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各题。 沁园春·九华叶贤良 刘克庄(1) 一卷《阴符》,二...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各题。

沁园春·九华叶贤良

刘克庄(1)

一卷《阴符》,二石硬弓,百斤宝刀。更玉花骢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牛角书生,虬须豪客,(2)谈笑皆堪折简招。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

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怅燕然(3)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老去胸中,有些磊块(4),歌罢犹须著酒浇。休休也,但帽边鬓改,镜里颜凋

注:(1)刘克庄:南宋词人,其词继承了辛弃疾的爱国主义传统及豪放风格。(2)牛角书生:用隋末英雄李密少年时牛背上读书遇权臣杨素事。虬髯豪客:用虬髯客张仲坚遇李靖,折服于李世民事。(3)燕然:即燕然山。《后汉山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4)磊块:一作垒块,《世说新语任诞篇》云:“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三句连用三个数词,塑造出作者年少时精通韬略、武艺高强的形象

B.“曾请缨”与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的“请缨”,都指投军报国

C.“折腰”反用陶潜作彭泽令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事,暗指自己今日不得志

D.“怅”两句写出了词人未能出击强敌、勒石纪功而草草南归的歉疚之情

2.下片“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孟郊《登科后》

B.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乙亥岁》

C.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梅尧臣《东溪》

D.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3.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氓》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氓”婚前婚后的不同态度:婚前是“总角之宴,     ”;婚后是“     ,至于暴矣”

4.刘克庄此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借用古人古事来表达情感,试比较这两首词,简要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1.D 2.C 3.言笑晏晏 言既遂矣 4.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写词人赞颂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冒进误国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的立场和态度,并以廉颇自比,既表明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随时准备抗金杀敌的决心,也表现出担心报国无门的忧虑。刘克庄《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借李密、虬髯客的事迹表现所与交游的人若非饱读诗书之士,便为行侠仗义之人。下片回忆自己未能出击强敌,像古代英雄那样登燕然山勒石纪功,只能草草归故里的经历,如今华发苍颜,不能再展抱负,只好以酒浇愁。 【解析】 试题分析: 1.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D项,“未能出击强敌、勒石纪功而草草南归的歉疚之情”不全面;“怅燕然未勒”,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后汉书·窦宪传》所载窦宪登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杭爱山),刻石记功而还;二是李白《金陵凤凰台诗》所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表达了词人功名未就、报国无门的怅恨。故还表达了词人功名未就、报国无门的怅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具体分析诗句的内涵,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表达的效果。起首三句,描写自己年少时精通韬略,且武艺高强。《阴符》,兵书名,相传为太公所著。战国时苏秦说秦惠王而不用,退而诵太公《阴符》,期年揣摩成,遂以合从说六国,终破秦国。二石,相当于现在二百四十斤,这是极言弓之硬,从而极写少年武艺之高强。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组的三个偶句,第一个字连用“一”、“二”、“百”三个数词。从内容来看,主人公身骑玉花骢(又名菊花青,是一种良马),马嘴里不住喷着粗气;手挥马鞭,鞭梢上发出响声。这就将作者少年时英勇豪迈的形象勾画了出来。故A项正确。BC两项是对文中典故的分析,皆正确。 2.题干问的是“下片‘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这是考查技巧。A项用“昔日”和“今朝”对此;B项用“封侯事”和“万骨枯”对比;D项“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作对比。C.“有闲意”和“无丑枝”表意相同。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表达技巧中的对比。首先要理解“对比”这一概念。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对比主要强调事物间的差异性,所列举的事物无这次之分。对比的目的是让美者更美,丑者更丑,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感情。 3.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前面说“《氓》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氓’婚前婚后的不同态度”,“这种手法”指的就是对比。将男子婚前的行为与婚后的行为进行对比,婚前前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婚后是“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4.题干问的是“刘克庄此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借用古人古事来表达情感,试比较这两首词,简要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这是考查比较阅读,比较的点是“思想感情的不同”。本词上片,从尚文习武、谈笑交游、建功立业等方面,塑造了作者理想中的人物,实际上正是词人的自我形象。这样的形象,气魄豪迈,感情激昂。下片表达了词人功名未就、报国无门的怅恨。塑造了一个华发苍颜的形象,一个满腔忧愤的形象,一个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形象。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下片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言志,总是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志向追求。认定诗词的内容,应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相联系。答题的公式:诗句描述内容(概述)+诗歌中的主旨。模式:诗中描写了……(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的内容,抒发了……的思想感情。思考的思路: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要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自然现象;某一诗句的大意和内涵;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时代背景、社会现实。比如本题中,考生应抓住两首诗歌的不同进行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也。父畅,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

