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寒食许昌道中寄幕府诸君 司马光 原上烟芜淡复浓...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寒食许昌道中寄幕府诸君

司马光

原上烟芜淡复浓,寂寥佳节思无穷。

竹林近水半边绿,桃树连村一片红。

尽日解鞍山店雨,晓天回首酒旗风。

遥知幕府清明饮,应笑驱驰羁旅中。

【注】寒食:即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后来与清明节合并。

1.本诗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2.本诗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 (1)描绘了作者在许昌道中寒食节气所见春天生机勃勃、风雨不歇的景色:绿竹青青,照映在附近水畔,桃花灿灿、连村火红一片;春雨绵绵、阻碍旅人行途,酒旗摇摇、风吹天色将暮。 (2)颔联、颈联写景,为诗人抒情做铺垫;红花绿竹、春雨春风,都是清丽可乐之景,诗人细腻描绘却是为了抒发自己佳节孤独寂寥、羁旅漂泊无奈的情感,以乐景写哀请,倍增其哀。 2. (1)尾联运用了联想、想象的艺术手法(或答“从对方写起——对写法”“虚写法”)。诗人想象幕府中的朋友们在清明时节饮酒的时候,其乐陶陶,酒席宴饮之间,朋友们可能还将诗人在外羁旅无归、驱驰赶路的事情当做笑谈。这里诗人不说自己想念朋友,而想象朋友们在想念着诗人,是“从对方写起”的手法 。(若答“对比”也可酌情得分) (2)诗人在尾联有一种自我解嘲的情绪,这种情绪的背后,是诗人对自己孤独落寞的羁旅之愁的抒发,是对美好安宁生活的向往,是对幕府中朋友们真挚思念情感的流露。 【解析】 试题分析: 1.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景物形象之法:提问形式: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2.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3.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答题步骤:第一步: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答案构成: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意境分析三注意: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淡静美、清丽隽永、感伤哀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绪基调。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体。诗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2.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就是隐晦的。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比如诗歌中的“清明”“笑”“羁旅”。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舒,字处明,丞相导之从弟也。父会,侍御史。舒少为从兄敦所知,以天下多故,不营当时名,恒处私门,潜心学植。年四十余,州礼命,太傅辟,皆不就。及敦为青州,舒往依焉。时敦被征为秘书监,以寇难路险,轻骑归洛阳,委弃公主。时辎重金宝甚多,亲宾无不竞取,惟舒一无所眄,益为敦所赏。

时将征苏峻,司徒王导欲出舒为外援,乃授抚军将军、会稽内史,秩中二千石舒上疏辞以父名,朝议以字同音异,于礼无嫌。舒复陈音虽异而字同,求换他郡。于是改“会”字为“郐”,舒不得已而行。在郡二年而苏峻作逆,乃舒节都督,行扬州刺史事。时吴国内史庾冰弃郡奔舒,舒移告属县,以吴王师虞斐为军司,率众一万,与庾冰俱渡浙江。前义兴太守顾众、护军参军顾飏等,皆起义军以应舒。舒假众扬威将军、督护吴中军事,飏监晋陵军事,于御亭筑垒。峻闻舒等兵起,乃赦庾亮诸弟,以悦东军。舒率众次郡之西江,为冰、飏后继。冰、飏等遣前锋进据无锡,遇贼将张健等数千人,交战,大败。贼遂入吴,烧府舍,掠诸县,所在涂地。舒遣子允之行扬烈将军,与将军徐逊、陈孺及扬烈司马朱焘,以精锐三千,轻邀贼于武康,出其不意,遂破之。斩首数百级,悉委舟步走。是时临海、新安诸山县并反应贼,舒分兵悉讨平之。会陶侃等至京都舒等并以屡战失利移书盟府自贬去节侃遣使敦喻不听。及侃立行台,上舒监浙江东五郡军事,允之督护吴郡、义兴、晋陵三郡征讨军事。既而晃等南走,允之追蹑于长塘湖,复大破之。贼平,以功封彭泽县侯,寻卒官。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谥曰穆。

(选自《晋书》列传第四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陶侃等至京都/舒等并以屡战失利/移书盟府/白贬去节/侃遣使/敦喻不听

B会陶侃等至/京都舒等并以屡战失利/移书盟府/白贬去节/侃遣使/敦喻不听

C会陶侃等至/京都舒等并以屡战失利/移书盟府/白贬去节/侃遣使敦喻/不听

D会陶侃等至京都/舒等并以屡战失利/移书盟府/白贬去节/侃遣使敦喻/不听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弟”在中古时期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且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

B.“中二千石”为俸禄,按汉时体制,俸禄以万石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

C.“假”,这里为官职用语,意思是代理,临时充任。它与正式任命不同。

D.“贼”,原指偷盗之人,如贼寇,在本文中则指进犯中原的外族侵略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舒淡泊名利,长期在家,多次谢绝官府的征召,对从兄离职时留下的财物毫不动心。

