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学,完成小题。 花 旦 胡炎 花旦正在和女儿包饺子。花旦的饺子包得像...

阅读下面的文学,完成

  

胡炎

花旦正在和女儿包饺子。花旦的饺子包得像兰花。花旦的丈夫在厨房里烧菜,香味飘满了小小的斗室,这时,电话响了,是叫花旦去演出的。

女儿怅怅的,丈夫怅怅的,花旦也怅怅的。

丈夫说,今晚是除夕呢。花旦眼圈红了,说,等我回来接着过。

大厅里,舞台很小,一桌桌酒席很近。文化局长对演员说,都卖力点,拿绝活出来,要让各路神仙高兴。局长说话时,有意无意地瞟着花旦。

演出开始了。先是一个相声,拜大年,颂政绩。花旦听到了台下的掌声。之后,就是猜拳声、嬉笑声。

花旦想女儿,想丈夫,想那些兰花状的饺子

导演说,快快,还愣什么,该你了。

花旦如梦方醒,哦了声,恍恍惚惚地走上前台。

掌声四起,像油锅里沸出的声音。花旦看到了一双双眼睛,很亮,那是花旦的脸。花旦的脸很俏,花旦的脸就像一杆杆火柴,会把人的眼睛点燃。花旦静静气,唱她的传统段子。花旦看到文化局长在给人敬酒,局长的脸从来没有这么灿烂,那笑容像菊花一样开得层层叠叠。

花旦唱完了,就想谢幕,但下不了台。再来一段。台下的人喊,甚至有人吹口哨。花旦没想到,这些平常很严肃的脸,竟会吹出如此嘹亮的口哨。那口哨像一枚薄薄的刀片,在花旦的皮肤上轻轻地划了一下。

花旦调整了一下气息,又唱了一段。她听到了叫好声。花旦那一刻突然想起了旧时的堂会。戏子们唱得煽情,演得风骚,那样可以多得赏银。但她不是,她是在工作。她就想着工作结束,赶快回到丈夫和女儿身边,吃着饺子,过一个暖融融的除夕。

花旦又唱完了。花旦无论如何要谢幕了。局长冲她招招手,她不明所以,过去了。局长要她给几个领导敬酒。花旦没拒绝,端起酒杯给领导敬酒。领导要和她碰,花旦说不会喝酒。领导不信,哪有红演员不会喝酒的,不给面子不是?花旦拗不过,只好碰了一杯,腹中便热辣起来,像烧了一锅开水。领导还不依,非要喝个交杯酒不可。花旦不从,局长说不就是做个戏嘛,领导看得起你,明年你的政协委员,还不是一句话的事。花旦愣了愣,坚决地摇摇头。场面就有些尴尬。局长打圆场,算了算了,别难为我们的花旦了。那位领导一把拉住花旦的手,说走,咱们一起唱个《夫妻双双把家还》。花旦的脸白了,花旦说我不舒服,不扫领导的兴了,你们玩好。说着,就想抽身。领导显然是多喝了几杯,很有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说,今天我非要和你唱一段不可。老的不行,就来现代的,《纤夫的爱》,行不?花旦捂着胃,用力把手抽出来,什么也没说,大步离开了酒场。局长说你给我回来。花旦没有回头。局长给领导赔笑,这女人是不好意思了。领导摔了一个酒杯,呸,不识抬举!

花旦和丈夫、女儿吃起了饺子。饺子的味道很好。饺子吃完,剧团的团长来了,脸色很不好看。团长说你怎么能这样,你一个人坏了一盘棋。我这个团长的位子怕也坐不稳了。咱就是个戏子,能捧红你,也能压死你。花旦脸青了,一句话也没说。团长咬着牙说,过完年再说,这事儿到不了底!话落,拂袖而去。

年后,花旦递了一份辞呈。团长的气一下泄完了,转过头来留花旦,到底留不住。花旦成立了个业余戏班子,农村厂矿串着演,竟也很红火。

团里又来了个小花旦,戏校毕业的,年轻漂亮,戏功不错,还很会说话。没过一年就红了。据说在领导那里说话很有分量。花旦听了,浅笑一下,仍和姐妹们一块,站在野外的土戏台上,唱得声情并茂,字正腔圆。(选自《小小说名家欣赏》,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花旦一家人在除夕包饺子的情节表明了她的家庭美满而温馨,同家人共度除夕的渴望与被迫演出的矛盾,成为她与领导产生不愉快的最主要原因。

