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花瓷细腰鼓 杨轻抒 眉间坊是一条街。为什么叫坊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

花瓷细腰鼓

杨轻抒

眉间坊是一条街。为什么叫坊不叫街,好像没人说得清楚。街不宽,也不长,四月的风卷着落花从东头过来,百米之后就消失在了西头的车流里。街还不直,微有弧线——之前电视台曾经做过城市航拍,其中就有眉间坊的镜头,看到的人说,咱这眉间坊从空中看就像人字的那一撇。

鲁老师一个人住在眉间坊一座三间平房围成的小四合院里。地是红砖铺的,年岁久了,一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春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飘落。围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

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有时候鲁老师也念些旧文,只是鲁老师念旧文的时候要打节奏,打节奏用的是一个瓷的细腰鼓,两头蒙皮,是什么皮大家不知道,但那瓷鼓晶莹而深透,秋水一般。鲁老师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嘴里念:“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鼓声穿云裂石,鲁老师满面沧桑。

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口。站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字是: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关于鲁老师,一直就有很多的猜测。

有人说鲁老师书香门第,早年是留过洋的,会几国外语;也有人说鲁老师祖上是有名的富商,传下宝贝无数;当然,也有人说,鲁老师就一个离群索居的退休老头,儿孙都在国外,多年不曾回来过。

不管怎么着,大家都知道鲁老师是个文化人,都很敬重他。

常进鲁老师院里的是老宋。老宋是厂里的水暖工,也懂点电,所以谁家管道破了,电不通了,都请老宋去看看。老宋经常到鲁老师家去,因为鲁老师那房子也老了,经常有个下水道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事情。开始时,鲁老师家有事,悄悄喊声老宋,老宋就去了;后来老宋也不让鲁老师喊了,差不多了就去鲁老师家检查检查。有事处理个事,没事就坐在院里看鲁老师打腰鼓念旧词儿。

人总是要老的,鲁老师眼看着就一年一年老了。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也打打鼓,但是看见过的人都说,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大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

这个问题渐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

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一下脚步,或者不自觉地回头望上一眼鲁老师那青灰的院门,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掉了不少,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听见老宋的叫声,大家都跑过去。鲁老师半躺在院子里的一把藤椅上,脸色青灰,冲大家笑了笑,笑得很艰难。大家说快把鲁老师送医院吧,鲁老师摇头,意思是不必了。鲁老师看看桌上那只腰鼓,又慢慢抬眼看着老宋。

那腰鼓黑地、乳蓝白斑,漂亮得不染一丝烟火气——大家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那只鼓,也第一次发现鲁老师家里空空荡荡让人心酸。

老宋为难地看看鲁老师。

鲁老师叹了口气,显得特别失望。大家说:“老宋你什么意思?你真要鲁老师放不下?”老宋说:“哪敢让老师放不下?跟老师这么些年,这腰鼓我不是不会打,我是怕我念得不好,不像老师那样。”大家说:“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念,你打鼓可以吧?”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

老宋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腰鼓,开始拍打,那声音清越而悠远,仿佛带着几千年辽远的气息。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

没有人问大家是啥时候学会那些旧词的,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重,像暗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之间,都浸透了瓷鼓的声音……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只花瓷细腰鼓,说:“那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是鲁山段店窑烧制的,是唐钧瓷的鼻祖‘黑唐钧’,是皇宫的贡品,连皇帝都用过,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呢!”眉间坊的人说:“就你懂?你懂为啥不明白‘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祖上传下来的?”

那人赧然,掩面而去。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以“眉间坊’’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开头部分又特别交代航拍镜头下“人字的那一撇”暗示了与“做人”相关的小说主题。

B.小说中描写了鲁老师居住的“小四合院”,青红的小院、飞扬的槐花相交织,渲染出神秘阴森的氛围,烘托出鲁老师离群索居的特点。

C.作者描写鲁老师击鼓时“鼓声穿云裂石”“满面沧桑”这一场景,意在表现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以及众人对鲁老师文化人身份的敬畏。

D.“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是因为鲁老师觉得老宋得到自己的真传,可以和自己一样打鼓念旧词而感到欣慰。

E.鲁老师离开人世时众人一起念旧词的细节,渲染出一种诗意的氛围,表明了鲁老师对眉间坊人的深厚影响,也彰显出传统文化的魅力。

2.小说中“七里香”三次出现各有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

3.请分析“眉间坊人”这一人物群像在作品中的作用。

4.小说以“花瓷细腰鼓”为题,有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两个方面,结合全文,加以探析。

 

