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停泊(bó) 湖泊(pō) 婆娑(suō) 籼米(shān)
B.弄堂(nònɡ) 游说(shuì) 契据(qì) 水门汀(tīnɡ)
C.偌大(nuò) 黯然(àn) 揣着(chuāi) 谄媚(chǎn)
D.翌年(yì) 着陆(zhuó) 横亘(ɡèn) 云霄(xiāo)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经常读到这些优秀的诗词:“忽如一夜春风来”“山雨欲来风满楼”“夜阑卧听风吹雨”“二月春风似剪刀”……我们也经常见到这些词语:和风细雨,风平浪静,风雨同舟……我们还经常看到这些词语:跟风、清风、政风、党风、民风、整风、务实之风、亲民之风……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答话。字数不超过30字。
师父训练徒弟爬树,徒弟爬到高处时,师父喊道:“小心,小心!”第二次,徒弟爬到高处时,师父一言不发,等徒弟下到低处时,他才说:“小心,小心!”
徒弟问:“师父,为什么上次在高处时提醒我,这次下到低处才提醒我?”
师父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巴金获某项大奖,下面是某人为巴金先生写的颁奖辞,其中有字形、标点、语病、句式不工整等错误,请指出来,并加以改正。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永远将在文学史册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辉。他在掌声里彷徨,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向黑暗荷一杆长戟进攻!大星陨落,天地同悲;巨著行世,千秋共仰!
(1)错别字:________改为________;
(2)标点:________改为________;
(3)语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下列语句按一定的逻辑顺序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只填序号)
春节是中国人的大文化,大文化是自然、社会关系与日常文化浑然一体的庞然大物,笼罩人们而不为人们所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对它的评估不能用西方的经验
②西方节日文化已被政治解体、民族矛盾、宗教派别和企业利益切分
③在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的世界里,大文化所剩无多
④中国的春节文化却一直保留下来
⑤它是另一种十分不同的文化体系
⑥它既有悠久的历史,也有现实功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地苍茫一根骨(节选)
庞 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1.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 )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
B.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的形象。
C.对李陵降敌,司马迁陈述己见,完全是为了明辨是非:被俘降敌,实属可耻,但孤军深入,没有后援,武帝亦有不可推卸之责。
D.“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的敬佩及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E.文章活用鲁迅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是为了说明苦难成就了司马迁,使他脱颖而出,完成了千古绝唱的《史记》。
2.“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其中的“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什么?
提升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根骨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
4.鲁迅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取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结合本文,举例谈谈你对“脊梁”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