B“大厅里,摆满了一桌桌酒席,很高档。”“舞台很小,酒席很近。”这些环境描写暗示了此次演出并不是单纯的文艺表演,而主要是为了迎合讨好领导。

C在演出中,花旦看到了官员们的种种丑态,又在酒宴上遭到官员的无理纠缠,这让她看到了官员们道貌岸然的外表下的肮脏灵魂,这是她选择辞职的导火索。

D“年轻漂亮,戏工不错,还很会说话”的“小花旦”的形象和花旦形成对比,在领导那里说话很有分量说明小花旦的演技出色,并深得器重。

E小说通过顺序的方式,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情节,叙写自由灵活。塑造人物手法多样,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以及将要人物烘托都非常到位。

2.根据全文内容,简要概括花旦的形象特点。

3.小说把演出这一重要情节设置在除夕夜,你如何理解这种安排?请简要分析

4.文中人物都无名无姓,仅用其社会角色或官职来代替,请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

 

1.B.E (B项3分,E项2.D项1.选AC项不得分) 2.①演唱水平高;②脸蛋俊俏;③珍惜家庭温馨的生活;④不畏惧权势(不畏惧世俗、纯洁坚贞);⑤淡薄名利;⑥勇敢果断;⑦对艺术纯真的坚守。 3.①花旦在美好温馨的除夕夜牺牲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去演出,有助于表现她对工作的认真和敬业②除夕举家团圆的美好与迎合上司而进行的演出构成矛盾,推动情节的发展③美好的夜晚却发生不愉快,更能揭示“领导们”的丑恶嘴脸,激发读者的厌恶 4.①人物的角色或官职决定人物的言行,这样安排更有利于情节的展开,读起来自然顺畅。比如花旦作为演员,除夕也该参与演出,而作为妻子和妈妈珍惜家庭温情也在情理之中(比如领导大权在握,对下颐指气使,甚至言行粗俗不堪,也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指向情节 】②作者这样安排意在告诉读者,每个人都得以某种角色或官职参与家庭和社会生活,同时言行也受到这种角色或官职的影响和左右,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指向环境】③作者这样安排有利于塑造某类人的群体形象,本文主要展现的是某类领导的丑恶嘴脸,以及像花旦这类小人物的生活际遇。【指向人物】④本文主要表现世俗对艺术的亵渎和下层小人物的抗争;其实更应看到,一旦某些人担任了某种官职,那么人性中某些美好的东西往往就会异化,因而这样安排既加强了讽刺效果,又体现出主题的深刻性。【指向主题】 【解析】 1. 试题分析:A“同家人共度除夕的渴望与被迫演出的矛盾,成为她与领导产生不愉快的最主要原因”分析错误,不是主要原因;C“在演出中,花旦看到了官员们的种种丑态”错误;D“并深得器重”的原因不主要是“小花旦的演技出色”。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此题的选项ACD考核内容,选项BE考核手法。其中ACD理解出现偏差。 2. 试题分析:局长“有意无意地瞟着花旦”的期待和台下人的反应可见演唱水平高;脸蛋俊俏由文中的外貌描写可知;总想着工作结束回到丈夫和女儿的身边可见珍惜家庭温馨的生活;拒绝领导的无理要求毅然离开,面对团长的压力选择辞职可见她不畏惧权势、勇敢果断和对艺术纯真的坚守;不在意政协委员的名头和小花旦的情形可见她淡薄名利。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3. 试题分析:注意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推进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小说的解读注意五位一体的原则,即“主题”“环境”“情节”“人物”“标题“五位要同时解读,分析一种要从其余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情节安排的合理性,首先答情节的内容是相辅相成,还是矛盾的对立,然后这些情节在人物的塑造、环境的再现、主旨的表达以及和标题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4. 试题分析:对小说的分析注意紧扣环境、情节、人物和主旨作答。探究题一定要弄清楚文本的具体内容,看看涉及到几个人几件事有何影响。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小说的解读注意五位一体的原则,即“主题”“环境”“情节”“人物”“标题“五位要同时解读,分析一种要从其余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情节安排的合理性,首先答情节的内容是相辅相成,还是矛盾的对立,然后这些情节在人物的塑造、环境的再现、主旨的表达以及和标题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木欣欣以向荣,                                 ,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3)鹏之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4)                 ,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1.颈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郭绪,字继业,太康人。成化十七年进士。使楚府,却其馈。授户部主事,督饷二十万于陕西给军。主者以羡告,悉还之。历迁云南参议。

