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民国要人于右任
于右任,原名伯循,1879年4月11日出生于陕西三原,17岁时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县学,23岁中举,早年加入同盟会,后成为国民党重要决策人物之一。他还是诗人、著名书法家。他出生于穷苦家庭,成名后爱国恤民,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往陕西避难。时年21岁的于右任认为,慈禧一伙正是国弱民穷的根源,他要上书陕西巡抚岑春萱,杀死西太后,被同学好友制止。尽管已经中举,尽管已经结婚,于右任救国救民雄心依旧。有一天,24岁的于右任披头散发,光着上身,提一把砍刀,照了一张相。这张相片配上“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的题联,被照相馆老板私自加洗多张送人。
两年后,于右任赴河南开封科考。三原县令德锐向陕西总督密报,说于右任是“革命党”,证据就是那张相片及其题联、诗章。当局立刻下令通缉。于右任闻讯后,逃到上海,辗转震旦学院学习。在震旦学院,于右任受到马相伯院长的赏识。他开始在《新民丛报》上以“于右任”为名,发表言辞激烈的文章。“右任”既用“夫子循循善诱人”中“诱人”谐音,又指反清:古代“左衽”指代少数民族,“右任(衽)”指代汉族。
在上海,于右任还参与创办中国公学、上海大学。马相伯组建新校,于右任协助并撷取《卿云歌》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中的诗句,建议以“复旦”为校名,这就是现今的复旦大学。
1905年,于右任结识孙中山,加入了同盟会。此后,又办了和他一样命运多舛、影响很大的几份报纸。1907年4月2日,《神州日报》问世。这是革命党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这份报纸竟然没用光绪年号,用的是干支和公元纪年。80天后,报馆因邻居失火殃及毁坏,于右任又在1909年3月26日创刊《民呼日报》。92天后,于右任被当局拘押25天,过堂8次,最后被逐出英租界。然而50天后的10月3日,又一份藏匿“于”字的《民吁日报》出现在上海滩,48天后,《民吁日报》又被查封。虽然屡受重创,但于右任不屈不挠。1910年10月11日,又有《民立报》现身上海,社长又是于右任。这是代表同盟会的报纸。“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两年半!”《民立报》更加大胆。于右任也赢得了“先生一支笔,胜过十万毛瑟枪”的美誉。
其实,于右任真的拿枪上阵,指挥过千军万马。1918年,他应邀回到家乡,担任“护法运动”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在他的指挥下,陕西靖国军和南方“护法运动”遥相呼应,给了北洋军阀沉重的打击。
于右任擅歌赋,长诗词。他的诗,热爱祖国,亲近人民。上庐山,他目睹耳闻轿夫的负重和叹息,写下《闻庐山舆夫叹息声》:“上山不易下山难,劳苦舆夫莫怨天。为问人间最廉者,一身汗值几文钱?”抗日战争时期,于右任参观成吉思汗陵墓,写下慷慨激昂的《越调·天净沙》:“兴隆山上高歌,曾瞻无敌金戈,遗诏焚香读过,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
1949年11月29日,他被蒋介石裹挟去了台湾,结发夫人高仲林和长女被留在大陆。海峡相隔,亲情难忘。1958年,在他和高夫人结婚60周年前夕,他含泪赋诗:“两戒河山一枝箫,凄风吹断咸阳桥。白头夫妇白头泪,留待金婚第一宵。”
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病逝于台北。临终前没有留下一句话,只是向老部下示出三个指头。后来有人猜测,这是他在怀念故乡“三原”,或是他家的三间老屋,或是老屋门前三百多年的古槐。
于右任,这位被誉为“三间老屋一古槐,落落乾坤大布衣”的中华之子,临终前魂牵梦萦的,仍然是大陆,是故乡,是期盼祖国统一!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认识到满清王朝是国弱民穷的根源后,21岁的于右任想要上书陕西巡抚,刺杀慈禧太后,这充分体现了他为祖国民生甘愿赴死的勇气。
B.改名于右任,既是谐音“诱人”,表现了他用文章来改变国人之精神、唤醒民众的责任感,又有“右衽”之意,表现了他对满清王朝的不妥协。
C.于右任先后创办了几份报纸,如《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尽管都遭到了反动政府的查封,但是他宣传革命、反对封建专制的精神始终未变。
D.作为一名诗人,于右任用自己手中的笔描写下层民众生活的艰难,描写对妻子儿女的深深思念,描写对家乡故园的眷恋。
E.弥留之际,于右任向老部下伸出三个手指,表现了他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其家国之忧至死不变。
2.作为民主斗士,于右任做了哪些方面的具体工作?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3.结合文章内容,请你从两方面概括于右任先生的思想性格。
4.有人猜测于右任临终前向老部下示出的三个指头或是他在怀念故乡三原,或是怀念他家的三间老屋,或是怀念老屋门前三百多年的古槐,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总括了秦国分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2)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告诫大家要吸取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吸取教训将会重蹈覆辙。
(3)苏洵《六国论》中用“ , 。”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来说明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浣溪沙