1.选A给3分,选E给2分,选D给1分;选B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①第一处:描写鲁老师家的四合院“爬满七里香”,表现鲁老师生活的环境清幽雅致。②第二处:以“七里香花瓣”的掉落渲染冷清的氛围,暗示鲁老师年老的孤独、生命的衰颓。③第三处:以“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形象地表现了 鲁老师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对眉间坊人的深远熏染。 3.①“眉间坊人”这一群体作为观察者,见证了鲁老师后半生的沧桑人生。②作为群像,体现了社会中人性的美好与善良:“眉间坊人”敬重、关心鲁老师,不打搅他的生活,并最终为他送终。③推动情节发展,最终揭示主题:“眉间坊人”集体念旧词把情节推向高潮,谴责鲁老师后人,交代故事结局,揭示出坚守传统文化中孝道与亲善的主题。 4.①情节安排上,“花瓷细腰鼓”是小说的线索。鲁老师的生活,眉间坊人所受到的感染和熏陶,鲁老师后人的出现,所有的情节都与之有关,“花瓷细腰鼓”串联各相关情节,使得情节紧凑聚焦。②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花瓷细腰鼓”暗示鲁老师身世不凡;击鼓念经的场景,暗示出他儿孙不孝和人生沧桑。老宋击鼓众人念词,表现鲁老师对眉间坊人的影响,从侧面烘托了鲁老师的形象。③有利于表现主题。围绕“花瓷细腰鼓”,老宋关心鲁老师而学会击鼓,众人在熏染中学会念经,凸显了人性的美好和对传统道德的敬慕。鲁老师后人打听“花瓷细腰鼓”又惭愧离去,前后对比,引发了对孝道的拷问。 【解析】 1. 试题分析:B项“神秘阴森”不恰当;C项更多表现鲁老师的伤痛和感慨;D项原因分析不全面,应该是老宋和众人领受到传统文化而使鲁老师感到欣慰。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C.B就是文本内容分析表述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小说的作用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语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此题的语段在文章的开头的环境描写,分析时注意和标题文章的开头,文章的主旨的联系。第一处:描写鲁老师家的四合院“爬满七里香”,表现鲁老师生活的环境清幽雅致。第二处:以“七里香花瓣”的掉落渲染冷清的氛围,暗示鲁老师年老的孤独、生命的衰颓。第三处:以“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形象地表现了鲁老师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对眉间坊人的深远熏染。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也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如本题第二处:以“七里香花瓣”的掉落渲染冷清的氛围,暗示鲁老师年老的孤独、生命的衰颓。第三处:以“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形象地表现了鲁老师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对眉间坊人的深远熏染。 3. 试题分析:对作品中物象的作用的分析要注意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入手,同时关注物象对人物塑造、环境渲染、情节发展上的作用。小说人物的作用分析首先要明确写了点人物的什么特点,然后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分析作用时也要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旨等进行。“眉间坊人”的作用,这一群体作为观察者,见证了鲁老师后半生的沧桑人生。作为群像,体现了社会中人性的美好与善良,推动情节发展,最终揭示主题。然后分条结合文本分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如本题“眉间坊人”这一群体作为观察者,见证了鲁老师后半生的沧桑人生。推动情节发展,最终揭示主题:“眉间坊人”集体念旧词把情节推向高潮,谴责鲁老师后人,交代故事结局,揭示出坚守传统文化中孝道与亲善的主题。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就文章的题目设题,根据题干的提示,应该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等角度分析文题的妙处,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本题设题围绕文章题目,如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花瓷细腰鼓”暗示鲁老师身世不凡;击鼓念经的场景,暗示出他儿孙不孝和人生沧桑。老宋击鼓众人念词,表现鲁老师对眉间坊人的影响,从侧面烘托了鲁老师的形象。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所谈“                                                      ”,意思是说只有能够在旧知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知的人,才能够“为人师”。

(2)庄子《逍遥游》“                                                      ”两句形容大鲲化为大鹏,大鹏南徙之时声势之大、飞翔之高的壮阔景象。

(3)白居易《琵琶行》中“                                                ”形象地描绘出琵琶女独守空船,唯有清冷的江水和明月作伴的情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文后题。

登原州城①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注】①原州城,即今宁夏固原,属当时的边疆地区。

1.这首诗的颈联写得很好,请简要赏析。

2.千古登楼,几多情思。李煜在《相见欢》中写道“无言独上西楼”,而魏野在本诗中也有独自登楼的行为,请简要分析两人借登楼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

韩凤,字长鸾,昌黎人也。凤少聪察,有膂力,善骑射,稍迁乌贺真、大贤真正都督。后主居东宫,年尚幼,武成简都督三十人,送令侍卫,凤在其数。袭爵高密郡公,位开府仪同三司。武平二年,和士开为厍狄伏连等矫害,敕咸阳王斛律明月、宜阳王赵彦深在凉风堂推问支党。其事秘密,皆令凤口传,然后宣敕号令文武。禁掖防守,悉以委之。侍中、领军,总知内省机密。