初,孟密宣抚司之设也,实割木邦宣慰司地。既而孟密思揲复于界外侵木邦地二十七所。属谕之还。不听。乃调孟养宣抚思禄兵胁之。思揲始还所侵地,然多杀孟养兵。思禄仇之,发兵越金沙江夺木邦故割孟密地十有三所。两酋构怨不已。

巡抚陈金承诏,遣绪与副使曹玉往谕之。旬余抵金齿。参将卢和先统军距所据地二程而舍,遣官驰驿往谕,皆留不报。和惧,还军至干崖遇绪,语故,戒勿进。绪不可。玉以疾辞。绪遂单骑从数人行,旬日至南甸,峻险不可骑,乃斩棘徒步引绳以登。又旬日至一大泽。土官以象舆来,绪乘之往。行毒雾中,泥沙踸踔。又旬日至孟赖,去金沙江仅二舍。手自为檄,使持过江,谕以朝廷招徕意。蛮人相顾惊曰:“中国使竟至此乎?”发兵率象马数万夜渡江,持长槊劲弩,环之数重。从行者惧,请勿进。绪拔刀叱曰:“明日必渡江,敢阻者斩!”思禄既得檄,见譬晓祸福甚备,又闻至者才数人,乃遣酋长来听令,且致馈。绪却之出敕谕宣示思禄亦继至绪先叙其劳次白其冤状然后责其叛诸酋闻咸俯伏呼万岁请归侵地绪诘前所留使人,乃尽出而归之。和及玉闻报驰至,则已归地纳款矣。时弘治十四年五月也。

越三年,擢绪四川督储参政。武宗即位,始以云南功,加俸一级。明年致仕归。

注:纳款:归顺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化十七年进士”一句中的“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甲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宣慰司”是介于省与州之间的一种偏重于军事的监司机构,一般掌管军事之事,属于中央派出机构;“宣抚司”是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

C擢绪四川督储参政”中的“擢”与“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中的“擢”同义,都是“提拔”的意思,与升职有关的词还有“陟”“升”“左迁”等。

D明年致仕归”中的“致仕”是指古代官员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而言,致仕年龄为七十岁,患病体衰则可提前。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绪却之/出敕谕宣示/思禄亦继至/绪先叙其劳/次白其冤/状然后责其叛/诸酋闻/咸俯伏呼万岁/请归侵地/

B绪却之/出敕谕宣示/思禄亦继至/绪先叙其劳/次白其冤状/然后责其叛/诸酋闻/咸俯伏呼万岁/请归侵地/

C绪却之出/敕谕宣示/思禄亦继至/绪先叙其劳/次白其冤状/然后责其叛/诸酋闻/咸俯伏呼万岁/请归侵地/

D绪却之/出敕谕宣示/思禄亦继至/绪先叙其劳/次白其冤/状然后责其叛诸酋/闻咸俯伏呼万岁/请归侵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绪为人正直。出使楚府,拒绝别人赠送的礼品;给陕西军征调粮饷,得知有些剩余,就全部返还。

B郭绪胆识过人。孟养与孟密两部落结怨,郭绪受命前去调解,卢和极力劝阻,其他人害怕退缩,独郭绪坚决前往。

C郭绪与曹玉被派解决“两酋构怨”之事,他们所派去与两酋接洽的官员,都被扣留,无人回来报告具体情况。

D郭绪坚定执着。郭绪等人在孟赖附近被蛮人包围,随行之人都很害怕,而郭绪拔刀呵斥随行人员,第二天必须过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绪遂单骑从数人行,旬日至南甸,峻险不可骑,乃斩棘徒步引绳以登。

(2)绪诘前所留使人,乃尽出而归之。和及玉闻报驰至,则已归地纳款矣。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榨菜经济学

