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 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段中加点词语“这样说”具体指代文中哪一句话?

2.本文②③段,列举              以及的—位亲人在下放农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和《列宁全集》这两个事例,证明              这一中心论点。

3.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1.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2.“我”少年时偷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深受感动;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3.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对阅读重量的“重”的论证,自然引出下文对阅读“无用之用”的论述。 4.示例: ①采用细嚼慢咽的阅读方式。 ②选择有精神内涵的阅读内容。 ③追求无功利心的阅读境. 【解析】 试题分析: 1.第①段中加点词语‘这样说’具体指代文中哪一句话?”。答题关键词“这样说”“ 指代文中哪一句话”此题属于内容分析,注意把握第①段内容。注意从第①段中“之所以这样说”可以推测“这”指代内容在上文“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中,加以概括,形成答案。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比如本题就可以依据一些提示性的句子切块,确定答题区间在“第①段”。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2.题干要求请简要概括本文②③段的论述思路。解答此题,可以结合文本内容,从“事例”“中心论点”两个角度,阅读②③段,筛选关键句 “ 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结合第一节中的中心论点句“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在议论文阅读测试中,归纳某个自然段、或者某部分论证思路,是一种比较难的题型。大部分学生要在这里丢分,能够100%回答正确的同学极少。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没有懂得归纳论证思路是做什么;其二是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基础知识——不会判定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论证角度、论证结构和结论;其三是没有读懂文本,弄不明白部分与部分、句与句的关系。论证思路的定义:就是作者为了证明某个观点,先后都做了哪些事。其语言表述形式是:作者先......然后.......接着......再.......进而.......又.......然后.....最后,总结,得出.........(结论)(或者提出什么倡议等等)。论证的过程越复杂,步骤越多,这些词运用得越多。其中“作者先后做的事”,主要包括以下12种:开头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这三件事:1.提出论点——是否提出了观点,提出了什么观点?2.提出分论点——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是否提出了几个分论点,通过直接论证分论点,间接论证中心论点?3.过渡——作者是否运用过渡句,引出论据?主体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这六件事:4.选择论据——引用了什么内容,充当什么论据?5.确定论证方法——运用什么论证方法?6.选择阐述角度——从哪个角度(正面还是反面);7.深入剖析增强论证力度——作者举出事实论据后,是否对论据进行了剖析说理?8.追加比喻论证——作者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基础上,是否又运用比喻论证对文章的观点进行了阐述?9.追加推理论证——作者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基础上,是否运用推理,对自己的观点再次进行了论证?结尾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这三件事。10.消除误解——作者在归纳总结前,是否强调了什么,以避免读者误解观点,保证论证逻辑的严密性。11.总体归纳总结——作者是否对前面的论证进行了总体上的归纳总结?12.做出结论——作者在归纳总结时,是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或者发出了什么倡议或警示?本文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列举“我”少年时偷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深受感动,以及“我”的—位亲人在下放农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和《列宁全集》这两个事例,证明这一中心论点。 3.题干“第⑤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这是一道考查情节的作用的题目,答题时抓住关键词语“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段落的作用应该从(结构+内容)的角度答题。本题主要结合文本从结构方面答题。结构上,处于文章中间部分,有承上启下(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对阅读重量的“重”的论证,自然引出下文对阅读“无用之用”的论述。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段落作用题解题思路:1.段落的作用(结构+内容)2.结构: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开头:统领全篇、引起下文、营造氛围。本题就是开头段的作用。中间:承上启下、对比反衬、伏笔铺垫 。比如本题就是中间段落。结尾:首尾呼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3.内容:概括段意(方法:抄原句、提取重组、自己概括),联系主旨情感。 答题格式:结构(包括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本题答题注意结合文本内容。 4.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答题区间在全文1-4节中。回答本题,要注意结合文本中“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等加以归纳概括,但要注意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例如本题的块在全文1-4节中。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诗人因朋友远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抒写到极致的两句诗是:               

(2)读诗歌,我们深深的感叹:有了第一等襟怀方才有第一等的诗歌。曹操在《观沧海》里引吭高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心忧天下,“                ”表现了他的济世情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

①诗家:诗人。

②上林:上林苑,指长安城。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新春景象。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裴琰之

裴琰之作同州 司户,年才弱冠,但以行乐为事,略不为案牍。刺史 谯国公李崇义怪之 问户佐。佐曰:“司户达官儿郎,恐不闲书判。”既数日,崇义谓琰之曰:“  同州事物固系,司户尤甚,公何不别求京官,无为滞此司也。”琰之唯诺。复数日,曹事委积,诸窃议以为琰之不知书,△ 遨游耳。他日,崇义召之,厉形言,将奏免之。

琰之出,谓其佐曰:“文案几何?”对曰:“遽者二百余。”琰之曰:“有何多,如此逼人。”命每案后连纸十张,仍命五六人供研墨点笔。左右勉唯而已。琰之不之听,语主案者略言事意,倚柱而断之,词理纵横,文华灿烂,手不停辍,落纸如飞。倾州官僚,观者如堵墙,惊叹之声不已也。案达于崇义,崇义初曰:“司户解判邪?”户佐曰:“司户太高手笔。”仍未之奇也,四五十案,词彩弥精。崇义悚怍,召琰之,降阶曰:“公之词翰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是日名动一州。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

①司户:官名,主管户籍。

②闲:熟习。

③系:继,连接,这里引申为繁多。

④遽者:这里指需紧急办理的案件。

⑤勉唯:勉强答应。

⑥翰:毛笔,引申为文辞。

1.用“/”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公之词翰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

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崇义琰之曰

(2)同州事物

(3)厉形言

(4)四五十案

(5)词彩

(6)降阶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1)琰之不之听,语主案者略言事意。

(2)倾州官僚,观者如堵墙,惊叹之声不已也。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读“史”宜映雪以莹玄鉴读“子”宜伴月以寄远神读山水小品        读忠烈传,宜        读奸佞传,宜         读“骚”宜空山悲号可以惊壑读“赋”宜    

①纵水狂呼,可以旋风

②倚疏花瘦竹,冷石寒苔,以收无垠之游

③击剑捉酒以销愤

④吹笙鼓瑟以扬芳

A.②①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④③①

D.①③④②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诗歌的情感往往寄托在鲜明独特的意象上,通过意象营造出生动感人的意境。

B.杨绛先生于今年5月25日辞世。她在叙事散文《老王》中记叙了与老王的交往经历,表达了她对老王深切的愧怍之情,也表现了—个知识分子可贵的自省精神。

C.古代跟年龄相关的称谓很多。如“垂髫”,指小孩;“花甲”,指六十岁的老人;“加冠”,指年已二十的成年男子。

D.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昆虫记》,既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课文《马》即选自其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