曾与凤于后主前论事,珽语凤云:“强弓长槊,容相推谢;军国谋算,何由得争?”凤答云:“各出意见,岂在文武优劣!”后主将诛斛律明月,凤固执不从。祖珽因有谗言,既诛明月,数日后主不兴语,后寻复旧。仍封旧国昌黎郡王,又加特进。

进位领军大将军,余悉如故。息宝行尚公主,在晋阳赐甲第一区。其公主生男满月,驾凤宅,宴会尽日。每旦早参,先被敕唤顾访,出后方引奏事官。若不视事,内省急速者,皆附奏闻。军国要密,无不经手。东西巡幸,及山水游戏射猎,独在御傍。与高阿那肱、穆提婆共处衡轴,号曰三贵。

寿阳陷没,凤与穆提婆闻告败,握槊不辍曰:“他家物,从他去。”后帝使于黎阳临河筑城戍,曰:“急时且守此作龟兹国子。更可怜人生如寄,唯当行乐,何用愁为?”君臣应和若此。凤恒带刀走马未曾安行瞋目张拳有啖人之势每咤曰恨不得剉汉狗饲马又曰刀止可刈贼汉头不可刈草

凤于权要之中,尤嫉人士,朝夕宴私,唯相谮诉。崔季舒等冤酷,皆凤所为也,每一赐与。动至千万。恩遇日甚,弥自骄恣,意色严厉,未尝与人相承接。朝士谘事,莫敢仰视,动致呵叱,辄詈云:“狗汉大不可耐!唯须杀却!”若见武职,虽厮养末品,亦容下之。仕隋,位终于陇州刺史。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凤恒带刀/走马未曾安行/瞋目张拳/有啖人之势/每咤/曰/恨不得剉汉狗饲马/又曰/刀止可刈贼汉头/不可刈草/

B.凤恒带刀走马/未曾安行/瞋目张拳/有啖人之势/每咤曰/恨不得剉汉狗饲马/又曰/刀止可刈贼汉头/不可刈草/

C.凤恒带刀走马/未曾安行瞋目/张拳有啖人之势/每咤/曰/恨不得剉汉狗饲马/又曰/刀止可刈贼汉头/不可刈草/

D.凤恒带刀/走马未曾安行/瞋目张拳/有啖人之势/每咤曰/恨不得剉汉狗饲马/又曰/刀止可刈贼汉头/不可刈草/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也借指太子本人;汉代又指太后所居之宫。

B.诏,在古代指皇帝布告臣民的文书、颁发的命令。如昭告天下、口诏、手诏等。

C.除,在古代常常指降低官员官职,义同“左迁”,如除拜、除授、除书等。

D.幸,古代多指帝王对女子及大臣的宠爱,如宠幸等;也指帝王到某地去,如巡幸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A.韩凤体力强壮,擅长骑马射箭。少年时就被升任为乌贺真、大贤真正都督;后主年幼时迁住东宫,皇帝挑选的三十个侍卫中就有韩凤。

B.韩凤聪明多智,深得皇帝信任。在和士开一案中,皇帝下令审讯罪犯同党,先有韩凤亲口传告,然后再下命令,后令其总管内省机密。

C.韩凤仇视汉人,性情暴戾野蛮。寿阳陷落后,韩凤常常带刀驰马,神色严厉,大声喝叱说汉人不可忍受应该杀掉,并说要杀汉狗喂马。

D.韩凤骄横恣肆,特别嫉贤妒能。韩凤深得皇帝宠幸,特别是身居要职期间,早晚饮宴,与贤才士人互相诽谤,并亲自制造了许多冤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强弓长槊,容相推谢;军国谋算,何由得争?

(2)若不视事,内省急速者,皆附奏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太湖石

世人皆知太湖美。碧波万顷的太湖水蕴藏着无尽的钟秀灵气,造就了石之精品——太湖石。太湖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主要是因为地壳运动引起岩浆喷发,这些温度相当高的岩浆冷凝后,形成带有气孔的流纹岩。当岩石沉入古太湖,在湖水长期冲刷的过程中,一些比较软的部位和气孔被水侵蚀,形成许多小洞,这些小洞正是太湖石的魅力所在。

太湖石很早就被江南一带的劳动人民发掘,但它真正广泛应用于园林艺术是在元代。这一时期建成的狮子林,荟萃了太湖石的精华。到了明清两朝,我国园林建造热点南移时,太湖石就更被达官贵人们赏识,成为他们私家花园中重要的景观。