欧阳修
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1.有人评价此词“诗中有画”,从词的上阅看,这一评价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请简要说明。
2.词的下阕,诗人是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变化的?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姚镆,字英之,慈溪人。弘治六年进士。除礼部主事,进员外郎。擢广西提学佥事。立宣成书院,延《五经》师以教士子。桂人祀山魈卓旺。镆毁像,俗遂变。迁福建副使,未几改督学政。正德九年擢贵州按察使。十五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上边务六事,皆议行。嘉靖元年,吉囊入泾阳。镆遣游击彭楧出西路,释指挥卜云于狱,使副之。夜半邀击,斩其二将,乃遁。玺书褒谕。寻召为工部右侍郎,出督漕运,改兵部左侍郎。
四年,迁右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兼巡抚。田州土官岑猛谋不轨。镆调永顺、保靖兵,使沈希仪与张经、李璋、张佑、程鉴各统兵八万,分道讨。而镆与总兵官硃麒等攻破定罗、丹梁。用希仪计,结猛妇翁岑璋使为内应,大破之,斩猛子邦彦。璋诱杀猛,献其首。诏进镆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任一子官,诸将进秩有差。镆请改设流官,陈善后七事,制可。乃命参议汪必东、佥事申惠与参将张经以兵万人镇其地。必东、惠移疾他驻。猛党卢苏、王受等诈言猛不死,借交阯兵二十万且至,夷民信之。苏等薄城,经突围走,城遂陷。王受亦攻入思恩府。巡按御史石金劾镆失策罔上,并论前总督盛应期。帝以镆有功,许便宜抚剿。苏、受数求赦,镆不许,将大讨之。会廷议起王守仁督两广军,令镆与同事。镆引疾乞罢,许驰驿归。
初,广东提学道魏校毁诸寺观田数千亩,尽入霍韬、方献夫诸家。镆至广,追还之官。韬、献夫恨甚,与张璁、桂萼合排镆。谓大同当征而反抚,田州当抚而反征,皆费宏谋国不臧,酿成南北患。时宏虽去,犹借镆以排之也。镆既得请,方候代,千夫长韦贵、徐伍攻复思恩。镆上其状。诏先赏贵等,而以抚剿事宜俟守仁处置。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住。
其后,苏、受复叛,帝渐思镆。十三年,三边阙总制。大学士费宏、李时同召对。宏荐镆,时亦助之。遂命以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未赴,宏卒。镆辞。帝不悦,仍落职闲住。镆既罢,荐者至二十疏,不用。家居数年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八》,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住
B.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住
C.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住
D.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住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科举考试最高级别的殿试中,皇帝在殿廷上,对乡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或由皇帝委派的大臣主管,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皆可统称进士。
B.《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等五本儒家经典的合称,是“六经”、“七经”、“九经”、“十二经”、“十三经”的一部分。
C.我国古代的纪年法主要有三种:干支纪年法、王公纪年法、年号纪年法。文中“至和元年”属年号纪年法。
D.每年农历初一称“朔”,十五称“望”,十六位“既望”,最后一天称“晦”,“正月朔旦”,即正月初一早上。
3.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镆本人学识出众,又善于教育学子。考中了进士被提拔任官后,又在成立宣成书院后,聘请经师给读书人讲授《五经》。
B.嘉靖元年吉囊入侵泾阳,姚镆用人得当。他特意从牢狱之中放出指挥使卜云,让他辅佐彭楧,二人奇袭敌兵,击退入侵者。
C.姚镆任职建功,被提拔,且惠及儿子。除掉图谋不轨的岑猛后,朝廷下诏提拔姚镆为右都御史,加封为太子少保,而且允许给他的一个儿子任以官职。
D.姚镆后来因种种原因屡被闲置。先是石金再次诋毁姚镆,张璁排挤姚镆,皇帝将他闲置起来;后来又因姚镆请辞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被罢官不用。
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东、会移疾他驻。猛党卢苏、王受等诈言猛不死,借交阯兵二十万且至,夷民信之。
(2)谓大同当征而反抚,田州当抚而反征,皆费宏谋国不臧,酿成南北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古代中国,最神圣的典礼,非封禅莫属。封禅是古代君王祭祀天地的典礼,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风俗通义·山泽·五岳》写道:“王者受命易性,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秦汉时期,在封禅的理论中,都是以泰山作为确定的封禅地点的。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叫作封,辟场祀地叫作禅。泰山何以成为封禅的圣地?显然不仅仅因为它的自然高度,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