B.王舒有军事才能,在征讨逆贼苏峻的战争中,亲白率领军队在武康击败敌寇,斩首众多。

C.王舒为人忠厚,因在讨贼之战中多次失利,而主动上书贬职去节,且不听从陶侃劝解。

D.王舒颇具战功,在贼乱平定之后,因功被封为彭泽县侯,死后又被迫赠为车骑大将军。

4.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舒上疏辞以父名,朝议以字同音异,于礼无嫌。

(2)峻闻舒等兵起,乃赦庾亮诸弟,以悦东军。舒率众次郡之西江,为冰、飏后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国学,何学?这是人们津津乐道,却也让专家学者大为困扰的问题。章太炎指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张岱年认为:“所谓国学即中国学术之意。”其实,国学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如何看待国学?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等思想都闪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精神表现。但是,我们 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虽有“厚德载物”的胸襟和气质,亦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与不足长于道德规范架构,短于思维方式的更新。这使得传 统文化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步履维艰,困难重重。以何种态度,站在何种立场,支持何种观点来看待国学,就成为关涉国学弘扬,国学复兴,国学能否正常发展的重 大理论命题。我们对待传统,抱守残缺,故步自封要不得数典忘祖,粗暴武断亦要不得。重提国学,弘扬国学,不是要拘泥于经典,食古不化,而是要从中寻找民 族文化的“根”与“魂”,在普及中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国学研究该求是,还是致用?学术研究本身就包含了 “是什么”和“怎样做”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学术研究要讲求客观,实事求是,在客观事实中探究真知。“怎样做”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 实践中接受检验。探寻“是什么”是更好地解决“怎样做”的前提。君子有志于学,首先在于学能明道、明理。而通过这种思想创造活动,遵循实践、认识、再实 践、再认识的学习规律,达到寻求真知目的,即求是;在此基础上有所为而为,则是“致用”,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固然保持了学人对社会政治的 紧密关切,避免了单纯地“为学术而学术”,但也会使不少人受此误导,认为做学问的最终目的是讲求功利的实用主义,使学术研究沦为政治的附庸,违背学术求真 求是的初衷。作为数千年学问积累结果的国学,我们不要总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它。如果仅仅满足于从国学中寻找某些应对现实问题有用的技巧和方法,那就太实 际、太简单化了。

国学的使命是什么?这牵涉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国学研究是 某些领域的相关人士通过努力获得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对国学自身的推进和完善起着重要作用。国学普及则是学者通过通俗化的形式,向社会大众普及包括前沿成果 在内的国学基础知识,让他们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亲近经典,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国学研究是国学普及的前提与基 础,国学普及是国学研究的延伸与补充。我们倡导具有包容、和谐、共生共存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借助国学研究与普及创造出与我们当前国家形势相适应的,能满 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也要吸取外来先进文化并加以融合不仅要提倡正确的价值观,也要用发展的眼光 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内容。

(摘编自《学理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各家对国学的表述不同,但其实国学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

B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闪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精神表现。

C中国传统文化虽然表现出独特的胸襟与气质,但存在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

D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搬照用,也不应该全盘否定,认为它落后于时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学研究该求是还是致用的问题并不矛盾,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正确理解“求是”方可正确理解“致用”。

B某些领域的相关人士通过努力获得国学研究前沿性的成果,推进了国学自身的完善,这有利于国学的普及。

C不少人认为研究国学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实利,这违背了学术研究的初衷,是对“致用”意义的一种错误理解。

D国学普及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国人可以以更为简易的方式亲近经典,通过熏陶,确立自己的道德与精神取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长于道德规范架构,短于思维方式更新的特点是传统文化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步履维艰的原因之一。

B国学虽博大精深,但并非完全适用于当代,我们弘扬复兴国学应着眼当下,站在发展的态度立场上看待国学。

C国学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它需要在普及的过程中修复,这样它才能成为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

D国学的使命在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是综合考虑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方面意义而得出的判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800字的文章。

20出头的瑶族姑娘小卜,是瑶寨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临近毕业时,小卜犯难了:父老乡亲希望她能回去做教师,传播知识,为改变家乡的贫穷状况尽一份力;对小卜有录用意向的一家著名外企,则鼓励小卜加盟公司,发挥专业特长,创造优质生活;而小卜自己认为当前创业环境好,很想创办一家民族服装设计公司,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面对小卜的就业选择,你会给出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中国邮政6月13日正式发行的中国首枚父亲节邮票,请写出主体部分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现在的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①                                        。这种不平衡也必然时常在人们的心理上得到反映,而成为心理不平衡。而道家哲学文化的“不争”观念就会产生一种平衡作用;平衡是相对的,②                                        。道家哲学思想文化中的许多观念都能够起到抚慰、调适人们心灵的作用。当然,③                                        ,但最终道家哲学思想文化的整个精神取向会对人们欲壑难平的执着欲望产生降压、缓解之功。知足者常乐就是这个意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