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仍迁博士。灵帝初,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宦者所诛,咨乃病去。太尉杨赐特辟,使饰巾出入,请讲议。举高第,累迁敦煌太守。以病免还,率子孙耕农为养。

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盗皆惭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暴贤者。”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此益知名。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州郡以礼发遣,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

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敦煌曹皓,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皓送至亭次,望尘不及,谓主薄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即弃印绶,追至东海。谒咨毕,辞归家。其为时人所贵若此。

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视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议郎。抗疾京师,将终,告其故吏朱诋、萧建等,使薄殓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早归后土,不听子孙改之。

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子胤不忍父体与土并合,欲更改殡,祗、建譬以顾命,于是奉行,时称咨明达。

(范晔《后汉书·赵咨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到任。

B.诏书切            让:责备。

C.率子孙耕农为养    躬:亲自。

D.所犯无状,暴贤者  干:干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咨乃病去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B.敦煌曹皓                        行禁止

C.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宦者所诛    夫婿乐逸,婢仆所惑

D.使饰巾出入,请讲议              吾汝毕力平险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咨清廉俭朴的一组是(   )

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②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③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

④妻子物余,一无所请。

⑤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

⑥告其故吏朱祗、萧建等,薄殓素棺。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咨出身于官宦人家,少年丧父,因行孝道而闻名,州郡长官推举他为孝廉,但他淡泊名利,推辞不就。

B.一伙强盗到赵咨家抢劫,赵咨镇定自若,从容迎盗。他以孝事母、清正廉洁的德行使盗贼惭叹离去。

C.赵咨上任途中,曹皓路帝迎候而未加停留。于是曹皓抛弃印绶,追至东海,拜见之后辞官归家。文中记述这件事,是为了表现曹皓淡泊名利、追慕贤达的思想性格。

D.赵咨去世之后,其子赵胤不忍父亲简葬,打算更改殡法。故吏将赵咨临终遗命相告,终于按原计划实行。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此益知名。

(2)谓主薄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旮旯是北方居民生活中一个常用的词,指屋子里或院子里的角落,或指一切角落。近年,北京人艺演出了话剧《旮旯胡同》,说的就是北京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发生的故事。

旮旯这个词应该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音译过来的,它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今天的蒙古族居住地还有很多这样的地名,它们是与旮旯一词发音类似的词,像锡林郭勒盟、霍林格勒市等。“旮旯”与“格勒”发音相似,写法不同,语源应该是相同的。汉语中使用“旮旯”一词的地区,正是我国长城沿线及华北、东北地区,是汉族与阿尔泰语系诸族长期相伴生活的地区,他们的语言影响了汉语是可想而知的。现在的北京方言中就有大量的蒙、满语词,如“窟窿”,即借用蒙古族语“库伦”(蒙语语意为围起来的地方)一词,都表示小的空间,汉语在词意上有所变化。

那么,汉族是怎样借用旮旯这个词的呢?又怎样把它由表示重要的居住地的词,演变成一个表示边远小地方以至角落的词的呢?我想从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些词汇演化过程,推测出过去演化的情况。例如,我们原本郑重地称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为国际友人、外宾、外国人,后来,外国人越来越多,民间就称他们为“老外”了。“旮旯”一词的演变也应该符合这个规律。开始,阿尔泰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问他们从何处来,他们自然说某某格勒。后来,来的人多了,都说是来自某某格勒。时间长了,就演化为不发达的鲜为人知的边远、偏僻的地方,语音也打趣地变为“旮旯”。