封禅泰山的原因或许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东方关于封禅泰山的理论和文化,不管是语焉不详的传说还是相互矛盾的故事,都在证明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存在。孔子是泰山封禅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泰山只能接受鲁国国君和周天子的祭拜。即使很多细节都无法证明,即使所有礼仪都无法施行,但是,要封禅就只能到泰山。面对传统,不可一世的帝王也只能低头妥协。
秦始皇封禅之时,距离传说中的封禅已相去太久,封禅之礼,几乎无人能知。学者认为,秦始皇封禅泰山之前,只有封禅理论而没有封禅实践,也是很有道理的。汉武帝封禅,情形几乎雷同。但是,他们都还是请来众多儒生,认真讨论,直到最后讨论没有结果。主张封禅者,多来自东方,不仅有鲁国的儒生,也有滨海的方士,笼统可以如是观: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追求仙人和长生必然无果而终,但是封禅泰山却是成功的。泰山封禅,终于走出了传说的迷雾,变成了帝王心目中的神圣所在。何止是帝王,封禅大典,几乎就是一种历史创造,所以司马谈才会因为不能参与而痛心疾首,终生为憾。因为封禅不能随时进行,封禅的条件常常难以具备,所以古代帝王无数,而真正能够封禅成功者寥寥无几。
泰山封禅,可以看做是儒家思想礼制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孔子的成功,最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筑了儒家的思想体系。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的大交融,孔子的思想体系由精神光芒的闪耀向可以操作的礼制转化。在儒家思想的传播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然后才接受了儒家,最后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秦始皇封禅泰山,汉高祖祭祀孔子,汉武帝设五经博士,这个思想传播的过程,方向是一致的。以封禅泰山为代表的儒家礼制思想,因为与天地祭祀有关,与帝王的合法性证明有关,所以最先受到最高统治当局的青睐。而这正是儒家获得独尊地位的开始。
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礼典,封禅终于成为事实,而泰山几乎永久地独占了这个荣耀。可以说,自从秦皇汉武封禅泰山以后,泰山的五岳独尊地位才真正确立下来。泰山地位的提升,与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同步进行,泰山于是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与符号。中国文化,如果用一个人来代言,那就是孔子。如果用一座山来代表,那就是泰山。
1.下列与“封禅”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封禅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神圣的典礼,是筑坛祭天、辟场祀地,向世人宣告帝王执政得到了天地认可的盛大仪式。
B.封禅泰山,与泰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高度有关,更与它的文化高度有关,它代表了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
C.传说中的泰山封禅礼仪不详,一些学者认为,从秦始皇起才有了泰山封禅的实践,而汉武帝封禅基本照搬了他的模式。
D.秦始皇和汉武帝泰山封禅,昭示一个事实,即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创立了泰山封禅的理论,他认为只有鲁国国君和周天子才能到泰山祭拜,从而确立了帝王祭拜泰山的传统。
B.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泰山封禅之前,都曾请来诸多儒生,试图商讨出封禅大典可操作的礼制,但讨论均无果而终。
C.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典礼的封禅终于在秦汉时期成为事实,是当时儒家思想已转化为可操作的礼制的必然。
D.如果说建筑了儒家思想体系的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言人,那么几乎永久地独占封禅荣耀的泰山,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筑了儒家的思想体系。”可以说周公的礼乐制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基础。
B.司马谈因不能参与泰山封禅而遗憾终生,看来无论是帝王还是一般官员,都把参与几乎是历史创造的封禅大典看作一大幸事。
C.“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然后才接受了儒家,最后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可见无“封禅理论”就难有儒家特殊的政治地位。
D.封禅代表了儒家礼制思想,暗合帝王身份合法性证明的需要,在帝王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因此帝王首先主张封禅。
请以“欣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诗歌除外,文体自选。
(2)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校名、人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