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旮旯是北方居民生活中一个常用的词,指屋子里或院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旮旯是北方居民生活中一个常用的词,指屋子里或院子里的角落,或指一切角落。近年,北京人艺演出了话剧《旮旯胡同》,说的就是北京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发生的故事。

旮旯这个词应该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音译过来的,它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今天的蒙古族居住地还有很多这样的地名,它们是与旮旯一词发音类似的词,像锡林郭勒盟、霍林格勒市等。“旮旯”与“格勒”发音相似,写法不同,语源应该是相同的。汉语中使用“旮旯”一词的地区,正是我国长城沿线及华北、东北地区,是汉族与阿尔泰语系诸族长期相伴生活的地区,他们的语言影响了汉语是可想而知的。现在的北京方言中就有大量的蒙、满语词,如“窟窿”,即借用蒙古族语“库伦”(蒙语语意为围起来的地方)一词,都表示小的空间,汉语在词意上有所变化。

那么,汉族是怎样借用旮旯这个词的呢?又怎样把它由表示重要的居住地的词,演变成一个表示边远小地方以至角落的词的呢?我想从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些词汇演化过程,推测出过去演化的情况。例如,我们原本郑重地称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为国际友人、外宾、外国人,后来,外国人越来越多,民间就称他们为“老外”了。“旮旯”一词的演变也应该符合这个规律。开始,阿尔泰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问他们从何处来,他们自然说某某格勒。后来,来的人多了,都说是来自某某格勒。时间长了,就演化为不发达的鲜为人知的边远、偏僻的地方,语音也打趣地变为“旮旯”。

汉语里借用“旮旯”一词,可以单称“旮旯”,也可以和汉语里原来的词结合,叫犄角旮旯。从字形上看,能推测其音译自外族语。两个字不能拆开,这是很多外来语词的共同特点,如葡萄、唢呐、珐琅等。

在阿尔泰语系中,“旮旯”表示宏大、雄伟、神圣的地方,从当初造字的字形上也能看出来,两个字都有日字。汉语中旮旯的本意是太阳的故乡或太阳神的住地,保持了阿尔泰语的原意。阿尔泰语系诸族,普遍有崇拜太阳神的信仰。但“旮旯”这个词译过来后,又经过演变,词义由神圣变为世俗,所指的地方也由大变小,但字形却没有变

1.有关“旮旯”一词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旮旯”是音译外来词语,与阿尔泰语系词语“格勒”发音相似,语源应相同

B.按汉字造字法,“旮旯”两字的构成都有“日”字,字形上保留了原词意

C.“旮旯”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汉语借用过来,演变至今,意思没有太大变化

D.阿尔泰语系中,“旮旯”的意思与阿尔泰语系诸族崇拜太阳神的信仰有关

2.对第三段中“这个规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某一外来词汇用的人多了,词义发生了变化,时间长了变化后的词义就固定下来了

B.某一外来词汇其原始意义不被人接受,时间长了人们就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其意义

C.某一外来词汇其原始意义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在交际中就改变了其意义

D.某一外来词汇因为使用它的人多了,其词义不能固定下来,时间长了就发生了变化

3.下列关于“旮旯”一词的用法和演变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原词为褒义,汉语音译过来之后指“不起眼的小巷子”,略含贬义,带有对某地轻蔑甚至歧视的意味,现仍如此

B.原词为阿尔泰语系的词语,后来,该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在回答“所自何方”时,将此词传人,遂使其成为汉民族通行于各地的共同语

C.原词发音与“格勒”相似,汉语借用后语音被打趣地变为“旮旯”,“葡萄、唢呐、珐琅”等词的读音也以这种方式演变而来

D.原词含神圣之意,汉语译过来后词义由神圣演变为世俗,所指地方也由大变小。

 

1.C 2.A 3.D 【解析】 试题分析: 1.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的题干一般是“对……理解正确的一项”或者“错误的一项……”,答题时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的C项源于第二段,文章的表述主要强调借用到汉语中来,在词意上有所变化。 2.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答题时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选项问的是“对第三段中‘这个规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目标指向第三段,考生应先找出“这个规律”几个字,然后结合其前后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3.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下列关于‘旮旯’一词的用法和演变的解说,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然后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或者选项的内容与文章的信息是否一致。本题的几个选项在文中都能找到相关的信息,进行比较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今圣贤对话的乐趣……

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工业技术是通过档案资料保存下来的,手工智能都是口传心授,最多只是保存在几句短短的口诀上。                                                                  ,于是标志着远古高度文明的手工的传承中断了。当我们意识到手工属于正在消失的文明时,很多手工已经濒危或者干脆无影无踪了。

①农耕时代是手工时代,工业文明是机器时代

②所以说,手工是一种口头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③机器的效率远比手工高出千倍万倍,在转型的过程中抛弃手工在所不惜

④工业技术是物质性的,手工中有许多是感性和悟性的

⑤从文明的传承来看,这种手工的文明是记忆性的

⑥我们之所以称它为遗产,是因为当代人类正在进行的一次文明转型——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A.①③②⑥⑤④     B.④⑤②⑥①③

C.①⑤②⑥④③     D.④⑥①②③⑤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唐之前,家具往往造得矮小,古人席地而坐,一人盘踞一个低矮的小食案,一人享用一份饭菜,类似今天的西餐。进入唐代,                                                                  ,他们为之雀跃不已。

①高桌大椅帮助唐人实现了从分食制到会食制的飞跃

②一群人围聚一桌共享佳肴有了现实条件

③而是一件共同享受和娱乐的事

④新式家具高桌大椅出现

⑤吃饭不再是一件各顾各的事

⑥唐人发现了隐藏在生活中的新乐趣

A.⑤③④②①⑥

B.④②①⑤③⑥

C.⑥④②①⑤③

D.⑥④⑤③①②,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生命是平等的,无论贫富贵贱,都需要看病。                                                        。这就意味着,有限的资源没有用在刀刃上。

(1)但是,三甲医院的专家号数量毕竟有限,不可能敞开供应

(2)作为患者,谁都想去最好的医院、看最好的医生

(3)因为最需要专家诊断的患者未必能够挂上专家号,而并不需要专家诊治的普通患者却有可能挂到专家号

(4)因此,如何分配医疗资源,关乎社会的公平正义

(5)在我国,优质医疗资源是一种稀缺产品,供求比例严重失衡

(6)如果按照窗口排队挂号的方式,先到者先得,表面上看起来公平,实际上不公平

A.(4)(5)(2)(1)(6)(3)

B.(6)(3)(4)(5)(2)(1)

C.(5)(2)(1)(4)(6)(3)

D.(6)(3)(5)(2)(4)(1)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寒冬一过,气候转暖,家燕就从南洋、印尼、澳大利亚等地飞到我国各地筑巢。                                               。这种材料干燥后,就变得很坚硬,好像“混凝土”一样。

①白居易在诗里写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便生动地描述了这个场面

②从外面叼来泥丸子

③这时,雌雄家燕合力协作

④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家燕的泥巢,可以发现泥土里混有其他东西

⑤一个一个粘在屋梁等处,砌造成碗形的泥巢

⑥原来,家燕是用湿土混合着稻草、羽毛、毛发及唾液来筑巢的

A.③②⑤①④⑥

B.③⑤①②④⑥

C.①⑤④⑥②③

D.①④②③⑥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