汉语里借用“旮旯”一词,可以单称“旮旯”,也可以和汉语里原来的词结合,叫犄角旮旯。从字形上看,能推测其音译自外族语。两个字不能拆开,这是很多外来语词的共同特点,如葡萄、唢呐、珐琅等。

在阿尔泰语系中,“旮旯”表示宏大、雄伟、神圣的地方,从当初造字的字形上也能看出来,两个字都有日字。汉语中旮旯的本意是太阳的故乡或太阳神的住地,保持了阿尔泰语的原意。阿尔泰语系诸族,普遍有崇拜太阳神的信仰。但“旮旯”这个词译过来后,又经过演变,词义由神圣变为世俗,所指的地方也由大变小,但字形却没有变

1.有关“旮旯”一词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旮旯”是音译外来词语,与阿尔泰语系词语“格勒”发音相似,语源应相同

B.按汉字造字法,“旮旯”两字的构成都有“日”字,字形上保留了原词意

C.“旮旯”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汉语借用过来,演变至今,意思没有太大变化

D.阿尔泰语系中,“旮旯”的意思与阿尔泰语系诸族崇拜太阳神的信仰有关

2.对第三段中“这个规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某一外来词汇用的人多了,词义发生了变化,时间长了变化后的词义就固定下来了

B.某一外来词汇其原始意义不被人接受,时间长了人们就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其意义

C.某一外来词汇其原始意义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在交际中就改变了其意义

D.某一外来词汇因为使用它的人多了,其词义不能固定下来,时间长了就发生了变化

3.下列关于“旮旯”一词的用法和演变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原词为褒义,汉语音译过来之后指“不起眼的小巷子”,略含贬义,带有对某地轻蔑甚至歧视的意味,现仍如此

B.原词为阿尔泰语系的词语,后来,该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在回答“所自何方”时,将此词传人,遂使其成为汉民族通行于各地的共同语

C.原词发音与“格勒”相似,汉语借用后语音被打趣地变为“旮旯”,“葡萄、唢呐、珐琅”等词的读音也以这种方式演变而来

D.原词含神圣之意,汉语译过来后词义由神圣演变为世俗,所指地方也由大变小。

 

查看答案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今圣贤对话的乐趣……

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工业技术是通过档案资料保存下来的,手工智能都是口传心授,最多只是保存在几句短短的口诀上。                                                                  ,于是标志着远古高度文明的手工的传承中断了。当我们意识到手工属于正在消失的文明时,很多手工已经濒危或者干脆无影无踪了。

①农耕时代是手工时代,工业文明是机器时代

②所以说,手工是一种口头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③机器的效率远比手工高出千倍万倍,在转型的过程中抛弃手工在所不惜

④工业技术是物质性的,手工中有许多是感性和悟性的

⑤从文明的传承来看,这种手工的文明是记忆性的

⑥我们之所以称它为遗产,是因为当代人类正在进行的一次文明转型——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A.①③②⑥⑤④     B.④⑤②⑥①③

C.①⑤②⑥④③     D.④⑥①②③⑤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唐之前,家具往往造得矮小,古人席地而坐,一人盘踞一个低矮的小食案,一人享用一份饭菜,类似今天的西餐。进入唐代,                                                                  ,他们为之雀跃不已。

①高桌大椅帮助唐人实现了从分食制到会食制的飞跃

②一群人围聚一桌共享佳肴有了现实条件

③而是一件共同享受和娱乐的事

④新式家具高桌大椅出现

⑤吃饭不再是一件各顾各的事

⑥唐人发现了隐藏在生活中的新乐趣

A.⑤③④②①⑥

B.④②①⑤③⑥

C.⑥④②①⑤③

D.⑥④⑤③①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