凡是到过苏州园林的人,无不为那些奇形怪状、栩栩如生的假山而叹服。所谓假山,就是闻名遐迩的太湖石稍加人工润饰而成的。

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太湖石没有雨花石那斑斓的色彩,但它以浅灰浅青中掺杂着一抹微红的质朴为美,以天然而成的各种形态为奇。没有两块太湖石是完全相像的。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崔嵬挺拔;有的像一块磐石,有的像一段蜿蜒的虬枝。“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也是太湖石的特点。有的石头,你从这个视点一看就知道像什么;若你转换视点,则冥思苦想也无法得出结果,但经旁人一点拨,你就会茅塞顿开,由衷地赞叹:“像!像极了!”比如狮子峰,被誉为狮子林中珠峰之首,其石洞高下盘旋,连绵不断,曲折幽深,如入迷宫。咫尺之间,可望而不可即。整座假山,外观峰峦起伏,气势磅礴;入内则幽深曲折,处处空灵。

太湖石千姿百态,讲究瘦、漏、透、丑。所谓“瘦”就是指石身挺拔修长,石身上的窟窿又多又小,如虫蛀一般,洞与洞之间的间隔相当窄,跟手指差不多粗细,给人一种瘦骨嶙峋的感觉;“漏”要求石洞不仅多,而且位置安排巧妙,据说最上乘的太湖石,下雨时石洞内不积水,雨水通过众多的小石洞漏掉,雨过天晴,石洞里面很难留下水的痕迹;“透”更为巧妙,石头这一面的小石洞和它背面的小洞相通,人可以透过这些小孔看到对面的景物;“丑”就是石形怪异、棱角分明、突兀不对称。留园里有一处名为“鹰斗狗”的太湖石,左边是一根三米多高的石柱,上面有一只盘旋的大鹰;右边是一只半人高的“狗”趴着,它回头恶狠狠地瞪着上方的“鹰”,一场恶斗一触即发。

具备了瘦、漏、透、丑四点的太湖石颇有些仙风道骨的味道。上海豫园里的“玉玲珑”堪称太湖石之骄子,号称“天下第一石”,这四个特点无一不有,完美之至,它与其他两块太湖石一起被放置在一座白瓦青砖的影壁前,显得错落有致,飘飘欲仙。

“天下第二石”是苏州留园里的“冠云峰”,它以天然奇特造型著称。“冠云峰”高三至四米,石顶是一只收翅正待俯冲的“秃鹫”,以蔚蓝的天空为背景;底部是一只伸头张望的“泪龟”,以赭色的土地为底色。整块石头未经人工雕琢,天然自成,栩栩如生。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都是大自然最杰出的手笔。

太湖石像一幅极具神采的水墨画,那份质朴,那份飘逸,是江南园林里的胜景,是大自然一颗璀璨的明珠。

(何蔚/文,有删改。)

1.文章围绕太湖石依次介绍了三方面的内容,下面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太湖石的形成

B.太湖石的利用

C.太湖石的形状

D.太湖石的特点

2.下列有关太湖石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湖石“奇”的魅力源于它的天然而成。

B.太湖石在明清时期成为私家园林中重要的景观。

C.太湖石的精品须具备“瘦、漏、透、丑”的特点。

D.太湖石是岩浆喷发后冷却凝固的结果。

3.下列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一项是(  

A.苏轼携好友游“狮子林”,看见姿态万千的“狮子”们,由衷地感叹:“这太湖的石头,仿佛通灵性一样,竟然赋精魂于狮子身上!”

B.雨后初晴,母子俩在上海豫园仔细欣赏“玉玲珑”时,儿子说:“妈妈,你看!石洞里好多雨水,真漂亮!”

C.两小儿在园林中捉迷藏,其一说:“嘿,我看见你了!这里的石头都有小洞洞,你藏不住的!哈哈!”

D.一欧洲游客看见留园里的“冠云峰”大声赞叹:“哇,这石头太美丽了,中国的石匠真了不起,竟能雕琢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2016年4月25日11点,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去世,享年82岁。

梅葆玖,祖籍江苏泰州,梅兰芳幼子,梅派艺术传人,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代表作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等。

在张君秋之子张学津、马连良之子马崇仁去世之后,梅葆玖的去世,使得京剧名家传人又少一位。人们在纪念他们的同时,不免也会有些担忧,京剧的传承,在这些具有影响力与号召力的名家去世之后,究竟会往何处走?

多年以来,京剧被定义为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这使得京剧的戏剧地位,得以被很好地捍卫。但与此同时,过于强调京剧的文化属性,而淡看其娱乐价值,也使得京剧固守辉煌历史,却不得不面对市场日益冷清的尴尬。面对这种状况,京剧人作出了百般努力,但看似于事无补。

在整个社会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京剧信息的传播为何总要等到其代表人物去世时才能引起公众关注?京剧的生存空间究竟有多大?扩大观众群重现京剧辉煌还有没有可能?传统戏剧必须要牺牲掉一些固守的形式来延续生命力有没有必要?

对上述问题,你怎么看?请结合你对材料的理解,阐述你的观点,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