是埋伏,那里是照应,________。
①照应处要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②照应处要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③清清爽爽,简简单单 ④自自然然,完完整整 ⑤便成死症 ⑥便太浅显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