肖楠

习近平与哈萨克斯坦总统面对面吃了一顿早餐,两人的餐品包括一杯果汁、一碗小米粥,还有摆在餐桌正中间的几小碟“家常榨菜”。很快,5毛钱一包的榨菜超越两位国家元首,成了席卷中国资本市场的明星。榨菜在餐桌上很难成为人们聚焦的话题,但在中国经济的舞台上,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个名叫“榨菜指数”的概念就曾经引起广泛的讨论。2012年年底,一家媒体报道称,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在起草《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时发现,榨菜销量的区域变化,刚好能够体现农民工的流动趋势。

据说,政府已经在跟踪“榨菜指数”的变化,并且据此将全国分为“人口流入区”和“人口流出区”,制定不同的宏观政策。

尽管发改委近期否认了他们曾经提出“榨菜指数”的说法,但大量数据证明,榨菜销售量与农民工的流动趋势存在巨大的相关性。从2007年到2011年,涪陵榨菜在华南地区的市场份额从49%一路跌破30%,与此对应的,正是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

国家统计局2013年5月份发布的《2012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也验证了这一相关性。报告称,2012年,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增长较快,回流趋势明显。而相比于在华南地区的惨淡经营,涪陵榨菜在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和西北地区的销售额,也伴随着农民工的回流,创造了接近50%的增长率。

从餐桌上的“小角色”,到城市发展的晴雨表,榨菜能够有今天这样的地位,主要还是因为它低廉的价格。

榨菜的销量直观体现了流动人口数量的高低起伏,并且具备显而易见的重要意义。地方政府部门能够据此提前做好准备,应对人口骤增后的就业、治安、医保、社保、教育等公共服务问题;而外来企业也能及时核算自己的劳动力成本,为下一步的战略布局调整提供依据。

当然,能站上宏观经济舞台的食品,不仅是这小小的榨菜。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经提出用麦当劳“巨无霸”汉堡在全球各地的价格,来衡量各国的实际汇率。美国《商业周刊》的专栏作家也曾经提出,拥有星巴克咖啡店越多的国家,受到金融危机伤害的程度越高。而在中国,网民们也提出了各种各样可能的指数:用茅台酒的消费量监测“三公”消费,用“大妈扎堆”现象预警有过热危险的市场。

(节选自《读者》2014年1月第2期)

1.下列各项对“榨菜指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说政府已经在跟踪“榨菜指数”的变化,并且据此制定不同的宏观政策。

B.榨菜指数”是指榨菜销量的区域变化可以反映出农民工的流动趋势。

C.“榨菜指数”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国家发改委的一份关于城镇化发展的文件中。

D.“榨菜指数”所反映的榨菜销售量与农民工的流动趋势之间确实存在相关性。

2.下列选项叙述的经济现象中,不具有指数意义的一项是

A.用麦当劳“巨无霸”汉堡在全球各地的价格,来衡量各国的实际汇率。

B.在中国,用“大妈扎堆”的现象预警有过热危险的市场。

C.拥有星巴克咖啡店越多的国家,受到金融危机伤害的程度越高。

D.5毛钱一包的榨菜超越两位国家元首,成了席卷中国资本市场的明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07年到2011年,涪陵榨菜在华南地区的市场份额从49%一路跌破30%,与此对应的,正是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大量流入。

B.2012年,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增长较快,相对应的是涪陵榨菜在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销售额突增。

C.榨菜这个餐桌上的“小角色”之所以能够登上宏观经济舞台扮演重要角色,主要还是因为它低廉的价格。

D.榨菜的销量直接体现了流动人口数量的高低起伏,并且对地方政府部门及外来企业提前做好相关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周玉在《让记笔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一文中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学习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笔记却记得越来越少。上课,我们可以下载相关课件、拷贝老师的PPT、上网搜到需要的内容。看起来学习的方式更加轻松了,但并没有经过系统深入的学习和思考,有些知识变得似是而非,有些观点变得人云亦云,有些宝贵的想法一闪而过。海量信息的冲击淹没了我们对知识的选择与吸收,许多知识还没有好好消化就成了过眼云烟。该文提倡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仍要拾回课堂记笔记的传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